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

入戏太深深了情



答:叫秦始皇为“嬴政”,其实是个错误的叫法。

在古代,对人的称谓其实很复杂的。

一个人的称谓,大致包含有姓、氏、名、字、号等。

现在,我们已经把姓和氏合成了一个词——“姓氏”,指的就是姓;同样,也把名和字合成了一个词——“名字”,指的就是名。

原因很简单,氏和字的讲究已经消失了,至于号,大概也只与外号挂钩了。

那么,古代的姓、氏、名、字分指什么呢?

还是举个例子说明下。

举谁好呢?

举个全世界都知名的大人物——孔子。

“孔子”二字,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古代,“子”是对士大夫的通称——《云麓漫钞》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孔子的姓氏名字分别是什么呢?

他其实是姓子,孔氏,名丘,字仲尼。

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主要用来区分血缘,用以制约婚姻,同姓不通婚。

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用以区分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的宗族、家庭以及社会地位。

通常,平民有姓无氏,而贵族既有姓,又有氏。

那么,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地位,在称谓上就不能称姓,只能称氏。

所以,孔子的正确称谓是“孔丘”,或者“孔仲尼”;称“子丘”或“子仲尼”就会让人错愕不知所以然。

同理,诗人屈原其实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称“屈平”或“屈原”;而不称“芈平”或“芈原”。

吕不韦为姜姓,吕氏,名不韦,称“吕不韦”而不称“姜不韦”。

说完了孔子、屈原及吕不韦,就可以以他们作为参照来说秦始皇了。

秦始皇其实是嬴姓、赵氏,名政。

不难看出,我们不应该叫秦始皇为“嬴政”——即应该叫秦始皇为“赵政”。

《通志•氏族略》中说: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只有平民和女人才称姓,尊贵的男子是不称姓的。

不过,同是《通志•氏族略》又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即秦灭六国之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汉代以后的人们多已不懂得上古三代时期的姓氏文化,并且对于秦国赵氏的史实也不了解(两周史书里不称呼各国君主的氏而只称名),简单地按自己的姓名习惯将秦始皇的古姓当成今姓(氏)一样用在名字前面,写成了“嬴政”,谬误至今天。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姜子牙身上。

姜子牙为姜姓,吕氏,名望,号飞熊。他的正确叫法为“吕望”而非“姜望”。

最后补一下,姓和氏相比较,姓比较稳定,而氏是可以根据主人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商鞅。

商鞅为姬姓,公孙氏,名鞅,先期在卫国,以卫为氏,称“卫鞅”,后入秦得赐商地,即以商为氏,称“商鞅”。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那么,他的儿子也应该是嬴姓、赵氏,至于扶苏和胡亥,只是他们的名而已,没有称氏。如果要称呼全,正确的叫法是“赵扶苏”和“赵胡亥”。


覃仕勇说史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嬴政是个错误的叫法

我们老说秦王嬴政,其实这是一个错得离谱的叫法。为什么呢?“嬴”是秦始皇的姓,“政”是他的名,放在今天,姓+名当然就叫“嬴政”了。可是先秦不是这样叫的,先秦没有一个人的称谓是姓+名,一般情况下是氏+名。

今天姓与氏已经不分了,合称姓氏,但是先秦分得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相当于是大家族与小家族的分别,比如嬴姓,不仅秦国是嬴姓,赵国也是嬴性,两国是有共同祖先的。大家就没看到哪个赵国国王被称为“嬴某某”,因为姓是不用来称呼的。

第二,不叫“嬴政”叫什么呢?

秦始皇不叫嬴政,那么要叫什么呢?

《史记》里面说,秦始皇出生后,以赵为氏,称为赵政。那么赵政的叫法对不对呢?

