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與“豬”諧音,那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

公子無雙

明朝人管豬肉還叫豬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西遊記》成書於明朝,裡面豬八戒不是姓豬嗎?

古代有避諱一說,就是對於皇帝以及父母名字中的字要避免使用。不同朝代避諱規則不一樣,但是都是避諱名,沒有避諱姓的。雖然朱元璋時期文字獄很厲害,但是沒聽說因為“豬”或“朱”字殺人的。一些朝代,包括明朝,會把皇帝的姓賜給有功的大臣,不會避諱的。

有的朝代避諱只避諱本字,不避諱諧音。《禮記·曲禮上》:“禮不諱嫌名。” 嫌名就是音聲相近的字。比如東晉就不避諱嫌名,唐初也不避諱嫌名。但是大部分時候都是避諱嫌名的。如 漢宣帝名詢,改荀卿為孫卿。

唐太宗李世民還規定“二名不偏諱”,也就是說,“世民”這兩個字只有放在一起才避諱,單獨的“世”或“民”不避諱。但是他兒子李治為了表示孝順,登基後,凡是有“世”字或有“民”字的地方,就都進行了避諱。唐朝文人寫文章的時候,一般把“民”改為“人”,當時六部之一的民部也被改成了戶部。

避諱這種事很麻煩的,有的人不小心就寫了犯諱的字。有些皇帝就採取措施給百姓減少麻煩。主要有兩種方式:

第一,皇帝用單名不用雙名。有些皇帝給皇子取名時就注意用單名而不用雙名,這樣減少了避諱的量。也有些皇帝本來是雙名,後來自己改為單名。比如漢宣帝本名劉病已,名字是兩個字,而且都是很常見的字,百姓一不小心就犯諱了。後來他改名劉詢,以減少麻煩。

第二,皇帝取生僻字為名。比如嘉慶皇帝叫永琰,他的兄弟們都叫永X,本來他登基後兄弟們應該把永字改掉,比如雍正登基後兄弟們就把胤字改為允字,但是嘉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顒琰。顒字很少見,所以很難犯諱。嘉慶廟號仁宗,也是有道理的。

明朝確實有一個時期不准許吃豬肉,但那是因為當時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屬豬,而不是因為姓朱。而且這項禁令實施了沒多久就取消了。



夢露居士

古人對於名字看的很重,所以名字中往往包含一個家族的輩分,是要載入族譜的。所以什麼時候叫名,什麼時候叫字也是很有講究。

如果當皇帝跟動物諧音之時,必須得避開。否則你過年了說“殺豬了”,那麼就是說“殺朱了”,在明朝時期,這是要造反的節奏了。

那麼明朝時期,古人如何避開“朱”、“豬”這個詞勒?

根據文獻記載,特別在明朝的時候,“豬”一般用“彘(zhi)”、“豕(shi)”等字眼代替。所以問題就解決了。

當然對於大部分明朝皇帝而言,只要不是諧音其實也無關緊要,但是傳說朱厚照在這件事情上就有點誇張了。

一次過生日,宴請百官,一起慶賀,宴會上自然少不了豬肉,當香噴噴的豬肉端上來之後,大臣們吃的很香,但是朱厚照心裡發毛了,想著自己姓“朱”,自己的生肖也是屬豬,越想越毛,越毛越怕,看著大臣們吃的正香的豬肉,朱厚照憤然離席,搞得一群大臣風中凌亂。

自此之後,規定民間禁止養豬。

雖然不知道這個故事的真假,但是豬在明朝時期的待遇確實有所提升的,這也證明古人對於自己名字的看重。


笑嘗歷史百態

大明皇帝姓朱,豬和朱諧音,吃豬肉不是吃皇帝肉,殺豬不是殺皇帝嗎?很多人據此認為,民間肯定要避諱,但實際上這個豬字一點都不需要避諱,就連朱元璋本人也不在乎。



所謂“避諱”,避的是“名諱”,不是”姓氏”,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規定只要”世”、“民”二字不連用就行,所以“觀世音菩薩”被稱為“觀音菩薩”,至於姓氏李完全無需迴避。

朱元璋出身貧寒,不講究繁文縟節,也不在乎避諱。有一年春節前,朱元璋視察民情,到了一家殺豬的屠戶家,這家屠戶正在賣力閹豬,朱元璋也不以為意,甚至還親自給屠戶賜了一幅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



明初有個叫開元縣的地方,因避朱元璋名諱改成開原,但他的姓氏從未避諱過,《明書·武宗本紀》就記載:“上(朱厚照)次保定禁官方養豬,著為令”,就連官方文件都不避諱豬字。

由此可見,明朝人完全不需要避諱豬字,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的養豬,殺豬,吃豬肉。


