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电影《梅子鸡之味》讲述了什么故事?

白焰说娱乐


梅子鸡是什么滋味?对于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来说,梅子鸡是味蕾唯一的慰藉,是彼此孤立的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的交集,是维系紧绷夫妻关系的一根微妙的稻草。直至,连这份味觉都失去存在的意义。

如同诸多狗血的情感故事一般,她爱慕他,但他不爱她。她等待多年满怀期待的嫁给他,却沦陷于现实的冷落、寂寞与痛苦之中,直至这求不得的爱之苦果越酿越酸涩,膨胀成一颗随时会爆破的气球,成为伤害彼此的利器,所有的兴致、乐趣、滋味都被其扼杀并摧毁的一干二净。

懂得与理解、心灵的互通、精神上的同频共振等等这些形而上的词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具有致命的影响力,也不具备任何现实性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被定义为“天资聪颖、敏感易怒、诙谐风趣、还忧郁到不行”具备艺术家特质的人来说,恰恰是这些抽象得不着边际的词汇,是宛如呼吸的生之养分。而他们往往需要的只是一个永远触不到却时刻萦绕于内心的“Soulmate”,一曲用生命全部的激情与光芒发出的咏叹调,以此绵延不绝的喂养艺术上的灵感与造诣。而想要与这样的艺术家在现实中共同生活,所需具备的觉悟是成为他的翼下之风,这包含着永久的崇拜、完全的自我牺牲、无条件的体恤与包容。

电影中比之艺术家与心爱之人相遇又分离的情感遭遇,更让人如鲠在喉的却是这样一段一厢情愿的感情,一个没有做好觉悟的女人,一位艺术家与一位数学老师共筑的婚姻,一场艺术与现实之间的拉锯战,一幕注定从不幸走向毁灭的悲剧。

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与场景颇具法式风情,倒叙、插叙、闪回等多种剪辑手法的运用将多个时间轴上的故事拼贴在一起,顺畅的衔接了积极乐观与消极悲观迥然不同的叙事情绪。母亲坟墓上的烟云、可爱的死神这些桥段的设置以及穿插其中的动画小短片,为本片压抑的底色增添了几分黑色幽默。而流畅的游走于明快与阴暗之间的色调转换,巧妙的展示了性格与命运之间玄妙且紧密的关联。叙述女儿成年后的经历时,红唇与红指甲醒目的呈现在大块的黑色背景之中,强烈的色彩张力彰显了女儿与父亲相似的戏剧化性格以及弥漫传奇经历的悲剧人生。叙述兄弟之间情谊与性格差异的片段时,运用画面中光影的明暗对比割裂出了二人迥异的人生轨迹。最有趣的是叙述儿子成年后的片段时,大量夸张的粉色系梦幻色调的运用好似一出爆米花剧,及其戏谑。最后一段碎片式的串联,色调由柔和渐变为鲜艳又转为忧郁的蓝直至最终由灰走向黑,补叙出完整故事的同时,也让艺术家攥在音符中的呼吸与叹息变成了绝望的暗哑,一切都重新归于静默,唯有自我终结才能成全灵魂的永生。 相比同类型描述“艺术家之死”的其他剧作,《梅子鸡之味》细腻雅致且独具特色,好似是让-皮埃尔·热内的经典之作《天使爱美丽》与《黑店狂想曲》的结合。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如是,好电影亦如此。一如电影中所述:“技巧每个人都能学会,重要的是艺术,透过艺术才能了解生命……”而关于生命,观完此片,莫名想起的是另一段法式情缘,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Matilda问Leon:“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 ?”Leon回答她:“Always like this.。”

写于28周岁来临之际,人生至此,悲苦多欢乐少。莞尔微情里,伤之亦哂之,如此而已。


下班了给我冲


《梅子鸡之味》是由法国、德国联合制片的93分钟喜剧影片。该片由玛嘉·莎塔琵、文森特·帕兰德联合执导,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马修·阿马立克、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等主演,于2011年9月3日在意大利上映。


该片改编自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讲述了一位孤芳自赏的音乐家,苦于没有灵感,当妻子无意中摔坏他心爱的提琴之后,便决定不吃不喝,八天后把自己饿死的故事。


