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导言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云在青天水在瓶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最喜爱李翱的这首诗,特别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

道家素来推崇“上善如水”,这位道教皇帝喜欢这其中云和水的淡泊和逍遥。同时也希望自己的臣民,能够像云和水一样找准自己的位置,或是白云一样淡泊名利,或是安然接受瓶子的束缚

但是大明朝的云和水却不那么平静,嘉靖帝曾饱受“水”的困扰,特别是海禁、倭患和漕运,造成了嘉靖朝的经济困窘

,这也是大明王朝1566背后的真正历史

海禁和朝贡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朝贡船只

海禁和朝贡,是大明王朝海洋政策的根基,也是明代饱受海盗、倭患之苦根源,更被后世之人视为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绊脚石。但这两项政策在最初实施时,却有一定的合理性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蒙古铁骑横扫欧洲大陆

元朝曾经驰骋于亚欧大陆,但短短百年就分崩离析朱元璋是大元灭亡的推手和见证人,他知道元朝覆灭的一项重要原因穷兵黩武,造成整个国家走向军事化和混乱

因此戎马一生的朱元璋,在建国后选择了保守的国防政策与柔和的外交政策。即使对于敌对状态下的蒙古,朱元璋也坚持采取守势,在北方积极构筑边镇体系,并分封藩王戍边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两次元日战争均以失败收场

对于海外诸多邻邦,有鉴于元朝对东南亚和日本的征伐都惨淡收场、劳民伤财,朱元璋采取了怀柔政策。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

朝鲜、日本、琉球、安南等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构建以中华之“礼”为核心的新秩序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万国来朝

朱元璋对海域邻邦的友好态度,是一种上邦对属国的施恩布泽

,要求属国们遵循华夏的规则——礼敬上邦、保境安民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破坏大明江山的稳定秩序

洪武初年,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的残部,以海盗的形式顽据在沿海岛屿中。朱元璋担心他们对外勾结海外邻邦、对内煽动民众,这就促成了朝贡和海禁两个相互配套的政策。邻邦们安守在自己的海域内,明朝的老百姓则不许出海,仅允许官方的外交往来——斩断了商路也就斩断了祸乱之源。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初首富——沈万三

明朝“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更让这种制度变得合理合法。在朱元璋和他后继者的眼里,商人是“奸恶”和“祸乱”的代表。尽管偶尔不得不借助商人的力量,但是商人聚集财富的本领总是让统治者感到嫉妒和不安,似乎贪腐和民怨都是商人的错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市舶司景象

国内的贸易受到了监管和压制国外的贸易更是只有官方一条通道,即依托于朝贡体系,开设宁波、泉州和广州三个市舶司。这种政策在洪武初年的确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很好地做到了与民休养、靖海安边

永乐朝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创举,但并没有改变海禁的本质,只是进一步增强了“朝贡体系”。相比于各国的贡品和官方贸易的收入,政治文化输出才是重心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郑和下西洋

但是贸易往来是人类互通有互的基本需求,并伴随着财富聚集科技进步长期的海禁,不仅极大地影响了明朝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也在酝酿着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嘉靖朝就是一个爆发期

中日关系与嘉靖倭患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胡惟庸案

嘉靖朝最大的“外患”就是倭寇,而“”也就是日本。尽管被朱元璋列入“不征之国”,日本和大明朝的关系,早在洪武十三年就遭遇了一次危机——“胡惟庸谋反案”

“先是,胡惟庸谋逆,欲藉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明史·外国·日本》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明朝最后一任宰相——胡惟庸

明廷认为,胡惟庸在“谋逆”中试图寻求日本的帮助,派遣时任宁波卫指挥的林贤赴日合谋发兵。这件事被后世很多学者考证为子虚乌有,只是为了加重胡惟庸的罪名所增添的一点“佐料”,但却就此中断了中日往来

永乐年间大开朝贡,中日交往又重新恢复,并在宁波准许日本官方进行勘合贸易。

  • 勘合贸易

就像计划经济体制中,使用介绍信或是购物票进行交易,所谓勘合贸易

,是一种基于许可凭证的贸易方式。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茶马贸易的金牌心腹

明代的贸易凭证,最早使用与兵符相似的符牌,即交易双方各持一符牌,二者相同才算验证通过。“

空印案”之后,朱元璋加强了各类印信、符牌的管理,开始全面推广“勘合”制度。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堪合制度流程

