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對外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為什麼給大家的形象是唐朝軍事力量更強大?

曾經的history


東亞地區和中亞、中東的軍事科技實力對比在怛羅斯之戰扭轉,大量的能工巧匠在怛羅斯之戰失利後流入中亞中東。在此之前遊牧民族面對唐軍的明光鎧就跟南宋面對金國的鐵浮屠一般,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只能靠本土作戰的優勢,用溝塹和特殊戰法扣一兩場勝利。隋唐年間甚至出現了燕雲十八騎這樣恐怖的騎士團,一兩個騎士就能制霸草原部族,幾個騎士就能殲滅對方几千輕騎兵。但怛羅斯之戰後,中亞和中東的冶煉技術顯著提升,特別是安史之亂後,中原軍隊對遊牧民族已經沒有技術優勢,需要靠藩鎮以胡制胡,外戰勝率就一直往下垮。

關於唐軍打高句麗和南詔討不到什麼好處的原因。。。經過三國南北朝幾百年混戰,還有五胡亂華,中原漢人沒跑掉的也死乾淨了,唐朝哪來的兵源?都說李家有鮮卑血統,但關隴軍事貴族基本都是從東瀛和高句麗迴流中原的,所以那時日本派到唐朝的叫遣唐使,跟勞務派遣差不多,留學生都算不上。而他們帶的兵很多是從蜀中、吐蕃和南詔迴流中原的。。。楊廣李淵李世民李治都要不惜代價的收拾高句麗,估計是因為自己的正統性被高句麗影響,留著高句麗等於做兒皇帝。。。而唐朝要打南詔,估計是隋楊皇室躲到南詔了,拜月教主就姓楊。。。所以打高句麗,隋唐英雄中的宿將死的乾乾淨淨,得靠後來提拔的火頭將軍薛仁貴。打南詔和吐蕃,則是上層死戰,兵卒磨洋工,畢竟南詔人不打南詔人。

《薛仁貴徵東》第七回天子被困鳳凰山蘇文飛刀斬眾將

http://m.sbkk8.com/gudai/gudianxiayixiaoshuo/xuerenguizhengdong/37926.html

蓋蘇文先陣斬了段志遠、殷開山、劉洪基三位國公,和總兵齊國遠。然後“王當仁兄弟、尉遲南弟兄、李如珪、尤俊達、魯明弟兄、嶽伯勳、魯世侯、尚山智、夏山智、張公瑾、史大奈、韓世宗、金甲、童環、李公逸、唐萬仁、卜光焰、卜光靛、邴遠真、邴遠直、賈閏甫、柳周臣、樊建威隨徵二十六家總兵,齊跨上雕鞍,槍對槍,刀對刀,盡皆含淚豁喇喇衝下山來”,被蓋蘇文的飛刀團滅。

這陣仗放現在新中國就是毛主席去福建考察被國軍圍困,李宗仁陣斬解放軍三位大將和二十七個中將(軍分區司令中將到少將~總兵)。而當時尉遲敬德和徐茂公都在陣中(兩元帥)。。。。將軍組團死亡衝鋒送人頭,歷史上好像也只有這一例。

而宋朝算是中原自唐末中原百年積弱的一次反彈。宋太祖趙匡胤個人武力值滿點,盤龍棍打遍中原無敵手。但貌似除了北宋初期由楊家將主打以幽雲十六州為目標的軍事行動外,基本都是被北方政權摩擦。南宋最壯烈的岳飛北伐,也只是以直搗黃龍迎回二帝為目標,甚至沒算計過幽雲十六州。。。

宋朝在本土戰鬥的勝率不高早就亡國了。


站烽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事實上,唐朝的對外戰爭勝率遠遠達不到55%勝負各半的水平,實際只有30%左右;而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也比70%要高,主流的說法是75%左右。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唐朝比宋朝軍力強大,這是不爭的事實。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絕對不是唐朝搞掉而宋朝低調的原因,而是唐朝確實比北宋要強大很多,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戰場位置:國外VS國內

