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初露鋒芒:有勇有謀,治軍有方

劉裕本是漢高祖弟弟楚王交的後代,但到了劉裕這輩的時候,已經是家道中落。可是劉裕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他心裡一直有著遠大的志向,也一直在等一個可以證明自己的機會。

晉安帝隆安三年,會稽地區發生叛亂。朝廷派出衛將軍謝琰、前將軍劉牢之東征剿寇。正是這次動亂給了劉裕用武之地,當時他加入了劉牢之的隊伍中,正式將自己的軍旅生涯的序幕拉開,更將自己的大將之風顯露無疑。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 勇。大部隊剛抵達吳地時,劉裕奉命帶幾十人去偵查義軍動向,結果遭遇了幾千義軍的圍攻。敵眾我寡之下,隨行者俱倒在了血泊中,只有劉裕兀自揮舞著長刀殺敵,且越戰越勇,一直支撐到援軍的到來。
  • 謀。起義軍人多勢眾,若僅憑一腔孤勇,絕非長久之計。劉裕追擊到海鹽後,就地築起了城池。平日裡都是嚴陣以待阻擋義軍來攻,一日忽然偃旗息鼓,將主力全藏起來了,擺出了已經棄城而逃的迷魂計。義軍見狀果然中計,蜂蛹入城放鬆了懈怠。劉裕趁勢殺出,殺得義軍首領孫恩落荒而逃。
  • 治軍。為將者除了有勇有謀之外,同樣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軍隊的紀律。當時東征各路的將領,都是因為治軍不嚴以致士兵搶民擾民,因此招來了老百姓的怨恨。只有劉裕這一路法令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受老百姓夾道相迎。

起義軍在朝廷的嚴厲打擊之下,屢戰屢敗。又因為饑荒、瘟疫死了大半。殘餘部隊雖然逃到了臨海,但無異於作鳥獸散,對晉朝再構不成大的威脅。

在這次征討戰中,劉裕一舉成名,他的大將之風被上司賞識,被朝廷看中,被加封為建武將軍。但這只是劉裕的起點,因為一個屬於他的全新時代正在悄悄揭幕。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大顯身手:對陣桓玄 雙雄之爭

晉朝雖然打敗了起義軍,但這個沒落的王朝早已經積重難返。尤其是討伐義軍耗盡了大量的物力、人力,造成國力的空虛。盤踞在荊州一帶的桓玄趁勢而起,雄視三吳。

驃騎將軍司馬元顯率軍西進討伐桓玄,桓玄亦率荊楚大軍,南下討伐元顯。劉牢之率部到溧洲抵禦桓玄,劉裕隨行。

只是剛開始就不順利,劉裕一再請戰卻被劉牢之一再攔下。劉牢之在顧慮什麼呢?

  1. 桓玄非是孫恩之流可比。他從小就享有盛名,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如今又有荊楚之眾的全力支持,劉牢之怕制服不了他。
  2. 驃騎將軍司馬元顯也不是什麼善類。如果真的打敗了桓玄功蓋天下,憑司馬元顯的為人必然容不下自己。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審時度勢後,劉牢之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想要在兩難之地中保全自己,唯有向桓玄求合。劉裕得知後堅決反對,但絲毫撼動不了劉牢之的決心。

得到了劉牢之的歸順,桓玄很快攻破了京師,殺害了司馬元顯,並且假傳詔命: “天下義旗雲集,罪在司馬元顯。太傅另有懲處,立即解除戒嚴,停止戰火,以此寬慰天下義心。” 自己為總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揚州牧,領徐州刺史,又加賜假黃鉞、羽葆鼓吹、班劍二十人,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四人,帶著二百人的儀仗隊上朝。

朝政無疑落入桓玄之手。

按理說劉牢之該是桓玄的最大功臣,只是桓玄並沒有善待這個功臣。原因很簡單:狡兔死,走狗烹。何況還是劉牢之這個為保全自己對舊主不忠的叛徒呢?

