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征高句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什么?

xxhfb


唐朝征高句丽是成功的。

唐王朝多次征伐高句丽,最终攻灭了高句丽,实现了大一统。

唐王朝攻灭高句丽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划定九都督府、七十二州、一百县的行政区域对高句丽进行统治;有唐一带,高句丽属于中原王朝管辖。

战争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来说是举足轻重的,皇帝们说的是开疆拓土,一统天下。但是战争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折损国家的兵马钱粮,而且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是更是巨大的,多少家庭倾家荡产,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年无法恢复。这些统治阶级都不会放在眼里,他们要的是千秋伟业一统天下,此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虽然能够短时间胜利,但是对于历史的慢慢长河来说又是失败的,因为他们的王朝不会千秋万代。单单就某一方面来讲宋王朝虽然卑躬屈膝,委曲求全,花钱买和平,但是相对来说战争发动的频率非常小,老百姓能够安享太平。

战争会毁灭一切。



仗剑任我行


从整体上来看,唐朝对于高丽的战争,是成功了的。不过,这场战争也是尽了三代皇帝的极限。(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

我们知道,隋炀帝曾经几次征罚高丽,最后高丽非但没有征服,反而葬送了自己的王朝。而唐朝也选择了与隋炀帝相同的做法,这自然有其中缘由。

我们首先看一下朝鲜此时的情况,在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句丽崛起于中国东北,后迁徙至朝鲜半岛,新罗与百济则是朝鲜半岛的“土著”。在这三国之中,新罗与唐朝交好。

而此时的朝鲜半岛上,新罗的扩张与高句丽的扩张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冲突。再加之新罗与百济、日本两个政权也偶有矛盾。因此来说,新罗希望联合唐朝来消灭高句丽。

那么,唐朝对于此来说,半推半就,但君主很乐见于参与这场战争,这毕竟会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产生非常大震慑作用。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百济被唐、新罗联军攻灭。百济遂展开复国运动。龙朔三年(663)百济彻底被唐、新罗联军灭亡。乾封三年(668),高句丽覆灭,唐设都护府。标志着朝鲜半岛的统一。尽管日后唐王朝与新罗矛盾渐生,但此刻并无显现。

此事的终结,标志着东北地区暂无战事。虽然战争对于国家的经济、人口以及资源都有很大的消耗,但其取得的功绩,应该值得肯定。

首先来说,高句丽对于隋唐的态度一直不恭,也时常骚扰东北地区的百姓,因此一战,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再者,臣服于唐朝的新罗靠着唐朝的军队完成了对于朝鲜半岛的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唐王朝的强大。需要知道的是,唐朝面对的敌人不仅是高句丽和百济,还有一直在后方出谋划策的日本,这场战争的结束也客观上打击了日本的野心。同时,树立起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形象。

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诚然,对于朝鲜半岛的统一,最大的受益者是新罗,但是中国的文化也随着朝鲜半岛的统一而传到了朝鲜地区,这在东亚的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感叹,当韩国人再剽窃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会特别骄傲的说:你们朝鲜,是在我们唐王朝的帮助下才完成统一的!这是我们的历史自信!

国虽大,好战必亡;故国虽安,忘战必危。隋唐三代统治者,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月晓YB


唐朝征高句丽从军事或者说短期来看是胜利了,因为唐朝达到了他的军事目的。但是从长期和历史来说,他们又是失败了。


我们作为后人都知道唐以后的历史。如果说唐之前的历史都是我们汉人之间的战争。但唐以后的历史基本就是我们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了,而这个北方政权基本就是东北政权。辽、金、清这是本身就出自东北的,而蒙古也是获得东北后开始起飞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东北已经取代关中,开始逐鹿中原了。我们这些凡人都是从后来的历史知道的,可是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却是在事情没发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他们基本都是竭尽全力阻止辽东的崛起,不让他威胁中原。经过他们接力的阻碍,费劲全部力量终于把这个开始凝聚的势力彻底打散了,直到唐朝基本灭亡以后才又开始聚集起来。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朝胜利了,但从后来的历史看,我们又知道这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在唐朝灭亡后他又疯狂的反弹了。所以说他又失败了,唐朝还是没能组织辽东政权的崛起。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看看唐朝经历太宗、高宗两代如何灭亡高句丽的吧。


