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历史一书生


说司马炎毒死自己的父亲司马昭,我觉得这压根就是胡说八道。当时司马昭已经年纪比较大了,身体有了很多的疾病,古代人的寿命一般比较短,有七十古稀一说。所以司马昭在那个时候死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司马炎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在三国后期,司马懿通过高平陵兵变,一举诛杀曹爽三兄弟,可谓实际上掌握了魏国的政权,后来的魏国皇帝基本上都是傀儡。司马懿能够阴谋夺取魏国的政权,很大一点原因是活的实在太久了,将自己的对手都给耗死了。不过夺取政权之后,司马懿很快也就死了,司马家的重担就落在了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儿子的身上。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司马家族虽然实际上掌握了魏国的政权,但是名义上还只是魏国的臣子,不是真正的皇帝。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就会遭到各种实力派的挑战。同时,魏国的皇室也在一旁伺机而动,时刻想抢回已经失去了政权。面对如此之多的潜在的挑战,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自然处于高度的紧绷之中。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司马家族面对了数次挑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消灭掉了挑战的对手,但是司马师也在对手的战斗中病发而亡。司马昭也同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必须得时刻盯紧朝野内外的反对势力。长期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对身体有很多的不利之处,司马昭在年纪不大的时候就患上了一些疾病。而且司马家族处于这种地步,事实上除了篡位之外是无法后退的,因为后退只能使整个司马家族粉身碎骨。



司马昭面临的最大的一次挑战是魏国皇帝曹髦率领数百人的卫队直接攻打他,虽然司马昭很快就将事件镇压下去,派贾充和成济杀死了曹髦。但是弑君的这种行动,让司马昭成为了朝野内外的公敌,千夫所指。最后司马昭不得不挑起对蜀国的战争,灭掉蜀国来转移矛盾。灭掉蜀国之后,司马家族面临的困境大大缓解,再加上潜在的对手都被一一消灭,司马氏离登上皇位只差一步。



司马昭做好了一切安排之后,这个时候去世也是比较正常的,司马炎很快继承了他的王位,并且道魏国皇帝禅位。至于司马炎毒死司马昭一说,根本没有任何道理,因为父子双方并没有什么厉害的冲突,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他的一切,完全没有必要如此。


天龙论史


司马炎之所以要毒死自已的父亲是有原因的,这就要从头说起,从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说起。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没两年就去世了,司马懿临死前将自已的权力世袭给长子司马师,司马师就任抚军大将军,不久之后升任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估计是因为司马懿作恶太多,并且活得太长,夺了儿子们的阳寿,司马懿活了73岁,可是他的长子司马师只活了48岁,次子司马昭只活了55岁,相对于司马懿来说,显然是差了一截。

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后,将司马家纂位的大业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可惜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而司马昭却有9个儿子,司马师为了自已这一脉的香火,因此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作为自已法律意义上的儿子。



司马师死于平定淮南第二叛后不久,本来这次平叛司马师可以不去的,因为司马师眼睛一直有瘤病,刚动了手术,朝廷中大数人认为让太尉司马孚前去平叛就可以,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师的的叔叔,当时有三个人力劝司马师亲征,这三个人是傅嘏、王肃和钟会。

傅嘏、王肃和钟会都是司马昭的亲信,鼓动身患重病的司马师亲征,司马昭之心,可谓用心良苦,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司马昭指使三人怂恿司马师亲征,但从司马家一贯的作风来看,司马昭此举有意消耗司马师。



果然,司马师在亲征结束后,由于受到了惊吓,导致眼瘤发作,眼睛掉出眼框,在回师途中就病死了,正在这个时候,魏帝曹髦还想着夺回权力,结果被傅嘏和钟会的计谋所阻,最终司马昭成功的接班司马师,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司马昭接班司马师,这其中是否有阴谋,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如果按正常来说,如果司马师不死,再继续活下去,他的权力将来一定会传给自已的儿子司马攸的,子承父业才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制度,而司马昭却是以兄终弟及继承了权力,当然也有当时司马家并没有完全夺位的考虑。



如果司马师能够选择的话,可以选择让儿子司马攸接班,然后让司马昭辅佐,但是估计有人不愿意这么干,但不管怎么样,司马昭继承的权力和地位,成为魏国的实际掌控者。

到了司马昭晚年时,也面临接班人问题,由于司马昭是继承的司马师的权利,是兄终弟及,本来与传统继承制度就不符,因此在面临自已的接班人问题,司马昭一度想把自已的位子传给司马攸,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却是司马师法律意义的儿子,换句话说,在法律上司马昭是司马攸的叔叔,虽然他们是父子。



