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有些上了年紀的人喜歡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呢?

用戶68708500


確實存在這個情況,很多年輕人喜歡把錢放在支付寶上面,存餘額寶或者在上面買基金之類的。但是年齡大的,一般情況都不會這麼做,留在手機上的錢,最多是些小額資金,用來進行手機支付。多餘的錢,都會選擇放到銀行。

要麼在銀行放定期存款,要麼買銀行理財產品。

前者雖然利息比較低,但是安全。很多老人喜歡把錢在銀行存“死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定期,然後拿到一張紙質的定期存單,上面有金額、姓名,還有銀行加蓋的公章,然後找個安全的地方保管起來,到期之後,再帶著身份證到銀行去辦理支取。主要還是放心,覺得安全。老一輩子比較節奏,對錢財也非常緊張,這種方式可以讓他們感到安全感,就算利息低點,其實也無所謂。因為本身只要能有些利息就很高興了,並不想通過利息就發財。

近些年來,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確實越來越低,也有部分老人開始追求更高一些的收益,他們也知道了理財產品。但還是選擇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這是一種“品牌”效應,因為自己以前一直在銀行存錢,因而天然的對銀行就有信賴感。你說讓他們在互聯網理財平臺理財?聽都沒聽過,錢放在哪,錢出問題了找誰?但是買銀行理財,他會以對銀行的資質為信心依託。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即便利率低一些,收益低一些,年齡大的人也願意在銀行放定期存款和購買理財產品的原因了。


財經宋建文


為什麼?因為習慣成自然!

我來個給大家說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鄰居的阿姨現在60多歲,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她每個月基本都會去銀行查看錢有沒有到賬,但是去查賬她不會通過ATM查詢,每次都是去銀行櫃檯查,時間久了銀行的人幾乎每個人都認識她,她也跟銀行的工作人員很熟,所以非常信任銀行的工作人員。

就這樣,她每個月除了留足基本生活費之外,幾乎把自己的積蓄都存在這個銀行,有部分購買的是理財產品,部分存的是定期,加起來差不多有20萬左右。

我做為一個金融從業人士,知道錢存在銀行肯定是跑不過物價的,所以多次勸她不要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那樣會貶值的,但是她總是無動於衷,而且我建議她購買餘額寶或者其他產品,她也是聽不進去,說我不懂裝懂,還說只有錢存在銀行才是最安全的,其他理財渠道都是騙人。

對於這位鄰居阿姨,我也是拿他沒辦法,我估計她己經被那個銀行的工作人員洗腦差不多了,在她看來,只有銀行才是最可靠的,其他都是不靠譜。

我想目前肯定有很多人跟這個阿姨一樣,他們之所以那麼那麼偏愛銀行,我覺得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習慣,這幫老人經歷的年代比較辛苦,在他們那個年代,存錢在銀行是唯一的理財渠道,能獲得利息就是最好的,所以他們會認為銀行才是存錢的地方,其他地方不安全,這種習慣想在短期內改變是比較難的;

第二是信息缺乏,雖然現在的信息已經很發達,但是很多老人獲得信息來源還是主要靠電視、報紙等傳統渠道,很多人甚至都不懂上網,所以對於新興理財產品接觸的比較少,也不瞭解,有錢也沒地方投資。

第三個是銀行的洗腦,這幫老人是銀行的常客,而且有點錢基本都是存在銀行,銀行對他們知根知底,所以會經常對他們洗腦,讓他們把錢存進銀行或購買理財產品;

第四個是缺乏判斷,比如你說的為何很多老人喜歡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家都知道銀行理財產品是不保本保息的,但是在很多來人看來,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個樣,只要通過銀行辦理的都是存款,這個主要是他們對銀行非常信任,所以有時候存款變保險了她們都不知道。

第五個是銀行理財產品對於老年人確實是最好的投資渠道,雖然有很多渠道的投資收益要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高,但是對應的風險也很大,而這些老人存的錢基本都是養老錢,萬一虧損那養老都沒保障了,而錢存定期利息有太低,都不夠抵消物價上漲水平,所以銀行理財這種收益和風險相對較平衡的產品更適合老人投資。


貸款教授


每一代人所處的金融環境不同,造成對“錢”的處理方式、理財習慣也有所不同

現在去銀行櫃檯買理財的大爺大媽,平均年齡至少得60歲吧?