唐朝和高句丽之间的战争,不仅是双方的战争。其中还牵扯了百济、新罗和日本。

贞观十七年,新罗来人状告百济和高句丽攻陷了他们四十座城,阻断新罗朝唐朝入朝之路。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率军进入辽东开始与高句丽作战,到十九年唐军攻陷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攻克十座城,占领了辽东大片土地。之前,辽东被高句丽占据了二百余年,而且辽东是高句丽的战略要地及重要经济支撑点

贞观二十一和二十二年,唐太宗又先后攻入高句丽,基本把高句丽打的重伤。

到高宗时期基本是高句丽与百济和唐朝与新罗打。在显庆五年的时候百济被唐朝灭亡,在龙朔三年的时候日本也参与进来,帮高句丽打唐朝。但在总章元年时高句丽还是被唐朝灭亡。从此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

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完美的完成了他们的军事目的。但在遏制东北崛起上也只是暂时的胜利,等唐朝灭亡,失去压制的辽东开始了逐鹿中原的序幕。


昨日光


唐朝征高句丽止于安市城

早在隋朝之时,大隋两代帝王就处心积虑的想要覆灭高句丽,但是却没有成功,隋炀帝杨广甚至因为三征高句丽而将大隋彻底推入了分崩离析的深渊。而到了唐朝,大唐的两代帝王也没有放弃征服高句丽的念头。

在唐朝初建之时,高句丽曾经和唐朝互通友好,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时候,高祖李渊还册封高句丽国王为上柱国以及辽东君王。

但是这个在隋朝的时候就反复称臣又反复侵犯宗主国边境的国家,怎么可能安稳的在唐朝边境存在下去?在贞观十七年间,这个唐朝的辽东君王开始倚仗身畔有突厥的支持和百济作为盟友,经常侵犯连年向唐朝纳贡的新罗,甚至皇帝下诏书也不予理会。很显然是因为身边有盟友在侧,所以对唐朝进行试探,然后太宗皇帝便下定决心要平定高句丽。

到了贞观十九年三月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一路高歌猛进连克数城。同年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安市城军民却下定决心进行死守抵抗,唐太宗李世民设计引诱高句丽援军在安市城东南一战冲级高句丽援军。高句丽北部都督高延寿大败,军队被斩首两万余人。

此战之后,高句丽在在安市城附近数个城池弃城而逃,方圆数百里断绝人烟。随后唐军继续围攻安市城,徐世绩奏请攻城之后,坑杀全城百姓,此举被城民得知,越加死守不出。此时辽东其后已然转寒,草枯水冻,而且唐军粮草即将耗尽,李世民无奈下令班师回朝。

这一次东征,看似失败而归,但是这一次太宗亲征高句丽,连续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座城池;还从辽州、盖州、岩州三洲,迁徙7万人口到中原;在新城、建安、驻跸三次大战,斩获高句丽军队首级四万多;仅仅是大败高延寿、高惠真一战,唐军便缴获牛、马各五万余,还有其他大量战备物资,这一战得益远高于损失。

唐朝在太宗皇帝在位期间对高句丽的战争,虽然还有数次相比唐太宗亲征规模要小一些的战斗,虽然没有取得非常显著的战果,但是却为唐高宗李治在其后的覆灭高句丽打下了基础。


散是满天星


公元668年农历九月十二,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平壤城门,唐军有机会攻入平壤,渊男建被俘虏投降。在内忧外患和长期饥荒的影响下,高句丽最终灭亡。这场由隋朝打到唐朝,断断续续,旷日持久,甚至于压垮了一个朝代的战争总算是落下帷幕。

而关于高句丽,这个政权绝对不是一个小国,也不是什么游牧国家,而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农耕政权,有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要一战灭亡这么大一个国家,纯粹靠军事力量,是非常难的。最实际的套路就是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用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名言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只要能在高句丽内部发掘出大量”带路党“,或者叫”亲善人士“,再多的城池、人口,也能一战而定。不信?我们看看百济的灭亡就知道了。

公元660年8月,唐高宗派苏定方带着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一下子就把百济打趴下了。百济国有200城、76万户,比高句丽还多!