权利的渴望是巨大的,没有人能不希望自已得到权力,包括司马炎,司马炎可是司马昭的长子,司马昭有意将位子传给司马攸,引起了司马炎的嫉妒和不安。

如果按继承制度来说,司马炎身为长子,又是嫡子,是司马昭王位的第一继承人,现在阻止司马炎上位的,居然是司马昭,这不得不让司马炎铤而走险。



当时的司马炎在朝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官至中抚军,他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背后有弘农杨氏的支持,另外贾充、裴秀、山涛等人都支持司马炎即位,于是司马炎底气十足,唯一要搞定的就是司马昭。

当时天象出现祥兆,众臣怂恿司马昭以天子仪式游行,司马昭大喜,当天在宫中准备吃饭时,突然就中风了,当时司马昭年仅55岁,到了第二天,病情就加重了,众所周知,中风的症状一般是半身不遂、手脚麻木、无法言语等症状,与中毒的症状有些类似。



中风一般多发生老年人身人,在当时的医学可没有今天这么先进,中风又与中毒的症状有些类似,司马昭死的时候,在很多大臣在场的情况下,用手指向司马炎,却说不出话来。

因此司马昭一死,就有些流言流传出来,说是司马昭死于中毒,而用手指向司马炎似乎是在说司马炎就是凶手。



于是就流传出一个说法,是说司马炎为了上位,毒死了司马昭,因为当时在朝中司马炎的势力已经很大了,而司马昭却还在接班人的继承问题上犹犹豫豫的,于是司马炎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夺取权利的位置,干脆毒死了司马昭。

一代权臣司马昭就这么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到底是不是司马炎毒死的,已经无从查实,要知道司马家可是造反起家的鼻祖,要是真是这么回事,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265年,司马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就是司马炎被立为晋王太子,另一件就是在司马炎被立为王太子后,司马昭突然病死。

由于司马昭死得突然,因此让人不由得对他的死生疑。其中,罗贯中就在《三国演义》中说:“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剧照)

这里手指司马炎,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自己的死,是司马炎干的?

许多野史也称司马昭之死,司马炎脱不了干系。那么,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说起来,司马家族能做大做强,首先得益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他先后得到曹丕和曹睿两代帝王的重用,不仅位高权重,还立有军功。因此,不论在朝堂上还是军队里,他的威望都非常高。

都说上阵父子兵,司马懿还有两个狠儿子,一个是长子司马师,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昭。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很有武略,特别是司马师,年少时便“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这样一位美少年,是司马懿最得心应手的好助理。他在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后,便被提拔为中护军。他把持着部分禁军兵权,同时还有选择武官的权利。他不看出身,唯才是举,提拔了一批优秀的武将。

除此外,司马师为了帮助司马懿和曹爽争权,还很有远见地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在日后的高平陵政变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司马师的雄才伟略让司马懿大为欣赏,因此在司马懿去世后,便将未竟事业交给了他。

司马师不仅把持了朝政,同时还控制了兵权,进一步弱化了曹魏宗室的权力。随后,他在吏政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仅使有才能的人得到了官职,还整顿了纲纪。一时朝野肃然,颇得民心。

司马师虽然近一步控制了政权,但是他所遇到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既有外敌对曹魏虎视眈眈,又有因废帝引发的淮南二叛。

不过,虽然处境艰苦,司马师都强硬地挺了过来。

虽然司马师把持政权只有4年光阴,但他却在这4年里,为司马氏代魏,扫除了很大的障碍。

(司马师剧照)

司马昭虽说魄力不如司马师,但时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就连司马家的政敌文钦和毋丘俭,都称赞他“忠肃宽明,乐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诚为国”。

但皇帝曹髦,却因曹魏权势衰微,对司马昭很是忌惮。抱着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亲自率领宫中的侍卫和奴仆,去讨伐司马昭。

不过,很不幸的是,他才冲出宫门,就被司马昭手下的人刺死了。

司马昭闻讯赶到,抱着曹髦的头大哭,连说,天下人会如何看我?

