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1926年,鲁迅写下了经典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后这篇文章入选课本多年,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是一篇回忆散文,在文中鲁迅回忆了童年的种种趣事。全文通俗易懂,笔力隽永,运用了大量比喻,描写了百草园的种种情景,也让我们见识到鲁迅的美好纯真的少年时代。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在鲁迅入选课本的多篇散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说是最具亲和力的一篇了。不仅如此,这篇文章的很多词语和句子,都被老师当作范本,要求学生牢牢记住。我们最初写作文的时候,用到的比较高级的词汇,很多都来自鲁迅的文章。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那么,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鲁迅先生当年是怎么写作的呢?幸运的是,鲁迅先生当年的手稿保存至今。我们可以透过先生的手稿,感受一下鲁迅在运笔写作之时的精妙绝伦。本期就以这篇文章的第二段为例,和大家一起来品赏一、二。这段内容如下: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这段加标点总共304个字,在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涂改,可见鲁迅先生写作是何等讲究。看过了原作我们就知道先生有多牛!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第一处改动,“鸣蝉在树叶里”,这个“叶”字是涂掉了某字之后在旁边写下的。被涂掉的那个字专家判断最有可能是一个“枝”。一般情况,我们认为蝉是立在树枝上,鲁迅可能一开始也想这么写。不过思考过后,他决定将鸣蝉藏在树叶里,妙!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第二处,鲁迅在“叫天子”旁边用括号表明“云雀”,让文章一下子通俗易懂。第三处,“草间”二字,手稿原为“草里”,这个“里”是里面,视觉上看不到;改成“草间”,若隐若现,趣味盎然,令人入胜。

第四处,“墙根”后面加了“一带”二字,扩宽了文章内容的想象,同时更加真切动人,可见先生运笔细致,遣词严谨。第五处,“倘若”二字,为修改后,原来二字是“如果”,这样一改后确实更符合全文的古韵。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第七处,被涂掉的是一个“背脊”之类的词,改成“脊“,觉得不妥,又在后面着一“梁”。“脊梁”二字,去形容小虫子的身体,一下子显得语气夸张、幽默,煞有介事的感觉恰是少年时代的你我,惯用的声气。

第八处,“拍”的一声,何其形象生动。第九处,一个后“窍”,巧妙地很,不用屁股之类的惯常之语,而用“窍”,让人去生发有趣的联想。第十处,“一股”改成“一阵”,属于常规改动。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仅一段就涂改了19处,太讲究了

第十一至十三处,增加了“吃了便可以成仙”,透露了无穷的孩子气的天真烂漫的遐想;而“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则是将遐想变作行动,展现了少年鲁迅的淘气和执着;刻意加一个“它”字,显露出这人形何首乌的可怜与无奈,把没有生命的植物写活了。第十四处,原本是“拔它起来”,鲁迅却刻意把“它”划掉了,这是为了避免啰嗦。第十五至十九处,也改得挺有意思,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留给大家去品位。

古人写文章要字斟句酌,甚至“捻断数根须”。当年贾岛说自己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魔白居易为读诗写诗口舌生疮、手指成胝,而从这份手稿来看,鲁迅对文字也是讲究得不行,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