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看電影你比較喜歡原聲的還是配音的?為什麼?

葉晗殤


看電影你比較喜歡原聲還是配音的?為什麼?

首先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因人而異,就我個人而言,電影到底是原聲好還是配音好主要得看是大陸國產電影還是港臺電影,日韓電影還是歐美電影,三者帶給我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下面我來簡單分析下。


先說國產電影,國產電影的看點主要以參演的藝人跟電影的劇情這兩點,那麼大部分還是喜歡原聲,因為我看國產電影一般會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類型,其次就看參演人員,而且如果是原聲,給我的感覺會更舒服一些。



接下來就說說港臺電影,港臺電影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還是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主,因為之前看也一直是看的配音版本的,所以比較能接受。其中我比較認可的一位配音大師就是石班瑜,他是周星馳的御用配音,他配過音的電影看過之後感覺比原聲都好,最喜歡的就是大話西遊,其中孫悟空和觀音對話那段戲,他要同時表現跨越500年的兩個人,孫悟空和至尊寶,表現出兩人非常不同的個性:孫悟空目空一切,還帶有很強的猴子的特點,至尊寶是個普通人,碰到種種變故,疑惑不解。給周星馳配音,最重要的是發揮出語言的創造性。他在替角色詮釋的時候,與生活中是兩種不同的聲音,平時使用正常而普通的聲音與人交談,只有在和朋友一塊開心的場會,會用戲劇化的語調增加歡樂氣氛。不用“你先走”,而用“你走先”,這是粵語口語用法,這就是周星馳誇張的藝術表現方式。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他配音的作品,因為他對角色的瞭解從戲內到戲外都很透徹。



再說說日韓電影,其實日韓電影也是比較考研配音演員的配音技巧了,跟港產電影不同的是,更需要多角度去了解角色,包括社會背景,角色地位,人物個性,以及當地文化等因素。 當然目前我還是很喜歡配音版的日韓電影。



最後來說歐美電影,歐美電影我還是比較喜歡原滋原味,畢竟東西方文化差異甚大,很多作品很難百分之百表達出角色的內心世界,當然也有例外,很多年前給我印象特別深的有一部叫《佐羅》的電影,佐羅的配音簡直是恰到好處。也是現在很多電影配音演員需要學習的。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大家有不同觀點可踴躍發言。


大V影視娛樂


大家好,我是莉莉安。看電影,我更喜歡原聲,因為只有原聲才原汁原味。作為一名廣東妹子,作為一名星爺的忠實影迷,作為一名致力於弘揚粵語文化的小女子,始終認為,只有用本地語言演繹出來的電影產品,才能將臺詞的精粹,文化的韻味,以及演員的聲音表情神態更完美地得以傳達。

眾所周知,周星馳的御用配音演員是石班瑜,雖然石先生是為十分專業的配音專業人士,他的聲線、語調及情感已經最大限度地還原星爺的表演,但作為聽慣粵語的廣東妹子來說,每每翻看國語版的星爺的電影作品,總覺得缺少了那麼一點點東西,缺少了什麼?也許是星爺原聲的細膩的情感,也許是粵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從而導致沒有了原聲的那種共鳴。特別是星爺早期無厘頭式表演的電影作品,那些粵語特有的玩笑梗,國語是怎麼都無法完全演繹出來的。

又例如拿楊千嬅與余文樂主演的《志明與春嬌》三部曲電影系列來講。

這部電影並沒有太多出彩的情節設計,但其實最出彩的就是它的粵語對白,是那種懶懶的很市井的港式風。這種市井的港式風對白設計,也許稍顯粗俗低下甚至難等大雅之堂,但恰恰是這種市井味帶給這部電影很多更加真實的人情味。

所以,無論是粵語電影、國語電影,甚至是其他國家地方的電影作品,一旦離開原聲,翻譯成其他語言配音,效果出來都將是差強人意,失去了一丟丟靈魂。就像吃炸雞你得配啤酒,你配個咖啡就差那麼點意思了。


喜歡我回答的親請點贊加收藏哦~^_^


莉莉安說電影


我更喜歡配音(*/∇\*)

拿這個暑假大火的《陳情令》來說,演員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是優秀的配音團隊,也是電視劇的一大亮點。

給肖戰(飾魏無羨)配音的,是陸知行老師。

之前在原著的廣播劇《魔道祖師》裡,他就曾經給魏無羨配過音,整個聲線可靈動可邪魅,深得原著黨的喜愛。


給王一博(飾藍忘機)配音的邊江老師,我們就更熟悉了。

《何以笙簫默》裡的何以琛,《金玉良緣》裡的金元寶,《活色生香》裡的安逸塵,《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的夜華……