桓玄直接解除了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悔之晚矣欲再反桓玄,他還是找到了劉裕。跟上次請降桓玄相同,劉裕再次給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桓玄正是聲勢最盛的時候,只有暫時忍氣吞聲,先歸順他再圖打算。

劉牢之再一次選擇了一意孤行,貿然發動起義。可是他已經多次背叛人主,北府兵早已對他失望。得不到將士支持的劉牢之,心灰意冷下上吊而亡。

劉裕因為沒有參加劉牢之的起義,因此沒受到牽連,可是並不代表他是順服桓玄的,相反他跟這個權臣的鬥爭才剛剛開始。只是時不予我時,他沒有選擇飛蛾撲火般的硬碰硬。否則只會多出一個劉牢之,不會有之後的宋武帝。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他做的第一步是先歸順桓玄,趁機積攢力量。

桓玄剛剛掌權,正是用人之際,劉裕正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孫恩的餘黨趁著朝局動盪時,又糾結起來造亂。桓玄便命劉裕東征,劉裕欣然領命而去,大破賊軍。當年五月,就被桓玄加封為彭城內史。

第二他假意擁護桓玄稱帝,一為在桓玄面前表忠心,二為坐實桓玄篡位之名。

桓玄有篡位打算時,他的兄長派人來詢問劉裕意見,說白了就是試探。劉裕抓牢了這次機會,極力擁護桓玄稱帝。向桓玄大表忠心。同年十二月,桓玄篡位自立,並且更加信任劉裕。

當初劉裕東征盧循,何無忌跟隨到山陰,他勸劉裕在會稽起義。劉裕認為桓玄未篡皇位,而且會稽距京城遙遠,起義成功難,等他篡位的事實彰著後,再在京口起兵,定能成功。

而如今正是時機成熟的時候,便劉裕以傷口疼痛為由,受不了鞍馬之苦,改由水路還京,會合忠臣義士,共謀復興王室之計。

至此劉裕跟桓玄的龍爭虎鬥正式開幕。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劉裕一個人的三國

晉朝之前便是風雲際會的三國時代。三國的立業之主劉備、曹操、孫權都是受我們熟知和喜愛的英雄。但你看看劉裕早期的經歷,其實他一個人便能撐起一部三國,因為他跟魏蜀吳三方基業的奠定者,有太多相似之處。

第一他跟劉備有一樣的出身和志向

同劉裕一樣,劉備也是一個沒落的皇族後人。在劉皇叔這個稱號還沒傳開時,更多伴著他的只是“織蓆販屢之徒”。並且劉備素有遠志,從不會因為貧寒的現狀墮了心志。

其次他跟孫堅一樣驍勇善戰 智勇雙全

在東征義軍的戰事中,劉裕表現得最為英勇。孫堅同如是,無論是早期的對抗海盜,或是後來的討伐黃巾,都將他的智勇雙全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後來的討董之戰中,他更是唯一讓董卓忌憚的部隊,足見他的驍勇。

最後他有曹操一樣的權謀,懂得見機行事

桓玄就好比是漢末的董卓,多少忠良選擇跟他硬碰,結果國賊未除已先喪於賊手。只有曹操選擇暫時的附和,成功逃離賊窟才表明立場,招募諸侯討賊。正和劉裕先效力、後反桓玄相似。

有志向、有能力、識變通,這只是他們身上的某一個突出的優點,卻是在亂世中欲成一番大業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劉備百折不撓,以白身之身終在西川開國;所以孫堅勇往無前,打出來江東猛虎的赫赫威名;所以曹操因時而變,打敗了一個個強敵統一了北方。所以劉裕能夠一步步打敗桓玄,開元建宋。

劉裕的三國:劉備的起點,曹操的權謀,孫堅的驍勇,共同的無奈


劉裕也好,曹孫劉也罷,他們都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梟雄。但是在他們身上還有一個共同的遺憾,就是在有生之年終是沒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三國時代紛紛擾擾爭鬥了數百年,最終政歸司馬氏。劉裕雖然掃除了桓玄,終是無法吞併北魏。

一個時代總會有一兩個梟雄出現,這是時代的榮幸,也是梟雄們的無奈。龍爭虎鬥後難分伯仲,最後空為他人做嫁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