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你怎么看待“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句话?

邬太狼新家庭教育


这取决于你对玩的理解。我大侄子五岁时不爱玩沙土,游戏。沉迷于看科幻小说。一家人很着急!这孩子不正常。十岁,他开始自学奥数。不正常,怎么不玩游戏机呢。十五岁开始上网找星云资料。黑洞,白洞,开始进入天文学领域。不正常。现在他在美国读博。有的孩子天生不正常,但能成为年轻的科学家本身就不是常规现象。天才,就在我们中间。成全他们吧!


宁宁0918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一个我自己的有趣的经历。

在外地工作,大概有半年没见到孩子了,孩子一岁十个月的时候回家看孩子,刚到家孩子在我面前显得特别特别乖巧。

我说我们不看电视好不好,他说好。我又接着说我来跟你读故事书好不好,他说好,后面我就是无论我说什么,他都只说好。

那一刻我真的有些紧张了,孩子怎么只会说好,他是没听懂我在说什么,还是不知道说不,还是不好意思拒绝呢?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长时间没跟孩子在一起,孩子怎么会是这样的表现呢?是乖巧还是什么?

于是我又说了一个比较刁钻的问题,他奶奶在烙饼,我就跟我儿子说,一会儿奶奶把饼烙熟了我们不吃,直接睡觉好不好。他说不好。那一刻我抱着我的儿子,心里所有的担心都消散了。

其实孩子过于懂事,过于乖巧不一定就是好事儿,我们要用心去发现他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弄清楚了背后的原因后我们才能判断是好还是坏


lily5966342786591


凡事无绝对,这话在当今社会有一定道理,但这话并不适于用于所有人。我小姨两口在国务院直属某研究院工作,她们院里一切以数据、论文和实验成果说话,外面那一套人情世故在她们院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她们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了阅读习惯,孩子确实就不爱玩不爱动,后来报送进中科大,毕业之后进入他父母单位,今年三十不到,已经是正处级。不善言谈,也不会人情世故,过年回老家给我们的感觉,他的社会阅历是低于大多小学六年级的孩子的,然而谈到军工类,你会发现你在他面前连小学生都不如。


暴走老庄


你怎么看待"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这句话?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句话是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的观点。


作为咱们普通老百姓,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不同的观点。前苏联的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最佳上学读书年纪为七岁被大多数国家所崇拜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本人觉得贪玩属于孩子们的天性,因为孩子们刚刚来到世上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心。玩是肢体语言与大脑的行之有效的结合及提现。

读书是要看天赋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喜欢读书。即便是孩子学习的好坏受遗传基因的影响。那些“两耳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最后也并没有治国平天下。真正意义上能够鹤立鸡群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正所谓“文武双全”才适应社会历史发展。

●毕竟社会精英也就是少数人。最近马云也再次语出惊人,他和郑也夫教授的观点是高度一致。他的观点大概意思是说:童心的孩子尽量让孩子玩,有利于德智体美劳全民发展,不然待孩子们成人之后,他们没有社会实践经历,都是能说不会道,能道而不会说的一些人,失去人类耐以生存的丛林法则而让他们将找不到工作。


教育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中国大多数父母的一句最要命的座右铭。学习是有时段的,还得讲究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尽善尽美的事情,成功几率并不是太高。如果仍然是死记硬背的课本知识,不让孩子去体验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知识,不让他们去学会琴棋书画,去玩。可以预见,三十年后的孩子们将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人工智能"。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真的重要。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与生活都将是有趣的、有创造力的,充满快乐的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显得人生无趣、创造力缺乏。养孩子不是创意比赛,不能只争朝夕,每天每天多一点耐心陪伴。你的首要任务是先教会孩子玩,而不是急于把他们培养成天才。


知足常乐0724


贪玩是大多数儿童的天性,不贪玩的孩子我也见过,我以前同事的孩子,从小就乖乖的坐在家里,不活泼也不好动,天性有些“木”智力正常,上学的时候成绩一般,不怎么融入群体,也谈不上好学。贪玩的孩子好象多些,贪玩不要紧要看怎么玩,玩什么。玩一些创造性的东西,有益于开发大脑,家长要会引导孩子,从小开始在玩的过程释放天性中好的一面。贪玩一些的孩子天性活泼,更容易融入社群。

没觉得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不爱读书才可怕,不读书脑子里就空的,缺思想,也就只会玩低劣无趣的东西。贪玩与否跟不爱读书没冲突,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天性,不贪玩儿的孩子没什么可怕。




柳若渝


这个观点要表达的意思是:玩比学重要,一个孩子要会玩。现在很多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孩子常常疲于应付,筋疲力尽,殊不知“玩”才是孩子天性。其实只要我们观察下,会玩的孩子,也是会学的。

第一,会玩的孩子爱动脑,动手能力也强。他们遇到困难会想各种办法解决。这本身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会玩的孩子懂团队协作。要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他们会分工合作,有的孩子会有领导能力,有的孩子懂调和,而这种能力,是延续到成年都会受益的。

第三,会玩的孩子往往具有坚韧的品格。遇到困难不会退缩,一遍又一遍尝试,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第四,会玩的孩子因为在玩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很自信。

