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唐朝对外战争的胜率低于宋朝,为什么给大家的形象是唐朝军事力量更强大?

曾经的history


东亚地区和中亚、中东的军事科技实力对比在怛罗斯之战扭转,大量的能工巧匠在怛罗斯之战失利后流入中亚中东。在此之前游牧民族面对唐军的明光铠就跟南宋面对金国的铁浮屠一般,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靠本土作战的优势,用沟堑和特殊战法扣一两场胜利。隋唐年间甚至出现了燕云十八骑这样恐怖的骑士团,一两个骑士就能制霸草原部族,几个骑士就能歼灭对方几千轻骑兵。但怛罗斯之战后,中亚和中东的冶炼技术显著提升,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中原军队对游牧民族已经没有技术优势,需要靠藩镇以胡制胡,外战胜率就一直往下垮。

关于唐军打高句丽和南诏讨不到什么好处的原因。。。经过三国南北朝几百年混战,还有五胡乱华,中原汉人没跑掉的也死干净了,唐朝哪来的兵源?都说李家有鲜卑血统,但关陇军事贵族基本都是从东瀛和高句丽回流中原的,所以那时日本派到唐朝的叫遣唐使,跟劳务派遣差不多,留学生都算不上。而他们带的兵很多是从蜀中、吐蕃和南诏回流中原的。。。杨广李渊李世民李治都要不惜代价的收拾高句丽,估计是因为自己的正统性被高句丽影响,留着高句丽等于做儿皇帝。。。而唐朝要打南诏,估计是隋杨皇室躲到南诏了,拜月教主就姓杨。。。所以打高句丽,隋唐英雄中的宿将死的干干净净,得靠后来提拔的火头将军薛仁贵。打南诏和吐蕃,则是上层死战,兵卒磨洋工,毕竟南诏人不打南诏人。

《薛仁贵征东》第七回天子被困凤凰山苏文飞刀斩众将

http://m.sbkk8.com/gudai/gudianxiayixiaoshuo/xuerenguizhengdong/37926.html

盖苏文先阵斩了段志远、殷开山、刘洪基三位国公,和总兵齐国远。然后“王当仁兄弟、尉迟南弟兄、李如珪、尤俊达、鲁明弟兄、岳伯勋、鲁世侯、尚山智、夏山智、张公瑾、史大奈、韩世宗、金甲、童环、李公逸、唐万仁、卜光焰、卜光靛、邴远真、邴远直、贾闰甫、柳周臣、樊建威随征二十六家总兵,齐跨上雕鞍,槍对槍,刀对刀,尽皆含泪豁喇喇冲下山来”,被盖苏文的飞刀团灭。

这阵仗放现在新中国就是毛主席去福建考察被国军围困,李宗仁阵斩解放军三位大将和二十七个中将(军分区司令中将到少将~总兵)。而当时尉迟敬德和徐茂公都在阵中(两元帅)。。。。将军组团死亡冲锋送人头,历史上好像也只有这一例。

而宋朝算是中原自唐末中原百年积弱的一次反弹。宋太祖赵匡胤个人武力值满点,盘龙棍打遍中原无敌手。但貌似除了北宋初期由杨家将主打以幽云十六州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外,基本都是被北方政权摩擦。南宋最壮烈的岳飞北伐,也只是以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为目标,甚至没算计过幽云十六州。。。

宋朝在本土战斗的胜率不高早就亡国了。


站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事实上,唐朝的对外战争胜率远远达不到55%胜负各半的水平,实际只有30%左右;而宋朝的对外战争胜率也比70%要高,主流的说法是75%左右。

但是,这有什么用呢?唐朝比宋朝军力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绝对不是唐朝搞掉而宋朝低调的原因,而是唐朝确实比北宋要强大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

1、战场位置:国外VS国内

我们看唐朝的对外战争,除了吐蕃几次打进长安,剩下的基本都在唐朝境外进行。比如消灭东突厥、消灭高昌、消灭吐谷浑、消灭西突厥、消灭高句丽、消灭后突厥等。

一般而言,对外作战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境内作战的数倍。因为首先,境外作战是客场作战,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不了解,这种情况下失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其次,深入敌境,需要保持漫长的补给线,这对后勤是巨大的考验,稍有闪失就会万劫不复;最后,深入敌境,特别是突厥这样环境恶劣的地区,军队的非战斗减员很大,很容易被以逸待劳的敌人击败。

而北宋基本都是在国境内作战,因为北宋长久以来都被周边少数民族轮番吊打,因此北宋无力将战火引向敌国境内,比较成功的是和西夏的战争,但是终归是失败多成功少。

主场作战,可以就地补给,而且熟悉作战环境,更重要的是背水一战退无可退,如果这样的条件下还无法取胜,就和配备了冲锋枪且武装到牙齿的平民还是无法打败手无寸铁的拳击手一样,让人不可接受!