也对,也不对。

先秦的姓氏学非常复杂。我说个大概。

有几种情况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第一种情况,国君不称氏而称国。你一旦当上国君,以前的“氏”就不用了,改用国名。比如秦始皇最早叫赵政,当上秦王后,就不能叫赵政了,而是叫“秦王政“或“秦政”。

第二种情况,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子就是国君之子,也不加姓氏,而是加国名。

第三种情况,公孙不称氏而称国。公孙就是公子的儿子,同样不加姓氏,而是用国名。

好了,下面我说说,秦始皇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叫“赵政”。

秦始皇出生时,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安国君是太子,也就是“公子”,父亲子楚是安国君的儿子,也就是“公孙”。秦王、公子、公孙都不在名字前加“氏”,秦始皇刚出生时,是第四代,不属于“国君”、“公子”、“公孙”之列,所以可以有一个“氏”,他以“赵”为氏,称为赵政。

但是,随着他身份的变化。成为“公孙”、“公子”之后,就不能再用“赵”氏了,而应称为“公孙政”、“公子政”,或者加个‘秦’字,即“秦公子政”、“秦公孙政”。成为国君后,则称为“秦王政”。

第三,扶苏与胡亥都是名,没有氏

扶苏与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扶苏,不是姓“扶”名“苏”,胡亥,也不是姓“胡”名“亥”。扶苏与胡亥都是名字,不涉及姓氏。

有人把扶苏称为“嬴扶苏”,胡亥称为“嬴胡亥”,大错。扶苏与胡亥都是皇子,但是依传统一般仍是称为“公子”。因此,扶苏的正确称呼是“公子扶苏”或“秦公子扶苏”,胡亥的正确称呼是“公子胡亥”或“秦公子胡亥”。


君山话史


秦始皇叫嬴政,这个大家都知道。他的两个比较出名的儿子,一个叫扶苏,一个叫胡亥。一个姓“扶”、一个姓“胡”。其实不是这样的,扶苏和胡亥都姓“赢”。只是没有人直呼他们大名,因为秦朝时,大臣们称呼皇帝的儿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后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苏”、“公子胡亥”、 “公子将闾”。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清朝电视剧,称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后面加个“爷”字。比如:“四爷”、“八爷”、“十三爷”。

<strong>

后来人们就习惯了这种称呼,把赢扶苏称之为“扶苏”,把赢胡亥称之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赢,一个儿子姓扶、一个儿子姓胡的错觉。不知道的还以为秦始皇被绿了多少次呢。

既然聊到这个话题,就顺便说说扶苏和胡亥这哥俩吧!

扶苏,赢姓。秦始皇长子,是一个刚毅勇武,而且还挺仁义的皇子,是大秦帝国的法定继承人。

秦始皇时期,市井间有人议论秦始皇的暴政。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大罪。秦始皇知道后,对此事进行了彻底的“追究”。严刑之下人人互相揭发,最终株连了460多人,这些人的下场只有死。

之后,扶苏借此事劝谏秦始皇,大概意思是:我大秦天下初定,还有很多人心没能完全归顺,父王应该以仁治国,不要加剧百姓对朝廷的怨恨,像上次坑杀460余人这种事,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秦始皇一听,你这是委婉的说我暴政啊!言外之意是那460多人说的对,我就是个暴君呗?既然咱们爷俩政见你不一样,你就别在我旁边了,上远处玩去吧。

于是下令将扶苏派往边关,让他去跟蒙恬修长城了,同时也抵御匈奴。

转眼间两年过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危,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扶苏,让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赶快回咸阳继承皇位。

秦始皇驾崩的时候,李斯和赵高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会对他们不利,于是就篡改了遗诏,立扶苏的弟弟胡亥为太子。并伪造了另一份遗诏寄给扶苏,这封遗诏上的内容是命扶苏自尽。

在那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扶苏就这样结束了一生。扶苏死后不久,胡亥登基,就是有名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

赢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苏死后,在李斯和赵高等人的拥立下,登上皇位。

赵高力保胡亥的原因是,胡亥从小就跟着赵高学习狱法,也就是说两人是师徒关系。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游的时候胡亥是随驾的。当秦始皇病危的时候,赵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经开始筹划帮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假传圣旨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当时不仅仅逼死了扶苏,同时把20多个兄弟姐妹都给杀了,残暴的本性从这时候就开始暴露了。

胡亥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秦始皇,在秦始皇下葬的时候,胡亥说:先帝没有子嗣的嫔妃们,放她们出宫不合适,就让她们全部殉葬吧!

