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如何看待孔雀帝国,它的兴衰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小林历史观


公元前324年,孔雀家族的旃陀罗芨多带领印度河流域的人民发动起义,用武力把马其顿人赶出了印度。 之后,他自立为王(即“护月王”)。公元前305年,旃陀罗芨多击败了入侵的塞琉古人,并将印度西北部的广大区域划入自己的版图,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孔雀帝国。

雀帝国最为人熟知的统治者便是孔雀帝国的第三任君主一伟大的阿育王(又译作“无忧王”)。 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帝国达到了鼎盛阶段,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海外贸易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然而阿育王死后,孔雀帝国便逐步分崩离析。

约公元前187年,帝国将军普士亚密多罗杀死了帝国的末 科代君主布利哈德罗陀,建立了巽伽王朝,孔雀帝国不复存在。巽伽王朝以及之后的甘婆王朝的统治都很短 "暂。甘婆王朝灭亡后,北印度地区一直处于混乱和动 荡的状态之中。

虽然南印度地区的安度罗和羯陵伽曾 经强盛一时,但是他们也没能统一北印度地区。


LHC否极泰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先对孔雀帝国有个初步认识,即何为孔雀帝国。

一、孔雀帝国的建立:它是古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孔雀帝国是古代印度河流域的一个国家,主要存在时间为约公元前324至公元前185年,它是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为孔雀王朝的创建者旃陀罗笈多的家族原本世代饲养孔雀,因此得名孔雀王朝。

孔雀帝国是第一个统治印度的政权,它的版图扩张到了印度半岛的南端,孔雀帝国也因此成为了古代南亚地区统治范围最为广阔的一个国家,在孔雀帝国统治期间,南亚也进入了帝国统治时期,孔雀帝国的兴盛不仅促进了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同时又因为它的统治者阿育王信仰佛教,因此孔雀帝国为佛教在南亚地区以及佛教向国外的传播作出了颇大的贡献。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历史上文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该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种姓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同时在这个时期文学方面也出现了世界文学史上两颗异常耀眼的明珠也就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孔雀帝国是第一个基本统治印度的国家,同时孔雀帝国对印度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雀帝国的兴起

孔雀帝国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孔雀帝国于公元前324年建立,在公元前185年灭亡,这个帝国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从建立到灭亡不过经历了短短一百三十九年左右,它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由盛转衰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并且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创造了许多制度,完善了国家机器,同时又建立起了完善的官僚制度。

帝国的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大肆宣扬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就连阿育王也十分信仰佛教,统治者为了扩大佛教对人们的影响力,培养派遣佛教僧侣们在国内甚至到国外宣扬佛教。

同时,孔雀帝国也十分重视国内的农业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的建设,比如孔雀帝国时期地方官员十分重视打井、开渠,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除此之外,他们也重视普遍发展人畜的医疗事业,保障人身安全。

孔雀帝国时期,生产力与以前相比,也有非常大的进步。在孔雀王朝时期,帝国内部对于铁器的铸造和使用已经较为普遍了,农业也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各个地方都纷纷开凿了许多沟渠并且开挖水井用于灌溉和生活。

此时期手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孔雀帝国时期出现了地区专业性分化,一些地区以棉纺织品闻名。印度地区的棉纺织业已经有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直到英国资本主义入侵之前,印度的棉纺织业一直在国家经济中占比较大。

除了这些产业,孔雀帝国境内的造船、建筑和雕刻等行业也有非常大的进步,当时这些手工业部门的发达以及劳动人民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幸福生活,包括孔雀帝国的政治制度,这些使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孔雀帝国也就自然而然的迎来了它的兴盛期。

三、孔雀帝国的衰亡

阿育王是孔雀帝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统治者,他在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统治了孔雀王朝,在阿育王统治期间,他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印度次大陆地区。他也因此被许多人认为孔雀帝国乃至整个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阿育王统治时期是孔雀帝国的繁荣时代,在阿育王时期建立起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在整个帝国境内使用了统一的货币并且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同样的,阿育王还重视道路修筑,修建通往全国的重要交通道路。

虽然此时孔雀帝国境内还没有统一语言和文字,但是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接受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佛教也在统治者的提倡下成为孔雀帝国的国教。然而依靠武力终不长久,由于孔雀帝国是阿育王依靠武力强制统一起来的,缺乏稳定的统治基础,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即告分裂。在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代帝王大车王被手下一个将领所杀害,孔雀帝国最终宣告了灭亡。

总而言之,阿育王是孔雀帝国时期一个非常著名的皇帝,孔雀帝国的灭亡不能全部归责于他,只是孔雀帝国积攒的矛盾在他统治时期空前恶化,种种矛盾交织,最终导致了孔雀帝国的灭亡。