1958年的德黑兰,纳塞尔·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来却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他的妻子无意中摔坏了他心爱的小提琴。没有音乐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刻也难以忍受,而再也没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给他带来灵感,没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乐趣。纳塞尔躺在床上,他开始想象各种死亡的方式:被列车碾过,跳下悬崖,或干脆一枪打穿自己的头,或一口气吞下过量的安眠药,他越想越觉得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尝试,作为音乐家的自尊不允许他这么做。于是纳塞尔选择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方式,他开始不吃不喝,8天之后,他终于等到了死亡天使的来临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梅子鸡之味》改编自玛嘉·莎塔琵的绘本作品,导演和编剧均为玛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兰德。影片设定在1958年的德黑兰,却更像是发生在架空背景的虚构都市。演员说着流利的法语,招牌写着伊朗文,建筑风格像是上世纪50年代巴黎和德黑兰的混合。

影片讲述了小提琴家纳沙心爱的琴被妻子法兰姬摔坏,于是他决定绝食自杀,在绝食的第八天,他如愿以偿。在纳沙求死的第一天,妻子法兰姬看到他躺在床上时责骂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尽管如此,法兰姬依旧深爱着纳沙。在第四天时,她做了梅子鸡,这是纳沙最爱的一道菜,她唯一看到丈夫的笑也只有在用餐的时候。

法兰姬从小就暗恋纳沙,而纳沙不爱法兰姬,他只是奉母命与法兰姬结婚。爱,从来也没来过。法兰姬端着他最爱的梅子鸡走进卧室,讨好地劝他吃点东西,希望他能原谅自己,她说:“别让一把小提琴毁了我们的生活。”而这句话更是激怒了纳沙,于他而言,这把琴甚至是凌驾于他的生活。梅子鸡是食物,是身体维持生命的需要,而整部影片最大的冲突就是梅子鸡与小提琴的冲突。法兰姬尽力满足他的需要,这也是她唯一能给的,然而纳沙阿里却有 着更执着的“想要”,他想要的是纯粹的艺术和回不去的爱情,他的绝食行为也佐证了“想要”战胜了“需要”。

纳沙回溯年少时光,他去希拉兹求学于小提琴大师阿加莫萨法。大师肯定了他的技巧但仍不满意他的演奏:“重点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艺术,透过艺术才能理解生命,生命宛若呼吸,生命是叹息,你得抓住的正是这声叹息。”在他寻找这声叹息的时候,他遇上了他的挚爱依兰,他们相恋并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可是,依兰的父亲不希望她嫁给一个生活没有保障的艺术家,而依兰也只能听从父亲的话,在一个雨夜,她与纳沙吻别,按照父亲的安排嫁给了一名军官。纳沙在心碎后也终于抓到了那声叹息,大师阿加莫萨法把他老师赠给自己的琴送给了纳沙,正是那把被摔坏的琴。

法兰姬为了爱情,嫁给了纳沙,却被柴米油盐逼仄成一个庸俗的妇人;依兰因为现实的压力放弃了纳沙,却化为了他琴声里的一声叹息。用现在被说滥了的话,法兰姬是眼前的苟且,而依兰便是诗和远方。表面上看到的是苟且战胜远方,最后纳沙的自杀,又是远方的起死回生,他对小提琴的坚持和绝食行为都是对现实的叛逆。

在纳沙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回忆起他与依兰的久别重逢。纳沙死后,被葬在了母亲的旁边,他的家人还有躲在暗处的依兰。此时,爱他的人都在场。纳沙的“想要”和“需要”的冲突结束了,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人生还有数不清的冲突着队,还要去品尝梅子鸡酸涩的味道。

面对这些,借用纳沙的老师临别时的话来说:“听着孩子,从现在开始,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我们所失去的,也终将变成人生的一声叹息,回荡在一生的回忆里。


星火影音


您好,很荣幸会回答您的问题,作为影视创作者,分享下我看完这部影片的一个感受!

影片中的一句对白台词:

阿里:“伊莲?”伊莲:“嗯?”

阿里:“你不认识我了吗?”伊莲:“对不起。坦白说,一点也不记得。”

爱情最悲伤的结局莫过于此。但事实上更让人悲伤的不是我不记得你,而是我把对你的爱放在心里一辈子,被无情分开的几十年,好不容易让自己不再想起,不再忧伤,却不经意间遇到你。我该怎么来面对你?对伊莲来说,那段间断的对话禁受了莫大的隐忍,转角处的哭泣没有让阿里看到。如今年华逝去,爱又能怎样?

