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看电影你比较喜欢原声的还是配音的?为什么?

叶晗殇


看电影你比较喜欢原声还是配音的?为什么?

首先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因人而异,就我个人而言,电影到底是原声好还是配音好主要得看是大陆国产电影还是港台电影,日韩电影还是欧美电影,三者带给我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下面我来简单分析下。


先说国产电影,国产电影的看点主要以参演的艺人跟电影的剧情这两点,那么大部分还是喜欢原声,因为我看国产电影一般会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类型,其次就看参演人员,而且如果是原声,给我的感觉会更舒服一些。



接下来就说说港台电影,港台电影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为主,因为之前看也一直是看的配音版本的,所以比较能接受。其中我比较认可的一位配音大师就是石班瑜,他是周星驰的御用配音,他配过音的电影看过之后感觉比原声都好,最喜欢的就是大话西游,其中孙悟空和观音对话那段戏,他要同时表现跨越500年的两个人,孙悟空和至尊宝,表现出两人非常不同的个性:孙悟空目空一切,还带有很强的猴子的特点,至尊宝是个普通人,碰到种种变故,疑惑不解。给周星驰配音,最重要的是发挥出语言的创造性。他在替角色诠释的时候,与生活中是两种不同的声音,平时使用正常而普通的声音与人交谈,只有在和朋友一块开心的场会,会用戏剧化的语调增加欢乐气氛。不用“你先走”,而用“你走先”,这是粤语口语用法,这就是周星驰夸张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配音的作品,因为他对角色的了解从戏内到戏外都很透彻。



再说说日韩电影,其实日韩电影也是比较考研配音演员的配音技巧了,跟港产电影不同的是,更需要多角度去了解角色,包括社会背景,角色地位,人物个性,以及当地文化等因素。 当然目前我还是很喜欢配音版的日韩电影。



最后来说欧美电影,欧美电影我还是比较喜欢原滋原味,毕竟东西方文化差异甚大,很多作品很难百分之百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有例外,很多年前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一部叫《佐罗》的电影,佐罗的配音简直是恰到好处。也是现在很多电影配音演员需要学习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有不同观点可踊跃发言。


大V影视娱乐


大家好,我是莉莉安。看电影,我更喜欢原声,因为只有原声才原汁原味。作为一名广东妹子,作为一名星爷的忠实影迷,作为一名致力于弘扬粤语文化的小女子,始终认为,只有用本地语言演绎出来的电影产品,才能将台词的精粹,文化的韵味,以及演员的声音表情神态更完美地得以传达。

众所周知,周星驰的御用配音演员是石班瑜,虽然石先生是为十分专业的配音专业人士,他的声线、语调及情感已经最大限度地还原星爷的表演,但作为听惯粤语的广东妹子来说,每每翻看国语版的星爷的电影作品,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东西,缺少了什么?也许是星爷原声的细腻的情感,也许是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从而导致没有了原声的那种共鸣。特别是星爷早期无厘头式表演的电影作品,那些粤语特有的玩笑梗,国语是怎么都无法完全演绎出来的。

又例如拿杨千嬅与余文乐主演的《志明与春娇》三部曲电影系列来讲。

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出彩的情节设计,但其实最出彩的就是它的粤语对白,是那种懒懒的很市井的港式风。这种市井的港式风对白设计,也许稍显粗俗低下甚至难等大雅之堂,但恰恰是这种市井味带给这部电影很多更加真实的人情味。

所以,无论是粤语电影、国语电影,甚至是其他国家地方的电影作品,一旦离开原声,翻译成其他语言配音,效果出来都将是差强人意,失去了一丢丢灵魂。就像吃炸鸡你得配啤酒,你配个咖啡就差那么点意思了。


喜欢我回答的亲请点赞加收藏哦~^_^


莉莉安说电影


我更喜欢配音(*/∇\*)

拿这个暑假大火的《陈情令》来说,演员的演技固然重要,但是优秀的配音团队,也是电视剧的一大亮点。

给肖战(饰魏无羡)配音的,是陆知行老师。

之前在原著的广播剧《魔道祖师》里,他就曾经给魏无羡配过音,整个声线可灵动可邪魅,深得原著党的喜爱。


给王一博(饰蓝忘机)配音的边江老师,我们就更熟悉了。

《何以笙箫默》里的何以琛,《金玉良缘》里的金元宝,《活色生香》里的安逸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夜华……