他在位期间,为了最大范围地扩充帝国版图,阿育王人性中残暴的一面在不断的战争中暴露出来,他亲自率领帝国大军参与攻城战争,并且在攻下城池后还大肆屠杀城内的无辜百姓,引起了贫苦人民的不满。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阿育王在征服南部羯陵伽国的战争中,当地的百姓大约有10万人被屠杀,并且还有15万人遭到放逐,离开自己的家乡。

在阿育王扩大帝国版图的战争中,有数以万计的人民因为战乱而死亡或者被放逐。在战争结束后,阿育王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他的统治政策也有了十分重大的转变,阿育王信仰佛教,他开始为自己之前在战争中暴虐而感到十分的忏悔,但是阿育王之前的恶行已经深入人心也已经引发了人们的不满,因此即使阿育王在后来一改之前的暴虐恶性也改善不了人们对他的不满,挽救不了孔雀帝国的衰亡。

孔雀帝国的衰亡除了种种矛盾的恶化引起,还有一部分的经济原因,孔雀帝国的衰落,其实与历史上其他帝国的衰落原因并没有太大差别,它们的灭亡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帝国在中央集权集中体现的财政收入瓦解了。

以孔雀帝国为例,阿育王在位期间四处征伐将孔雀帝国的版图扩张到了几乎最大,同时也将孔雀帝国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阿育王并没有将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解决,这也为以后孔雀帝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阿育王强有力的统治不复存在帝国也就分裂了。虽然孔雀帝国是中央集权制国家,但是由于孔雀帝国对监察官员十分严格,因此庞大的监察队伍的建立和官僚制度需要非常多的薪资,孔雀帝国的财政支出也因此十分繁多,而孔雀帝国终究只是一个农业国家,这个国家的所有税收都来自于民众,因此这些繁重的开支自然也是由民众承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最终造成了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引发了社会的不安定,民众起义不断。

结语:

究其原因,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

孔雀帝国内部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引起了经济制度的落后,以农业税收为国家主要收入在古代许多国家都十分常见,但是像孔雀帝国这样一味地屯官屯将,长时间的战争再加上国家其他建设支出造成了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现状。

即使古代民众屈服于帝国的统治,但是如果国家的要求十分过分也是会激起人民的反抗的,孔雀帝国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断再加上底层民众的起义,最终造成了孔雀帝国的衰亡。


旧时楼台月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旃陀螺笈多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其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一)发展历程

(1)兴起

早在前5世纪中期,摩揭陀国就开始在频毗沙罗王的带领下兴起,至阿阇世王在位时开始称霸,随后历经希苏那伽王朝和难陀王朝。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攻灭波斯帝国后,侵入了印度西北部。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约在公元前317年,摩揭陀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北印度的自由。之后他率军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朝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根基。他本人晚年笃信耆那教,后来抛弃王位出家,终于按耆那教的教义逐渐绝食而死。他出家后,其子宾头娑罗(约公元前300-公元前273年)继位。宾头娑罗曾经镇压了呾叉始罗地区的人民起义,保持了帝国在北印度地区的统治。

(2)鼎盛

宾头娑罗死,其子阿育王继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据佛教传说,他在父王死后,杀了99名兄弟,才坐稳了宝座。 阿育王在位初期曾镇压西北地区的一次起义。按佛教传说,他原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曾经专门挑选最凶恶的人设立“人间地狱”,去残害人民。在正式即位后8年,阿育王征服了羯陵伽。据他自己所刻铭文的记载,在这一次战争中,羯陵伽有15万人(畜)被掳走,10万人在战争中被杀,还有若干倍于此的人死亡。从旃陀罗笈多至阿育王,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至此达到了极盛阶段。

(二)政治

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最高权力。国王决定一切最重要的政策,委任最重要的官员,有最高行政权;国王发布的诏书和法令就成为法律,有最高立法权;国王是国家军事行动的决策人和最高统帅,有最高军事权;国王还审理重大案件,有最高司法权;国王派遣密探到全国各地,侦察官员和人民的行动,有最高的监察权。国王手下有一批顾问和官员作为辅佐。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主管地方事务的长官,他们负责开修河渠,丈量土地,监督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管理猎户,酌情给以赏罚;收税并监督与土地有关的行业如伐木、采矿等;修治道路。第二类是主管城市的长官,他们分为6组,每组5人,各组分别负责手工业、外侨、生死登记、市场交易与度量衡、产品检查以及征收什一之税等等。第三类是主管军事的长官,他们也分为6组,每组5人,各组分别负责海军、后勤辎重、步兵、骑兵、车兵和象兵。