我們看唐朝的對外戰爭,除了吐蕃幾次打進長安,剩下的基本都在唐朝境外進行。比如消滅東突厥、消滅高昌、消滅吐谷渾、消滅西突厥、消滅高句麗、消滅後突厥等。

一般而言,對外作戰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境內作戰的數倍。因為首先,境外作戰是客場作戰,對於當地的風土人情都不瞭解,這種情況下失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次,深入敵境,需要保持漫長的補給線,這對後勤是巨大的考驗,稍有閃失就會萬劫不復;最後,深入敵境,特別是突厥這樣環境惡劣的地區,軍隊的非戰鬥減員很大,很容易被以逸待勞的敵人擊敗。

而北宋基本都是在國境內作戰,因為北宋長久以來都被周邊少數民族輪番吊打,因此北宋無力將戰火引向敵國境內,比較成功的是和西夏的戰爭,但是終歸是失敗多成功少。

主場作戰,可以就地補給,而且熟悉作戰環境,更重要的是背水一戰退無可退,如果這樣的條件下還無法取勝,就和配備了衝鋒槍且武裝到牙齒的平民還是無法打敗手無寸鐵的拳擊手一樣,讓人不可接受!

2、戰爭性質:進攻戰VS防禦戰

唐朝之所以老是失敗,主要在於他們進行的,是瘋狂的進攻戰和滅國戰,因為主動挑事,且深入敵人境內作戰,所以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因為侵略別人,能取勝的畢竟是少數。

以一支疲憊之師,長途跋涉,去攻打以逸待勞的敵人精銳,被打敗很冤嗎?

因為是主動進攻,想要完成戰爭勝利,必須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甚至對其滅國才算罷手。

但是北宋不一樣,他們進行的,基本是城防戰,也就是防禦戰,在這樣的狀態下,他們可以站在城頭,依靠厚重的城牆和先進的三弓床弩等武器,對城下的敵人進行反擊。

對於北宋而言,只需要等到城下的敵人退兵,這場戰爭就算勝利了。

所以唐朝的進攻戰比宋朝的防禦戰取勝的難度更大,所以唐朝的勝率更低。

3、戰爭結果:滅國VS被滅國

為什麼唐朝給人的感覺很強?

因為唐朝最後達成的目標,是徹底征服,或者徹底滅國,雖然勝率不高,但是最後唐太宗可以讓東突厥可汗給自己伴舞。至於唐朝在消滅東突厥的過程中,遭遇了多次失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徹底將這個強國消滅了,這就夠了。

在唐朝征服周邊國家的過程中,很多都是這樣的,在境外作戰的唐軍,雖然損失很多,但是仍然讓敵人瑟瑟發抖。

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史,就是一部部滅國史!

但是北宋呢,從來沒有給敵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周邊國家從來沒有一聽大宋的名號就戰慄的。相反,他們身體發抖是即將碾壓北宋的激動心情的表露!而且,北宋還產生了嚴重的“恐遼症”,“恐金症”。

北宋的作戰,不僅不能大量殺傷敵人,反而被敵人吊打,最後還被敵人滅亡!

4、戰爭頻率:無年不戰VS承平日久

為什麼女性司機出車禍的比例遠遠低於男性呢?是女司機的整體水平高嗎?並不是,而是女司機的數量要遠遠小於男司機,所以她們出車禍的比率要遠遠低於男司機。

唐朝和宋朝的情況大致如此,唐朝立國289年,幾乎是無年不戰,無月不戰,對外作戰的頻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頻率。

相比之下,北宋除了和遼金夏等的戰爭外,有很長時間都是在和平時期,特別是和遼國,從1005年《澶淵之盟》後,宋遼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局面。

