02.26 人工養殖就是馴化嗎?擺上餐桌的肉怎樣才能更安全?

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野生動物這個話題會這樣密集地走入我們的視野,僅僅在百度上檢索“野生動物”,截至2月26日上午,顯示結果已經有82300000個,而搜索“禁食野生動物”顯示結果已經達1910000個。禁食野生動物的呼聲正在帶領人們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飲食革命”。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為什麼野生動物不能吃?

人工養殖的就是安全的嗎?


“有人會說,一隻普通的野雞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呀?以前很多老鄉都在吃啊。但在今天的野生動物市場裡,看到的往往是這樣的情形:野雞的旁邊可能是果子狸,野雞的頭頂可能淋到了狗獾、豬獾的糞便,它們呼吸時可能會混雜著蝙蝠的尿液、人的咳嗽、患有禽流感的動物個體的呼吸。”北京大學動物學博士、復旦大學教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王放提出了他的看法:“當我們缺乏檢疫,不能追溯野生動物的來源,不能追溯肉食產品的整個製作過程的時候,我認為,在人類今天有那麼多食物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吃野生動物是我們所有選擇中最愚蠢、最不經濟、最不划算的。”


馴化與否,有什麼差異?


“回答‘食用養殖動物是否安全’這個問題,先要來比較一下‘養殖動物’和‘野生動物’這兩個概念,會發現這其中複雜又含混。比如說,養殖場裡的竹鼠是野生動物還是養殖動物?野生動物被抓回來養兩年就可以吃了麼?竹鼠和被馴化了近萬年的豬、牛、羊相比,到底有什麼本質區別?”拿出一張動物馴化時間表,王放首先對人工養殖動物中的馴化動物進行了解讀,“按照是否被馴化,人工養殖的動物中,粗略可以分為兩大類。”


從時間上來看,狗被馴化的時間大約在1萬5千年前到2萬年前,豬在1萬年前左右,牛在接近1萬年前,雞約在7000年前,魚和馬則更晚一些。


“世界上被命名的哺乳動物約近萬種,但真正被廣泛馴化的動物,最多也只有20多種。而沒有被馴化的這一類養殖動物的出現,是在最近幾十年,甚至只是在最近幾年。”王放說:“人類從野外捕獲野生動物,再將其圈養起來並進入了一個人工養殖的狀態,但基本上,從各方面來看,這一類養殖動物與野生動物區別不大。比如:竹鼠,就屬於沒有被馴化,但是被養殖的動物。”


“當我們查看這份漫長的動物馴化列表時不難發現,在最近三四千年的時間裡,我們幾乎沒有馴化過什麼動物。”至於為什麼,王放引用了著名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 提出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則:可馴化的動物都是可以馴化的;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可馴化之處。


按照賈雷德·戴蒙德的研究來看,能馴化的動物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首先,它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足夠的食物,比如豬、牛、羊、雞,它們不僅能提供大量的肉類,有些還能產生大量的奶和蛋,滿足人類的對蛋白質需求。


人工養殖就是馴化嗎?擺上餐桌的肉怎樣才能更安全?


其次,這類動物的生長速度要快,並且繁殖週期短、性情相對溫順、不易受驚,而且能夠在馴養條件下交配繁殖。


從現在來看,這些經過馴化的野生動物在經過幾千年的選育之後,已經形成了穩定的品系,它們的基因組差異越來越小。它們的遺傳信息相近,免疫系統相近,它們生的病,可能遇到的發育問題、繁殖問題,面臨的生存風險都相似。而這樣的情形,對人類維持一個健康的人工種群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人工養殖就是馴化嗎?擺上餐桌的肉怎樣才能更安全?