一句话,就把几十位嫔妃送上了黄泉路。

三年后,公元前207年,由于胡亥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同时,被秦始皇灭掉的六国老贵族们也都展开了“复国运动”。

在大势已去的时候,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曾经自己的老师赵高不顾一切的保自己登基,现在,老师赵高的心腹上门来逼自己自杀。二十四岁的胡亥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结局居然和哥哥扶苏一样,都是被逼自尽,到头来只是比扶苏多当了三年皇帝而已。

<strong>

后世给扶苏和胡亥的评价截然相反。一提起扶苏,就是仁义公子形象;一提起胡亥,就是残虐暴君形象。不管评价如何,冥冥中注定,兄弟俩都是悲剧人生。


无笔


秦始皇叫嬴政,为什么他的儿子叫扶苏和胡亥,都不是一个姓吗?

这是一个单向思维的问题,稍微翻翻历史答案自明,但问题却带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首先还是回答问题。秦始皇姓赢,名政。那时候的人没有字一说,就是姓加名。扶苏和胡亥都是名,他们的姓都是赢,全名当然是赢扶苏和赢胡亥。只是古时候的称谓都讲究简练,能少用一个字绝不会多用一个标点(当然,那时候也没有标点)。君不见,那是的人物不大都是两个字吗?嬴政、李斯、韩非、白起和廉颇,哪一个不是很简练的称谓。类似司马错、诸葛亮这些三个字的,都是人家本来就是复姓的原因,实在无法精简了。所以,扶苏也好,胡亥也罢,都是赢姓,没有任何问题的。

说到赢这个姓氏,有一个很古老的历史。远古时代,姓和氏不是一个意思,也是分开使用。姓在前,是根本,氏在后,是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分支。赢姓源远流长,据传来自颛顼高阳氏之孙皋陶,皋陶生于山西洪洞(一说曲阜),舜因而赐以嬴姓。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赢赵氏和赢秦氏,也就是秦国这一支。赵国那一支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史记》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秦国之支的祖先是非子,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非子又称秦非子。所以赵国和秦国渊源很深,祖上实际上是一家人。

赢姓有这么久远的历史,那么为什么现代社会又很少见姓赢的人呢?笔者的观点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跟赵高灭秦有关。赵高历史上的大奸臣,大反派。在利用秦王嬴政的信任谋得高位,但在嬴政去世后一改面目,不仅篡权搞得秦帝国二世而亡,而且还干了一件很令人咋舌的事情,就是灭秦,说直白点就是大肆屠杀赢姓皇族!秦二世上台后,在赵高的怂恿下大肆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只要是赢姓的皇族几乎是一个不留,尽数屠杀。秦始皇的儿子、女儿,包括嫁出去的,都抓起来腰斩。最后秦二世本人也被赵高谋杀,赢秦皇族几乎尽数消失。其二是少数从这个劫难中逃出的赢姓分散在全国各地,因为要躲避来自朝廷打击和六国贵族的仇杀,纷纷隐姓改名,于是能够坚持使用祖姓的就不多了。赢姓之所以这么少,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族内残杀的缘故,毕竟秦赵祖上是一家呀。



周周说古今


秦始皇叫“嬴政”和他儿子叫“扶苏”、“胡亥”并不矛盾。

秦始皇的祖先,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叫“女修”。女修的后人大费和大禹一起平水患有功,帝舜赐姓嬴氏。到了西周,赢姓的非子为周孝王养王有功,于是孝王“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即以秦地为邑,秦非子是居于犬丘,号“嬴秦”。

也就是说,秦国以“嬴”为“姓”。“秦”是封地,也是国名,按当时的称呼制度,“秦”就是“氏”。同“姓”表示来自同一血缘关系的集团,但一个“姓”可能会分支出许多不同的“氏”,“氏”是先秦之前贵族男子的标志。天子或诸侯分封给臣下土地,就是另立一个新宗,这个新宗需要有个名称,就是“氏”。此外还有几种命氏的方法:一以字为氏,即以祖父的字作为氏;二是以官为氏,即以祖先官名作为氏;三是以邑为氏,就是以分封的城邑名为氏。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按先秦的称呼,可以称之为:公子扶苏。扶苏也姓“嬴”,只是扶苏还没来得及有个氏就死了。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继位前也可以称为:公子胡亥,是扶苏异母弟弟,庶出,也姓“嬴”,表示和他的父亲始皇帝还有兄长扶苏都是同一血缘集团的。