政治与艺术就像两个天生的宿敌,永远无法统一。

玛嘉·莎塔琵喜欢在电影里加入政治元素,《我在伊朗长大》尤为明显,尽管《梅子鸡之味》挖掘了爱情中的美好与悲伤,但主角阿里仍有一个共产主义者弟弟。其实也许并非玛嘉·莎塔琵要在电影中加入政治元素,而是她生在了一个全民政治化的国度。这种政治化在阿里决定去死,弟弟来劝解他时,争吵中矛盾仍在扩大,似乎永远也无法调和。音乐与枪炮又怎么可能相爱相亲?弟弟从小受老师欢迎,而阿里却不得不面对着内心深处的艺术被唤醒。

音乐家阿里就像所有落魄的艺人,有着天赋异禀的音乐才华,可却无人赏识,落得在小学校教小孩拉小提琴。一场爱而不得的爱情,在阿里的学琴期给予了点睛的一笔。

直到阿里遇见伊莲,他们深爱着对方却被伊莲父亲无情的拆散。阿里的音乐在悲伤中抓住了那声来自爱情的沉重的叹息。正是那场轰轰烈烈而又悲悲戚戚的爱情,成就了阿里的音乐,最终也终结了阿里的生命。当灵魂感受了最巅峰的喜悦,从巅峰跌落低谷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显得索然无味。

《梅子鸡之味》作为影片的名字,它究竟是什么味道?

是生活!生活的味道意味着阿里带着亲情和责任娶了他不爱的女人,而他深爱也深爱他的伊莲被迫嫁给军官,满怀深情却萧郎陌路。阿里的妻子就象征了生活中的现实主义,摔破了浪漫主义的提琴,也摔破了阿里心中那段美好的记忆。阿里在寻找一把完美的提琴,他仍没想到死去。而伊莲的陌路回应,终结了阿里的希望。最动人的一声叹息,成了生命的惋惜。


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理解该影片的名字《梅子鸡之味》的呢?


一起看影视剧


梅子鸡之味的剧情简介:

  因为妻子摔破了自己心爱的小提琴,音乐家纳瑟·阿里(马修·阿马立克 Mathieu Amalric饰)决定自杀,绝食八天后他终于死去。在这八天里,躺在床上的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的小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想起了自己失败的婚姻,想起了母亲临死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了自己一生的挚爱——伊兰娜(格什菲·法拉哈尼 Golshifteh Farahani 饰)。   年轻时的他,音乐造诣并不高,被老师评价为只有技巧缺乏感情。有一次,他在一家钟表店邂逅了美丽的伊兰娜。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他与伊兰娜经历了一场难忘的恋爱。然而,命运弄人,他与伊兰娜最终还是分开了……

霸龙影视


你好,我是辉煌岁月,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梅子鸡之味》这部影片豆瓣评分8.0,比较高。这部影片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勾勒而成的影片,唯美的画面透露着浓浓的悲伤,初恋和小提琴组成了男主角生命的全部。故事本身直白,但叙事与摄影手法加入了悬念与趣味,节奏掌握前松后紧。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失去了心爱的琴,曾深爱过的你却如此轻易将我忘记,好像就被抽离了所有继续前行的力量,充满了写意的诗化的镜头,就像是一部忧伤的童话预言。


1958年的德黑兰,纳塞尔·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来却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他的妻子无意中摔坏了他心爱的小提琴。没有音乐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刻也难以忍受,而再也没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给他带来灵感,没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乐趣。纳塞尔躺在床上,他开始想象各种死亡的方式:被列车碾过,跳下悬崖,或干脆一枪打穿自己的头,或一口气吞下过量的安眠药,他越想越觉得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尝试,作为音乐家的自尊不允许他这么做。于是纳塞尔选择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方式,他开始不吃不喝,8天之后,他终于等到了死亡天使的来临。


辉煌岁月888


电影《梅子鸡之味》讲述了小提琴家纳萨尔在妻子摔坏自己的琴后,想要自杀,不吃不喝八天,最终把活活自己饿死的故事。这八天的时间里,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生命中的两段爱情。

纳萨尔性格懦弱暴躁,从小就被当成坏学生的典型,但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琴期间,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伊莲。就像男人们的梦中情人的典型一样,伊莲美丽大方,优雅又知性。可这段感情美丽又短暂,他们的爱情受到了伊莲父亲的阻挠, 她的父亲问:“你凭什么养活我的女儿?艺术家有几个过上好日子的?”

