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电影《海上钢琴师》,1900为什么要与邮轮共存亡?

用户9370275087994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1900要么走下游轮,要么毁灭自我。那一刻,邮轮所有的美好记忆都涌现在脑海,该怎么办?是想过拯救它,还是想拯救自己。 然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走下邮轮,舍下童年的记忆离开。而1900如果走下邮轮,在远远的岸边看着自己的家,自己的世界――邮轮被炸得支离破碎,心也会被撕扯成碎片,1900无法接受。

1900无法面对陆地这个陌生的世界,他早已习惯了海上的生活。更何况1900是个钢琴天才,因为天才都会被视为异类,而异类再体面都不会真正的被人所爱。1900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走下船,到达陆地、面向城市的异类。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楼高莫近休独倚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就有一个疑问,1900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在回过头看了一遍,又证实了我的疑点。

第一,电影从开始通过Max的话摊开了一些事,他其实是Max在船上六年辉煌的一个人生缩影。但是由于生活落魄,也让Max在讲述故事时不愿承认。

其实影片中有许多地方暗示了1900其实就是Max想象出来的。比如在Max第一次遇到1900时,当时的1900在船上的行动没有受到物理定律的影响。而且其中有人指出地上不知从哪里冒出的鞋子也表明了这是个想象出来的场景。

第二,1900在试穿Max大衣的时候,明明两个人的身材明显是不一样的,1900却说很合身。

第三,拆船的公司明明说确认没人了,但5900还是衣冠楚楚的出现在Max面前。

影片中,Max离开维吉尼亚号的时间和1900尝试离开船的时间是吻合。下船后的Max生活潦倒,无奈之下想着重新回到维吉尼亚号,但却发现船在拆除,绝望中,决定当掉了赖以谋生的小号。后来Max和1900在船舱中对话的大部分内容,其实也是Max离开维吉尼亚号后的人生感悟。而1900关于死后升天的一段自我独白,实际上是Max完成了自我救赎。Max在当掉小号之后,原本希望藏在船上,和船一起毁灭。但他最终还是告别了1900,离开了船。

影片的最后,乐器店老板把小号还给Max,并且对Max说,“你并不是无用”,也进一步点燃了Max对生活的希望,最后决定去面对自己的命运,走向无尽的街道。



快乐始源地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城市里生活了,然后接老爸老妈来跟我一起生活,来了几天就吵着要回老家了,人生地不熟,不习惯啊。同理1900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船上,让他突然去换个环境生活,肯定也不习惯啊


义理电影


在从欧洲开往北美的佛吉尼亚号上,主人公1900“出生”了,而他为什么叫“1900”呢?其养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在这个该死的20世纪第一个月捡到了他,所以叫他1900。”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迅速崛起,而欧洲从此衰落,具有极高音乐天赋且无师自通的他,只被一批又一批的漂洋过海的移民所知晓,而他的身份根本“不存在”这个世上,他从出生到死亡,一生都在海洋中漂泊,从没踏上过陆地一步,像空气那样虚无地“存在”。

而他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吗?我看未必,每次陆地上的人到船里找他却找不着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他可能只是导演以客观视角还原的一个虚无的人,仅仅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一种缅怀——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象征先进、自由和文明的美国成为世界的中心,无论是衣着华丽的贵族还是生活寒暄的平民,他们宁愿忍受惊涛骇浪甚至家破人亡也要追随,而1900代表的是已然逝去的理想、优雅和高贵,人们在听完他或激昂或轻快或低婉的钢琴曲后,都会热烈鼓掌——那其实也是他们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告别和敬仰——船上的他,是现实中每个人的梦想,而他一旦走上岸,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每一个人。

在影片中,MAX是一个重要角色,从他向杂货店老板吹《1900》曲子起,愈发表明1900是个“虚无”的人。1900只存在于MAX的回忆叙述中,除了MAX,没有旁人能作证1900的存在——这样,我们可以把1900和MAX理解是“同一个人”,这两个人反映了一个人的不同的生存状态,1900象征了理想国,在那里是无人不知的天才钢琴家。集才华、优雅、高贵于一身,世界就是自己想要的模样,而MAX则代表了世俗且残酷的现实世界,在那里是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要与凡人一样经历平庸、迷茫和挫败,只能作生活的苦行僧。