沅汰


前面的答主已经解释了扶苏和胡亥都不是姓氏,而是名字。其实秦汉时期姓氏是不一致的,姓要更高贵一些只有上古贵族才有的,比如姬姓、姜姓、姒姓、子姓、赢姓、曼姓、怀姓等贵族。而氏则是根据分封地、官职、爵位来取得。

秦始皇就是赢姓赵氏,他也叫赵正,根据新出土的《赵正书》。宋人郑樵较早总结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卷二五《氏族略》一)逮清人顾炎武,复详细列举相关事例,进一步阐释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近人王国维论商周间社会制度的变迁,也认为“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也。……讫于春秋之末,无不称姓之女子”(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〇《殷周制度论》)。

至于扶苏取名来源于《诗经》可能是猜测,更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家族的环境取名,据学者研究扶苏的母亲是楚国贵族。而胡亥可能出生在亥日,干支纪年取名,和赵正一个意思。


多云sky


他的两个儿子,乃嬴姓秦氏,名扶苏和胡亥。

长子“扶苏”,应取自《诗经》中一首经典的郑国民间情歌——《山有扶苏》,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约会时与爱人的打情骂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意思是说:

高山上面有大树,荷花长在低洼地。不见子都美男子,倒碰上个狂妄笨东西。

高山上面有青松,荭草长在低洼地。美男子充不曾见,倒来了个狡猾色小子。

由此可以推断,始皇帝与扶苏之母(应为楚女)或许有过一段甜蜜而浪漫的爱情,他对他们这爱情结晶当然更是十分疼爱,也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才将其取名为“扶苏”,希望他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幼子胡亥的母亲则可能是胡人,被称为胡姬,应颇有风情而受宠,而胡亥出生于亥时,故被取名为胡亥。


千古名将英雄梦


我来科普一下这三位人物的身份吧!

问的问题有点低端。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1-2] ,秦庄襄王之子。 [3]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阿川见闻


秦始皇全名叫嬴政,赢是姓,政是单名,秦国的国君都是嬴姓,同时因为秦始皇在赵国出生的原因,他又是赵氏。先秦时代,姓氏是分开的。

对于秦始皇的儿子来说,他们自然也都是嬴姓,因此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一个全名应该叫嬴扶苏,一个叫嬴胡亥,只不过因为史记的影响,后人自然地忽略了扶苏和胡亥的姓。

当然,我们现在不要看扶苏和胡亥这两个字看起来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样子。需知古人取名,也是很有讲究的。

扶苏二字来源于《诗经》,《诗经 国风 郑风》中有《山有扶苏》,诗中说道: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里面“扶苏”是用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由此可见,扶苏之意,乃蕴含了秦始皇对儿子的无限期望。

至于胡亥的名字由来,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说他是胡姬在亥时生出来的,这有可能是秦始皇后来子女越生越多,取名比较随意的缘故。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扶苏、胡亥都不是姓氏,都是名字。

先秦也没有赢政这种说法,这是错误的说法。秦始皇是赢姓、赵氏、名政,史书中多称其为赵政。

先秦传统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者,就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表示家族的血统;氏者,即“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表示同一家族的小宗分支。

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所以秦国其实是嬴姓的分支。

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要称秦始皇的氏,而不是他的姓。

最好的证据就是《史记》。司马迁在提到秦始皇时,一律都称其为赵政。

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称:“及生,名为政,姓赵氏”。直到唐朝的司马贞在做《史记索隐》时,仍然说:“生于赵,故名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 由此可见,秦始皇的确切称呼是赵政。

至于胡亥、扶苏,都是嬴姓、赵氏。《史记·秦本纪》是这么写的:

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号为始皇帝。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为二世皇帝。

很清楚:这里说的是秦王政,而不是秦王赢政,说的是秦始皇的名字;对应的胡亥也是名字。

总而言之,姓氏的问题是先秦历史的常识,希望大家能知道这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