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在这次的抗疫战争中,低调务实的广东闷声干大事。目前,“口罩预约服务”已经成为疫情防控期间,观测一个城市治理服务水平、营商环境质量、数字时代政务服务能力的窗口。

1月31日,广州紧急上线“穗康”微信小程序解决市民“一罩难求”难题,成为全国首个上线口罩预约系统的一线城市。在广州推出“口罩购买预约”功能后,国内其他省市陆续开通相关功能。截至2月26日,全国共有77个城市开通“口罩购买预约”功能,其中,广东省就有13个,占全国的17%。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在那么多省市中,为什么广东省可以做到13个城市都能预约口罩?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特殊时期下的“口罩预约”

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看似简单的“口罩预约”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提交信息”与“点击发货”的购物模式,而是一件涉及市场供求、数据治理、政企协同等超复杂的城市治理事件。

1月16日,广东发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3日晚,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广东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在启动省一级响应后,广州市政府迅速推出“强化环境整治”等16条防控措施。

随着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人们开始恐慌,纷纷哄抢口罩、酒精、消毒水等物资。为了缓解口罩紧缺状况,广东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对相关企业进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开设绿色通道,打通口罩等医疗防护紧缺物资生产的任督二脉,鼓励企业转产、扩产。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据省工信厅消息,截至1月24日,广东省新增6家复产口罩企业,合计10家口罩企业恢复生产,产能达到83万只/天,企业口罩库存53万只,口罩供应较为充足。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口罩日产量超过了5400万只,比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时提高了近3倍,部分缓解了紧张局面。

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合理调配本地口罩供应给市民,工信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多部门与广药集团紧急联合开发“穗康”微信小程序,让广州市民可以在线上购买口罩,缓解市民的恐慌情绪,避免市民因出门买口罩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广州医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赞铭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表示,来自工信局的需求是让广州市民可以在线上购买口罩,合理调配本地口罩供应,而这个系统需要接入到“穗康”小程序中。

“最大的难点是时间不够用,协调的部门比较多。”黄赞铭说,按照需求分解,系统涉及到群众、工信部门、口罩调配企业、药店、小程序技术方腾讯等多个机构。广药信息科技公司主要负责数据对接,背后工作的主体是广药集团,统筹业务数据的对接以及线下发货;腾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广州市工信局协调各方,“所以这是一个三方合作的结果,广药团队、腾讯团队、工信局团队一起确认市场变化、交换信息,业务小组,技术小组和测试小组共同协调。”

对设计团队而言,该系统还涉及到模式设计、数据收集和接入、信息排序等,“此前没有购买系统的开发经验,也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先例。”黄赞铭表示,1月30日晚,各个小组都熬了个通宵,才把31日口罩预约门店的名单公布到市面上。

“穗康”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目光,不少用户叫好的同时也在提议自己的城市开放一样功能。在广州的带头下,惠州、珠海、深圳等其他地级市也陆续推出“口罩预约”功能。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作为全国首个上线小程序的城市,广州为全省乃至全国众多城市提供了防控疫情的应急创新经验。那么,为什么广东在此次的疫情中可以如此快速反应,除了动员相关物资企业复工之外,还能快速推出“口罩预约”等创新应用?

这或许要从2003年的非典事件说起。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非典教训

非典已成尘封往事,但它在广东快速奔跑的“身体”里已刻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让广东省在近些年来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领域的砝码。广东省支援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医疗队重症专家组领队张挪富表示,2003年的非典战斗经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包括负压病房的设计、团队的建设,以及2003年至今医疗技术的进步,都对此次危重病人的抢救提供了帮助。“相较2003年,医护人员的防护、基础研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2002年12月11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现全球首例SARS病人,而后疫情逐渐传播蔓延。在最早爆发时,广州市和广东省政府一直没有发布相关讯息,甚至当时的政府禁止媒体报道有关病情,以免引起民众恐慌。

由于疫情尚未充分展现,中国政府在2003年2月之前并没有每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广东地区的疫情,并且延误申报疾病的蔓延情况。2月10日中国政府将该病情况通知了世界卫生组织,在最初提供的数据中,只列出广东省的发病状况。一支访问北京的世界卫生组织调查队也未能进入广东进行调查。

同样是在春节前后,春运的大量人口流动导致了疫情的扩散,全国进入了SARS发病高峰期。由于医学知识匮乏,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慌,谣言也在蔓延,社会上出现了抢购板蓝根、白醋乃至抢米抢盐的风潮。而作为“发源地”,广州成为当时的“主战场”,空气中无处不在的白醋和板蓝根的味道,成为许多广东人的集体记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梁宗安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曾表示,与其说这是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如说是各界准备不足而造成的民众恐慌。“政府、卫生专业人员的准备都不充分。在我们接触的事例中,有些政府部门认为可以掌控一切,政府的信息不畅通,也是造成老百姓恐慌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8月15日公布最新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非典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广东疾控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曾表示,非典之后,政府高层、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对公共卫生的认识提升达到了空前高度,“这个高度,说白了是教训换来的”。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公共卫生大建设