为了转移群众注意力,重新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司马昭命邓艾、钟会伐蜀。最终果然如他所说,“取蜀汉易如反掌”。

取得蜀汉后,司马昭被封为晋王,他的声望再次刷新高度。

这时,司马昭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

司马昭考虑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嫡长子司马炎,另一个是次子司马攸。

(司马炎剧照)

相较而言,司马攸更得司马昭喜爱。他从小聪明伶俐、性情温和,长大后不仅文采斐然,还亲贤远佞,朝野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才能和威望,都在司马炎之上。

然而,司马攸虽说是亲生儿子,却因司马师没有儿子,被早早过继给他入嗣,因此,他是司马师伦理上的儿子。

当初司马师为了完成司马代魏的事业,顾全大局,将身后之事,都托附给了司马昭。

司马昭每每想到这些,便总是感慨。司马家走到今天,其实是司马师的功劳,所以他有意封司马攸为世子。

司马炎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是怨恨。不过,还不等他有所表示,朝中以何曾为首的大臣们,便极力反对立司马攸为太子。大家据理力争,称自古都是嫡长子继位。再说司马炎又英明神武,且“发委地,手过膝”,正是明君之相。

司马昭听从了大臣们的劝谏,于是在265年的5月立司马炎为王太子。

谁知,司马昭才立下太子,不久他便“中风而卒”。

那么,司马昭的死是不是司马炎下的手呢?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他手中的亡国之君有曹奂、刘禅和孙皓,但司马炎并没有为难他们,还把他们分别赐地封侯,让他们到属地去养老,可见司马炎为人并非残暴之君。所以,我认为后世说他毒杀司马昭,不过是牵强附会罢了。

(参考史料:《晋书》《三国志》)


张生全精彩历史


司马炎毒死司马昭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基本上属于后人按照阴谋论脑补出来的。

司马昭265年死去的时候,享年56岁,他哥哥司马师去世的时候48岁,司马炎本人去世的时候55岁,年龄都不算太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年龄也不算小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就54岁,像司马懿这种活到73岁的,在当时来说算是很少见的情况。

司马懿的原定接班人是司马师,对司马师也是一直当成接班人进行培养的,出仕也比较早,是司马家真正的二号实权人物。从他的婚姻到仕途,都是司马懿进行政治利益勾兑的重要筹码。比如司马师的两个老婆,就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司马师早期和夏侯玄、诸葛诞是齐名的名士,在曹叡时期受到浮华案的打击。在曹叡去世后,司马师在司马懿的安排下出仕,并且提升得非常快。在司马家的地位很快就超过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成为二号实权人物。

在曹爽当政时期,为了和曹爽进行政治利益交易,司马懿同意由曹爽的亲党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驻守长安,成为关中地区的最高军政负责人。曹爽的代价则是,原本由夏侯玄担任的中领军职务,改由司马师继承。

相比之下,司马昭并没有当成接班人培养,所以出仕和仕途相对来说都没有司马师那么明显。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是毫无疑问的接班人,马上就顺利接班了。但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叛乱回师的路上突然死去,当时司马家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司马昭继位,就有人提出过让司马孚先去领军的方案。

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把他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但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只有七岁,所以并没有能够顺利接班,而是由司马昭接班。所以司马昭曾对人说,天下是司马师的天下,他只是暂时代管,将来是要交给司马攸的,也就是交给司马师一支。

但在司马昭的幕僚劝说下,司马昭基本上逐步放弃了这个想法,确定由司马炎接班。而且,到司马昭去世的时候,司马炎已经三十岁了,而司马攸只有十八岁,还不能算完全成年。在这种局面下,大事未定之际,司马炎自然是比司马攸更合适的接班人。

而且,当时虽然司马家已经完成了曹魏内部的异己势力清洗,也做好了篡位之前的一切准备,也已经消灭了蜀汉,只剩下了孙吴尚在东南一隅负隅顽抗,但因为司马昭掌权时,司马懿一系的其他人的地位都还不算太高,所以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时期,司马家的二号人物一直是威望隆重的司马孚。

因此,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有人提出由司马孚继位,就是因为司马孚地位更高,而且政治经验更丰富,更是因为对司马昭不信任,因为司马昭之前的功劳还不够显著。在司马昭去世的时候,司马炎更是不被看好,所以又有人提出由司马孚继位。

以资历论,甚至司马孚的次子、过继给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为嗣的司马望的资历和威望都在司马昭和司马炎之上。因为司马望比司马师还要年长三岁,到司马昭去世的时候,他已经61岁,正担任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政治和军事经验都很丰富。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265年这个时候,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并没有完全的把握成为司马家的第一顺位接班人,司马孚、司马望都有可能排在他的前面。而且,司马家中司马孚一支的实力这时候远在司马懿一支之上,司马炎并没有把握能够完全控盘。

在司马炎继位后,分封宗室的时候,受益最为明显的并不是司马懿一支的后人,而是司马孚一支,一时之间一门十王,司马孚被封为安平王,食封四万户,成为最为显赫的宗室。一直到272年司马炎重新调整宗室分封的时候,司马孚一家的地位才下降了。这就是因为,司马炎在继位后必须安抚号司马孚,否则他也没有能力控制住局面。