1900是某种“象征符号”,而非具体的一个人,他看透世人所思所想、展示了个人在世界面前的绝对渺小。他的一段经典台词:“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也正如他孤独的艺术生活那样,不被人所理解,人们欣赏他的才华,却无法读懂他的真正内心——还没到达美国的时候高朋满座,一个小小的轻奏都能换来热烈的掌声,而一到了美国却顿时人去楼空,无论他弹得怎样澎湃激昂——音乐只是那些移民们,或者现实中的人们,在追求浮华过程中的一种消遣而已,对于真正追求艺术真谛的1900来说,那种孤独和失落,是无法言喻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单纯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或许习以为常,但对于1900,那个一直那么纯粹的“人”而言,却充满了恐惧,充满了迷惑和茫然,而他自己的心灵,纯净的如同孩童。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被记录、被带走,也不下船去追寻追寻音乐家之梦、甚至改变世界乐坛,他不屑于拿他的音乐换取功名利禄,甚至不希望与全世界分享,他的音乐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乐只属于他自己。而反观人们,被越来越多的物欲、名利、成功、爱情所蒙蔽,没人能像1900那样,只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深深知道陆地上人们的痛苦,故而义无反顾的与之决绝,就算他因为爱情的冲动而想要上岸,最后还是留下了,他深知,自己为此而作的付出不会得到相同的尊重和回馈,比起爱情,他更珍惜自己的生存方式,哪怕是自己一个人守着它,然后孤独地死去。

MAX曾劝1900说:“陆地上有更大的世界,它就在踏板对面,走过去,它就属于你了……哪怕去看一眼就好。”1900拒绝了,在他眼里,理想和现实不能共存,况且他早已看透了这个世界,正如他所说:“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我能轻松应对。而陆地,才是无限的。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者拥有的东西,仅仅是一个表象,如果把追求快乐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人们因为物质、名利、爱情等等获得的快乐与1900守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快乐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在地上奔波一生,那跟从不上岸的1900,又有什么区别?有理想的地方,哪里都是陆地,哪里都可以栖息,哪怕仅仅是一艘船只。

影片的最后,历尽沧桑的MAX得知1900决定留在将要被炸毁的废弃船上,默默垂泪,与其说他在哀伤失去一个朋友,不如说他在跟理想中的自己和自己的艺术故乡告别,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带着自己的小号在他国漂泊一生,而他的理想和情怀,永远留在了佛吉尼亚号,永远留在了1900。





胡说映画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作为一名影视爱好者,以下是我的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于1900为什么不下船, 我觉得和《肖恩克的救赎》里面的图书管理员离不开监狱是一个道理,完全被体制化,已经适应不了别的生存环境。这也是最可怕的地方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么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1900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个话题,谢谢大家!





森临电影


题主好,我是喜闻且乐见,影视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海上钢琴师》最后不愿离开船,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因为害怕,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1900决定离开这艘船,可他离开的步伐却是沉重而又漫长,他的眼睛里全都是迷茫,眼前这个工业高速运转的城市,在他的眼里却是毫无生机的灰暗地带,所以,他退回了船舱。曾经陆地对他的诱惑,对他的挑衅,统统化成了恐惧与挣扎,这段短暂的波澜过去后,1900又重新扎根于他生长的这艘船里,他的一生中没能遇见真正的知己,能懂他的只有大海,只有钢琴,在那个追名逐利的大陆里,不会有人懂他,他看不见自己下船后的未来,他生于这艘船上,已经和世界擦肩而过,大陆,是一首他不会弹奏的曲子。又过了很久很久,船上的人都离开了,只有1900始终留在船上,他无法遗弃这艘船,所以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当船要被摧毁时,马克斯坚信1900还在船上,他拼命延阻船只拆解的时间,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只是1900始终没有出现,直到他找来了千辛万苦暴露下来的《1900's Theme》,1900才出现了。只是1900始终不愿跟马克斯下船,就像是在画布上尽情燃烧生命的梵高,最后却将冰冷的子弹射入自己的身体一样,他随着几顿的炸药一起离开人世,临死前,他已经从容不迫的弹着钢琴,哪怕只是对着空气,他那双深情而又忧郁的眼,再一次留恋着这艘船。他活得明明白白透透底底,他宁愿死,也不愿下船,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因为害怕,他不能离开的不是那艘船,而是那片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喜闻且乐见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讲述了海上钢琴师“一九〇〇”传奇的一生。