狄飛驚

明朝時期的人們,管豬肉,依然叫做豬肉。也可能稱之為“豕”。因為在古代,豬的學名就叫做“豕”。而明朝時期,並沒有因為皇帝姓朱,而有什麼避諱。因為“朱”是姓氏,古代的習慣是名字有避諱,如果皇帝名字中有“朱”字,那麼就不能管豬肉叫“豬肉”了。



但是,還是有不同版本的說法。在明武宗時期,明朝曾一度限制老百姓養豬,那些在特定條件下養豬的人,就不能管豬叫“豬”了,而是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稱呼,叫做“萬里哼”。管豬肉叫做“萬里哼的肉”,管殺豬就叫做“殺萬里哼”。不過此項禁令沒有實施多久就被解除了。



不過明朝總體來說,還是沒有這樣避諱的。我覺得這可能是要取決於當權者的心態了。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就沒有在乎過“豬”不“豬”的,就算給“豬”叫出個花來,不也是一樣放到桌子上來讓人吃嗎。

所以自朱元璋起,接下來的這些朱氏皇帝,也沒有什麼說道。其實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姓氏沒有避諱。如果把“豬”叫做“元”,朱元璋的“元”,那肯定就要被誅殺九族了。當然,老百姓也不能那麼傻。



明朝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個開明時期,至少要比清朝好多了。不能說與大唐為之對比吧,至少也算得上是,漢族王朝中比較盛世的朝代了。朱家王朝的皇帝們,至少沒有太過於在意姓氏名稱避不避諱的這件事。


雜七雜八的事

正德十四年,唐伯虎看清了寧王朱宸濠的真面目,裝瘋賣傻躲過一劫。

因為寧王反了。

住在紫禁城裡的朱壽,也就是皇帝朱厚照聽到這個信息開心壞了,因為他打算御駕親征。

大軍揮軍南下,結果走到半路,聽說有個叫王陽明的人已經把寧王幹掉了,朱老闆很不開心。

但是朱老闆反過來又一想,自己御駕親征其實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玩。既然打不成仗,當不了將軍,那就不如在江南玩玩。

沿途地方官聽聞,不敢怠慢,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可能是因為出師不利,朱厚照老闆一路上心情始終不好。在一次宴會上,他看著滿桌的美味佳餚,卻絲毫沒有興趣,尤其是看見豬肉,更是讓他大發雷霆,豬,不就是朱嗎?

這肉怎麼能吃呢?於是馬上下了《禁豬令》,據《萬曆野獲錄》記載,那條聖旨內容是這樣的:

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中央,除牛羊等不由外,行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你看,這條聖旨還是蠻狠的。

或許你以為這是野史記載,其實《明書·武宗本紀》: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視到)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

《明實錄·武宗實錄》: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豬,遠近屠殺殆盡,田家有產者,悉投諸水。者發配充軍。

朱老闆之所以不許養豬吃豬肉,朱、豬同音是主要的,最次要的是他本人屬豬。

可是,接下來的問題尷尬了,豬,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貢品,叫太牢。如果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對祖宗不敬。萬一朱家列祖列宗怪罪下來,可吃不了兜子走。

同時,吃慣豬肉的朱老闆也很不習慣,於是幾個月後有解禁了《禁豬令》,但是卻把豬的名稱給改了,叫彘,或者豚,總之不能叫豬。

但是,朱家的列祖列宗還是很生氣,於是一年後就把朱厚照帶走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還是叫豬啊,沒有改成別的名字。

我們來看明朝的《御製大明會典》(注意是御製的,雖然不是皇帝親自寫,但是還是代表了皇帝的官方意見):“是日、內官於奉先殿陳設牲醴祝帛訖。每廟豬一、羊一、帛二、缸一篚。”看到沒有,皇家奉先殿的陳設,也是直接寫豬字,並不存在什麼避諱之類的說法。再看慶成宴的菜單:“郊祀慶成:永樂二年、……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湯三品。雙下饅頭。馬豬羊肉飯。”雖然馬肉豬肉羊肉放在一起燒一頓飯實在有點黑暗料理的意思,但是這無疑證明了明代皇室對“豬”字和朱姓的諧音是不避諱的。

太監也不避諱“豬”字,太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便記載:“本地則燒鵝雞鴨、豬肉、泠片羊尾、爆炒羊肚、豬灌腸、大小套腸……”

再來看民間的記載,《三言二拍》裡頭也有“豬”字:“當日金奴與母親商議,教八老買兩個豬肚磨淨,把糯米蓮肉灌在裡面,安排爛熟。”