2、战争性质:进攻战VS防御战

唐朝之所以老是失败,主要在于他们进行的,是疯狂的进攻战和灭国战,因为主动挑事,且深入敌人境内作战,所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侵略别人,能取胜的毕竟是少数。

以一支疲惫之师,长途跋涉,去攻打以逸待劳的敌人精锐,被打败很冤吗?

因为是主动进攻,想要完成战争胜利,必须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甚至对其灭国才算罢手。

但是北宋不一样,他们进行的,基本是城防战,也就是防御战,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站在城头,依靠厚重的城墙和先进的三弓床弩等武器,对城下的敌人进行反击。

对于北宋而言,只需要等到城下的敌人退兵,这场战争就算胜利了。

所以唐朝的进攻战比宋朝的防御战取胜的难度更大,所以唐朝的胜率更低。

3、战争结果:灭国VS被灭国

为什么唐朝给人的感觉很强?

因为唐朝最后达成的目标,是彻底征服,或者彻底灭国,虽然胜率不高,但是最后唐太宗可以让东突厥可汗给自己伴舞。至于唐朝在消灭东突厥的过程中,遭遇了多次失败,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彻底将这个强国消灭了,这就够了。

在唐朝征服周边国家的过程中,很多都是这样的,在境外作战的唐军,虽然损失很多,但是仍然让敌人瑟瑟发抖。

唐朝前期的对外战争史,就是一部部灭国史!

但是北宋呢,从来没有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周边国家从来没有一听大宋的名号就战栗的。相反,他们身体发抖是即将碾压北宋的激动心情的表露!而且,北宋还产生了严重的“恐辽症”,“恐金症”。

北宋的作战,不仅不能大量杀伤敌人,反而被敌人吊打,最后还被敌人灭亡!

4、战争频率:无年不战VS承平日久

为什么女性司机出车祸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呢?是女司机的整体水平高吗?并不是,而是女司机的数量要远远小于男司机,所以她们出车祸的比率要远远低于男司机。

唐朝和宋朝的情况大致如此,唐朝立国289年,几乎是无年不战,无月不战,对外作战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率。

相比之下,北宋除了和辽金夏等的战争外,有很长时间都是在和平时期,特别是和辽国,从1005年《澶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承平日久,所以对外作战的频率要远远少于唐朝。

所以,宋朝的胜率要远远大于唐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宋朝的军事力量其实不是很弱,而且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宋朝对外战争的胜率是70%,而唐的对外战争的胜率是30%,宋朝的战争胜率是比唐高出一倍还多,这也是事实 。

宋朝的战争基本上是防守战争,一旦失败,那可就是亡国灭种;纵观唐朝,对外战争都是在开疆拓土,而且战争都是远离本土作战,失败的影响不是很大,大不了在打一回。

  举个例子:公元620年——公元657年,唐朝历经数十年的时间,消灭突厥,在突厥汗国的疆域上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在这一过程中,唐朝虽然有过失败,但最终还是消灭突厥。此外唐朝在对外战争上,还消灭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百济、高句丽等势力,并通过白江口之战,让日本臣服。

  而对于宋来说,在自己地盘上,做好准备,等着敌人来进攻,能够取得高的胜率也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毕竟在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包括装备水平上,北宋都要优比唐朝强。对于一块战争,重要不重要,要看它所产生的结果,比如,北宋靖康一难,直接导致灭亡,胜率高有什么用,还不是亡国失地。