百济故有五部,分统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诏以其地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百济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因为他们的皇族内讧了。

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隆子文思曰:“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师左右逾城来降,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

百济王带着太子转进到了北方,结果留守的二王子直接宣布:国王和太子都是怕死的废物,现在让勇敢的我来当王,带领大家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者!皇太孙当时也在场,一看这架势,我去,要是叔叔打败了唐军,哪还有我一家的活路?心一横,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了苏定方。于是百济土崩瓦解了。

那为什么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整出了个山河破碎,遍地盗匪;唐太宗到临时之前还在念念不忘一举踏平高句丽?且不论这两位为何那么执着要高句丽屈服,隋炀帝、唐太宗的悲剧就在于,无论他们俩怎么展示大国仁义、王者风范,高句丽内部一直都很稳,没有重量级”带路党“出现。于是,他们必须一个城一个城地攻,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地拔,这种消耗有多大,可想而知。不光如此,为了攻心,唐军得时刻保持仁者之师的形象,对占领区的百姓要好吃好喝地招待,后勤压力之大可以想象。

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6月打到白岩城下,城主孙代音表示要投降,李世民马上就答应了,并承诺对城里百姓秋毫不犯。李勣一听不干了,说,将士们冒死攻城为了啥?不就是为了攻下之后能在城里爽一下么?您之前也答应让我们爽了啊!现在突然反悔,这不是打击我们的积极性么?李世民表示,我们是来建立王道乐土的,又不是鬼子进村!当然,将士们也绝不能亏待。我自己掏腰包赏赐他们,可以吧?随后李世民接受了孙代音的投降,并给城里上万百姓食物,还奖赏80岁以上老人。甚至在白岩城里的外兵,李世民都发给他们钱粮,让他们自由回去,好好在高句丽宣传大唐仁义无敌的威名。

上之克辽东也,白岩城请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军中曰:「得城当悉以人物赏战士。」李世勣见上将受其降,帅甲士数十人请曰:「士卒所以争冒矢石,不顾其死者,贪虏获耳;今城垂拔,柰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上下马谢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人而虏其妻孥,朕所不忍。将军秏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万余口,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岩者悉慰谕,给粮仗,任其所之。

按理来说,大唐军队用最大的诚意来建立王道乐土,高句丽的军民应该丢盔卸甲,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才对。可就是事与愿违,新城、安市、建安三座城池一直在坚守,唐军始终攻不下来。

唐太宗亲自坐镇安市城下,张俭从陆路(营州)、张亮从水路(卑沙)攻建安城,新城被绕过。从6月攻到9月,唐军一直打不开局面。唐太宗准备绕过安市,先攻建安,甚至还有人建议他玩得更大一些,直接杀向乌骨、平壤。在李勣、长孙无忌的劝说下,李世民终究没敢这么玩。其实,唐太宗之所以没有像隋炀帝一征高句丽那样狼狈,就是因为他拒绝了直驱平壤这种险招。沿途的钉子没拔掉,大军就长驱直入,后勤线随时会被切断的。

(李勣)对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皆在辽东;今踰安市而攻建安,若断吾运道,将苦之何﹖不如先攻安市,安市下,则鼓行而取建安耳。」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上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於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上乃止。

想当年,隋炀帝不信邪,辽东城还没打下,就派出九路大军直驱平壤。因为补给线随时会被切断,所以这帮人只能自带干粮,负重行军。最后到达平壤时,干粮吃光,一看平壤城又坚固,不可能短期攻陷,于是军心涣散,一触即溃。

秋,七月,壬寅,至萨水,军半济,高丽自後击其後军,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於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将军天水王仁恭为殿,击高丽,却之。来护儿闻述等败,亦引还。唯卫文昇一军独全。