全都用的边江的配音。

他的声音沉得下也苏得起,成熟高冷又有磁性,几乎是所有的一线男星的福音。



再加上配过郑爽杨幂唐嫣的乔诗语,

配过袁弘陈晓钟汉良的王凯,

整个配音阵容简直是《陈情令》的最大亮点。

有的人甚至感慨,冲着这样的配音阵容,不追剧都不行了。



打这个比方不是在否决原声,我们都知道肖战和王一博的声音并不差。

但用原声的话,很大程度上会录进拍戏现场的杂音。

配音则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影视剧的可赏性。

而且专业的配音演员毕竟有着丰富的经验,能操控自己的声音,去适应人物的内心和剧情的变化,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当然用原声的剧也不是没有,举个例子,就是童年神剧《巴啦啦小魔仙》。

整部剧没有配音,也没有声音的后期处理,演员的表演完全原汁原味。

来品品里面的塑料普通话:






真的很让人出戏啊_(:з」∠)_

所以还是请上专业的配音吧,道理你懂的😂😂😂



一起在好电影里,发掘生活的阳光,感受快乐的力量。


竹西西的片单


我更喜欢看原声电影,当然是要有中文字幕的。不可否认,有些配音也是非常出彩的,但我始终觉得,一个演员对角色塑造的成功与否,除了形体、神情和内心外,声音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砝码,即便他演的是一个哑巴,那种声音语调的抑扬顿挫,也是角色的情绪表达。

而这些情绪的细腻拿捏,有些是需要演员本人在拍摄现场的即兴发挥,那时候的声音才是最真实,最符合角色的声音需求。这是我钟情于看原声电影的最大原因。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吐槽,有些演员天生音色不好,不符合角色的需要,是需要配音来提升角色的魅力。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佛系幺仔


毋庸置疑,首选原声电影。 电影是声画的艺术,一部优秀的作品,声音音效,尤其是原声能给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究其原因,有如下两点。

第一:电影原声更能与演员的真实情感一脉相承。演员在演戏过程中,对电影情节和情绪投入的了解是极其深刻的,从而在原声时,一呼一吸,一动一静都知根知底,更能控制好自己的节奏和情感,与电影是相得益彰的。很多配音演员,并未清晰了解电影,连电影人物的表演动机都知之甚少,因而配音后的作品,情感力度是不够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并概之,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影视剧作品《甄嬛传》中饰演甄嬛的为孙俪,但配音的是季冠霖,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忽略配音的问题,因为季冠霖的配音和甄嬛这个角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好的配音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季冠霖在配音过程中抓住了孙俪的发生特征,同时又将甄嬛入宫前后,年少时的单纯和掌权后的霸气完美演绎出来。所以我们对待问题要一分为二,整体来说,原声要好于配音,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好的配音作品。


第二:国外电影在国内上映,为了迎合大众所推出的配音作品。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相当于多了另一困难壁垒,那就是翻译问题。很多优秀的原声作品,在经过翻译后,台词就失去了原有台词的魅力。比如一些国外电影台词中的俚语本来笑果十足,但经过翻译后,完全味道变了,有一种中不中西不西的感觉,没有做到很好的中西合璧。试想,如果将中国的影视剧《红楼梦》翻译成直白的英文后,原本古典台词的魅力何以体现?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台词的恰当翻译和适合国情的翻译也是配音作品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诚然也出现了很多的经典翻译配音作品,比如童自荣配音的《佐罗》。很多人对佐罗的认知,更多来自童自荣的精彩配音演绎。


整体来说,能看原声首选原声。当然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好的配音作品的出现,尤其对国外影片的引进和推广能起到更好的助澜作用。


卢克的异想世界


我是杜达先生,人狠话不多,直接上干货。

首先表明观点,看电影我会尽量选择看原声版本,毕竟原声电影更考验导演的现场指挥、摄影的拍摄技术、音效的收音技术和演员的出色演技,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01


原声电影可以最大化的保证电影的原版效果,要知道配音是后期制作上去的,在时间切入、音轨转换、与背景音乐匹配度上都会存在一些小的瑕疵。特别是,现在的电影大多非常重视配乐的效果,投资比较大的电影还会专门请人谱写配乐、请明星演唱插曲,后期配音可能让电影的音乐的效果大打折扣。