勘合,就是把凭证分成“勘合簿”和“勘合号纸”,再加上两道防伪

,一是使用勘合字号,二是加盖“骑缝章”。六部的堪合往往由对应的六科负责印制,印制时,在勘合簿和勘合号书上同时印刷字号,盖好骑缝章

双方在进行勘合时,需要同时确认勘合字号是否一致、骑缝章是否能拼合

“给勘合百道,始令十年一贡,贡道由浙江宁波府。每贡正副使等毋过二百人,若贡非期,人船逾数、夹带刀枪,并以寇论。”——《大明会典·礼部主客司·朝贡》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与大明恢复朝贡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教

当然,明代的堪合贸易是和朝贡捆绑在一起的,堪合实质上也是朝贡使者的身份证明。对外国使节的堪合礼部主客清吏司掌管,给日本颁用“日”字号勘合一百道。日本每十年派团队持勘合朝贡一次,在浙江宁波登陆,先安置在浙江市舶司下属的安远驿,经朝廷许可后方可进京朝觐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日本在与明朝官方的交易中出售日本刀

日本使团在华期间,除了向中国官方进献贡品和官方交易外,在宁波的安远驿和北京的会同馆,都可以与中国商人进行贸易。当然,与民间商人的贸易仍然受到市舶司的管理,不仅要收税,还会严格控制交易范围,例如武器就是违禁品

  • 宁波争贡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明王朝1566中虚构的“改稻为桑”

重开朝贡后,受益最大的是日本幕府。根据楠叶西忍大乘院寺社杂事记》的资料,朝贡团队在中国获得大量“回赐”,同时通过民间商人采购大量货物,回国后转售获利。其中仅生丝一项就能盈利200%,此外还有棉帛布匹、药材、瓷器、漆器、铜器、字画等等稀缺商品可以赚取暴利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清道光年间的宁波地图——《宁郡地舆图》

高额商业利润的诱惑日本政局的动荡,终于在嘉靖二年引发了一场祸事——宁波争贡

两股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爆发冲突,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结果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

冲突的双方,是日本的大内义兴和西川高国两个大名。

成化三年(1467年)开始,日本爆发“应仁之乱”,足利家族的室町幕府逐渐式微,开始了诸侯领主混战的“战国时代”。大内和西川都是足利幕府的守护大名,在应仁之乱中分属关东、关西两大集团,互为敌对关系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应仁之乱

尽管十年的应仁之乱不了了之,大内和西川两个家族依旧矛盾重重,而朝贡贸易的巨大利润则让两家再度爆发冲突

“圣上龙兴,改元嘉靖。明年四月,夷船三只,译称西海道大内谊兴国遣使宗设谦道入贡。越数日,夷船一只,使人百余,复称南海道细川高国遣使瑞佐、宋素卿入贡,导至宁波江下。时市舶司太监赖恩私素卿重贿,坐之宗设之上,且贡船后至,先与盘发。遂至两夷仇杀,毒流廛市。”——《宁波府志》

每一朝发布的勘合是有额定“道数”的,大明会典中记载的数量是一百道当朝发布的勘合到了下一朝就失效了,所以往往会剩下前朝的过期勘合。嘉靖二年,大内一方掌控着嘉靖朝新颁发的勘合

,名正言顺地前往宁波朝贡,而细川也不甘心,拿着弘治朝的过期勘合也跑来朝贡。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明王朝1566”中的杨金水,兼任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

原本大内的勘合是合法有效的,理应优先接待

。不曾料想细川团队贿赂了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赖恩,反而得到厚待前仇旧怨一爆发,两家就大打出手。不仅烧毁了市舶司的嘉宾堂,还袭击了当地的兵器库殃及地方百姓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朝与日本水战场景

“宗设之党追逐素卿,直抵绍兴城下,不及,还至余姚,遂絷宁波卫指挥袁琎,越关而遁。时备倭都指挥刘锦追贼,战殁于海。定海卫掌印指挥李震与知县郑余庆,同心济变,一日数警,而城以无患。贼有漂入朝鲜者,国王李怿擒获中林望古多罗,械送京师。”——《宁波府志》