這些記錄,從宮廷到民間,無不說明明朝對“豬”字並無忌諱。

其實在很古的時候,“朱”和“豬”的發音並不相同,《平水韻》中,這兩個字就分屬不同的韻部,並不存在同音的問題。不過到了明朝,在《洪武正韻》裡頭,“朱”和“豬”的發音已經是放在同一個韻部了,說明其發音差不多。但是,其實明朝的避諱制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嚴格,和之前的漢朝唐朝宋朝相比,明代的避諱是很寬鬆的。即使是名字裡有一個字和皇帝的名字相同,也不會遭到任何處罰——當然,兩個字都相同還是不行。而“豬”作為一個民間的常用字,是根本不可能禁用的,所以從朱元璋開始,就並沒有對這個字作什麼限制。(民間有朱元璋避諱“元”字的傳說,但朱元璋避諱“元”,把“元來”改寫成“原來”,不是因為名字中有這個字,而是因為“元來”隱含著“元朝回來”的意思)

至於明武宗朱厚照禁殺豬,不是因為他姓“朱”而是因為他屬相屬豬。朱厚照是個想一出是一出的主兒,搞這種事倒也不奇怪。而且這個規定也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宮中大小祭祀,實在少不了豬肉,朱厚照一死,這荒唐的規定就再也沒有人遵守了。


營三千

並沒有避諱啊

中國歷史上確實有很多的避諱,比如唐朝不允許吃鯉魚,有說法是因為唐朝皇帝認為自家是鯉魚變的,而我認為是因為要避諱皇家的李姓,而明朝處於封建社會的後期,算是規矩比較多的朝代,所以會有很多人認為明朝的規矩也很多,但其實並沒有。



古時候俗語叫豬,雅一點兒叫豕,你應該聽說過六處六畜是馬牛羊雞犬豕,明史中也有豬字出現。明朝人把豬叫做叫做彘,日本某些地方現在還保留了這種讀音


更何況,歷史上的避諱,多數避的是名,而不是姓。比如在唐朝,觀音菩薩本來叫觀世音菩薩,因為要避李世民的世,所以被後代改為了觀音菩薩。

而明朝有一個縣,叫開元縣,為了避朱元璋的元,而改名開原。

所以我認為明朝是對豬肉並不忌諱,只是各地應該都有各地的方言以代替豬字。

還有人認為朱元璋是回族,但這一點無從考證,在此就不細說了。


破空疾羽

這個問題的由來,應該是源於中國封建時期,人們在起名字上的禁忌,就是取的名字中不能有跟皇上一樣的字,而且就連讀音相同也不行,不然的話就是以下犯上,嚴重的是要被殺。

回答明朝人管豬肉叫什麼的問題,就得分享歷史上有兩則典故。

第一則典故,發生在明朝初期。

對於這則典故,從兩個角度來講述。

一是從皇帝的角度來說。

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比較開明的皇帝,對於朱和豬同音的情況,並不怎麼在乎。

據說,有年春節前夕,朱元璋到一個屠戶家裡,這屠戶正在賣力的閹豬,朱元璋並未生氣,反而感到很愉快,還為屠戶家寫了一幅春聯:雙手劈開生絕路末路,一刀斬斷長短根。

二是從百姓的角度來說。

儘管皇帝不在乎,但是老百姓還是不敢冒犯天子呀,比如說,在過年時候你不小心說了句“殺豬了”,就會被誤認為成“殺朱了”,那還了得,再給定個謀反的罪名,多犯不上啊。

所以,據文獻記載,明朝時期“豬”用“彘(zhi)”、“豕(shi)”等字代替。

第二則典故,發生在明武宗時期。

當時的皇帝是朱厚照,有一次,他打算御駕親征,去“打寧王”。結果在揮軍南下的路上,聽說有人已經把寧王殺了,這令朱厚照很不開心。轉念一想,反正仗也打不成,也當不上將軍了,索性在江南玩幾日。沿途地方官自然是好吃好喝的招待了。

但因出師不利,皇帝朱厚照心裡還窩著火呢,所以,吃飯時也不開心,當他看到桌上的豬肉時,當時就發火了:

“豬,這不就是朱嗎?這肉怎麼能吃?我姓朱,你們還讓我吃豬肉?這是想集體回家種地了?”

於是,當即下了《禁豬令》,對所有人說,養豬殺豬這事,本來很平常,但是,她屬豬,還跟我的姓一個讀音。以後誰也不準養豬賣豬殺豬,要是誰不聽話,全家都去邊疆充軍,這輩子都別想回來!之後,沒人敢養豬了。

這讓皇帝自己陷入尷尬局面。

一是因為豬,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貢品,叫太牢。如果沒有豬肉就不合禮法,也是對祖宗的大不敬;二是因為他平時吃慣了豬肉,一下子沒有豬肉吃,讓他突然感到很不適應。

