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老子是一個冷靜的智者,只做中肯的分析判斷。在治理社會方面,老子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但莊子更冷峻灑脫,無所顧忌。他批儒批墨,反對“尚賢”,譏諷仁義,毫不留情。莊子直接了當地說:聖人是社會毒瘤,聖人不死,大盜不已;聖人不死,其害無窮!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先是在《外篇·馬蹄》說到造成社會紛爭不止、動亂的根源“此亦聖人之過也”。但在《外篇·馬蹄》進一步說到“聖人不死,大盜(竊國者)不已”。先看《馬蹄篇》:


至德之世……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 也。此亦聖人之過也。


大意是說,遠古時期,人人平等,萬物平等,沒有君子與小人之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到人性開始膨脹,大酋長晉升為國王,“至德”降而為“有德”,又祭出聖人,聖人抬出“仁義”招牌,祭出禮樂,說明社會已經道崩德壞,只有降而求其次,拿出這些幌子來強行規範。其結果是:禮樂剝奪自由,仁義鉗制思想,名利滋生,矜誇成風;巧詐行世,道真不存。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於是,昏君佞臣弄權,大盜奸賊當道;偽君子八面玲瓏,真小人油光水滑。人心不古,道德崩塌。誰之過?聖人!

如果說莊子在《馬蹄》裡說的還算平和,給聖人留有一點情面的話,到了《胠篋qūqiè》裡,他就一點情面也不留了,直指聖人是無惡不作的罪魁禍首,因此他怒髮衝冠:聖人不死,大盜不已!他說:


將為胠篋探囊發匱之盜而為守備,則必攝緘藤,固扃鐍,此世俗之 所謂知也。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唯恐緘藤扃鐍之不 固也。然則鄉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蹠也。

他的意思是說:人們都將財物藏在箱子裡,繩捆索綁,以防被盜。人們認為這是普遍的防盜常識。但是這隻能防備小偷小摸,對於大盜絲毫不起作用。大盜通常是成群結隊,明火執仗,呼嘯而至,破門而入,順從者可得保命,抵抗著格殺勿論,哪裡還要解鎖開箱,直接肩扛手提,揚長而去。

……人們愈倚重於聖人的那一套,愈有利於暴君奸臣和大盜,社會就愈發混亂。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所言大盜,並非普通的大盜,而是竊國之賊。他舉例說:

從前的老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曾經是周天子麾下第一文明富強之國,到了齊簡公時代,一個部長級的大夫田成子,殺了簡公,盜了齊國,改了國姓。他何止偷了姜氏的江山,連同聖人的仁義禮樂都一鍋端了。他打著禪讓的幌子,穿著仁義的外衣,唱著禮樂的歌謠,欺上瞞下,軟硬兼施,終獲周天子御批為侯,名正言順地坐穩了江山。

百姓都以為田氏仁義行於天下,恩德佈於黎民,寬而納之,順而從之。這就是“竊鉤者誅,竊國者王”啊!自此以後,弒君篡位者有之,並國滅族者有之,欺母霸妹者,亦有之,其理由無不出於聖人教諭,其行為無不合乎君子規範!是誰給這些竊國大盜鋪平的道路,製造的輿論,提供的工具?還是聖人和聖人的“教諭”。因此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莊子還以盜蹠為例,說盜賊之道就是聖人的“教諭”:聖、智、仁、義、勇。

盜柘,名展雄,又稱柳下蹠,是“坐懷不亂”的“和聖”柳下惠的兄弟,不知何故,一個成為真聖人,一個成了真大盜。有一次,盜蹠的手下問盜蹠,聖人常常掛在嘴邊的“道”是啥玩意兒?咱們這一行也有道嗎?盜蹠回答道:行行有道,無道何以立足江湖: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 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 者,天下未之有也。”


盜蹠說:憑直覺就能判定目標家中財富者,是為聖;一旦確定目標,勇往直前者,是為勇;撤退時爭著斷後,承擔風險者,是為義;適可而止者,是為智;分贓公平者,是為仁。此五德者皆是聖人教導,切記並執行,是為本行之道。無道,只能做點小偷小摸的勾當,豈能成就大盜事業?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所以莊子感慨道:好人若是沒有聖人之道的教諭、指導,做不成好人;壞人離開了聖人之道的指導,也做不成壞人。目前這戰國時代的現實社會是,好人太少,壞人太多,這就意味著,聖人作的惡比貢獻大得多。聽從聖人的教導,若是有一個人行善,就會有一群人作惡。所以,聖人出仁義,天下動干戈!社會之病,病在聖人。聖人不除,禍害不止!

實際上,莊子對於聖人的批判,與老子絕聖棄智的思想一脈相承,老子對於聖人仁義方面的闡述不是很多,比如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辯,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這兩章涉及聖人仁義巧詐方面的論述,大意是:

大道廢了,於是提出仁義的主張;智慧運用了,於是便有了詭詐和虛偽;家庭失和了,就倡導孝慈;國家亂套了,於是推崇忠臣。

社會應該拋棄智辯、偽詐和巧利,老百姓才會得到實惠,恢復孝慈的天性,盜賊會自然消失。智辯、偽詐、巧利這三樣東西全是私慾的粉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心有所歸:迴歸樸質,減少私慾。

莊子為什麼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老子借天地萬物以諷君明道,在論到盜賊時,老子只說“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而莊子則借人事以闡理喻道。他直接把社會混亂的矛頭指向具體人、事,把竊國者視為大盜,是毒瘤,是社會動盪混亂的根源,不除此根,永無寧日。

世人稱莊子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他用文學的如椽巨筆,勾天畫地,描摹社會現狀,一針見血,一切帝王聖賢,無論是文王、周公、孔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只要不符合大道精神並自以為“得道”者,他都直言不諱,無所避諱,都可以拿來作比喻,或者做批評的對象,是諸子中最具特色的一個。魯迅評價莊子: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