如果只是从司马炎个人的角度看,最稳妥的方式并不是在265年下毒害死司马昭,自己继位,再来受禅为帝,而是先协助司马昭完成篡位的过程,先让司马昭当上皇帝,确立司马炎为太子,并加快对他进行培养,才能保证他最后顺利接班当上皇帝。


萧武


在古老的中国,人们对伦理纲常可谓是非常的重视,以子杀父是违逆人伦的大罪,就算是天子可以免受刑罚,但是也难以堵住悠悠众口,不免被后人所诟病。

那么,传言晋武帝司马炎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这是真的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何曹魏政权无法抵抗呢?

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一个人野心勃勃,世人皆知。司马昭是曹魏政权时的一名重臣,权力的日益增加,也滋养了他愈发膨胀的的野心,欲夺曹家天下,取而代之。

司马昭出生于权贵世家,他的父亲是曹魏政权的四朝元老司马懿。自小受父亲的的熏陶和影响,司马昭也是十分擅长权谋。可能是由于父亲司马懿的原因,司马昭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为新城乡候,因为他为官贤能,体恤百姓然后累次升迁,官至议郎。

曹睿死时,曾让曹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结果曹爽想要大权独揽,除掉司马家族,于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利用三千死士,成功夺权政权。

此后的朝廷之中,司马家可谓是一家独大,逐渐的完全把控了朝堂。由于父亲司马懿和兄长司马师接连去世,司马昭也就顺势接手了司马家的势力,成为了朝堂之上的真正掌控者。

司马昭的行事也愈发的猖狂,带剑着履上殿,也不把皇帝曹髦放在眼中。

曹髦虽然年纪轻轻,但也不甘心被司马昭摆布,成为一个傀儡,于是便想要除掉司马昭,夺回权利。司马昭一手把控朝堂,又怎么会察觉不到皇帝的小动作。

司马昭的一名下属成济刺杀了皇帝曹髦后,司马昭为了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将一切罪责都归于成济身上,将他处死。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新帝,但是,朝廷已经是司马家的“一言堂”。

司马炎作为司马昭的嫡长子,自小聪明伶俐,颇有其父之风。由于他的父亲司马昭被封为了晋王,因此司马炎也被称为“晋国世子”。

在司马昭去世之后,司马炎承袭了晋王之位。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司马炎仍不满足。最终在咸熙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退位,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晋朝。也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

为什么会说是司马炎杀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

可以说,司马炎能够建立晋朝,完全是其祖父司马懿、父亲司马昭共同的努力,没有他们两代人背着骂名夺取曹魏政权,压根就不会有司马炎篡位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是司马炎杀了自己的父亲司马昭呢?

当然,一切的捕风捉影,都是有所根据的,因为司马昭死得太蹊跷了,当时年龄五十五岁,生前并没有什么大病。死的时候竟然口不能言,只是用手指着司马炎,很多野史就以此为根据,大肆发挥,说是司马炎下毒害死司马昭的。

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虽然司马炎是嫡长子,而且也算才学兼备,但是司马炎的儿子是一个傻子,精明如司马昭一样的人,自然清楚,传位不能只传一辈,还要看下一辈。

司马昭十分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司马攸,这个司马攸并不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而是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的,说起来,司马师才是司马懿的嫡子,而且对司马家族贡献特别大。

司马师临死的时候,明明有儿子司马攸,却将位子传给了司马昭,司马昭十分感激,后来就将司马师的儿子过继了过来,而且曾扬言,等自己百年之后,就让司马攸继承自己的皇位。

这种废长立幼的皇位传承,过程往往很激烈,长子有的时候很倒霉,就以汉朝汉武帝想要废掉太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来说,朝臣都一致反对,结果就有了巫蛊之祸,太子刘据明明再等几天就可以熬死汉武帝,结果却公然造汉武帝的反,他是脑子有问题吗?不!他是被逼得,造反必须死,不造反也是死!