全都用的邊江的配音。

他的聲音沉得下也蘇得起,成熟高冷又有磁性,幾乎是所有的一線男星的福音。



再加上配過鄭爽楊冪唐嫣的喬詩語,

配過袁弘陳曉鍾漢良的王凱,

整個配音陣容簡直是《陳情令》的最大亮點。

有的人甚至感慨,衝著這樣的配音陣容,不追劇都不行了。



打這個比方不是在否決原聲,我們都知道肖戰和王一博的聲音並不差。

但用原聲的話,很大程度上會錄進拍戲現場的雜音。

配音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影視劇的可賞性。

而且專業的配音演員畢竟有著豐富的經驗,能操控自己的聲音,去適應人物的內心和劇情的變化,讓觀眾更有代入感。

當然用原聲的劇也不是沒有,舉個例子,就是童年神劇《巴啦啦小魔仙》。

整部劇沒有配音,也沒有聲音的後期處理,演員的表演完全原汁原味。

來品品裡面的塑料普通話:






真的很讓人出戏啊_(:з」∠)_

所以還是請上專業的配音吧,道理你懂的😂😂😂



一起在好電影裡,發掘生活的陽光,感受快樂的力量。


竹西西的片單


我更喜歡看原聲電影,當然是要有中文字幕的。不可否認,有些配音也是非常出彩的,但我始終覺得,一個演員對角色塑造的成功與否,除了形體、神情和內心外,聲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砝碼,即便他演的是一個啞巴,那種聲音語調的抑揚頓挫,也是角色的情緒表達。

而這些情緒的細膩拿捏,有些是需要演員本人在拍攝現場的即興發揮,那時候的聲音才是最真實,最符合角色的聲音需求。這是我鍾情於看原聲電影的最大原因。

當然,有些人可能會吐槽,有些演員天生音色不好,不符合角色的需要,是需要配音來提升角色的魅力。這一點我是贊同的。


佛系么仔


毋庸置疑,首選原聲電影。 電影是聲畫的藝術,一部優秀的作品,聲音音效,尤其是原聲能給作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究其原因,有如下兩點。

第一:電影原聲更能與演員的真實情感一脈相承。演員在演戲過程中,對電影情節和情緒投入的瞭解是極其深刻的,從而在原聲時,一呼一吸,一動一靜都知根知底,更能控制好自己的節奏和情感,與電影是相得益彰的。很多配音演員,並未清晰瞭解電影,連電影人物的表演動機都知之甚少,因而配音後的作品,情感力度是不夠的。當然,我們也不能一併概之,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影視劇作品《甄嬛傳》中飾演甄嬛的為孫儷,但配音的是季冠霖,不得不承認,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會忽略配音的問題,因為季冠霖的配音和甄嬛這個角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好的配音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情感的藝術。季冠霖在配音過程中抓住了孫儷的發生特徵,同時又將甄嬛入宮前後,年少時的單純和掌權後的霸氣完美演繹出來。所以我們對待問題要一分為二,整體來說,原聲要好於配音,但同時也不能忽略好的配音作品。


第二:國外電影在國內上映,為了迎合大眾所推出的配音作品。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相當於多了另一困難壁壘,那就是翻譯問題。很多優秀的原聲作品,在經過翻譯後,臺詞就失去了原有臺詞的魅力。比如一些國外電影臺詞中的俚語本來笑果十足,但經過翻譯後,完全味道變了,有一種中不中西不西的感覺,沒有做到很好的中西合璧。試想,如果將中國的影視劇《紅樓夢》翻譯成直白的英文後,原本古典臺詞的魅力何以體現?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所以,臺詞的恰當翻譯和適合國情的翻譯也是配音作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誠然也出現了很多的經典翻譯配音作品,比如童自榮配音的《佐羅》。很多人對佐羅的認知,更多來自童自榮的精彩配音演繹。


整體來說,能看原聲首選原聲。當然我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好的配音作品的出現,尤其對國外影片的引進和推廣能起到更好的助瀾作用。


盧克的異想世界


我是杜達先生,人狠話不多,直接上乾貨。

首先表明觀點,看電影我會盡量選擇看原聲版本,畢竟原聲電影更考驗導演的現場指揮、攝影的拍攝技術、音效的收音技術和演員的出色演技,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三個原因。

01


原聲電影可以最大化的保證電影的原版效果,要知道配音是後期製作上去的,在時間切入、音軌轉換、與背景音樂匹配度上都會存在一些小的瑕疵。特別是,現在的電影大多非常重視配樂的效果,投資比較大的電影還會專門請人譜寫配樂、請明星演唱插曲,後期配音可能讓電影的音樂的效果大打折扣。

02


原聲電影可以保證演員的情感表達順暢的展現在觀眾眼前,這一點,對於那些所謂的“戲精”附體的演員特別關鍵,演員在演繹劇本中的某一個場景時,會通過情緒調動、即興發揮等等手段演繹出超出劇本的表演效果,在後期配音時,這種意境基本不可能重現,當時的情緒不負重現,想來配音的效果比起現場的發揮效果可不同日而語,演員臨時起意的音調起伏、嗓音高低、特定用語只在那靈光一現的瞬間展現,在後期配音時基本不可能達到原來的效果。