承平日久,所以對外作戰的頻率要遠遠少於唐朝。

所以,宋朝的勝率要遠遠大於唐朝!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宋朝的軍事力量其實不是很弱,而且根據歷史學家的統計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是70%,而唐的對外戰爭的勝率是30%,宋朝的戰爭勝率是比唐高出一倍還多,這也是事實 。

宋朝的戰爭基本上是防守戰爭,一旦失敗,那可就是亡國滅種;縱觀唐朝,對外戰爭都是在開疆拓土,而且戰爭都是遠離本土作戰,失敗的影響不是很大,大不了在打一回。

  舉個例子:公元620年——公元657年,唐朝歷經數十年的時間,消滅突厥,在突厥汗國的疆域上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在這一過程中,唐朝雖然有過失敗,但最終還是消滅突厥。此外唐朝在對外戰爭上,還消滅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百濟、高句麗等勢力,並通過白江口之戰,讓日本臣服。

  而對於宋來說,在自己地盤上,做好準備,等著敵人來進攻,能夠取得高的勝率也沒有什麼可以稱讚的,畢竟在經濟水平和人口數量,包括裝備水平上,北宋都要優比唐朝強。對於一塊戰爭,重要不重要,要看它所產生的結果,比如,北宋靖康一難,直接導致滅亡,勝率高有什麼用,還不是亡國失地。

所以說,單純比較戰爭的勝率是沒有意義的。


嶽劍


對外戰爭也分兩種:進攻和防禦。

唐朝的對外戰爭多為進攻和滅國之戰


李靖630年滅東突厥、634年滅吐谷渾

侯君集640年滅高昌

李績、薛萬徹646年滅薛延陀

王玄策648年滅中天竺

蘇定方657年滅西突厥、660年滅百濟、鐵勒

李績668年滅高句麗

高仙芝744年滅突騎施、

745年滅後突厥、747年滅小勃律

安史亂後,封常清753年滅大勃律。

安史之亂之前均為大唐軍力巔峰,一時所向披靡。

即使唐末依然在840年與戛吉斯聯合滅了回紇。


大唐之所以給人強大的印象,原因便再於大唐有巔峰期,國力最強時東起朝鮮西到鹹海,南至越南,北包整個蒙古高原。

反觀宋朝,除開國曾兩次北伐遼國外,基本都是防禦戰,從未有滅國之戰。

這樣的戰役即使打贏也是擊潰戰,非殲滅戰和滅國之戰。

所以即使大宋外戰勝率更高(我不確定這個數字是否正確),也只是防禦成功而已,這便是宋朝給人“積弱”印象的原因。

宋朝對遼、西夏、金、蒙古均無可奈何,軍力沒有巔峰期,談何強大!

唐朝有李靖、李績、蘇定方、侯君集、薛仁貴、王忠嗣、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反觀宋朝呢?名將在哪?即使岳飛,歷史也沒有給他機會。


心向青山


宋朝根據記載統計的勝率是比較高的,60%以上,有的說達到70%。但是這種勝利更多是戰術層面的勝利,對於戰勢的決定作用和對敵人有生力量的殺傷非常有限。

宋朝的地理缺陷決定了在戰略上只能採取守勢,基本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兒皇帝石敬瑭為什麼在歷史上如此臭名昭著,就是因為他把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給契丹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地理防線,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西夏建國以後,宋朝更是徹底失去了養馬地,無法組建大規模的騎兵。沒有騎兵,就無法把戰術上的勝利迅速擴展為戰略勝利,無法把戰術勝利發展為包圍戰殲滅戰。

所以宋朝的勝率沒有太大意義,即使勝利了,也只是讓敵人換個時間換個地點再來進攻。而如果失敗了,就是大潰敗或者全軍覆滅的下場。

存人失地,人地兩得;存地失人,人地兩失。所以宋朝的勝率雖高,但面對遼和西夏一直都是防守,沒有取得過決定性的勝利,也沒有領土上的拓展。


活著841016


這個問題是無聊而淺薄的問題!

1、唐朝的勝利是決定性的,戰略性的勝利,是開疆拓土的勝利!唯我獨尊,少有外患,開放自信的大中華!