可以说,这也算是司马炎的动机了,司马炎出生于精于算计的司马家族,自然会懂得其中的道理,因此,如果说司马炎下毒害死司马昭也是有可能的。

其实,历史比较有趣的是,司马炎继承皇位后,到了他晚年的时候,因为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是个傻子,所以大臣就建议司马炎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让司马攸继承皇位。

当然,在真实历史上,这还是一桩谜案,关于司马昭的死,史书中记载是死于中风,真相如何,还需要更多的饲料来佐证。


史论纵横


三国司马懿家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家族,特别是从司马炎之后,更加的奇葩。这个家族,为了权力,可以自相残杀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也给华夏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汉人一度成了濒危族群。由此,也可以大概猜测出,司马炎为什么要毒杀司马昭了吧。

我们来看一下司马懿家族的人,都干了些什么事就明白了,这也是司马懿家族被后世人所鄙视的重要原因。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父子,个个阴险狡诈,手段毒辣。但从权力交接上看,三父子似乎是相对团结的。难道是司马家也有团结的基因?非也。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作为长子继承了司马懿的爵位,继续掌控曹魏大权。因为司马师无子,所以,司马师去世后,必然是兄终弟及,由司马昭继承爵位。这才是司马昭和司马师之间没有发生争斗的主要原因。

司马师“目有瘤疾”,在平淮南时,“使医割之”。结果,刚做完手术,文鸯率军来攻,司马师“惊而目出”。自此,司马师的病越来越重,很快就在许昌去世了。司马师去世前,把军权交给了司马昭,完成了军权的交接。

司马昭接替司马师的权位之后,魏帝曹髦准备收回大权,下令司马昭留镇许昌,而让尚书傅嘏率远征大军回洛阳。不过,司马昭的确厉害,没有中计,而是亲自率军回师。司马昭随后“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后来,又加九锡,开始了篡位的步伐。

魏帝曹髦也并非一个昏庸之主,正是他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只是,曹髦的势力太小了,但曹髦并未放弃反抗。曹髦联合了数位忠臣,率领300宫人,准备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得知消息后,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另外一个无耻奸险之徒出现,他就是贾充。中护军贾充(跟中护军赵云的忠君为国,义薄云天,数救幼主相比,贾充就是一个渣渣)率军迎战魏帝曹髦。他命令下属成济去杀曹髦,成济一剑刺穿了曹髦的胸部。这在西方,会永远被人称为“弑君者”。成济原本应该是大功一件,结果事后,司马昭却以弑君之罪,杀了成济一族。成济成了司马昭的替罪羊。

善恶终有报,司马昭的报应还是来了,而且,报应他的人,还是他的亲生儿子司马炎。

司马昭在杀死了曹髦之后,立曹奂为帝,成了魏国实际上的“太上皇”。司马昭在稳定朝局后,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蜀汉随之灭亡,三国一统的步伐开始。魏元帝曹奂因司马昭灭蜀有功,下旨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晋朝的国号就来源于司马昭所受封的晋王。

司马昭成王了,就要确立接班人,立王太子。司马昭次子司马攸,聪慧机敏,性格温和,且亲近贤能,乐于施予,才能和威望都超过司马炎,司马懿在世时,都非常器重司马攸。只是呢,司马师无子,所以,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为嗣子。这时候,司马昭想立司马攸为王太子,就常说“此景王(司马师)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这些话传到司马昭长子司马炎那里,自然会心生怨恨。因为司马炎可不是一个善良之人,此时的司马昭危矣。支持司马炎的何曾等大臣,在得知司马昭要立司马攸为王太子之后,据理力争,说司马炎是:“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发委地(吉尼斯世界纪录呀,头发第一长),手过膝(这刘备第二呀,让人不免联想,手臂长的人是不是都很腹黑),此非人臣之相也。”

当年的五月,司马炎被立为了王太子,当年八月,司马昭就因病去世了,年仅55岁。相比司马懿的长寿,司马昭死的的确有点蹊跷。司马炎随后接任了相国和晋王之位,并在年底迫使魏帝曹奂禅位,登上了帝位,史称晋武帝。

以上皆出自《三国志》、《晋书》记载,其中,的确没有司马炎毒死司马昭的记录。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却暗示了司马炎毒杀司马昭。

司马昭在立司马炎为王太子之后,有大臣启奏,说天降祥瑞,预示司马昭当称帝。司马昭听闻,非常高兴,准备迫曹奂禅位了。结果,回到宫中,刚要吃饭,突然中风无法言语。第二天,司马昭病危,司马炎及多位大臣入宫请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为什么要指司马炎,王太子已经册立过了,这时候没有特别之事,没必要指司马炎。所以,很多人以此推测是司马炎给司马昭下了毒,导致司马昭中风,很快去世。罗贯中之所以这么写,应该也是当时早已经流行司马炎毒死司马昭的说法。