更为严重的是,明朝军方的应对十分失败,损失惨重。两股日本人总共不超过七百人作为朝贡使节其中真正有武力的战士则更少,武器装备也不足。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浙江地图

而明朝一方,有宁波卫、昌国卫、临山卫、观海卫、绍兴卫、定海卫六个卫近三万军队,却让对方从容地从宁波拼杀、 追逐到绍兴,又绕道余姚逃走,一路上还顺势抓了宁波卫指挥。明军在海上追击时,还把浙江备倭都指挥给搭了进去,就这样也没能全部抓获罪犯。最讽刺的是这些逃犯漂泊到了朝鲜,被朝鲜李朝押送到北京。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朝鲜李朝官员

“(兵科给事中夏言奏疏)顷者倭夷入贡,肆行叛逆,地方各官先事不能剿捕,而前后章奏言辞多遁,功罪未明……且宁波系倭夷入贡之路,法制具存,尚且败事,其诸沿海备倭衙门废弛可知……其倭夷应否通贡绝约事宜,乞下廷臣集议。”——《明世宗实录·卷三十三》

这样荒唐的结果,不仅大损明朝的颜面,更让统治者意识到,东南沿海的备倭体系已经荒废殆尽。这也是后来在抗倭中不得不倚重“戚家军”募兵的原因,此时却成为了加强海禁的借口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嘉靖朝重臣——夏言

时任兵科给事中夏言,不仅谏言陈奏了备倭体系的荒废,而且提议商讨是否要断绝与日本方面的朝贡。其结果,是包括礼部(朝贡主管)在内的大部分官员,都支持夏言“祸起于市舶”的观点。明廷关闭了宁波、福建两个市舶司,仅留下广州市舶司日本朝贡就此断绝,为嘉靖一朝的严重倭患埋下了祸根。

  • 堵不如疏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禹治水以疏导代替防堵

堵不如疏,这是大禹治水时期就总结出的至理名言,而嘉靖帝和他的朝臣们却没能深刻领会,把民众对海上贸易的需求置之不顾。关闭浙、闽市舶司,进一步打击走私贸易,这种极端的海禁政策不仅收效甚微,反而加重了倭患,最终酿成大祸——“嘉靖大倭寇”。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徐光启与利玛窦

“有无相易,邦国之常。日本自宋以前,常通贡市,元时来贡绝少,而市舶极盛,亦百年无患也。高皇帝绝其贡,不绝其市。永乐以后,仍并贡、市许之。盖彼中所用货物,有必资于我者,势不能绝也。自是以来,其文物渐繁,资用亦广。三年一贡,限其人船,所易货物,岂能供一国之用?”——徐光启《海防迂说》

被誉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光启,曾在《海防迂说》中尖锐地批评了明代的海禁政策。“有无相易,邦国之常”,他看到了贸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趋势强行压制是殊为不智的,仅靠三年一次的朝贡完全满足不了民间对贸易的需求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日本浮世绘中,购买中国制式商船,在中日间进行贸易的葡萄牙人

实际上,中日间的海上贸易远比徐光启说的复杂,它是中国民间小商贩、中国士绅商团、日本商团交错而成的复杂贸易体,甚至还有葡萄牙商人参与其中

在中国一方,东南沿海的底层小商贩们纯粹靠海上贸易养家糊口,而那些有官方背景的家族性大商团,则是纯粹靠走私牟取暴利。起初市舶司没有关闭时,大商团们还可以选择官方的朝贡通道。毕竟这条路径更合法安全,日本官方的购买力也更强,还可以

得到市舶司官员的照顾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走私盛地——宁波双屿港

市舶司的通道关闭后,大商团全面倾向走私,而且往往是明目张胆的,形成了福建漳州的月港和浙江宁波的双屿港

两大走私盛地,中国、日本以及葡萄牙(时称佛郎机)的商人络绎不绝

福建漳州府同安县林希元官居大理寺正,他的家族以渡船为幌子在当地大搞走私贸易,地方官摄于林希元的权势,根本无法禁止。这样的事情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比比皆是,其结果是造成矛盾的激化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中国本土的海盗也十分猖獗

地方官管不了大商团,就只能压制老百姓,并以此作为推行海禁的成果和政绩。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显然会造成民怨,久而久之老百姓就不得不起义反抗,或是沦为海盗。所以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底层老百姓或是加入到大商团的走私中,或是贿赂官员,最终地方官默许了所有的走私行为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朱纨