所以说,单纯比较战争的胜率是没有意义的。


岳剑


对外战争也分两种:进攻和防御。

唐朝的对外战争多为进攻和灭国之战


李靖630年灭东突厥、634年灭吐谷浑

侯君集640年灭高昌

李绩、薛万彻646年灭薛延陀

王玄策648年灭中天竺

苏定方657年灭西突厥、660年灭百济、铁勒

李绩668年灭高句丽

高仙芝744年灭突骑施、

745年灭后突厥、747年灭小勃律

安史乱后,封常清753年灭大勃律。

安史之乱之前均为大唐军力巅峰,一时所向披靡。

即使唐末依然在840年与戛吉斯联合灭了回纥。


大唐之所以给人强大的印象,原因便再于大唐有巅峰期,国力最强时东起朝鲜西到咸海,南至越南,北包整个蒙古高原。

反观宋朝,除开国曾两次北伐辽国外,基本都是防御战,从未有灭国之战。

这样的战役即使打赢也是击溃战,非歼灭战和灭国之战。

所以即使大宋外战胜率更高(我不确定这个数字是否正确),也只是防御成功而已,这便是宋朝给人“积弱”印象的原因。

宋朝对辽、西夏、金、蒙古均无可奈何,军力没有巅峰期,谈何强大!

唐朝有李靖、李绩、苏定方、侯君集、薛仁贵、王忠嗣、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反观宋朝呢?名将在哪?即使岳飞,历史也没有给他机会。


心向青山


宋朝根据记载统计的胜率是比较高的,60%以上,有的说达到70%。但是这种胜利更多是战术层面的胜利,对于战势的决定作用和对敌人有生力量的杀伤非常有限。

宋朝的地理缺陷决定了在战略上只能采取守势,基本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儿皇帝石敬瑭为什么在历史上如此臭名昭著,就是因为他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以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的地理防线,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西夏建国以后,宋朝更是彻底失去了养马地,无法组建大规模的骑兵。没有骑兵,就无法把战术上的胜利迅速扩展为战略胜利,无法把战术胜利发展为包围战歼灭战。

所以宋朝的胜率没有太大意义,即使胜利了,也只是让敌人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再来进攻。而如果失败了,就是大溃败或者全军覆灭的下场。

存人失地,人地两得;存地失人,人地两失。所以宋朝的胜率虽高,但面对辽和西夏一直都是防守,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也没有领土上的拓展。


活着841016


这个问题是无聊而浅薄的问题!

1、唐朝的胜利是决定性的,战略性的胜利,是开疆拓土的胜利!唯我独尊,少有外患,开放自信的大中华!

2、宋朝的胜利是战术层面的胜利,北方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能全部收回,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始终虎视眈眈!赵宋还善于自毁长城,本来北方就威胁重重,反而将河东最重要的军事堡垒晋阳城火烧水灌,只不过泄愤而已!北宋在建立初期时,早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没有战略的眼光和战略的胜利,多几个胜仗有屁用?




茗茶泉水


首先这个宋朝对外胜率纯属扯淡,大部分战争都是在宋朝境内打的保卫战,你说打赢了,其实每打一次,人口就损失好几万,土地割让好几块,金钱战略物资送人家一大堆,就算“胜了”有个毛用?唐朝的对外战争都是在千里之外的敌国他乡,在青藏高原、在帕米尔高原上,在阿富汗境内,在中亚西亚,在西伯利亚,唐朝的有些领土,现在我们还去不了呢,就算输了,也是在别人家输的,能比吗?

宋朝作战空间狭小,没有什么战略纵深,北宋最巅峰的时候,向北最远没有打穿河北,止步于十六州,和大辽作战,基本是动一次被打一次,从来没有占过便宜。向西,最远没有打穿过云南甘肃陕西,西夏这个国家,还是北宋建国过程中自己独立出去的。南宋就更不像话了,连河南山东都不要了。北宋领土200万平方公里不到!比秦始皇时期还要少100多万平方公里。海陵王、金兀术他们一发力,就能把战火烧到长江边!

所以说,两宋所谓的“对外战争”,基本都是在中原的基本盘打来打去,金国一南下,就能威胁开封,蒙古一拿下,直接杀到襄阳城,在河北河南湖北江浙打来打去,即便“胜了”,又有什么意义?还不是把自己的子民害得颠沛流离?

你且看唐朝巅峰时期的对外战争都发生在哪里?那都是在西域、在漠北、在中亚、在辽东、在海上!