司马炎毒死司马昭的原因也很简单。司马昭更喜欢司马攸,虽然司马炎已经被立为王太子,但变数照样存在。而且,司马炎在继承晋王两三个月之后就逼迫曹奂禅位,可见司马炎想做皇帝的急切。因此,司马炎才下毒,毒死了司马昭。

司马炎做了皇帝,又立了“白痴皇帝”司马衷为太子,还让司马衷娶了奸佞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后,导致了“八王之乱”,随之引发了“五胡乱华”,以及晋人的“衣冠南渡”。如果是司马昭篡位,司马攸继位,相信历史将会有很大的改变。


奕天读历史


那个时代,司马家族人才众多,先来交代一下几位相关人物。

司马懿很出名,司马师、司马昭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炎、司马攸是司马昭的两个儿子。

司马昭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写道:帝曹奂欲封昭晋王,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司马昭肯定属于非正常死亡,司马炎有没有毒死父亲司马昭的理由?

司马懿去世后,继承司马懿职位的是大儿子司马师。

司马师就任抚军大将军,独揽朝廷大权,第二年升为大将军。

司马师位高权重,可惜没有儿子;

而司马昭却有9个儿子。

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司马师将弟弟司马昭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到自己房下。

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对司马师。司马师亲自带兵平叛。

司马师本来眼睛长瘤,经常流脓。

文钦的儿子率领一支部队偷袭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受到很大惊吓。

半夜时分,司马师匆忙之中起来应战,在马背上颠簸厉害,眼珠从眼眶中掉了出来。

疼痛过分,司马师死了,享年48岁。

按照宗法制,应该由儿子司马攸继位,可是,司马攸年仅7岁,没有能力担当重任。

在皇宫之中,成功杀死曹髦的司马昭,影响、权势迅速攀升,顺利接替了司马师的职位,掌握了曹魏政权。

司马昭刚刚继承大将军职位的时候,说过将来等司马攸长大,会还政给司马攸的。

几年过去了,司马昭淡忘了自己的承诺,打算传位给长子司马炎。

司马昭打算传位给司马炎,是有理由的。

第一、于法于情,司马昭希望传位给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而且是嫡长子。

传位给嫡长子司马炎是传统礼法的顺承;

司马炎长期跟随司马昭生活,从情感上来讲,比过继后的司马攸肯定更亲近一些。

再说,司马攸虽然也是自己的骨血,但毕竟代表的是司马师那一支。

第二、从年龄来看,司马炎继承职位正是时候

司马昭55岁时,司马炎29岁,正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大好岁月。

而司马攸年仅17岁,只是懵懂无知的毛头少年。

无论从建功立业方面、还是从政治经验方面,司马炎都是远远胜过司马攸的。

司马炎对付司马攸这个小家伙,肯定不费吹灰之力。

第三、从政治地位与权势来看,司马炎已经位高势大

司马炎先是担任中抚军,后任抚军大将军,这样的职位在魏国已经很高了,仅次于父亲司马昭;

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司马昭已经确定司马炎为晋王太子;

司马炎妻妾众多,妻子杨艳、杨芷出身弘农杨氏,弘农杨氏是一个大家族,实力强大;

大臣羊祜、贾充等一大批权臣都支持司马炎。

三国两晋时期,士族势力极其强大,可以左右政局的,后来司马炎的傻儿子可以继承皇位,就是士族起的作用。

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只是时间早迟而已,绝对不会受到司马攸的威胁;

55岁的司马昭也不会轻易改变态度,他一定希望自己家的统治稳定坚固。

所以,司马炎毒死父亲没有根据,司马炎没有必要毒死父亲司马昭。

再来看看司马昭死亡时的症状

司马昭回到晋王宫中,正准备吃饭,突然不能说话、下肢僵硬。

第二天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进入王宫问安,司马昭不能说话,用手指着太子司马炎,然后死亡了。

55岁的年龄,正是中风高发期,司马昭中风可能性极大,几乎没有中毒的可能。

司马昭准备吃饭、还没有吃饭时,出现了这些症状;

食物中毒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伴有严重的呕吐症状,可是,司马昭没有呕吐。

所以,司马昭没有中毒,当然不存在司马炎毒死父亲。

司马昭手指司马炎是什么用意?