2、宋朝的勝利是戰術層面的勝利,北方燕雲十六州一直未能全部收回,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始終虎視眈眈!趙宋還善於自毀長城,本來北方就威脅重重,反而將河東最重要的軍事堡壘晉陽城火燒水灌,只不過洩憤而已!北宋在建立初期時,早就埋下了失敗的種子!沒有戰略的眼光和戰略的勝利,多幾個勝仗有屁用?




茗茶泉水


首先這個宋朝對外勝率純屬扯淡,大部分戰爭都是在宋朝境內打的保衛戰,你說打贏了,其實每打一次,人口就損失好幾萬,土地割讓好幾塊,金錢戰略物資送人家一大堆,就算“勝了”有個毛用?唐朝的對外戰爭都是在千里之外的敵國他鄉,在青藏高原、在帕米爾高原上,在阿富汗境內,在中亞西亞,在西伯利亞,唐朝的有些領土,現在我們還去不了呢,就算輸了,也是在別人家輸的,能比嗎?

宋朝作戰空間狹小,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北宋最巔峰的時候,向北最遠沒有打穿河北,止步於十六州,和大遼作戰,基本是動一次被打一次,從來沒有佔過便宜。向西,最遠沒有打穿過雲南甘肅陝西,西夏這個國家,還是北宋建國過程中自己獨立出去的。南宋就更不像話了,連河南山東都不要了。北宋領土200萬平方公里不到!比秦始皇時期還要少100多萬平方公里。海陵王、金兀朮他們一發力,就能把戰火燒到長江邊!

所以說,兩宋所謂的“對外戰爭”,基本都是在中原的基本盤打來打去,金國一南下,就能威脅開封,蒙古一拿下,直接殺到襄陽城,在河北河南湖北江浙打來打去,即便“勝了”,又有什麼意義?還不是把自己的子民害得顛沛流離?

你且看唐朝巔峰時期的對外戰爭都發生在哪裡?那都是在西域、在漠北、在中亞、在遼東、在海上!

在漠北:李衛公和英公擊敗了當時稱雄世界,讓歐洲人哭爹喊孃的突厥人!李靖的3千鐵騎打的突厥人心甘情願的奉中國皇帝為天可汗,連突厥領袖可汗被俘後都願意終身為奴為僕。從此蒙古大草原、整個中國東三省、整個外興安嶺、庫頁島都歸入了中國版圖,中國在這些地方設立了都護府進行統治。

在遼東和海上:英國公李績和薛仁貴徹底擊敗高句麗,征服朝鮮半島。名將劉仁軌火燒白江口,摧毀日軍戰艦400艘,大破倭兵4萬,從此朝鮮半島的政治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郡縣。倭奴國也明白了中國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是不可挑戰的,從此年年進貢,當時日本的使者到了中國要以三跪九叩的大禮覲見中國皇帝。日本的天皇也在中日國書信函中自稱東海蠻夷倭奴國臣下,百叩中華天朝大皇帝,以此來討好中國。

在西域:太宗朝滅高昌,高宗控制整個西域、吐谷渾、鐵勒、突騎施,一個個都成了歷史上的名詞。薛仁貴進攻天山,破鐵勒九姓的時候,士兵高唱:“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何等威武?

玄宗朝,高仙芝安西都護府3萬唐軍征服西域十幾個國家,破九國胡,滅亡小勃津,國王被抓到長安問罪。安息軍兵鋒越過蔥嶺,逼得大食帝國拱手讓出西域,以2萬人的兵力、沒有後勤、勞師遠征、客地作戰、語言不通、沒有情報的絕境中與阿拉伯軍隊25萬人以逸待勞、後勤充足的精銳部隊抗衡,而且仍然一度壓制阿拉伯軍團,連續半個月不分勝負。阿拉伯軍隊損失過半,強大的軍力威懾者西域十幾個國家包括號稱強大的阿拉伯大食帝國!若不是安史之亂,唐朝的影響力將遠達西亞和中東。當時唐朝交兵的地方,是現在的阿富汗境內,而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則是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