在漠北:李卫公和英公击败了当时称雄世界,让欧洲人哭爹喊娘的突厥人!李靖的3千铁骑打的突厥人心甘情愿的奉中国皇帝为天可汗,连突厥领袖可汗被俘后都愿意终身为奴为仆。从此蒙古大草原、整个中国东三省、整个外兴安岭、库页岛都归入了中国版图,中国在这些地方设立了都护府进行统治。

在辽东和海上:英国公李绩和薛仁贵彻底击败高句丽,征服朝鲜半岛。名将刘仁轨火烧白江口,摧毁日军战舰400艘,大破倭兵4万,从此朝鲜半岛的政治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郡县。倭奴国也明白了中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是不可挑战的,从此年年进贡,当时日本的使者到了中国要以三跪九叩的大礼觐见中国皇帝。日本的天皇也在中日国书信函中自称东海蛮夷倭奴国臣下,百叩中华天朝大皇帝,以此来讨好中国。

在西域:太宗朝灭高昌,高宗控制整个西域、吐谷浑、铁勒、突骑施,一个个都成了历史上的名词。薛仁贵进攻天山,破铁勒九姓的时候,士兵高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何等威武?

玄宗朝,高仙芝安西都护府3万唐军征服西域十几个国家,破九国胡,灭亡小勃津,国王被抓到长安问罪。安息军兵锋越过葱岭,逼得大食帝国拱手让出西域,以2万人的兵力、没有后勤、劳师远征、客地作战、语言不通、没有情报的绝境中与阿拉伯军队25万人以逸待劳、后勤充足的精锐部队抗衡,而且仍然一度压制阿拉伯军团,连续半个月不分胜负。阿拉伯军队损失过半,强大的军力威慑者西域十几个国家包括号称强大的阿拉伯大食帝国!若不是安史之乱,唐朝的影响力将远达西亚和中东。当时唐朝交兵的地方,是现在的阿富汗境内,而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则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

大家不要总盯着唐朝在怛罗斯之战中失败了,在大非川失败了,就以为唐朝不如宋朝,战绩不行,你要知道,怛罗斯之战可是三万孤军深入敌境,遭遇盟军背叛腹背受敌才失败的。怛罗斯在哪里?那是哈萨克斯坦境内,也是大食帝国的境内,唐朝即便失败,战败的地点也是宋朝做梦也不敢去的天边所在。

怛罗斯之战后,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唐朝中期虽然数度败给吐蕃,然而即便到了晚唐国力衰退的时候,依然有能力让吐蕃四分五裂一败涂地,同时收回河西。

而大宋呢,在辽国灭亡之前,辽国的残兵败将还能打得童贯一败涂地,在盟军面前丢尽了脸面。在金国被蒙古灭亡之前,金兵依然可以吊打南宋所谓的名将精兵。而唐人一个外交官王玄策,只靠一点亲兵就能“一人灭一国”,差点扫平整个印度半岛,活捉古印度王王阿尔裘,押解到长安献给唐太宗。



王玄策放在大唐历史上,根本不能和李靖、李绩、侯君集、薛仁贵、刘仁轨、黑齿常之、高仙芝、哥舒翰、郭子仪、浑瑊、李愬等人相提并论,然而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外交官,他的赫赫战功,两宋历史上都没有任何一个名将能够做到!

所以,历史学家才会把汉唐叫做“强汉盛唐”,才会把大宋叫做“积贫积弱”!这个案,是翻不了的。




平原公子


唐朝对外战争胜率低于宋朝?我首先表示怀疑,因为从有记载的大战来看,唐朝都是保持着较高的胜率的,在强盛时期几乎是攻无不克。相反宋朝似乎美打过几场漂亮的胜仗,最出色的也不过是当年赵匡胤北击辽国罢了,但是也没有取胜,后来就一直是被辽国压着打。可以说弱宋这个名号不是妄加的,强唐这个称号也不是白来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唐朝发动的大多是对外战争,也就是一般是为了征讨某股强大的势力,这就意味着这是大唐主动出击,战场不是在国内,而是在大唐疆域之外。可以将这种战争理解为大唐的开疆拓土,其性质怎么是宋朝的消极防守能比的。就好比宋军是死守迫使敌军撤退,而唐军则是攻打他国城池不破,这种胜负关系可以相提并论吗?