在大臣们来问安的时候,司马昭一定心存感激,所以司马昭手指司马炎,是要儿子司马炎款待各位客人;

司马昭不能说话,手指儿子司马炎,是要儿子向各位大臣说一说自己生病的情形;

在大臣面前手指儿子司马炎,希望大臣们多多帮助太子司马炎,因为在司马昭眼里,29岁的儿子还是很年轻的,还需要有人帮助、扶持。


数学张教员


  三国司马懿家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家族,特别是从司马炎之后,更加的奇葩。这个家族,为了权力,可以自相残杀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也给华夏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汉人一度成了濒危族群,什么虎毒不食子在司马家族是不存在的。
司马懿 司马师和司马
昭三父子个个的阴险狡诈 手段毒辣可能是基因问题吧一个比一个优秀,但是从权力的交接上三父子似乎很团结。 司马懿去世后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爵位,继续操控曹魏大权。因为司马师无子所以兄终弟及,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继承爵位,这应该就是兄弟俩没有争斗的原因。

司马昭接替兄长的权位后,魏帝曹髦准备收回大权,下令让司马昭镇守许昌 ,让尚书傅嘏率大军远征回洛阳。不过,司马昭没有中计,而是亲自率军回师。司马昭随后“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后来,又加九锡,开始了篡位的步伐。

魏帝曹髦也并非一个昏庸之主,正是他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无奈曹髦的势力太小了,但曹髦并未放弃反抗。曹髦联合了数位忠臣,率领300宫人,准备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得知消息后,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另外一个无耻奸险之徒出现,他就是贾充。中护军贾充率军迎战魏帝曹髦。他命令下属成济去杀曹髦,成济一剑刺穿了曹髦的胸部。这在西方,会永远被人称为“弑君者”。成济原本应该是大功一件,结果事后,司马昭却以弑君之罪,杀了成济一族。成济成了司马昭的替罪羊。 善恶终有报,司马昭的报应来了,而且报应他的人,是他的亲生儿子司马炎。司马昭在杀死了曹髦之后,立曹奂为帝,成了魏国实际上的“太上皇”。司马昭在稳定朝局后,派钟会、邓艾等人伐蜀。蜀汉随之灭亡,三国一统的步伐开始。魏元帝曹奂因司马昭灭蜀有功,下旨拜司马昭为相国,并晋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晋朝的国号就来源于司马昭所受封的晋王。



  司马昭成王,就要确立接班人,立王太子。司马昭次子司马攸,聪慧机敏,性格温和,且亲近贤能,乐于施予,才能和威望都超过司马炎,司马懿在世时,都非常器重司马攸。只是呢,司马师无子,所以,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给嗣子。这时候,司马昭想立司马攸为王太子,司马昭长子司马炎知道后自然会心生怨恨。司马炎可不是一个善良之人,此时的司马昭危矣。支持司马炎的何曾等大臣,在得知司马昭要立司马攸为王太子之后,据理力争,说司马炎是:“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是王太子的不二人选。   当年的五月,司马炎就被立为了王太子,当年八月,司马昭就因病去世了,年仅55岁。相比司马懿的长寿,司马昭死的的确有点蹊跷。好端端的人说病死了就病死了,随后司马炎接任了相国和晋王之位,并在年底迫使魏帝曹奂禅位,登上了帝位,史称晋武帝。

据记载司马昭在立司马炎王太子之后,大臣们就对司马昭说天降祥瑞,暗示司马昭要称帝,司马昭听后非常高兴准备要逼迫曹奂禅位。但是到了第二天司马昭病危,司马炎及大臣们守在司马昭身边司马昭不能说话但是手指太子司马炎。 所以很多人猜测是司马炎毒死了司马昭。但是为什么司马炎要毒死司马昭呢?司马炎已经是王太子了应该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呀。其实原因很简单相比司马炎司马昭更喜欢司马攸虽然司马炎已经是王太子了但是难保不会有变数,司马炎这才毒死司马昭。

司马炎做了皇帝,又立了“白痴皇帝”司马衷为太子,还让司马衷娶了奸佞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为后,导致了“八王之乱”,随之引发了“五胡乱华”,以及晋人的“衣冠南渡”。如果是司马昭篡位,司马攸继位,相信历史会有很大的改变。


杰瑞少女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曹奂欲封司马昭为晋王,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在这里,罗老爷子说司马炎在吃饭的事后突然莫名其妙中风不语,第二天就病逝,以至于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于是,不断有人进行猜测或艺术加工,最后就变成司马昭是被儿子司马炎给毒死。大家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主要疑点有两个:

一是司马昭死的时间让人值得玩味。因为当时司马炎才刚刚被公开立为世子后不久,司马昭就死翘翘,所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司马炎是等不及当皇帝,而司马昭却又迟迟不肯迈出最为关键的一布,于是司马炎在成为世子后,就迫不及待地替代他走了这最后一步。