如果倒退到上世紀80~90年代,他們大約30歲,正是家庭的中流地址,是社會上財富最集中的群體。

那個時候,“理財”這個詞還沒被創造出來。

當時,如果一個家庭攢了點錢,往往就是去銀行存成定期存款,要麼就是買國債。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非常高,動輒可以到10%:

我是80後。小時候,父母發了工資,第二天我媽就會去銀行,把一部分工資買成定期存款。我爺爺、姥爺也會把每年積攢的退休金,委託我媽買成五年期國債。

2000年之前,我國金融市場還相對不太成熟,適合家庭理財的渠道很少。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存定期、買國債,就等同於“理財”了。


2001年,我國加入WTO,在這之後,各大國有、商業銀行才開始逐步開發理財產品。

很多人去銀行存款時,在櫃員的介紹下,逐漸認識了理財產品,並開始積極配置。

我記得,我家買的第一款理財產品是民生銀行的,一年收益率接近9%,而且本息保障——現在,保本不保收益的銀行理財,收益連餘額寶都跑不贏。

於是,在存款利率逐步下降的情況下,收益高、有保障的銀行理財產品成為了家庭理財的首選。

如今,

90年代的先生太太們,變成了滿頭白髮的大爺大媽,但他們當初養成的購買銀行理財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這段時間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迅猛、日趨成熟,投資理財渠道越來越多,但銀行理財依然是風險最低的產品,上歲數的人買了踏實,後面不用操心;

更關鍵的是,大爺大媽們知道,只要去銀行說要買理財,就會有工作人員悉心介紹,然後幫他們挑選、填單子。大爺大媽要做的,就是存夠錢、輸密碼就妥了。

對於大爺大媽來說,還有比買銀行理財更方便、體驗更好、風險更低的理財渠道嗎?


金投手閒話理財


老年人偏好銀行理財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上週跟以在銀行的朋友聊天,朋友是理財經理,她的主要客戶對象就是老年人。據她說,不止他們銀行,絕大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的購買主力軍就是老年人。


我家一位親戚60幾歲,就喜歡買銀行理財,家人親戚建議他不要把錢都放在銀行畢竟收益不高,可以去買房或做其他投資,被他斷然拒絕。他的想法可以代表老年人這個群體的想法他們之所以喜歡去銀行買理財是有原因的。

首先,按照親戚的話說,他們年紀大了更看重錢的安全和穩定。他們那一代接觸最多的並且覺得最安全的地方就是銀行,把錢放到其他任何的地方都是有風險的。年紀大了,沒必要去冒這個風險,能把存款守住還能有點利息,對他們來說就很滿足了。


其次,老年人學習能力相對弱,不懂的不碰是他們的原則。銀行是實實在在,看的著摸得著的地方,去銀行買理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存取方便。年紀大了,對新興事物的接受能力就變弱,雖然現在買理財在手機上操作很方便,但是因為不懂他們怕錯誤的操作方式導致存款丟失。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還不如用他最習慣的方式去存取款。對老年人來說去附近的銀行網點存錢取錢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李小白的黃金屋


之前在銀行(信用社)做大堂經理,我們買理財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根據我的觀察,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風險低。銀行在中老年人還是安全有保障的標誌,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大家都比較放心。同時本身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也是比較低。

2.收益較高,銀行理財一般4-6%的年化收益,相比銀行定期存款還是要高很多的。

3.買賣比較方便簡單,沒有什麼技巧。可能對於年輕人來說,去銀行挺麻煩的,但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多的就是時間,去銀行櫃檯,櫃員就會幫忙操作,他們只要簽字就行。

4.中老年人的投資渠道有限,以定期、國債為主,定期利率不高;國債時間長難買,收益一般。理財產品比較起來更有吸引力。對於他們來說,很難找到其他收益更高又風險低的產品了。

還有一點特別的,我原先在的信用社,網點多,中老年的群眾基礎比較廣泛,他們很多人大半輩子的錢,都存在信用社,對信用社天然的信任。再者我們之前的理財產品都能保本收益。所以我們行出的理財產品很受周邊的中老年歡迎。


自由在左


現在不是上了年紀的人喜歡買理財產品,而是大部分的定期存款儲戶都在向理財產品客戶進行轉化,買理財產品的老年人只不過是其中接受新鮮事物比較快的那部分老年人群體!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 第一,理財產品收益更高。

定期存款相比理財產品來說,優點在於保本保息、安全性高;可提前支取、靈活性強;起存金額較低、50元即可。

但是,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萬萬不是定期存款可以與之相比的。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只有2%左右,理財產品卻能達到5%—6%,相差何止一兩倍!高收益的驅使下,必然會有一部分接受能力較強的老年儲戶嘗試購買理財產品,而現實當中99.9%以上的理財產品都沒有出現過問題,在嚐到理財產品高收益高回報的甜頭以後,很難再讓這部分儲戶回頭購買定期存款了。


  • 第二,理財產品安全性極高。

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前,理財產品分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兩種,老年人購買的絕大多數屬於保本型理財,風險極低。在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雖然國家已明確規定理財產品不得剛性兌付,銀行只能發行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但是鑑於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正常兌付的比例在99.9%以上,已買過理財產品的老年客戶並沒有出現太多的憂慮心理,還是一如既往的購買理財,可以說老年人是比年輕人更牢靠的理財客戶。