还有一些官员雷厉风行地全面实施海禁,企图达到明太祖时期“片板不得入海”的效果,不惜得罪诸多大商团背后的文官集团。嘉靖二十六年升任浙江巡抚朱纨就是这样一位,他上任后积极地抗倭靖海,结果却被诸多闽浙籍官员弹劾,最后悲愤自杀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隆庆开关

这就是嘉靖朝海禁的尴尬境地,中日间的贸易俨然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群体,上至中央高官、下至地方士绅以及沿海的穷苦百姓,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种形势下,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大开海禁,加强对海上贸易的监管和疏导,既富了沿海百姓,也可以增加大量关税。嘉靖帝没有做到这一步,他的儿子却做到了,即明穆宗时代的“隆庆开关”

  • 真假倭寇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倭寇来袭

既然走私兴盛中日葡三方的商人都赚的盆满钵余,又为何会兴起“嘉靖大倭寇”呢?难道是日本官方不满明朝中止朝贡,蓄意报复吗

这就需要探求“嘉靖大倭寇”的真相。

其一,日本倭寇与日本幕府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丰臣秀吉发起的“壬辰倭乱”

倭寇一词,意指“倭国的寇贼”,即来自倭国的海盗。所以倭寇不等同于日本,而是来自日本的海盗

明朝多有倭患,其中倭寇的组成各有不同,只有万历年间的“壬辰倭乱”是日本官方发起的外族入侵,“嘉靖大倭寇”自然也不是日本官方的蓄意报复。

且不说从洪武到嘉靖期间断断续续的朝贡,日本室町幕府在成化年间就陷入了战乱,本身就没有能力组织对外的攻伐。而“壬辰倭乱”是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发起的,其

目的是为了平息统一后的分封不均及消除诸侯势力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促成中日勘合贸易的足利义满,也就是“一休”中的将军

实质上,在室町幕府时期日本官方还曾与明朝一同治理海盗。为了恢复朝贡关系,室町幕府的

第三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还曾发兵歼灭对马、壹岐一带的倭寇,向明成祖献上倭寇首领20人。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海盗魁首——汪直

其二,中国海盗和日本倭寇的勾结。

让人吃惊的事实是,这场从嘉靖朝持续到隆庆、万历朝的“嘉靖大倭寇”,实质上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日本倭寇参与,其主要成员是中国的走私商人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明史·外国·日本》

明史中将其区分为真倭和从倭真倭即日本海盗,而从倭即是中国商人。实际上把其中的中国商人称作“倭寇的从属”并不合适,他们实际上是倭患中的主导,“真倭”是雇佣和从属的地位。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真倭

日本的明史学家山根幸夫在《明帝国与日本》中论述“嘉靖大倭寇”时提到,其主体中国的中小商人阶层。这也是很多中日明史学家的共识

,“嘉靖大倭寇”的本质是一场以“海禁”为核心明朝内部阶级斗争

“海上之事,初起于内地奸商汪直、徐海辈,阑出中国财物,与番舶市易。主于余姚谢氏,颇抑勒其值,谢复多所贞,度不能悉偿,则恐之曰:‘吾将首汝’。诸奸恨且惧,纠合徒党,夜焚劫谢氏,杀男妇数人,掠资而去。”。——《嘉禾倭寇纪略》

明代的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嘉靖朝的倭患实则起于中国内部,指出始作俑者汪直和徐海等商人。而“嘉靖大倭寇”的导火索,实则是一场海禁政策下腐败和权势造成的“阶级压迫”。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掮客谋求佣金

当时汪直、徐海等中小商人,在严格的海禁下,只能依托于大财团的走私体系大财团总揽国内的货物渠道,汪直等人则充作掮客和“代购”

,将其货物外销给日本、葡萄牙的商船。

这样一来,士绅家族们不直接参与走私交易,即使那些中间商被抓,凭借自己家族的权势也可以安然无恙。而高额的利润,也足以吸引中小商人铤而走险,这就形成了走私的贸易线路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与汪直产生矛盾的余姚谢氏,是大学士谢迁一族