对于最后和游轮一起共存亡,我觉得是最好的结果,这也是1900希望的,因为游轮是他的一切,这是自然法则人是情感动物,如果强行剥离,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他上岸让游轮自己覆灭,只会让他最终遗憾。

1900年,“弗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一九○○。一九○○慢慢长大,显示出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立·罗尔·莫顿听说一九○○技艺高超,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黯然离去。这一切都发生在海上,一九○○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陆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终依然没有下船。后来邮轮被废弃、引爆,一九○○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弗吉尼亚人”号,随之而去。

1900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在游轮上度过的,也许不知在多少年前,脑海里潜移默化的这里已经成了他的唯一,他习惯了上面的一切,就好比我们日常离不开的饮食穿着一样的重要,一个人的习惯有时候是几天或者几个月,久一点就是几年十几年,就形成了,但是1900他在一个地方呆了整整一辈子,虽然从船上到岸边只是十几米远,但是生命无时无刻已经让他离不开他的母亲,就是游轮。这是一种生命的潜意识,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游轮给了他一切,她就是游轮的一部分,对于他来说,能够做出改变的好奇心也已经被磨灭了。

我们都知道,人老了之后不管离家多么的远,最后临终的时候依然是最惦记着家乡,因为他的根是从那个地方发芽,从那一刻开始土壤的印记就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他的灵魂。

所以1900最后与游轮共存亡,只是一个时间的长短而已,如果游轮还能正常使用,他也会先于游轮死亡,游轮覆灭是他最好的归棺。







正在生活Living


电影《海上钢琴师》里,1900之所以不下船是因为他从婴儿时期就生活在Virginian号上,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加上他从来没有去过陆地,那个未知的世界有太多东西他无法操控,导致内心对陆地十分的恐惧。

1900是个性格非常执拗的人,只要他认准的事情,绝不会轻易改变心意,这应该也是他为什么不愿下船的原因之一。

1900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么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美剧A爱好者


1.关于1900为何宁死也不下船?

这可能是导演在我们观影结束后,在每个人心里画下的一个大大的问号。依照我看电影的习惯,凡是这种内涵比较深刻的电影,自己有疑问的电影,我都会先上知乎看看其他大神的详细解说,优质的解说和分享所带来的愉悦感有时不亚于观影本身。看完解说后,自己心里就大致有了一个轮廓,也有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理解,1900是导演心中旧时代 旧文化的象征。一方面借1900高超的琴艺和对人性的洞察(这一点可以从1900在向麦克斯剖析他所觉察到的听众的情绪时看出来),来表现和弘扬旧时代文化的深刻 精致 与细腻,另一方面以1900的孤独(人们看到自由女神像时一哄而散),来表达当人们争相追逐淘金热,抛弃旧文化时的遗憾 失落 与嘲讽。

所以1900必须是优秀的 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曾经)不屑于和现代文化相比较(1900和爵士乐创始人斗琴片段可以看出)的,1900宁死不下船,表现的是导演对人们盲目追求新文化 抛弃旧文化的嘲讽和鄙视,也是导演心中对旧时代 旧文化的留恋 执念与不妥协。所以电影中的1900在历经战乱后,依然衣冠楚楚地出现在了麦克斯面前,他需要维持他心中的旧文化一如既往的精致与体面。