  • 第三,銀行更受老年人青睞。

互聯網模式下也有許許多多的理財產品,例如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P2P理財、基金定投以及股票投資等,這些說實話都屬於理財產品。但是,因其都屬於新興事物,老年客戶接觸的時間比較少,他們多半和銀行打了一輩子交道了,在心理上就也更信賴銀行。當然,銀行的安全性比互聯網理財產品要高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理財產品雖好,但存在的風險性一定要清楚明白的告知老年客戶。

很多老年客戶雖然一直在購買理財產品,但他們並不太清楚理財產品當中存在著何種風險,而且一旦出現風險又有可能承擔什麼樣的後果。在平時與他們交流當中,因為以前的理財產品都是按照預期收益率為其發放本金和收益的,他們很可能會潛意識的認為理財產品沒有風險。所以我們銀行在為其提供理財服務時,一定要先告知他們在售的理財產品風險性有多大、仔細評估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推薦他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為好!


奇葩財經說


我是欣奇理財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欣奇曾經在銀行網點做個人客戶經理,主要工作就銷售理財,發放個人貸款,推銷信用卡、基金等。我有自己的“客戶資源包”,這其中80%以上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客戶,而他們也是購買理財的主力軍。

由於天天要和理財客戶打交道,欣奇也得出了一些維護理財客戶的心得,自然也比較瞭解中老年客戶偏愛購買銀行理財的原因。


一、中老年客戶資金較為雄厚 更關注理財安全性


眾所周知,銀行理財和信託、券商產品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性。在“理財淨值化”改革之前,銀行銷售的主力是保本型理財,收益都在5%-6%之間,儘管在當時收益也不算最高,但是卻大大受中老年客戶的歡迎,這批客戶經過20多年的職業積累,普遍擁有50萬以上的可支配理財資金。這部分資金主要是為小孩子讀書、醫療開銷、退休自用等所做的儲備,儘管短時間內用不到,但務必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因此,銀行的保本型理財就成了最佳的選擇。


二、有專屬的客戶經理維護 銀行理財購買更放心


儘管當前支付寶等為代表的代銷理財收益較高,但中老年客戶普遍不願意購買,因為網上購買“看不見 摸不著”,而銀行有固定的網點、熟悉的客戶經理,每次理財到期也會有客戶經理進行通知,還有很多小禮品可以拿,因此他們也樂得幾個月跑一次銀行網點購買理財。


三、基礎業績需要 中老年理財客戶受重視度高


銀行是盈利性機構,自然需要大量資金雄厚的客戶存入資金獲取收益,其中的中堅力量就是中老年理財客戶。故銀行對於他們的維護是相當到位的,除了基本的理財到期提醒、轉售等服務,還會額外通知其參與銀行不定期舉辦的各項活動,贈送紀念品。同時,在多次的理財銷售中,中老年客戶也與客戶經理建立起了較為穩定的業務關係,很多客戶漸漸就成為了客戶經理的朋友,還介紹了很多親朋好友來網點購買理財。

如此良性循環下,銀行自然更有動力去服務好這批客戶,大力宣傳銀行理財的優點。久而久之下,中老年客戶就把購買銀行理財作為了投資增值的首選了。



欣奇理財師


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為什麼呢?

第一,銀行理財安全。其實不一定買的是理財產品,直接向銀行存款,也有不菲的利息。像我們一些大額存單,銀行都能夠在基準利率上升40%到50%,相應的存款利率都超過4%了。比如,年底某股份制銀行為了攬儲,對大額存單利率最高可上浮52%,這樣的利率高達4.18%。而我們購買的很多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不過在3%到4%之間。

銀行理財產品是經過嚴格甄選過的,尤其是過去,多數理財產品都是保本保息保收益的,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家才要求逐步打破剛性兌付,到2020年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徹底退出市場。


第二,銀行理財是他們熟知的理財方式。通過互聯網理財,說實話,真的老年人信不過。尤其是動不動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的存款划走的手機APP,總是讓人有一份擔心。而且,放手機上老年人普遍認為不安全,不如有個存摺或銀行卡,實在安心。