虽然伊莲也爱纳萨尔,但在百般犹豫之后,她还是在爱情的理想和生活的现实之间,选择了后者。雨夜,伊莲跑去跟纳萨尔告别,她对他说:“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了,不要让我为难。”

但爱情的失败填补了纳萨尔音乐的空洞,伊莲的身影化作了他音符中的叹息,成了他的每一次呼吸,从此他的琴声只为伊莲。

后来,命运让纳萨尔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玛兰姬,从少女时代就迷恋纳萨尔的玛兰姬为了他等成了老姑娘,在纳萨尔母亲的撮合下,他们最终结婚了。他不爱玛兰姬,甚至在弥留之际也向她强调,我从来没有爱过你。

因为有一个“艺术家”丈夫,玛兰姬独自一个人承担家庭的重任,昔日伊莲父亲用来拒绝纳萨尔的理由,都实现在了玛兰姬的身上。生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嫁给了像纳赛尔这样的艺术家之后。她既要每日工作,回家照顾儿女,还要忍受丈夫的无所事事和怪异脾气。

但实际上,玛兰姬聪明能干又独立,她为他生育了两个孩子,会为他做他最喜欢的梅子鸡,她甚至能听懂他的音乐,她明白他琴声中那声叹息从来不是为了自己。其实用世俗的眼光看,玛兰姬算得上是一个好妻子了。但在纳萨尔的眼中,她暴躁粗鲁,俗不可耐。影片的名字叫梅子鸡之味,可让人惋惜的是,纳萨尔从没有品尝到梅子鸡真正的味道。

那这两者,究竟哪一种才是好的爱情,或者说,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其实爱情无分好坏,爱情本身,就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了。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呢?纳萨尔深爱伊莲,所以看不到玛兰姬的好,因为深爱伊莲,所以他一生的琴音里,都有伊莲的身影。玛兰姬深爱纳萨尔,所以甘心为他等成老姑娘,因为深爱纳萨尔,即使受尽生活的磨难也不离不弃。或许,真正的爱情就是如此,在面对别人时,他们甘愿蒙上双眼,关紧心扉,从此只对深爱之人打开。

很多人都说,爱情就像一双鞋,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不被人理解的爱情有很多,甚至可能在外界看来两个人并不相配。或许他很穷,或许他长得不够好看,或许他不够优秀,甚至他对你没有那么热情······

可是不好意思,或许打爱上他时,你的眼睛就只能看见他一个人了。


JASONWORLD


故事内容分两种。

一是一昧流于形式却不知所云。

二是削弱内容,但用表达手法诠释出尽可能多的内涵。

可以说,形式、内容、感情内涵、感觉,都属于不同的范畴。

迷恋杜拉斯小说的人关注的大多不是情节,那是被刻意削减的部分。感觉的表达和塑造才是文章的骨架,塑造好了就生动,失手了便空洞。避免空洞最重要就是要言之有物,无论这个物的着陆处是点还是面。不是所有简洁的内容都有力,也并非所有简约的情节都能随意通过艺术形式来挖掘内涵。「合情合理」才能使「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不显得矫情。但同时「合情合理」这件事情实在是既含糊又暧昧,它呼唤「共鸣」。所以观看法国电影其实是属于很个人化的体验。懂得内涵并产生共鸣的会觉得深刻,喜爱形式的会觉得有意思,而另一些便觉得不知所云、沉闷、天马行空却空洞。喜欢和不喜欢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千万别扯上艺术欣赏能力。《梅子鸡之味》讲了些什么内容呢。站在他的角度看是神经质事实上却很值得被理解的妻子,她的不满严厉以及爱意。与活泼单纯的儿子去寻找一流的提琴的旅途。戳破女儿对玩偶剧的纯真想象。儿子、女儿甚至孙女未来的命运。与弟弟的关系,小时因弟弟的优秀受到的屈辱。与母亲的临终对话以及与坟墓旁出现的神秘人的对话。与死神的相遇。提琴师傅的指点。所有的这些或许会使观众想「靠,一个临死之人回忆他的一生很有意思么!」嗯。在很后面的时候,伊莲出现了。我们现在来看。之前的一切片段、碎片、闪回、穿插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故事,到底都有些什么意义。写兄弟童年时的差距,我们以为会等来个两兄弟有所芥蒂的故事,结果人家兄弟感情好得很。写与儿子、女儿的相处,我们以为慈父形象的他会对这种血缘温情感到留恋,结果他俩就像是儿子放出来的一个屁,没啥作用。所有碎片式片段中,情节能够推动情节的,始终还是与提琴相关的部分。长途跋涉只为了想得到心爱的提琴,这其中孩子、鸦片、金钱都不重要。夫妻生活间的所有一切也不重要,争吵、饮食,砸坏了提琴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后来我想这出戏之所以叫「梅子鸡」,大概是因为梅子鸡代表了这些不重要的生活元素中尚可温存及喜爱的一部分。那些影片中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对情节又没什么特殊作用的片段,都美味却无心享用,可以被舍弃的。所以这个标题可能代表的是一种「选择」,而这出影片主要在谈论的都是他的「决定」。决定死亡,决定死亡的理由。