大家不要總盯著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失敗了,在大非川失敗了,就以為唐朝不如宋朝,戰績不行,你要知道,怛羅斯之戰可是三萬孤軍深入敵境,遭遇盟軍背叛腹背受敵才失敗的。怛羅斯在哪裡?那是哈薩克斯坦境內,也是大食帝國的境內,唐朝即便失敗,戰敗的地點也是宋朝做夢也不敢去的天邊所在。

怛羅斯之戰後,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還。”說明安西都護府的實力已經大體恢復。如若不是安史之亂,安西都護府也許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較長短。唐朝中期雖然數度敗給吐蕃,然而即便到了晚唐國力衰退的時候,依然有能力讓吐蕃四分五裂一敗塗地,同時收回河西。

而大宋呢,在遼國滅亡之前,遼國的殘兵敗將還能打得童貫一敗塗地,在盟軍面前丟盡了臉面。在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前,金兵依然可以吊打南宋所謂的名將精兵。而唐人一個外交官王玄策,只靠一點親兵就能“一人滅一國”,差點掃平整個印度半島,活捉古印度王王阿爾裘,押解到長安獻給唐太宗。



王玄策放在大唐歷史上,根本不能和李靖、李績、侯君集、薛仁貴、劉仁軌、黑齒常之、高仙芝、哥舒翰、郭子儀、渾瑊、李愬等人相提並論,然而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外交官,他的赫赫戰功,兩宋歷史上都沒有任何一個名將能夠做到!

所以,歷史學家才會把漢唐叫做“強漢盛唐”,才會把大宋叫做“積貧積弱”!這個案,是翻不了的。




平原公子


唐朝對外戰爭勝率低於宋朝?我首先表示懷疑,因為從有記載的大戰來看,唐朝都是保持著較高的勝率的,在強盛時期幾乎是攻無不克。相反宋朝似乎美打過幾場漂亮的勝仗,最出色的也不過是當年趙匡胤北擊遼國罷了,但是也沒有取勝,後來就一直是被遼國壓著打。可以說弱宋這個名號不是妄加的,強唐這個稱號也不是白來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唐朝發動的大多是對外戰爭,也就是一般是為了征討某股強大的勢力,這就意味著這是大唐主動出擊,戰場不是在國內,而是在大唐疆域之外。可以將這種戰爭理解為大唐的開疆拓土,其性質怎麼是宋朝的消極防守能比的。就好比宋軍是死守迫使敵軍撤退,而唐軍則是攻打他國城池不破,這種勝負關係可以相提並論嗎?

宋朝唯一幾次主動出擊的作戰,都是“贏得倉皇北顧”,由此就可以對比出宋朝軍事實力的不濟。事實上宋朝的以文治武,從根本上使得其軍事實力下降,雖然這種制度的優越性是存在的,但是在那種情況之下,導致了宋軍整個指揮機構效率不高。可以說重文輕武起於宋朝,這種制度害了明朝,害了清朝。

明朝同樣是文臣高於武將,文臣統軍。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讓軍隊真正獨立於利益集團之外,使得中央集權可以加強。自從朱棣篡位之後,明朝基本沒有武將有兵權來謀反,這就是這種制度的優越性。這使得歷代統治者,雖然知道其弊端,但還是要運用這種制度,可以說這種制度到最後都會導致軍隊內部的腐化。