於是,幾個月後就解禁了《禁豬令》。但皇帝顏面不能丟呀,為了緩解尷尬的局面,只好把豬的名稱給改了,叫彘,或者豚。

所以,明朝及以前稱豬為豚,杜甫詩裡就有“豐年留客足雞豚”的句子。

不過,明朝當時叫豬肉,並不犯忌諱,還是吃豬肉,或者用來祭祀。

從歷史上來說,所謂“避諱”,其實避的是“名諱”。如當時有個開元縣,因避朱元璋名諱而改為開原,避的就是名字“元璋”當中的“元”。

又如,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規定,只要“世”“民”二字不連用就行,但是李治比較孝順,直接規定“民”不能用。

還有件趣事,大家都知道,以前的觀世音菩薩,後來又叫觀音菩薩,就是在李世民時代改的。細心的人都會發現,佛經裡有名的《心經》中的觀世音菩薩,就改成了觀音菩薩。

通過歷史故事,說明中國古代時期,無論是帝王還是百姓,都深受封建主義思想的束縛和限制,上演了許多奇葩軼事。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一定要加以借鑑,用科學的、發散的、開放的思維去看待和分析問題,更有利於發展和進步。


有書博物館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是比較開明的,雖然朱和豬同音,但似乎朱元璋並不怎麼在意,而且,有一年春節前,朱元璋來到一家殺豬的屠戶家裡,這屠戶還負責閹豬,朱元璋一高興,還為屠戶家寫了一幅對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由此看來,朱大皇帝是不忌諱朱與豬同音的。

而且,從歷史上的避諱來說,所謂“避諱”,避的是“名諱”,並不避姓氏。唐代的李世民時代規定,只要“世”“民”二字不連用就行,不過李治比較孝順,直接規定“民”不能用。有趣的是,唐朝李世民以前觀世音菩薩還叫觀世音菩薩。李世民以後就叫觀音菩薩了,比如佛經裡有名的《心經》觀世音菩薩,就成了觀自在菩薩。明朝及以前稱豬為豚,杜甫詩裡就有“豐年留客足雞豚

的句子

說到明朝,如當時有個開元縣,因避朱元璋名諱而改為開原,避的就是名字“元璋”當中的“元”。古時候,俗語叫“豬”,雅一點的是叫“豕”,你應該聽說過“六畜”,六畜是:馬牛羊雞犬豕。明史中也有“豬”字出現。如《明書·武宗本紀》: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視到)保定(河北省清苑縣)禁民間養豬,著為令。”《明實錄·武宗實錄》:上巡幸所至,禁民間畜...所以明朝當時把豬 叫 豬 並未犯忌諱。


鄉村視野

PO主多慮了,避諱避名不避姓,明代不介意說豬這個字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國諱”

國諱,指舉國臣民,包括皇帝自己在內,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來範圍還比較小,只避皇帝和其父祖的名字,所以也叫“君諱”或者“公諱”。後來,大概是凸顯君權神授的意思吧,避諱範圍漸漸擴大,包括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諡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在內,都是國諱的範圍。

看到沒有,自始至終都沒有避諱姓的,只避名和字。所以,在明代叫豬是可以的。

我們再來看看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吃什麼

《南京光祿寺志》卷二《膳羞》當中,記錄了一則洪武十七年六月的膳單。其中早膳包括:

羊肉炒,煎爛拖虀(jī,搗碎的姜、蒜、韭菜等)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煿(bó,煎炒或烤乾)肉,筭(suàn)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

看到沒,官方文件當中毫不避諱豬這個字,豬肉就叫豬肉。另外,可能有小夥伴會質疑,怎麼一頓早飯吃這麼多肉,不是太難消化了嗎?其實剛剛這份膳單當中,只有早膳和午膳兩餐,一天只吃兩頓的話,早膳吃得多些才扛得住一天的政務,畢竟古代兩餐制的話第二頓正餐得等到到快傍晚的時候了。

那明代有沒有禁止過養豬和吃豬呢?也確實有過一次。

頒發禁令的是明代著名的頑童皇帝——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根據《萬曆野獲錄》記載,正德十四年12月,朱厚照頒發了一道聖旨。原文如下:照得養豕宰豬,固尋常通事。但當爵本命,又姓字異音同。況食之隨生瘡疾,深為未便。為此省諭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知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

大概意思就是,雖然養豬殺豬很平常,但我是屬豬的,姓還和豬同音,吃豬肉又會生瘡,以後就別養豬殺豬啦,一經發現,全家老小充軍。所以,僅有的一次禁豬令,第一原因也是和皇帝屬相沖突了。

不過雖然禁豬令的理由確實包含在“囯諱”之內(皇帝生肖),但依然引起軒然大波,不但民間怨聲載道,官員也上疏要求解除禁令。就連皇帝自己也扛不住,因為豬是祭祀三牲(牛、羊、豬)之一,禁用豬肉於禮不和,所以在禮部壓力下,朱厚照自己立法自己犯,暗暗批准皇宮用豬肉。

最後這條不得人心的禁令只執行了13個月,一年後朱厚照死去,禁豬令自然廢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