宋朝唯一几次主动出击的作战,都是“赢得仓皇北顾”,由此就可以对比出宋朝军事实力的不济。事实上宋朝的以文治武,从根本上使得其军事实力下降,虽然这种制度的优越性是存在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之下,导致了宋军整个指挥机构效率不高。可以说重文轻武起于宋朝,这种制度害了明朝,害了清朝。

明朝同样是文臣高于武将,文臣统军。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让军队真正独立于利益集团之外,使得中央集权可以加强。自从朱棣篡位之后,明朝基本没有武将有兵权来谋反,这就是这种制度的优越性。这使得历代统治者,虽然知道其弊端,但还是要运用这种制度,可以说这种制度到最后都会导致军队内部的腐化。


小司马迁论史


这里有一个误解:提问者把每一次战争的作用效果都认为一样。在实际作战中,决定胜负的战争就那么几场,打赢了关键战役才是王道。

举个例子,在唐朝初期,唐朝对突厥的战争胜率很低,一方面是因为要和中原群雄争天下。到了李世民登基后,甚至还和突厥的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唐朝的国都旁边。虽然李世民雄才大略,并且暗中急调12万大军包抄突厥后路,在朝中立太子。这些都是拿命去赌,是相当的惊险。但是,后来的军神李靖一次夜袭,不但打败了突厥主力,而且还抓住了吉利可汗(突厥的大首领);一下子突厥人群龙无首。虽然战争的胜率低于宋朝,但是在关键战役中唐朝打的都是胜仗。这一次胜利,庆功宴上高兴的李渊亲自弹琴,李世民起舞。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情况是,凌烟阁24功臣,李世民并没有搞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套。而是对这些带兵的将军给予充分的信任,因为当时还有外敌,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是不甘心做一个被威胁的皇帝。所以对内休养生息,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天下人才。对外不断用兵,安定边境。所以唐朝的武将人才济济,这些武将懂得,小小的失败不算什么,大决战的胜利才重要。

李靖灭突厥,侯君集攻打吐谷浑,文成公主入藏,高句丽之战;后期武则天的大将军王孝杰、狄仁杰,唐玄宗时期的高仙芝、封长清等等,在很多关键性的战役中,唐朝都是胜利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高仙芝的战斗历史——那他妈简直是开挂中的开挂,高仙芝如果没被奸臣害死,阿拉伯占领不了中亚。所以才说唐朝军事力量强大。不但兵强,军事人才也是英雄辈出。

这就好比小组淘汰赛,刚开始总是勉强出线,但是在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人家都是第一。当然最后能拿到冠军。

反过来看宋朝,五代时十国的时候丢失了幽云十六州;所以宋朝失去了一块战略要地。在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也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被否了!为什么?因为当时先统一南方,这就是宋朝初期的战略“先南后北”;统一完南方后,赵匡胤又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他手下有个节度使也上书请求攻打幽云十六州。当时赵匡胤给赵普说了后,赵普说:我知道是谁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是曹翰。他确实能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曹翰如果死了,谁能守住幽云十六州?赵匡胤当时沉默不语了。杯酒释兵权后,宋朝能够出征打仗的将军没了。后来西夏立国,占领了河西走廊的养马之地,导致宋朝缺马。宋朝的马帮很赚钱就是这个道理。整个北宋,除了太祖时期,只有一位名将——狄青。