(三)军事

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在位时,孔雀王朝有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军事力量已经十分强大。

(1)军制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常备军的特点,一是脱离生产,成为职业军队,退役后可得一块份地;二是装备与给养由国家提供。常备兵是国家军队的精锐。

孔雀王朝时期,军队由六部分组成:

一、摩罗,即职业军队或世袭军队,他们是常备军,是国家基本武装力量。据《亚历山大远征记》记载:当时印度民分七等,其中第五等级是士兵,人数仅次于农民,以从军为职业,武器、马匹概由国家提供。他们只打仗,平时训练、玩乐,从国家领取优厚的薪饷,足以养活家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有一种“国之战士”,说他们饶勇善战、子承父业。

二、布利陀,即雇佣军,他们战斗力强,但为利而战。

三、什列尼,即行会军队,由城市手工业者组成,以手工技术为军队服务,相当于后勤兵。他们服役期较短,实际上是一种民兵。

四、阿密多罗,结盟的外国军队。

五、密多罗,藩王或同盟者提供的军队。

六、阿陀毗迦,指森林部落(野蛮部落)的军队,据说骁勇善战,但不易指挥。帝国时期的兵力无准确的数字。

(2)军种

孔雀王朝的陆军有步兵、骑兵、车兵、象兵、工兵、辎重兵等兵种。

步兵是数目最多的兵种,是军中支柱。步兵有剑手、弓箭手、矛手,它们各又依其装备不同被分为重、次重、轻、次轻四类。

孔雀王朝的象兵很发达,战象由野象训练而成。捕捉的野象驯服后,对其加以操纵、转动、前进、践踏、杀害,以及与其他象战斗等7 个项目的训练。象兵极有冲杀力,但在本时期以象作战,效果大都不佳,均未能发挥威力,不仅未能冲乱敌阵,反而扰乱了自己的阵势。其原因是战象易受惊吓,致使胡乱冲闯,不分敌我,皆受其害。

(3)武备

据《政事论》所载孔雀帝国的武备,达57种。依其作用可分为进攻类、军械类、防护类三种。进攻武器中,最普遍使用的是弓箭和矛,矛长1.5-6 米不等。此外,属进攻类兵器的还有大刀、剑、标枪、锤、战斧、弹弓、手力投石器等。

孔雀王朝重视弓箭,其弓箭大且强劲,弓长与持弓者身高相等,射箭时需坐在地上,以脚蹬弓背,方能拉开。

枪兵一手持标枪,一手操盾。

车兵由贵族充任,战车由2马、3 马乃至4马牵引,一乘战车兵员为3 人或6 人,若3 人同乘,则1名驭手,2 名甲士,持弓或矛作战;若6 人同乘,则2 名驭手、2 名弓箭手、2 名盾牌手,战斗激烈时,驭手也持标枪参战。

象军为古代印度兵种,的一大特色。一头大象配备弓箭手3 人,立于象背的厢中作战,象倌坐在象颈上,手持刺棒指挥战象的行动。

骑兵的兵器是两支长标枪,其所持之盾较小,其战马无鞍、蹬,马背上仅有一块方布。为控制战马,马嘴上套有皮套,套中安有铜刺或铁刺,马嘴里也安有嚼子,缰绳系于嚼子两端,一拉缰绳,马嘴便会被刺疼,从而听从指挥。

(4)军械

孔雀王朝的军械也颇为发达,《政事论》所载各种军械达26种,可分为攻城器械和守城装备两类,攻城器械有各种投石弩炮、投石机、投石器木塔、攻城塔、破城槌、云梯等。在守城装备方面,有吊梁、钉钉的滚木、守望塔等。

(5)军事机构

据《政事论》一书记载,孔雀帝国军事机构共六部,由30名官员组成的委员会负责,每部5人。第一部为海军部,设舰队司令;第二部是后勤部,主管运输等事务,负责征集粮秣,用牛队运输粮草与军械,为军队提供擂鼓者、持锣者、马夫、机械匠等勤务人员;第三部主管步兵;第四部负责骑兵;第五、六部分别主管车兵和象兵。

(6)薪俸

孔雀王朝从各级军官到士兵均有薪俸。据《政事论》记载,帝国时代军人的薪俸如下:军队总司令官年薪为4.8万帕那,军队司令官1.2万帕那,要塞司令1.2 万帕那,军队首长、象兵司令、骑兵司令与车兵司令各8000帕那,步、骑、车、象诸长官各4000帕那,军医、驭手、驯马驯象者各2000帕那,甲胄监督1000帕那,训练过的士兵500帕那,吹喇叭者500帕那,象倌500—1000帕那,固定密探1000帕那,流动密探500帕那,引导密探的仆人250帕那。