02


原声电影可以保证演员的情感表达顺畅的展现在观众眼前,这一点,对于那些所谓的“戏精”附体的演员特别关键,演员在演绎剧本中的某一个场景时,会通过情绪调动、即兴发挥等等手段演绎出超出剧本的表演效果,在后期配音时,这种意境基本不可能重现,当时的情绪不负重现,想来配音的效果比起现场的发挥效果可不同日而语,演员临时起意的音调起伏、嗓音高低、特定用语只在那灵光一现的瞬间展现,在后期配音时基本不可能达到原来的效果。

03


有些电影,比如方言电影或是外语电影,对于特殊的发音习惯、特有的语境、特殊语言韵律等方面的特异性,导致配音的效果无法完美诠释原版电影内容,有的甚至不能表达完全的剧情。还有一种情况是外片中译,配音还收到翻译水平的影响,有的词不达意,有的翻译不准,有的用词生硬。

当然了,优秀的配音版本自然有它的好处,比如声音更加清晰、外片中译后让观影更流畅、演员不用认真背剧本等等。


杜达先生


艺术源于生活——配音也要讲究方法

在这些年的观影生涯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看的电影中,人物说话的声音和嘴型往往是不统一的,仿佛慢半拍或者牛头不对马嘴。而这种情形往往就是影视剧中的配音。

关于配音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有一些电影,比如香港电影,说的粤语对于我们可能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配音的出现,来为我们减轻观影的压力,可以轻松愉快地去欣赏电影本身。

这本是一种很好的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内容的方式,但近些年的电影可以说配音占比越来越高,有时候只是因为台词难记,就去贸然的去使用配音,似乎有点太儿戏了。最近爆出的片场画面,一个演员只是说一首古诗并没有什么难度,却可笑的用1234567这七个数字去代替,非常的可笑,这样的数字,配音再怎么完美还是会很突兀。

配音出现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不是偷懒,取巧的工具,好的配音会提升整个电影的观感,而一个劣质可笑的配音则会毁了一部电影。

希望以后的配音可以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


犇犇推荐


我仔细想一想,发现无论是外语片还是国产片我还是喜欢原声,先不说台词功底是衡量演员的标准之一,原声让观众有更加的观影体验。

说外语片,小时候的那个翻译腔影响太深刻,如今看到外语片配音始终入不了戏,这些年我看的配音外语片不多,但是那些配音员的配音水平比起当年没有太大提高,还是那个《哦,我的上帝啊》浓浓的翻译腔,,而且由于大部分外国片是现场录音,后期配音会降低电影本有的视听体验,所以看外国片的时候我宁愿错过电影也不愿意看配音版。

至于国产片,首先我要强烈的谴责现在的各小鲜肉,小花的台词功底太差,念台词就像照着剧本年读一样,什么感情也没有,不想听到他们的声音,也不希望反复的听到同一个配音员的声音。我发现,配音演员的有时候表演痕迹太重,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而且优秀的配音员不多,当我听到不同的演员的在不同的电影发出同样的声音的时候,抱歉,我真入不了戏。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台词功底绝对,应该成为衡量演员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光有一副好面孔不行,电影是视听技术。我觉得如果台词能成为演员的硬性要求,会给我们淘汰一大批烂演员。


金字塔电影


看电影我更喜欢原声,特别是国外影片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单是声音、画面和文字的配合,更多的是情感的注入,因此声音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原声是最直接反应人物的情感状态。我们说的“声形合一”就是这个意思,经常看外语片的人都知道,有的外语片有分“中字原版”和“国语版”,看完原版再去看国语版就会发现,国语版的配音完全没有原版语音那么富有情感,语言很生硬,完全缺乏主人公当时的情感意境。所谓“不神临其中,不知其所云”。

其次,翻译的差异化,造成配音失真,无法准确表达原意。中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翻译上差异,所以意境表达的发生了偏差。中国上下五千年,语言文化传承不息,文字内涵丰富,一个字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里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而外国语言文化,尤其是英语系文化,往往语言文字的表达则更加直接,也就造成了语言翻译上的差异。

最后一点,配音的场景音效没有原声的好。一部优秀的电影,少不了优秀的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声调的大小、快慢,能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听觉体验。国语版的外国片,由于译制配音的需要,必然会对原始场景的音效做出改动,从而导致音效水平降低。看国语版的外国片时很容易发觉。


总结:

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应该心存敬畏!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零点电影


大家好,我是熊猫

对于喜欢的电影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原声的,总是感觉配音之后的电影,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了一样

就像是音乐,中国古代的音乐只有只有五个音,而现在的音乐有七个音,所以总是感觉外国的歌词更丰富多样,而中国原有的无音,也更符合我们的审美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