所以,后来的宋军打仗基本上都是在平原上步兵对骑兵,虽然宋军发明很多战争工具,但是打败了地方后,自己的两条腿怎么也追不上地方的四条腿。加上宋代的军事制度,当兵的是雇佣兵性质,有一位将军为了让士兵上战场,无奈的请来几个老千,在军营里开赌场。把这群当兵的钱都赢光,然后出来动员大家说:打仗就有钱挣,这才把这群大爷请到了前先上。宋朝在关键性战争中没有胜利过;这就好比你去赌钱,你总是赢几百,却再一次关键战争中输掉了几千万。宋朝的战争中,宋太宗赵光义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结果大败而归;到了“檀渊之战”,寇准骗了皇帝车架到前线,士兵看到御驾亲征,士气大涨,和辽国打了个拉锯战,最后结下檀渊之盟——送过每年给辽国30万两白银,丝绸、绢等。后来到了宋仁宗时期,才出了一个真正能打仗的将军——狄青。可惜后来被重文轻武的朝堂大臣,在欧阳修的带领下排挤了出去。到了神宗时期,发生了攻打西夏的“西北䘮师”;几乎把王安石积累的国家财富全赔光了。从此以后,宋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徽钦二宗时期,先是宋徽宗不顾辽国的请和,大臣们的反对,与金国结成海上盟约,灭掉辽国。然后金国人围困东京,“靖康之变中”宋朝的皇帝没有一丁点骨气,一兵一卒都没动,自己到人家军营请和,结果被扣留。为了赎回皇帝,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结果东京汴梁被金国攻占;徽钦二宗以及后宫三千多人,加上文武大臣家眷十万余人被押送北上。金国曾经立了一个傀儡皇帝——张邦昌,国号是楚。存在时间很短——因为都不认这个皇帝,加上赵构在应天府(商丘)登基,至此北宋灭亡;南宋开始。北宋亡于无将,不但没有合格的将军带兵,连一丁点的尚武精神血性都没有。

南宋开始,一大群能打仗的名将脱颖而出。宗泽、岳飞、韩世忠、张先等等;开头打出了一个大好局面。岳飞朱仙镇大败金军,极大的鼓舞了宋人的士气,尤其是宋人不再相信金人不可打败这个痼疾。可是,此时刚建立的南宋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秦桧,千古第一奸相。把南宋的的名将们通过政治手段整死殆尽,杀了岳飞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先后,又搞了一个“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把逃到南方的原来北宋遗民全部遣返。至此北方的人对宋朝心灰意冷,这也是为啥后来金国的汉人将军不认为自己是宋人。到了后期,蒙古的崛起,本来好好的宋金联盟,可是偏偏金国最后两个皇帝是猪队友。为何如此说?当时宋朝的大臣们制定了好几个策略,联蒙灭金、联金抗蒙;而且都倾向于第二种,但是此时金国皇帝仿佛脑袋被门挤了。金哀宗和金末帝,两代皇帝在对蒙古作战失利后,天真的认为:自己北边的损失可以从南宋这里弥补。他们不理会南宋提出的联合抗蒙。攻打南宋,结果被南宋名将们打的大败而归。而此时蒙古趁着金国人打南宋,在北方偷袭,占领了久攻不下的山西。

金国这个猪队友不但还了自己,也坑了南宋。蒙古灭掉金国后,金国人口少了90%左右。当时宋朝大将在河南地,到处都是尸骨,惨不忍睹。生产力破坏殆尽。而此时,南宋只能南归自保。最后蒙古先灭吐蕃,后灭大理,对南宋南北夹击 ,南宋灭亡。


嘟嘟读读


唐朝,名将辈出,开疆拓土,积极进取。安史之乱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唐朝的总体态势是扩张的,对吐谷浑,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日本等,太多了。契丹在唐时唯唯诺诺,渤海新罗等也是如此。总的来说,前100多年对外战争屡战屡胜,版图大增,影响力远达中,西亚,自汉朝之后最强,版图为汉人王朝之最。

宋朝,前期先是收复燕云惨败,后被打到黄河附近,签订檀渊之盟,给辽岁币,岁岁不绝。再后来党项反叛,李元昊立国,宋朝河西之地尽失,连养马的地方都没有,还得继续给岁币,版图小还不断丢,最后整个北方都丢了,还向金朝称臣,继续纳供,与唐朝天可汗相比,孰强孰弱?

宋朝的文人是幸福的,宋朝的武将是悲哀的,太祖吸取教训,来了个杯酒释兵权,之后武将们做富家翁了,文人又屡屡压制武将,重文轻武,不修武备,天天对外以和为贵,好不容易有一个狄青,还被文人迫害(还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差点丢命。到了南宋,莫须有杀岳飞父子,其他武将多有压制,失意之极,韩世忠到死高呼渡河,可见一斑。

综合一下

对辽:惨败,给岁币

对金:惨败,靖康之耻,称臣纳贡

对西夏:失败,丢河西,岁币不绝

对蒙古?算了,要求太高了。

影响力,版图就中原和南方这一块,与唐朝比个毛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