小司馬遷論史


這裡有一個誤解:提問者把每一次戰爭的作用效果都認為一樣。在實際作戰中,決定勝負的戰爭就那麼幾場,打贏了關鍵戰役才是王道。

舉個例子,在唐朝初期,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勝率很低,一方面是因為要和中原群雄爭天下。到了李世民登基後,甚至還和突厥的吉利可汗簽訂了渭水之盟——唐朝的國都旁邊。雖然李世民雄才大略,並且暗中急調12萬大軍包抄突厥後路,在朝中立太子。這些都是拿命去賭,是相當的驚險。但是,後來的軍神李靖一次夜襲,不但打敗了突厥主力,而且還抓住了吉利可汗(突厥的大首領);一下子突厥人群龍無首。雖然戰爭的勝率低於宋朝,但是在關鍵戰役中唐朝打的都是勝仗。這一次勝利,慶功宴上高興的李淵親自彈琴,李世民起舞。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情況是,凌煙閣24功臣,李世民並沒有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套。而是對這些帶兵的將軍給予充分的信任,因為當時還有外敵,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不甘心做一個被威脅的皇帝。所以對內休養生息,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天下人才。對外不斷用兵,安定邊境。所以唐朝的武將人才濟濟,這些武將懂得,小小的失敗不算什麼,大決戰的勝利才重要。

李靖滅突厥,侯君集攻打吐谷渾,文成公主入藏,高句麗之戰;後期武則天的大將軍王孝傑、狄仁傑,唐玄宗時期的高仙芝、封長清等等,在很多關鍵性的戰役中,唐朝都是勝利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高仙芝的戰鬥歷史——那他媽簡直是開掛中的開掛,高仙芝如果沒被奸臣害死,阿拉伯佔領不了中亞。所以才說唐朝軍事力量強大。不但兵強,軍事人才也是英雄輩出。

這就好比小組淘汰賽,剛開始總是勉強出線,但是在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和決賽人家都是第一。當然最後能拿到冠軍。

反過來看宋朝,五代時十國的時候丟失了幽雲十六州;所以宋朝失去了一塊戰略要地。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也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被否了!為什麼?因為當時先統一南方,這就是宋朝初期的戰略“先南後北”;統一完南方後,趙匡胤又想收復幽雲十六州,他手下有個節度使也上書請求攻打幽雲十六州。當時趙匡胤給趙普說了後,趙普說:我知道是誰想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曹翰。他確實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曹翰如果死了,誰能守住幽雲十六州?趙匡胤當時沉默不語了。杯酒釋兵權後,宋朝能夠出徵打仗的將軍沒了。後來西夏立國,佔領了河西走廊的養馬之地,導致宋朝缺馬。宋朝的馬幫很賺錢就是這個道理。整個北宋,除了太祖時期,只有一位名將——狄青。

所以,後來的宋軍打仗基本上都是在平原上步兵對騎兵,雖然宋軍發明很多戰爭工具,但是打敗了地方後,自己的兩條腿怎麼也追不上地方的四條腿。加上宋代的軍事制度,當兵的是僱傭兵性質,有一位將軍為了讓士兵上戰場,無奈的請來幾個老千,在軍營裡開賭場。把這群當兵的錢都贏光,然後出來動員大家說:打仗就有錢掙,這才把這群大爺請到了前先上。宋朝在關鍵性戰爭中沒有勝利過;這就好比你去賭錢,你總是贏幾百,卻再一次關鍵戰爭中輸掉了幾千萬。宋朝的戰爭中,宋太宗趙光義想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大敗而歸;到了“檀淵之戰”,寇準騙了皇帝車架到前線,士兵看到御駕親征,士氣大漲,和遼國打了個拉鋸戰,最後結下檀淵之盟——送過每年給遼國30萬兩白銀,絲綢、絹等。後來到了宋仁宗時期,才出了一個真正能打仗的將軍——狄青。可惜後來被重文輕武的朝堂大臣,在歐陽修的帶領下排擠了出去。到了神宗時期,發生了攻打西夏的“西北䘮師”;幾乎把王安石積累的國家財富全賠光了。從此以後,宋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徽欽二宗時期,先是宋徽宗不顧遼國的請和,大臣們的反對,與金國結成海上盟約,滅掉遼國。然後金國人圍困東京,“靖康之變中”宋朝的皇帝沒有一丁點骨氣,一兵一卒都沒動,自己到人家軍營請和,結果被扣留。為了贖回皇帝,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結果東京汴梁被金國攻佔;徽欽二宗以及後宮三千多人,加上文武大臣家眷十萬餘人被押送北上。金國曾經立了一個傀儡皇帝——張邦昌,國號是楚。存在時間很短——因為都不認這個皇帝,加上趙構在應天府(商丘)登基,至此北宋滅亡;南宋開始。北宋亡於無將,不但沒有合格的將軍帶兵,連一丁點的尚武精神血性都沒有。