非典后,公共卫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03年5月,国务院颁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年8月,广东召开当年第二次全省卫生工作会议,总结了广东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六方面缺陷和问题,包括应急能力不足、疾控体系不健全、卫生监督不到位、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卫生投入不足、卫生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第二天的《南方日报》,在头版报道了广东将投入15亿筑起“防疫大堤”的重磅消息。广东的公共卫生大建设由此开端

据统计,非典后的十年间,广东省各级疾控中心新改扩建项目109个,包括省疾控中心、21个市级和87个县级疾控中心,总投资30.9亿元。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政务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08年-2017年,广东省医疗卫生机构数由42959个增至49926个,医疗机构在岗职工从47.9万人增至86.7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从38.4万人增至71.0万人;省每千常住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由4.0增至6.4,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每千人2.53张增至4.41张。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与此同时,广东省的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也在逐渐深化,并渗透到乡村,覆盖全广东。

2012年1月,广东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建成了涵盖全省1.2亿多人口的全国个案数量最大的人口数据库,免费供全省各级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及服务机构使用;

2012年,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广州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联通了全市11个区、7家省部属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及36家区属医院,1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横向与广州市工信、公安、人社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建立了超过1500万份规范化实名电子健康档案;

2014年起,广东省卫计委利用住院病人病案首页数据,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和患者流向进行分析,精准统计各市、县的区域内住院率,摸清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家底”。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广东重新布局了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确定了珠三角6市对口支援粤东西北8市,41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58家县人民医院,实施一县一策、精准帮扶;

2018年4月,广东省推出全国第一家智慧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刷脸就医、AI智能医生问诊等成为患者习以为常的场景;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2018年5月,广东省政府发布小程序“粤省事”,通过“实名+实人”的身份核验,绑定社保卡后只要点击“医保支付”按钮,就可以通过弹出的条形码和二维码,轻轻一扫完成医疗缴费;

2018年6月14日,广东省印发《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表示要加快“互联网+”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到2020年,远程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并加强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充分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数据对各种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智能监测和精准预测;

.......

十多年来,广东医疗卫生事业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同步飞跃,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医保体系日臻成熟,居民健康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而随着全省更多“互联网+”医疗服务和医药保障方式的落地,广东率先在全国完成互联网层面实现三医联动,形成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圈。

此次的疫情,在检测着广东城市应急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广东的医疗卫生水平。从广东的表现来看,这十多年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效果显著有效。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科技担当

如果说市政府的城市治理服务能力是广东省发展的软实力,那么科技就是广东省发展的技术担当。作为科技大省,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是全国第一,省内高新技术企业超4.5万家,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8万家。

在此次的疫情中,华为、腾讯、华大基因等科技互联网企业充当了有利助手,而这也是广东省能够快速反应并及时进行全面、细致、安全防控的重要手段。

2003年的非典,政府隐瞒、疫情消息不顺畅、谣言满天飞引发人们的恐慌,这一次,在疫情刚开始时,腾讯第一时间采取行动,在微信“看一看”实时滚动播报疫情状态,让民众能够第一时间知道疫情实情并做好准备;而腾讯的较真辟谣频道一出,谣言“见光死”。此外,能够知道病人“活动轨迹”的“疫况”小程序;自主登记上报健康情况、出行用健康二维码的小程序等通通上线。

而疫情大规模扩散前,经历了非典的华大基因迅速进入了“备战状态”。据报道,1月13日,在病毒还没有人传人的证据的时候,华大基因就紧急组织了科研人员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1月14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就被研发出来并出产,帮助快速确诊肺炎患者,为患者敲响救命警钟的同时也为医护人员降低工作难度。

1月24日,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华为就敲响了湖北大门,把一批医院应急配件发往武汉。送完物资后,华为又跑到火神山装“5G”基站,网络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光纤铺设、架设基站、开通调测等,华为3天搞定,这才有了“云监工”。

此外,在5G的加持,不少一线医护都能快速进行远程指挥、远程会诊,为患者争取时间,与病毒争抢时间。而消毒机器人、煲仔饭机器人等亦在5G的加持下帮助医护解决后顾之忧。

抗“疫”!重新爬起来的广东,刷新人们的印象

许知远曾经说过,一个城市的勇气不仅仅是表现在当他摔倒时,立刻爬起来拍着胸脯说——我没事,我很坚强。而是他会思考,为何我会摔倒,如何能够避免下一次,不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摔倒?

经历了2003年非典的广东,在此次的疫情中展现出了一个新样貌,从政府快速协调管理到科技企业硬核出击,从医护全面防控到百姓自觉有序防护,有经验,有实力,有底气,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广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