(个人理解,不过可能过度解读了。)他为什么要死? 有三个片段暗中交代了原因。苏格拉底超越肉身精神永存的回答,母亲密集的灵魂物化为坟墓上方的烟雾,以及提琴师傅说的生命是场叹息,都透露了「走」是为了「留」这个主要命题。也就是,生命只是呼吸,而我们需要「抓住那声叹息」。而对于阿里来说,这声生命的叹息就是伊莲。当阿里的手朝空中一握的时候,伊莲的身影出现了。这是个对死亡有畏惧却依旧坚持寻死的人。弟弟以他喜爱的性感影星、妻子以他喜爱的梅子鸡为诱饵,他不为所动。深夜儿子的祈祷也无法奏效。似乎向观众说。看吧。这人心意已决。可是面对死神的出现,他逃跑,躲藏,最终问出那句“现在挽回是不是有点迟了”。“不,是太迟了。”死神回答。无论最终决定走还是留,再坚定的决定还是会有松动的瞬间。
这是人间。阿里决定自杀,并不是因为这场无望的感情的消逝,而是因为这声叹息的消失。分手后的20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流提琴家,好好的结婚生子,都只是因为「他的迷失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之中」。他把这场叹息抓住了,甚至赖以生存。所有的感情都被封印在当时的提琴中,直到砸碎的那一瞬间。他试图弥补,去找寻替代物,然而新的提琴不再承载旧的回忆。他失去了。20年日日夜夜,内心的苦痛和忧愁,所有饱满的情感,对伊莲的爱及倾诉。失去了。换了任何一把,都不是同一个声频。正如重新找回当初的挚爱,也无法相认的无奈。哪里还有什么意思。试想20年的执念到头来一场空,以为留住的东西却再也无法重来。好几年前。我的初恋送给我一束花,花束缀有粉色的羽毛,花与感情毕竟会凋谢,我一直保存着上面的羽毛长带,挂在房门门柄上。上大学以后住宿舍,有一周回家发现它不见了,原来父母整理房间时把它丢掉了。那种伤心和难过现在想想鼻子都酸。那么你们能理解吗。理解阿里那20年。影片中有许多舞台戏剧式表演。戏剧性的效果,戏剧性的人生,入戏的人才能明白内心的曲折。再夸张都不为过,当你成为其中的演员。
20年后,阿里拥有年幼的子女,而伊莲已经成为了他人的奶奶,他似乎依旧年轻,而她早已满头苍白。她假装他认错人,然后走过转角开始痛哭。深爱他的妻子经过含泪的挣扎,走进去申诉,在始终无法得到回声的感情中她抢过了提琴往地上一砸,她的凶悍及严厉只是因为承担了太多,也是可怜的角色。女儿莉莉在情人的车祸以后无法忘怀,以游戏,酒精和香烟治疗伤痛,死于心脏病。在别人的劝说中,她这样回答:生命,你知道我怎么看生命吗?然后她吐出了一口浓烟。生命是一场叹息。我们抓住我们想要的。不需要考虑它对其他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胡影评说


电影《梅子鸡之味》讲述了艺术家,为一把小提琴而绝食,背后的故事凄美!