但是这种掮客的收益并不稳定,士绅家族往往倚仗手中的权势,肆意地拖欠佣金。汪直、徐海投靠的余姚谢氏就如此压迫他们,最终逼反了他们,将谢家劫杀一空,扬长而去

“有司张皇其事,称‘倭入寇’。巡抚都御史朱纨下令捕贼甚急,又令沿海居民得互讦察,相告言。于是人心汹汹,诸奸莫必其命,遂勾岛夷及海中亡命,乘潮登岸行动。”——《嘉禾倭寇纪略》

地方官或许是为了隐瞒本地士绅的走私行为,称谢氏被劫杀一案为倭寇入侵。巡抚朱纨素来主张海禁并积极抗倭,在获悉此事后,进一步强化了对沿海居民的控制,要求他们互相举报,反而逼反了更多老百姓。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走私场景

类似的情况在浙闽一带不断发生,中小商人的走私活动越来越难,一面受到政府的严打,一面又要忍受士绅财团的剥削。很快,他们开始聚集成群,并从日本一些大名那里

雇佣了不少颇有战斗力的倭寇,成为海盗。

“(汪直)我辈昔坐通番严禁,以穷自绝,实非本心诚令中国贷前罪,得通贡互市,愿杀贼自效……成功之后,惟愿进贡开市而已。”——《皇明驭倭录》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胡宗宪

朱纨被弹劾自杀后,这种海盗活动日益猖獗。浙闽本地的卫所军根本无力镇压,而汪直等人的根本目的在于以海盗行为逼迫明朝官方重开海禁。所以在胡宗宪招安汪直时十分顺利,汪直十分坦率地表示自己只求通商,愿意平息倭患、戴罪立功

汪直的话不可全信,他们勾结倭寇给沿海百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显然是在劫掠中尝到了甜头。但不可否认的是,海禁和贪腐,是逼迫他们变成海盗的根本原因。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明王朝1566中的徐阶、谭纶和胡宗宪

这个道理,嘉靖当朝的很多高官都察觉到了,特别是谭纶、胡宗宪、徐阶,这三位“大明王朝1566”中频频出镜的人物。

胡宗宪亲力亲为地参与了抗倭行动,并且最终成功招降了贼首汪直,他对真实情形自然十分清楚。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谭纶曾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

“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今非惟外夷,即本处鱼虾之利与广东贩米之商,漳州白糖诸货,皆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勾引为盗贼也。”——谭纶·《海寇已宁比例陈情疏》

谭纶在浙江和福建都一直与戚继光合作抗倭,他在福建主政时,曾在奏疏中直白的说,“一切皆禁”,就是“官逼民反”。东南沿海的老百姓靠海吃海,很多重要生活物资都要通过商贸来解决,过于严格的海禁,本身就是在害民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徐阶是夏言的弟子,最终扳倒严嵩

“臣去岁具奏时,尚闻此贼是真倭,近来细访乃知,为首者俱是闽浙积年贩海剧贼,其中真倭不过十分之三,亦是雇募而来者。只因初时官司不能讨捕,彼见地方无人,又得利甚厚,故旧者屯据不去,新者续增无穷,而沿海无赖贫民为所诱胁,因而从之,故其徒日繁,其势日猖獗。”——《再答倭情谕一》

徐阶则是直接在嘉靖帝的询问下陈述了实情,告知嘉靖帝倭患实际上是闽浙商人所为。霄林天认为,徐阶对倭患的形成过程最为客观,描绘出了海盗中不同成员的心理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军出征抗倭

汪直等人是因利益冲突而成为海盗,看到闽浙军队孱弱迟缓,劫掠起来十分畅快,再加上对士绅财团的仇恨,很快就四处扩张。同时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也利用地方官府保护走私士绅的心态,以“倭寇”为名义行事,并招揽了一些真正的倭寇以假乱真

而更多的底层百姓也别无选择,即使海盗不胁迫他们参与,也很可能会被官府抓去冒领战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真假倭寇的乱局。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河运VS海运

河运和海运之争

嘉靖朝在饱受倭患的同时,还面临另外一项巨大的危机——漕运受阻

京杭大运河元明清三代可谓是国家命脉,这是定都北京造成的必然结果粮食、税银、贡品,大量的物资通过漕运在南北间输运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莫道黄河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漕运阻断的事情,在元末明初也曾出现过,当时是受江南战乱和黄河水患的影响,逼迫的元朝政府采用海运替代河运嘉靖朝遭遇了类似的情形倭患和黄河水患接踵而来,再次出现海运代替河运的争论

  • 黄河水患

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京津,横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

运河是水体,水患反而会给运河增加水源,又何况水患并不是黄河的专利,为何大运河唯独对黄河想·水患如此敏感呢?

