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37年前電影《銀翼殺手》對當下的預測準確嗎?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道英媒稱,科幻題材電影具有警世意義。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9日報道,裡德利·斯科特1982年執導的電影《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該片講述了洛杉磯警察迪卡德追蹤並“回收”複製人的故事。複製人是指基因工程製造的、近乎人類的人造人,他們在地球上的存在是非法的。

這聽起來與現實相去甚遠,但正如片頭字幕告訴我們的,這部電影描述的是2019年11月的洛杉磯。從這個意義上說,《銀翼殺手》不再是科幻小說了。這是一部當代驚悚片。問題是:從《銀翼殺手》的上映到它預設的未來——就是現在,在這37年裡,我們離電影中呈現的未來有多近?

37年前电影《银翼杀手》对当下的预测准确吗?

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劇照(資料圖)

一方面,電影中的某些2019年場景讓人感覺非常過時。那裡沒有互聯網,當迪卡德第一次出場時,他正在一家出售笨重的老式電視機的商店窗戶旁看報紙。與此同時,當迪卡德對複製人公司老闆的助手進行測試時,對方正在辦公室抽菸。

另一方面,我們仍然在追趕電影中的許多技術,有些現在看仍然不太可能實現。德國利利厄姆公司上個月宣佈,正在研發的飛行汽車可能會在2025年之前用於出租車服務。我們沒有複製人,但基因技術已經取得巨大進步。

報道稱,《銀翼殺手》中也有一些事情是對的,比如2019年的世界社會政治狀況。

媒體評論家和科幻雜誌《不可思議》的編輯特羅塔說:“這是令人失望的。至少可以說,《銀翼殺手》準確預測出由大財團影響力和利益導致的反烏托邦景觀:大規模工業化對環境的傷害、警察國家、有錢有勢階層導致的混亂和暴力,社會邊緣人遭受的苦難。”

報道稱,《銀翼殺手》及其2017年續作《銀翼殺手2049》中都表現出環境汙染和氣候變化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此外,這部電影描述的貧富差距與當今世界的現狀非常相似。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部電影相當準確。

1982年《銀翼殺手》對2019年世界的預測是否準確,這個問題本身是否有意義?科幻小說的目的是預測,還是隻為娛樂?或者,還有其他方面的內涵?

特羅塔認為,科幻小說的真正潛力在於它探討更廣泛的哲學問題。“它通常可以是關於未來的,是‘預測性的’,但這些預測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過去和當前問題的看法。”

科幻作家瑪麗·羅比內特·科瓦爾說,《銀翼殺手》“塑造了我們對‘未來’的許多想法……如果我們從廣義上思考,我認為這部電影非常出色。”

報道認為,即使拋開預測,科幻小說也與現在有一種共生關係。科瓦爾說:“很多理工領域的人把科幻電影或書籍作為發明的靈感來源。是《星際迷航》發明了翻蓋手機,還是為其提供了靈感?”

科幻小說家兼軟件開發人員馬修·克雷塞爾說,它也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預防的警告。當然沒有人會想生活在《銀翼殺手》描繪的2019年11月裡,不是嗎?

“在某種程度上,《銀翼殺手》可以被視為終極警世故事。”如果說《銀翼殺手》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它證明了警世故事有效的假設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