电影《梅子鸡之味》,真是一个特别电影,讲述一位有才华却又偏执的小提琴家在自己的爱琴被摔坏之后,觉得绝食至死,在这八天的时间里,回顾一生,这种黑色幽默,黑的尺度也忒大了点,更想不到的是电影的原型还真是有,也是一位有名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很难懂。为了节省篇幅,小编直接跳过前奏,阿里尝试了几把新琴后,仍旧找不到一丝原来的默契,他从床底下拿出了一把破碎的琴,看着她,阿里眼中流下了热泪,他爱抚着她,就像爱抚着最珍贵的宝贝。此刻,阿里万念俱灰,生无可恋。

绝食的第一天,阿里想象了很多种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卧轨、跳崖、吃安眠药等等,但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这样死很不体面,最后他决定自然而然地等死神来带走他。阿里妻子询问情况,阿里说他一心求死,然而妻子根本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绝食的第二天,阿里弟弟接到阿里妻子的电话前来看阿里,阿里和弟弟从小感情很好。弟弟看到阿里要死不活的样子,劝阻阿里要对家人负责,然而阿里毫不客气地怼回去,因为阿里弟弟比较激进,为此蹲过监狱,是他们的母亲卖了所有的家当才把他救出来的,所以阿里觉得弟弟根本没资格说自己。

绝食的第三天,阿里躺在床上无聊的要死,他抽着烟,想着自己死后能留给世人什么呢?他想到苏格拉底,与世长辞时那么高贵从容,他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叫来床边,决定给他们留下一点宝贵的财富,就在他长篇大论发表着遗言的时候,他的儿子突然放了一个屁,把所有的氛围都给破坏了。阿里内心想着这种儿子还有什么好期待的。

苏格拉底的从容高贵

绝食的第四天,阿里妻子抱着和好的希望决定做个梅子鸡大餐,虽然她脾气很糟糕,但是妻子爱着阿里,阿里却不喜欢她,之所以会娶她完全是阿里母亲逼迫的。妻子端着做好的梅子鸡来到阿里床边,然而阿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是脾气火爆的妻子砸了他心爱的小提琴。阿里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永远不会原谅她,妻子眼泪夺眶而出,她哀求阿里原谅她。

绝食的第五天,阿里的烟抽完了,他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应该结束了,但是没有。他又回想起自己母亲去世时,母亲要阿里不要祷告,让自己安心地离开,母亲死后,她的墓地上升起了一股白烟,好像她这一生吸的烟都吐了出来。他想着自己一心求死却还死不了,莫非是有人在为自己祷告,果然他看到了五岁的儿子跪在那里。绝食的第六天,死神来了。阿里做最后的告别仪式,死神给了他一根烟,跟他讲起了一个故事,只是为了说明自己杀人是很准时的。然而,死神并没有带走他。绝食的第七天,亲人们都来了,阿里在发烧,妻子坐在床边依然在祈求原谅,阿里迷迷糊糊中看到了初恋依兰。绝食的第八天,阿里想起了和依兰的一切过往,他想到了他们的相爱,因为依兰父亲的反对他们不得不分离。他回到老师那里哀伤地拉着小提琴,老师却被他的弹奏惊艳了,于是老师传给了他一把小提琴,他用这把小提琴走遍了世界各地,带着对依兰深切的爱意,但是妻子把它砸碎了,他的生活没有了希望。

阿里的葬礼上,所有爱他的人都来送别他,是的,包括站在暗处的依兰。或许,阿里孤芳自赏,足够任性,但他对爱琴、爱情的情愫又是这么纯粹,这应该就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吧!











小草观察力


1958年的德黑兰,纳塞尔·阿里是伊朗最富盛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但他近来却遭遇了一个重大打击:他的妻子无意中摔坏了他心爱的小提琴。没有音乐的生活,对他来说一刻也难以忍受,而再也没有那把小提琴,能像以前那把给他带来灵感,没有了它,他再也感受不到演奏的乐趣。纳塞尔躺在床上,他开始想象各种死亡的方式:被列车碾过,跳下悬崖,或干脆一枪打穿自己的头,或一口气吞下过量的安眠药,他越想越觉得这些死法都不值得自己去尝试,作为音乐家的自尊不允许他这么做。于是纳塞尔选择了一个更有挑战性的方式,他开始不吃不喝,8天之后,他终于等到了死亡天使的来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