<strong>答案就两个字——泥沙。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

明代在北疆的大规模屯田,以及首都北京对木材的需求,使得陕晋一带植被大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沉积让这条地上河屡屡决口、改道席卷着泥沙四处泛滥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会通河

明朝前期,黄河多次向北决口,冲塞大运河在山东、河北境内的“会通河”段。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决口,直接冲毁了会通河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由于运河沿线的地势时高时低黄淮段的运河实际上是从黄河获取水源再南下汇入淮河流域。黄河在北面决口、奔流向山东,黄淮段运河也失去了黄河的接济,很快也会淤塞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前期在黄河北岸广修长堤,到了嘉靖朝,黄河又开始向南面泛滥,改道从徐州、淮安夺淮河入海,这又造成黄淮段运河被泥沙梗阻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黄河决堤

这就很尴尬了,无论黄河向南还是向北改道,都会给运河“添堵”,所以刘大夏在治河奏疏中直言,“古人治河,只是除民之害。今日治河,乃恐妨运道,致误国计。

注:刘大夏为“弘治中兴”的关键人物,是历经天顺、成化、弘治三朝的重臣,有传言说他曾烧毁郑和下西洋档案,以此打消明宪宗再下西洋的打算。

  • 海运的试探

河运受阻,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疏浚运河以及沿线的黄淮两大流域,二是改道从海上运输

面对积重难返、桀骜难驯的黄河,

河道治理官员们一筹莫展,甚至有人提出另辟新河道的,但是都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元代海运线路

<strong>而海路漕运则早有先例,元代就大兴海运,而且是在处境艰难的末代。

从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持续了数十年的海运最高峰时漕粮达到330多万石。甚至于在朱元璋、张士诚掌控江南后,元廷还依靠反复无常的方国珍多次从广东等地向大都海运漕粮

明代其实长期保留一条海运线路,即从山东向辽东运输粮饷的路线。这是洪武时期就开始的,只在嘉靖中期短暂停歇过。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如此规模的航行,却不实施海路漕运

<strong>但即使是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明代的统治者也不肯扩大海运的流量和范围。

朝臣们的否定理由,始终只有一条——大海茫茫,风浪又太大,漕运船只容易迷路或者倾覆,所以一直仅允许在相对平静的渤海湾维持海运线路。

但是这个理由实在太过牵强,根本站不住脚。

  1. 元末的海运十分发达,不仅有可靠的导航方式,还凭借经验摸索出了判断天气的方法,有效地避开风暴,这些经验大多留了下来;
  2. 郑和下西洋”以及东南沿海屡禁不止的走私,都说明大明在航海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
  3. 即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损失,海运不需要大量的漕兵和河工,相比于河运还是划算很多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丘濬——明代思想家、经济学家

海运的可行性和河运的弊端,弘治年间的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详细进行了论述,就此提出河运改海运的方案

嘉靖年间漕运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多次有人提出在胶州湾和莱州湾之间修筑运河的方案,不需要绕行山东半岛,大大减少了风浪带来的损失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胶莱运河

嘉靖一朝始终没有推行海运,霄林天认为有两点深层次的原因不容忽视

1、河运已经衍生出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群体漕兵、河工、漕运官员、沿岸商人,都视漕运为财源。每年的维持漕运和河道治理的大量经费,更是一些大贪官眼中的肥肉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朝大福船

<strong>2、海运与大明的海禁相违背,漕运实际上与商业贸易相关联,河运中很多人在漕船私自夹带货物,这也造成河运效率的低下。同理,海运一旦开通,走私行为也更加难以控制,这对嘉靖朝的海禁体系将造成巨大威胁。