而且互聯網理財騙子也很多,尤其是很多P2P平臺,總是打著這樣那樣高額收益的廣告。也有很多老年人把自己的養老金投入之後血本無歸。

第三,年齡越大,越應當追求穩健。我們年輕的時候可以承受損失的能力較大,因此可以配置較高風險的理財產品,比如股票和相關權益類基金等等,他們風險高,收益也大。

老年之後,我們存手裡的錢都是養老金了,一定要確保它的安全,收益就應該放到第二位。雖然說人死了、錢沒花了,很遺憾,但是人活著、錢沒了是淒涼。

對於老年人的理財方式,當然也不建議全部配置時間長的定期存款,要針對自己疾病的風險,留存準備金。



所以,對於年紀大的人,不是他們喜不喜歡銀行理財的問題,而是強烈建議他們去銀行理財。


暖心人社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僅僅是年齡大的人喜歡購買,很多年輕人也是比較喜歡的,包括我自己。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01、年齡大的人習慣銀行的傳統理財方式

雖然,現在科技是越來越發達了,很多以前需要去銀行辦理的業務,現在一部手機或者電腦就可以完成。比如,購買基金等其他理財產品,手機APP就可以購買,但是對於年齡大的人,畢竟接受新生事物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再加上年紀大了眼睛也花了,看不清楚,也怕自己操作失誤。

像我爸爸就只會把錢從微信裡面轉到銀行卡里面,卡是我們給綁定的,他只點一個轉出,其他操作都不會。教他發微信紅包,這一次教了,下次又忘記了,記性也不好了。直接去銀行,對著工作人員說自己的要求,由工作人員來操作,自己省心、省事。

上週五因為要給房主付首付款,郵儲手機銀行限額5萬元,只好去櫃檯辦理,裡面辦理業務的絕大多數是上了年紀的人,而且我去的那個支行,竟然只開了一個窗口,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02銀行理財相對於普通定期存款來說,收益率略高

上了年紀的人,一般來說理財方式較為單一,除了銀行定期儲蓄之外,就是買銀行直銷的理財產品。但是銀行定期利率實在是有點低,四大行一年存款利率為1.75%,2年為2.25%。

而銀行理財產品相對於普通存款來說,預期收益率高很多。以民生銀行中的理財產品為例,

銀行直銷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以上。

如果我們將5萬元存到銀行一年,利息只有875元,但是若買4%的理財產品,並進行循環投資,一年收益有2000元。不過買銀行理財產品要注意下購買時間,我今天進去民生銀行看好多就已經賣完了。

03年齡大的人風險承受能力都比較低,購買銀行直銷理財產品風險較低

我們常說的風險等級從R1到R5有5個,對應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有5個,大多數年齡大的人都在前面2個等級,謹慎型和穩健型。年齡大的人覺得賺的一分一釐錢都是血汗錢,絕對不允許有虧損情況,所以風險低的銀行直銷理財產品是他們比較好的選擇。

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樣如此,就是屬於風險厭惡型。今年十一回家,爸爸問我們怎麼樣將微信錢提到銀行卡,因為很多老闆付的工錢直接發微信,我說要是平時小錢不多的時候,可以先放微信零錢包,這樣也有2點多的收益。可是,我爸爸說還是想攢多了取出來,放到銀行去。這就是我的父母的理財觀,相當謹慎。

而銀行直銷理財產品風險較低,比較符合年齡大的人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是代銷產品要慎重。

對於年紀大的喜歡買銀行理財產品,我認為主要是操作簡單、收益略高、風險較低這三個方面。


老鼠愛香油


我就我身邊的情況跟大家交流一下,老年人為什麼喜歡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一、因為他們不知道別的理財產品了或者說他們沒有接受別的理財產品。

這個原因被我列在首位是有因為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情況,本來錢都是投在銀行的,後來知道了p2p,結果在裡面投了很多錢,所幸的是沒有虧錢。

我們都說老年人接收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弱,比如說電腦、手機等,但我們還有一個情況必須要承認,那就是他們一旦接受了一項事物,尤其是新鮮事物,就很難把他們拉回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老年人被騙的原因了,很多人被騙錢還不知道,家人怎麼勸都沒用,現在的老年人之所以還在用銀行的理財產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接受別的理財產品,根本不是很多人說的那樣說他們風險意識怎麼樣,相反他們很少有風險意識,判斷事物大多從他們的經驗來看。

二、銀行業務員推銷的結果

除了上面的原因之外,我認為銀行業務員推銷也是一方面原因,老年人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因為他們要把錢存在銀行,至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銀行業務員給他們推銷的結果,大多數的說辭就是保本保收益比存定期收益高,還有銀行保障,所以老年人才買的。他們很少知道現在銀行都有破產機制了、銀行理財產品已經不得在保本保收益了,這些銀行業務員很少跟老年人講,因為銀行幾乎不會破產、收益肯定會有隻是高低問題,所以老年人很快就接受了銀行理財產品,並且願意花錢去買。

以上就是我認為老年人喜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原因,老年人去銀行辦業務,推銷員給他們介紹理財產品並給出承諾,久而久之老年年接受了銀行理財產品,就會大量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