“一旦它們生了病,我們知道該給它們用什麼藥,打什麼疫苗。近年來除了發生的禽流感、瘋牛病這些極少數變異病毒之外,我們對於家養動物是有著極大程度瞭解的。這些,都源自人們在馴化動物過程中積累的上千年或者超過1萬年的經驗。”王放說。


而人類在馴化動物的過程之中,也曾經歷了非常多的挑戰、錯誤和失敗。“比如說大象和猩猩,這些動物到達繁殖季進入性成熟年齡,可能需要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對人類來說,這樣的等待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這類動物並不值得去馴化。再比如說脾氣暴躁的野生動物,比如熊、犀牛、河馬等,以及還有非常容易受驚的很多有蹄類動物,基本上也沒人會去嘗試飼養和選育。”王放說。


通過比較養殖動物中馴化和沒有被馴化的動物,迴歸到“人工養殖的就是安全的嗎”這個問題時,王放進行了總結:經過馴化的養殖動物安全性大大提高,因為我們熟悉了這些動物可能得的病,並且能夠通過成熟的獸醫系統進行醫治,進而保護人類自身的安全。


有沒有檢疫,差別多大?


當我們吃一隻肯德基的炸雞,吃一個麥當勞的牛肉漢堡之前,有誰注意過,這其中的肉類都經歷了哪些安檢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或許很少有人能夠給出準確答案。


王放對此進行了解讀:“這些食物都來源於有可溯來源的養殖動物。而這些動物,它們所在的飼養場每年都要接受相關檢查檢疫,包括場區衛生檢查,以及動物疫苗接種、死亡屍體處理、屠宰檢疫等等。”


當我們仔細觀察一個正規市場上售賣的肉食產品時會發現,上面都會蓋有帶顏色的印戳,這些標誌,來自於肉食品能夠進入市場安全流通的另一個檢疫程序:市場檢疫。簡單來說就是市場要檢查這些肉有沒有變質?有沒有寄生蟲?有沒有可見的細菌感染?


除了屠宰檢疫、市場檢疫,還有一些檢疫也在保障著食品安全,包括引種檢疫、邊境檢疫等。例如,當我們需要雜交或者引進物種之前會有引種檢疫。比如說,當我們要把日本的雞引進到中國來,需要經過層層檢查。而當我們吃到巴西的牛肉、美國的牛肉,或者中國的豬肉需要出口時,就會涉及更多的程序,包括進口的、離岸的多項邊境檢疫等。


再次回到“人工養殖的動物都安全嗎?”這個問題時,王放進一步做出了補充:“人工養殖的動物也仍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因為我們在這些動物的屠宰、運輸、流通的各個環節中都加入了層層的檢疫檢查。可以說,在背後是有一支專業的團隊在幫助我們能夠吃到一個健康的市場中售賣的肉食。”


“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雙保險。”王放說,當我們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一旦吃到了變質的食品後,我們可以對食品進行源頭追溯並進行治理和問責,包括這中間存在的健康風險,都是可以去追查的。”


“但是說到食用野生動物,我們會看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情況。”王放提到,從果子狸、蝙蝠,到蛇、獾、鼠、野雞等,這些未經馴化的野生動物的身上可能潛伏著豬瘟、狂犬病、犬瘟熱、細小病毒等等,而這其中,沒有進行充分的安全檢疫,屠宰過程少有消毒,流通過程中更不瞭解它們曾和什麼動物關在一起。


不止這些,食用野生動物的背後,還涉及更多複雜的問題,甚至將人類帶入另一種深淵。這其中,有遺留在山林中佈設的獸夾;有大量普通動物、瀕危動物的死亡;有運輸過程中野生動產生的尿液、糞便各種汙染;有野生動物因為被關在狹小、逼仄的空間中,極易產生病毒傳播、複製、變異帶來的病毒聚集……從食用野生動物的整個過程來看,從捕捉到運輸,再到臨時的保存、養殖、宰殺,每一個環節都危機四伏。


總結來看,因為諸多環節的缺失,在我們將野生動物端上餐桌之前,潛在的巨大風險已經存在,而食用之後的風險,更加難以估量。


再回過頭來看,它們已經不僅僅是一塊簡單的肉,吃或不吃,其實已經有了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