其次,就1900这个人物本身而言,他虽没真实到达陆地上的每个角落,但却能通过船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了解并熟悉这个世界。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和船上的生活,本质上并无差异,船上的空间和在这个空间里聚集的人群,足以展示这整个社会的全貌。大陆上的人们只是因为多了选择才被激发了无穷的欲望,而忘记了生命最初的追寻和意义。他是个活得非常通透的人,表面上为了迎合这个时代天真而烂漫,内心底层却为这个变迁的时代,旧文化被抛弃的时代,感到遗憾,为变革期中你争我抢的人类感到悲哀。所以我不下船,因为我内心有坚实的精神信仰——我的钢琴和我的音乐,我不会也不想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浸染。

这就像当前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所有人都在激烈地争夺更快 更准的趋势信号,以求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而忘记了当时为什么出发。反观那些在个人领域有深刻造诣的大家,是最不会被外界所影响的,因为他们明确知道自己内心的追求。

但是回归到电影本身,我们是多希望琴艺精湛 可爱善良的1900能下船啊,看一看这个新时代带给这个世界的一些积极信号,少一些失望和悲观,让他的音乐和他的坚持影响到更多人,帮助更多迷失的人们找回初心。

2.我也想说说演员的演技

男主演得实在让人拍案叫绝,一方面蒂姆罗斯本身长得就很精致,明眸皓齿,他把1900的美好与悲伤都刻画得太到位了,从不屑与黑人钢琴人斗琴时的玩世不恭,到被激怒时的真实反应,所有的情绪都被他牵着走,名副其实的演技派演员。

为多一些了解,还专门去搜了他的相关信息,妈呀,电影拍摄全程是没有替身的?影片展示的是蒂姆罗斯为期半年的钢琴学习结果?“肃然起敬”这个词用到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激发了自己学琴的欲望,争取每天摸一遍琴,看电影都能励志,厉害吧?

再说说男二麦克斯,在电影前半段,麦克斯承担的就是放松 愉悦 搞笑的角色,从刚开始的晕船 呕吐 到 看到1900和黑人钢琴师斗琴表现平平时怒其不争的神态,着实让人欢乐,论胖子的魅力,哈哈哈~到影片后期,从为拯救1900不顾与他人发生争执,到为劝说1900下船失败时泪如雨下,我看到了他的深情。对于1900而言,人生有这一知己该是多么让人欣慰,对于观众而言,他替我们表达了我们所有常人该有的情绪与选择,不同于1900那种精致与高尚,只是一个流俗的世人对于美好的理解与救赎。

完美,希望大家都能像1900一样不被外界的诱惑而迷失内心,都能像麦克斯一样享受凡人的快乐,同时理解像1900那样不流俗的追求!

对了还要说说1900的养父丹尼,哇,这真的是好讨喜的角色,虽然处于社会底层,性格粗鲁,但却生性善良,懂得通过抱怨抒发情绪,也懂得苦中作乐,然后最后竟然是因为太爱笑而丧命,虽然结局不好(死了),但是似乎此生也并无遗憾,活得洒脱 自在且无愧于心,真是值得效仿的人生经营范本,哈哈!








纯洁的微笑每一天


上学的时候追了好多遍钢琴师,记着当时惊艳他的琴技,特别是斗琴那一段,看了无数遍。

19年又重新去电影院感受了一次,这次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最后,他下船又上船的时候。

这一次看主要是觉得:习惯和害怕,人都是一样,熟悉的,知道的,习惯的特别的勇敢和无畏;当你真正要踏入不熟悉、陌生的环境,特别的无措和害怕,迷茫。

也有像古代的剑客一样,剑在人在;像古代的将士一样,城在人在;像朝代国家一样,国在人在。

邮轮之于他,已经不仅仅是轮船,一个住的,生活的地方,它们已经是一体的了。对于他来说更可能是他的精神之船。

每个人都理解的不一样,最重要的是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