第二个疑点,是司马炎也杀人的理由。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司马家的大权理应归司马炎无疑,但问题是,司马昭偏宠的是小儿子司马攸,更是在司马昭死之前,多次公开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这是桃符(司马攸的小名)的座位!”也正因为此,司马炎才对司马昭动了杀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怀疑也不无道理,但问题是,如果仔细去探究这三个疑点,实际就会发现它们根本经不起推敲。

首先,当时司马昭只是被封晋王,而他又已经被公开立为世子,在外面还有很多股敌对势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司马炎实在没理由为了一个王的位置毒杀父亲。

因为一旦东窗事发,至少他的世子之位肯定会保不住,这其中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司马炎不会蠢到干这种事。

其次,司马昭虽然喜欢小儿子司马攸,但问题是,司马攸早年早就已经过继给了司马师。从法理上来说,司马攸属于是司马师的儿子。

事实上,正是因为司马攸已经成为司马师的儿子,司马昭才故意多次说要把自己的位置还给司马攸。因为,司马昭的权力和地位,是承袭于哥哥司马师,相当于是采用的兄终弟的继承原则。

对于司马昭来说,他肯定不希望这种继承原则被继续推广下去,因为如果这样,等到司马昭死后,他的弟弟岂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继承他的政权,到时司马昭的儿子,是不是也只能像司马攸一样靠边站。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昭在成为晋王后,一再强调天下是司马师的天下,我仅仅是代替他们家占据,还表示要把王位还给司马攸。

但是,司马昭的这种表演,明显不是真的要把权力还给司马攸,只不过是为了不让兄终弟的继承原则变得名正言顺罢了。

对于司马昭来说,如果司马攸当皇帝,那司马师的家族毫无疑问将坐在帝国的最前排位置,司马昭家族即便是和他有直系血缘关系,也得靠旁边坐。所以不管是从情理上,还是利益上,司马昭都不可能把晋王之位传给司马攸。

最后,司马炎作为司马昭的嫡长子,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所以司马炎很清楚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他的才能和智商,在历史上所有皇帝中,至少也是可以排到中上的,所以他实在没有理由去毒杀自己的父亲。因此,司马昭更多应该是自然死亡。


我是赵帅锅


自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家彻底掌握了曹魏朝廷的权力。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先后立曹髦,后立曹奂为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魏国的实际皇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一人独揽大权,封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中风而死,享年54岁。

关于司马昭之死,《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于 265年,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

怀疑司马昭被儿子毒死,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上有一段话,引人深思:

“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酒,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为什么有这样的怀疑呢?依据主要有:

1、司马昭并不喜欢司马炎,而是偏爱司马攸,司马炎见司马昭要废长立幼,便起了杀心,有意在酒中下毒,司马昭饮酒之后,中毒而亡。

2、司马炎想当皇帝,司马昭活着就是一个障碍,所以司马炎对司马昭起了杀心。司马炎五月被立为世子,八月司马昭便离奇死去,死的也太巧了。

3、司马炎在登基之后,司马师被追封为景帝,而司马昭却没有捞到皇帝的名号,可见司马炎父子的感情不好。

4、正史的记载只说司马昭中风,但司马昭去世前几天还临幸了一个宫女,身体一直健状,突然病死,未免让人浮想联翩。

司马炎

司马炎真的把自己的父亲给杀了吗?

司马昭在以前跟着父亲,后来跟着哥哥四处征战,这才有了司马家现在的地位。如果不是爷爷和伯伯、父亲,司马炎算哪根葱?而且司马炎是世子,这个位子不出意外就是他的,他犯得着用危险的办法去害死老爸吗?相反,把位子给自己那么小的弟弟才是不负责任。

再看看司马炎的为人。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司马炎

他建立晋朝后,一方面继续执行和平国策,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义的《泰始律》爱护百姓,扩大生产。他下诏在全国释放奴婢,并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增强了国力。在曹魏奢靡腐败的基础上,司马师治理了军队的贪腐,晋武帝要求百官廉洁,并且采纳了尚书胡威要求严管三品官员的建议。晋武帝推崇节俭,史称:"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提倡恭俭,他的廉洁也得到包括唐太宗等古代政治家的赞许。陆云在给吴王的上书中,也提到晋武帝即位二十六年,没有再修建宫殿,多次下诏严格禁止奢靡,陆云批评在晋惠帝时期蔓延的腐化作风。晋武帝对百姓是仁慈的,在国家统一后,他继承了司马昭优待蜀国君臣百姓的政策,也优待吴国君臣,并且提出对江东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赋役,得到百姓的拥护。

所以司马炎在历史上的评价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他杀父篡位只是个谣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