第五,会玩的孩子因为在玩中释放了自己的天性,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时,更专注,更用心,后劲足。所以会玩的孩子,其实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创造力、自信力、专注力、团队合作能力、坚韧的品格、灵活的大脑,而这些因素,往往会让孩子成年后的工作中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用下面这个故事表述一下不贪玩的孩子。

隔壁邻居家有个小孩,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三岁开始就把孩子送去孩子学英语,5岁就能把一篇简单的名著一字不漏的背下来,8岁就开始去考钢琴8级,10岁就跳级上了初中,成为了所有家长心中的天才小孩,收到无数羡慕跟赞赏的目光。

后来也成功的考上了著名大学,在周围所有人的眼中,这个小孩前途一定不可估量,可是最后,小女孩并没有朝着大家所认为的路走下去,过早的接触了太多东西,把玩耍,交朋友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导致她与人交流的能力特别差,以至于大学毕业以后,几乎所有的工作她都不能胜任。

所以综合以上内容,提醒各位家长,让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学习,做符合他们年龄的事情,才是对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帮助。真心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快乐的长大。






简单快乐的人6088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这是很有道理的,而且是千真万确的。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玩就不是孩子了。人到了什么年龄有什么阶段的特性,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东西,都是不正常的。

与其说贪玩是一个孩子的天性,倒不如说对于大人也一样,可以说贪玩儿是人类的天性,只不过社会的责任、义务使我们自律了,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来玩的,更多的是探索自然和创造财富的。

孩子们认知这个世界是从玩耍开始的,贪玩说明孩子对未知的热切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玩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说明对其他事情也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那么他今后的人生没有太大的创造空间,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甚至玩的出了格,虽然那时候玩的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但是还是觉得很受压抑,事实证明,日后有出息的人,几乎绝大多数小时候是贪玩的。

贪玩儿不贪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抑或说是基因,如果孩子太爱玩或者说玩的有点出规了,你可以控制他,可以言传身教。如果一个孩子不爱玩,硬是不玩,那么你改造起来就相当困难了。如果孩子不爱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启发、培育他的学习兴趣,慢慢的等他长大了以后,他也自己会自律起来。改造起来是相对容易一些。所以说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林又森


这个可以分解看成孩子两种心理的问题,也就是内向型和外向型!

一个孩子不贪玩肯定是内向型,内向型的孩子一般都是从小缺少爱的抚摸,缺少语言的沟通!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语言都是发展迟缓的,长大也不爱和他人交流!

一个孩子不爱读书肯定是爱玩,爱玩就会有好多的朋友,话多爱交流,一定是外向型的!

外向型的孩子善于表达,遇到问题不存于心里,自己更懂得释放!但内向型的孩子愿意独处,更喜欢用自己的思维逻辑解决问题,有问题解决不了也会自己承受!长大都会步入社会这所大学,在适应立足社会的生活里,内向性格长大的孩子人容易被边缘化,心里在调节不通更容易走上不好的道路!


蝌蚪长大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至于玩什么?怎么玩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只要我们观察下,会玩的孩子,也是会学的。因为“玩”的学问是在是太大了。

1、会玩的孩子爱动脑,动手能力也强。他们遇到困难会想各种办法解决。这本身就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2、会玩的孩子懂团队协作。要想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他们会分工合作,有的孩子会有领袖素质,有的孩子懂调和,而这种能力,是延续到成年都会受益的。

3、会玩的孩子往往具有坚韧的品格。遇到困难不会退缩,一遍又一遍尝试,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而这种品格,同样能受益到成年。

4、会玩的孩子因为在玩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很自信。

5、会玩的孩子因为在玩中释放了自己的天性,所以回归到课堂学习中时,更专注,更用心,后劲足。

所以真正会玩的孩子,其实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了很多东西:创造力、自信力、专注力、团队合作能力、坚韧的品格、灵活的大脑,而这些因素,往往会让孩子成年后的路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对于此观点,家长保持好自己的判断力,不要人云亦云,如何发掘孩子会玩的天性,应用到学习中,这才是关键!




博霖娱乐


这是一句大实话,不能更同意。

有人说只会工作不懂娱乐的成年人是牲畜,那么只学习而不贪玩儿的孩子是什么,当然是可怕的,容易出问题的。

学习本身是无比正确的一件事,但沉迷式学习就错了。这违背孩子的天性,很可能是迫于家长淫威的假性学习。表面上对学习很爱很积极,但只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因为这可能带给孩子心理上的安全和蔽护。孩子无视其他一头钻进学习,更像是进入了一个避难所。其实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很有可能与外界是隔离的。

不爱玩儿的孩子,通过迎合家长的需要,获得了家长有条件的爱,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何谈会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学习只是辅助生活的一种手段,而不能被当作生活本身。学习是为了释疑,为了解决生活中产生的困惑,也是为适应国家的考试制度,满足一定的学历要求,从而公平地参与社会生活。

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作为家长可要及时作出反省了。别让爱带有苦涩,让孩子过上孩子应有的生活。否则,悔之晚矣!

愿家长,愿孩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