当然,这两点原因都是主观因素,还有一点决定性的客观因素——倭患

  • 倭患的影响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嘉靖年间的倭寇活动范围

从这张“嘉靖年间的倭寇活动范围”可以看出,“嘉靖大倭寇”从广西北部湾沿岸一直蔓延到辽东半岛,甚至渤海湾都受到影响,这给重开海运造成了巨大困境

<strong>事实上,不要说海运,连内陆上的河运都一再被倭患阻断。

“五月庚午,南京兵科给事中贺泾言:‘倭寇泊守宝山,据海为险,乘风肆虐。窃以留都根本重地,实密迩海洋。其镇江、京口,为江、淮之咽喉,瓜步、仪真,为漕运之门户,宜仿嘉靖八、九等年例,添设总兵官驻扎镇江,俾整饬上下江洋,总制淮海,并辖苏、松诸郡。’”——《明通鉴·嘉靖三十二年》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南京兵科给事中就曾向中央告警,顽据于上海宝山的倭寇已经威胁到了留都南京,并且对京口、瓜洲的漕运门户造成了威胁

这种警告很快变成了现实,倭寇不但溯江而上,还进犯江北。明代著名史学家郑晓,曾在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调任兵部右侍郎,同时身兼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和凤阳巡抚,他的主要职责就是

整饬江淮段运河的防务,驱逐江淮地域的倭寇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军与倭寇的水战

“大江南北皆中倭,漕艘几阻。晓请发帑金数十万,造战舸,筑城堡,练兵将,积刍糗。诏从之……募盐徒骁悍者为兵……遂破倭于通州,连败之如皋、海门……贼溃去。”——《明史·郑晓传》

明史中记载了他抗倭保漕的大致经过

,可以看出倭患对漕运的影响十分严重,中央不得不派驻擅长军务的大员沿漕运线路组织抗倭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大明王朝1566中演绎的嘉靖朝财政困境

<strong>这种情况下,重开海运的希望更加渺茫了。海上漕运路线更容易被倭寇劫掠,财政困窘的嘉靖朝也没有钱建设海运船队,他们不得不把大量资金用在抗倭和河运上。

  1. 海禁和东南方的倭患,造成赋税收入的严重缩水
  2. 山东、陕西等地连连灾荒,不仅赋税大减,还要斥资补救
  3. 全国的卫所兵早已不堪大用,沿海各地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募兵抗倭
  4. 大量的军事物资需要在南北间输运,嘉靖帝还在大兴土木修建道馆、宫殿,各种木材也需要漕运,因此抗倭护漕、疏浚河道刻不容缓,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5. 有限的造船力量,还要用于修建战船抗倭,没办法修建
    海运所需的大海船。况且海运需要战船护卫,这也会减弱东南的抗倭力量

结语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朝在嘉靖中后期陷入困境

归根结底,嘉靖朝遭遇的“水”的困局

症结还是在“海禁政策”。

海禁限制了江南的经济发展阻碍海运的重开,更是诱发了倭寇,造成了财政紧缺、倭患肆虐、漕运难通的混乱局面。

<strong>如果换一个思路,大开海禁,并仿照开中制度,征集民间商船进行有偿海运,就可以达到两难自解。

1、海运的益处很多,不仅没有漕运的诸多限制,不惧黄河水患和冬季结冰运费也低很多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明代盐商向边关运送粮食换取盐引(贩盐凭证)

2、效仿商人运粮到边关换取盐商资质的“开中”制度,雇佣江浙原有的走私商船为官方进行海运,完成任务后可以领取通商的凭证。而且商人们在终点卸下漕粮、获取通商凭证后,可以就地采买当地的货物,运到其他地方销售,这样漕运船只就不会空船返回一举两得

3、明朝水军可以作为民间漕船的护卫和监督一起航行,既达到靖海除倭的效果,也避免商人们沿途进行走私行为

海禁、倭患和漕运——“云在青天水在瓶”背后,嘉靖帝的苦恼

嘉靖帝沉迷修道

然而嘉靖帝沉迷修道炼丹,只是遥控群臣因循守旧地对大明朝进行简单的修补,一心只想让自己的臣民们安心于“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状态

<strong>但是尝到了权利和金钱滋味的贪官们,如何做淡泊的白云;饱受灾害和倭患侵害的百姓没有了生计,又如何安然自若地待在“瓶”中。嘉靖帝的这种“云在青天水在瓶”,是在让大明王朝的“生命源泉”走向干涸和枯竭。


参考文献:

  • 《明史》
  • 《明通鉴》
  • 《皇明四夷考》
  • 《晚明大变局》
  • 《论明代漕粮海运、河运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