(7)军事著作

《政事论》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著述。传统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功臣考底利耶所著,成书于公元前4 世纪末3世纪初。另有些学者认为,该书非考底利耶所著,其成书较晚,或云公元1世纪、公元3世纪,乃至公元7世纪始成书。但该书的核心部分写于帝国初期,是研究孔雀王朝时期社会状况的珍贵史料。全书15卷,论及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军事等内容,中心是讨论治国安邦之策。它不仅讨论了兵制、兵种、编制、薪俸、兵器、防御设施等问题,也含有较丰富的军事思想。

(四)经济

(1)土地制度

孔雀王朝时期,其土地制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土地,及国家所有和国王所有土地,包括山川林泽,矿藏宝物,荒田荒地,由国王抽调农民来进行耕种,并缴纳税务,可以得到一块不可转让的份地;第二类即官吏及贵族占有的土地,由国王赐予,免税,但无权转让;第三种即帝国境内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公有地和农村公社所有地。

(2)奴隶制度

依《政事论》所记载,孔雀王朝时期,奴隶、雇工、囚徒在农庄里进行劳动,并有手工工匠生产工具,并有牧人管理耕牛,对奴隶等只发口粮,而手工工匠则同时发放口粮以及工资。而在同时期,古印度的奴隶制度也开始衰落,奴隶不仅有机会得到自由,而且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隶,在为奴期间仍然是雅利安人。奴隶也可以保持自己父系的财产,并且打骂虐待的现象也得到了限制。

(五)文化

孔雀王朝时,印度沙门文化逐渐衰落下去,而婆罗门文化则逐渐重新占优势,并日益在印度人的行为处世、伦理观念、价值评判上取得正统地位。与此相应,印度妇女地位所独有的某些特点也于此时基本形成,印度父系文化观念的强化始于此时。此时婆罗门立法家们对妇女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明确化、具体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内容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大史诗于这一时期最后成书,各种《往世书》、《法经》、以及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法典《摩奴法论》也编定于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的这些权威经典对妇女一生的各个时期、妇女的义务和责任、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

羯陵伽战役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之战结束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并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文化。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派去宣扬佛法的高僧,其本人的形象也变成了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统治方法,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修订法律。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此外,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

(六)种姓制度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在列国时代就因为不能适应阶级分化新情况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和冲击,在阿育王时期又因其不利于帝国的统一而受到抑制,又因其不便容纳外来民族而不为外来民族所接受(外来民族多信佛教)。为了适应形势,婆罗门教法律文献对种姓制度作了新的补充和解释。四大种姓仍然留作种姓制的基础,但同时承认了许多“杂种姓”。这样,不同的职业集团、不同的部落或民族就可以被安排在这些杂种姓里。《摩奴法论》第十章中对杂种姓作了许多说明和解释。曾经侵入印度的波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都被说成堕落了的刹帝利。

《摩奴法论》中提到的杂种姓有几十种之多。《摩奴法论》对于杂种姓产生原因的解释是:诸杂种姓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

《摩奴法论》规定了各种姓的职业,但允许高级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从事较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而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等种姓的职业。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它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的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这些规定都是为高级种姓的利益服务的。

(七)外交

旃陀罗笈多在位期间,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继承了亚历山大帝国在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并一度想恢复在印度西北部的统治。公元前305年,他领兵侵入印度,但是被旃陀罗笈多打败。于是他把印度河以西的一些地方也让给了旃陀罗笈多,旃陀罗笈多则送给他500头象。双方缔结婚姻(谁娶了对方的儿女,有不同说法),维持和平。随后塞琉古派遣使节驻在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

旃陀罗笈多的儿子宾头娑罗罗继续和塞琉古王国保持友好关系,印度国王与希腊公主联姻,形成并巩固了两国的联盟。希腊君主经常派使节到印度,这些使节长驻在孔雀帝国的首都华氏城。

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曾在他当政时派使节驻华氏城。

(八)灭亡

阿育王死后,其帝国开始分裂了,西北地区总督的王子宣告独立,而帝国南部的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宣布独立,剩余国土在维持了50年的统治之后,孔雀王朝为大臣沙密多罗•巽伽所灭,巽伽王朝建立。前75年,甘华王朝建立,领土仅限于摩羯陀地区,直到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时,摩羯陀大多数时间都无声无息。

(九)帝王世系

孔雀王朝国王世系(在位时份)

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公元前322年-公元前298年

宾头娑罗: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72年

阿育王(阿输迦):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32年

达沙拉沙: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24年

三钵罗底:公元前224年-公元前215年

舍利输迦:公元前215年-公 前202年

提婆伐摩: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萨塔陀拉: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7年

巨车王:公元前18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