南宋開始,一大群能打仗的名將脫穎而出。宗澤、岳飛、韓世忠、張先等等;開頭打出了一個大好局面。岳飛朱仙鎮大敗金軍,極大的鼓舞了宋人的士氣,尤其是宋人不再相信金人不可打敗這個痼疾。可是,此時剛建立的南宋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秦檜,千古第一奸相。把南宋的的名將們通過政治手段整死殆盡,殺了岳飛的兒子岳雲部將張先後,又搞了一個“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把逃到南方的原來北宋遺民全部遣返。至此北方的人對宋朝心灰意冷,這也是為啥後來金國的漢人將軍不認為自己是宋人。到了後期,蒙古的崛起,本來好好的宋金聯盟,可是偏偏金國最後兩個皇帝是豬隊友。為何如此說?當時宋朝的大臣們制定了好幾個策略,聯蒙滅金、聯金抗蒙;而且都傾向於第二種,但是此時金國皇帝彷彿腦袋被門擠了。金哀宗和金末帝,兩代皇帝在對蒙古作戰失利後,天真的認為:自己北邊的損失可以從南宋這裡彌補。他們不理會南宋提出的聯合抗蒙。攻打南宋,結果被南宋名將們打的大敗而歸。而此時蒙古趁著金國人打南宋,在北方偷襲,佔領了久攻不下的山西。

金國這個豬隊友不但還了自己,也坑了南宋。蒙古滅掉金國後,金國人口少了90%左右。當時宋朝大將在河南地,到處都是屍骨,慘不忍睹。生產力破壞殆盡。而此時,南宋只能南歸自保。最後蒙古先滅吐蕃,後滅大理,對南宋南北夾擊 ,南宋滅亡。


嘟嘟讀讀


唐朝,名將輩出,開疆拓土,積極進取。安史之亂之前的一百多年裡,唐朝的總體態勢是擴張的,對吐谷渾,東突厥,西突厥,高句麗,百濟,日本等,太多了。契丹在唐時唯唯諾諾,渤海新羅等也是如此。總的來說,前100多年對外戰爭屢戰屢勝,版圖大增,影響力遠達中,西亞,自漢朝之後最強,版圖為漢人王朝之最。

宋朝,前期先是收復燕雲慘敗,後被打到黃河附近,簽訂檀淵之盟,給遼歲幣,歲歲不絕。再後來党項反叛,李元昊立國,宋朝河西之地盡失,連養馬的地方都沒有,還得繼續給歲幣,版圖小還不斷丟,最後整個北方都丟了,還向金朝稱臣,繼續納供,與唐朝天可汗相比,孰強孰弱?

宋朝的文人是幸福的,宋朝的武將是悲哀的,太祖吸取教訓,來了個杯酒釋兵權,之後武將們做富家翁了,文人又屢屢壓制武將,重文輕武,不修武備,天天對外以和為貴,好不容易有一個狄青,還被文人迫害(還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差點丟命。到了南宋,莫須有殺岳飛父子,其他武將多有壓制,失意之極,韓世忠到死高呼渡河,可見一斑。

綜合一下

對遼:慘敗,給歲幣

對金:慘敗,靖康之恥,稱臣納貢

對西夏:失敗,丟河西,歲幣不絕

對蒙古?算了,要求太高了。

影響力,版圖就中原和南方這一塊,與唐朝比個毛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