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失亡荡尽。

战争进行到9月,李世民的后勤终于到了极限,唐军只能撤退了,毕竟这种“王者之师”的打法太耗钱粮了。

而唐高宗上位后,形势就好多了。先是百济皇族内讧,200多城,76万户被一举平定;接着高句丽的执政官(莫离支)渊盖苏文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也内讧了!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内讧得一塌糊涂,于是袁谭邀请仇人曹操来帮他打弟弟。这种神奇的操作,直接帮曹操平定了北方。渊盖苏文死后,大儿子渊男生、二儿子渊男建都想接任执政官的位置,于是内战开始了。渊男生也做出了和袁谭一样的操作,热情邀请大唐出兵帮他打弟弟,并让他的儿子当“带路党”。

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六月,壬寅,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将兵救之;以献诚为右武卫将军,使为乡导。又以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同讨高丽。

这种机会,唐高宗怎么能错过?马上派唐军杀入高句丽,和渊男生汇合,并扶持他成为”伪军“首领。

九月,庞同善大破高丽兵,泉男生帅众与同善合。诏以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有了这种级别的”带路党“,后面的战斗就顺利多了。比如唐太宗始终无法攻克的新城,这一次压根没有抵抗,直接投降。

勣初度辽,谓诸将曰:“新城,高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遂攻之,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勣引兵进击,一十六城皆下之。

再比如,薛仁贵只带3000人就敢去攻打扶余城,很多将领都认为兵太少,不可能成功的。薛仁贵表示你们懂啥,对方已经军心涣散了,睁大眼睛看着吧。结果,不但扶余城被攻陷,周围四十多个城都望风而降。

薛仁贵既破高丽于金山,乘胜将三千人将攻扶馀城,诸将以其兵少,止之。仁贵曰:“兵不必多,顾用之何如耳。”遂为前锋以进,与高丽战,大破之,杀获万馀人,遂拔扶馀城。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望风请服。

668年9月,李勣兵临平壤城下。想当年,苏定方围攻了半年无法攻克的平壤,李勣一个月就搞定了。因为守军已经无心抵抗,愿意和大唐同建王道乐土的前仆后继。先是渊男建的弟弟渊男产带着傀儡国王投降,接着渊男建的心腹打开了城门,高句丽正式宣告灭亡。

契苾何力先引兵至平壤城下,勣军继之,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

综上,660年之后,百济、高句丽的上层建筑都出了大问题,被唐高宗抓住了机会。其实也可以说因为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大幅削弱了高句丽,奠定了灭亡高句丽的基础。然后唐太宗留下不断进攻削弱高句丽的战略,唐高宗继续这战略,逐步削弱高句丽,最终攻灭高句丽。在高句丽内讧之前,高句丽的主力已经被唐朝攻灭了。无论高句丽是否内讧,都必然被唐高宗攻灭。





点滴见证


自然是成功的。

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是唐朝与高句丽的第一次战争就是是有名的“薛仁贵征东”,发生于645年。当时在642年,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为讨伐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646年,唐与回纥击灭薛延陀后,唐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649年再一次大规模攻高句丽。不过唐太宗于649年去世,使唐再次攻高句丽的战役搁浅。直到668年,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在新罗配合之下消灭了高句丽。高句丽直接被灭,所以自然是成功的,我国古代一直有外来民族的侵扰,但中华民族胜在文化强大,其他民族不是被融合就是被驱逐,使得中华民族传承不断!!


酱油咸菜根


隋炀帝倾国之力劳民伤财三征高句丽最终以惨败收场,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虽未成功但重伤其根基、损坏其国力,自己的遗憾最终由其子唐高宗成功歼灭。综上所述高句丽最终还是被唐朝所灭。


小龙女5505


总体战略算是成功的,但是高句丽远离中原,征服困难重重,我们来看看唐朝都对高句丽进行过什么战争

首先,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前期亲征,战胜了高句丽,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耗费巨大,大规模战争对大国不力

后来唐朝采取袭扰战术,小规模骚扰,消耗高句丽国力,让他们不能安心搞生产

唐高宗时期,就彻底打垮高句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