03


有些電影,比如方言電影或是外語電影,對於特殊的發音習慣、特有的語境、特殊語言韻律等方面的特異性,導致配音的效果無法完美詮釋原版電影內容,有的甚至不能表達完全的劇情。還有一種情況是外片中譯,配音還收到翻譯水平的影響,有的詞不達意,有的翻譯不準,有的用詞生硬。

當然了,優秀的配音版本自然有它的好處,比如聲音更加清晰、外片中譯後讓觀影更流暢、演員不用認真背劇本等等。


杜達先生


藝術源於生活——配音也要講究方法

在這些年的觀影生涯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看的電影中,人物說話的聲音和嘴型往往是不統一的,彷彿慢半拍或者牛頭不對馬嘴。而這種情形往往就是影視劇中的配音。

關於配音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有一些電影,比如香港電影,說的粵語對於我們可能比較難以理解,這時候就需要配音的出現,來為我們減輕觀影的壓力,可以輕鬆愉快地去欣賞電影本身。

這本是一種很好的可以幫助觀眾理解內容的方式,但近些年的電影可以說配音佔比越來越高,有時候只是因為臺詞難記,就去貿然的去使用配音,似乎有點太兒戲了。最近爆出的片場畫面,一個演員只是說一首古詩並沒有什麼難度,卻可笑的用1234567這七個數字去代替,非常的可笑,這樣的數字,配音再怎麼完美還是會很突兀。

配音出現的初衷是好的,但這不是偷懶,取巧的工具,好的配音會提升整個電影的觀感,而一個劣質可笑的配音則會毀了一部電影。

希望以後的配音可以發揮最大的積極作用。


犇犇推薦


我仔細想一想,發現無論是外語片還是國產片我還是喜歡原聲,先不說臺詞功底是衡量演員的標準之一,原聲讓觀眾有更加的觀影體驗。

說外語片,小時候的那個翻譯腔影響太深刻,如今看到外語片配音始終入不了戲,這些年我看的配音外語片不多,但是那些配音員的配音水平比起當年沒有太大提高,還是那個《哦,我的上帝啊》濃濃的翻譯腔,,而且由於大部分外國片是現場錄音,後期配音會降低電影本有的視聽體驗,所以看外國片的時候我寧願錯過電影也不願意看配音版。

至於國產片,首先我要強烈的譴責現在的各小鮮肉,小花的臺詞功底太差,念臺詞就像照著劇本年讀一樣,什麼感情也沒有,不想聽到他們的聲音,也不希望反覆的聽到同一個配音員的聲音。我發現,配音演員的有時候表演痕跡太重,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而且優秀的配音員不多,當我聽到不同的演員的在不同的電影發出同樣的聲音的時候,抱歉,我真入不了戲。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臺詞功底絕對,應該成為衡量演員的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光有一副好面孔不行,電影是視聽技術。我覺得如果臺詞能成為演員的硬性要求,會給我們淘汰一大批爛演員。


金字塔電影


看電影我更喜歡原聲,特別是國外影片

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單是聲音、畫面和文字的配合,更多的是情感的注入,因此聲音起到了關鍵作用。

首先,原聲是最直接反應人物的情感狀態。我們說的“聲形合一”就是這個意思,經常看外語片的人都知道,有的外語片有分“中字原版”和“國語版”,看完原版再去看國語版就會發現,國語版的配音完全沒有原版語音那麼富有情感,語言很生硬,完全缺乏主人公當時的情感意境。所謂“不神臨其中,不知其所云”。

其次,翻譯的差異化,造成配音失真,無法準確表達原意。中外文化的差異,造成了語言翻譯上差異,所以意境表達的發生了偏差。中國上下五千年,語言文化傳承不息,文字內涵豐富,一個字一個詞,在不同的環境裡能夠表達不同的意思。而外國語言文化,尤其是英語系文化,往往語言文字的表達則更加直接,也就造成了語言翻譯上的差異。

最後一點,配音的場景音效沒有原聲的好。一部優秀的電影,少不了優秀的背景音樂,背景音樂聲調的大小、快慢,能直接影響到電影的聽覺體驗。國語版的外國片,由於譯製配音的需要,必然會對原始場景的音效做出改動,從而導致音效水平降低。看國語版的外國片時很容易發覺。


總結:

每一部優秀的作品,都應該心存敬畏!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零點電影


大家好,我是熊貓

對於喜歡的電影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原聲的,總是感覺配音之後的電影,不是那麼原汁原味了一樣

就像是音樂,中國古代的音樂只有只有五個音,而現在的音樂有七個音,所以總是感覺外國的歌詞更豐富多樣,而中國原有的無音,也更符合我們的審美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