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影视蜃楼


孟浩然最失意时的诗作《岁暮归南山》,清人冯舒说:(此诗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孟浩然的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六年(728)落第还乡之时。岁暮,即年末。南山,指襄阳城南之岘山,孟浩然隐居的园庐就在岘山附近。诗题一作《归故园作》。

<strong>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和上书奏事的地方。《汉书·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颜师古注:“未央殿虽南向,而尚书奏事,谒见之徒,诣北阙。”后通称帝王宫阙为北阙,这里借指朝廷。

休上书,不再上书自荐。

再也不要上书自荐求官了,回到自己南山破旧的园庐隐居罢!

首联写诗人孟浩然求官失败、怏怏而归的失望与悲愤之情。“北阙”“南山”对起,“阙”“山”之高峻,“北”“南”之广远,从字面上赋予了孟浩然“休”“归”行为一种孤介的意慨。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多病,并非真指身体多病,《庄子》有云:“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这里的多病,指的就是“学而不能行”,空有才华,却不能出仕当官。

才能不济,所以被明主抛弃,不能当官显达,连朋友都疏远了自己。

所谓不才,是反话,实为明主不识自己的才华。他在自己的诗中直言皇帝不识自己的才华,直言朋友势利而疏远自己,毫无避讳,展现出孟浩然怨愤狷介之慨。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青阳,指春天。《尔雅·释天》:“春为青阳。”因春天气清而温阳,故称。

岁除,岁尽,冬去春来,逼迫旧年除去。

星星白发,催着年华老去,春光将至,将旧年的日子渐渐逼除。

颈联写年华逝去的悲伤。“催”“逼”都暗示着时不我待的内心感受,人生理想没有实现,而人生的时光不断逝去,诗人内心的焦急和无奈可想而知。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寐,睡不着。

虚,月光空彻透明。

愁绪满怀,让人难以入睡,松间明月,照着窗户,空虚透明。

写明月,用一个“虚”字,透露出人生的虚无感,人生的梦想,志向,不遇于时,不得明主赏识,一切都变得跟月光一样虚无飘渺了。

孟浩然此诗,可谓写尽人生失意。满腹才学,却不得明主赏识,做不了官,还被朋友疏远,人生无所成就,岁月却不断流逝。

他只能无力地看着这一生无所作为了,这样的无力感,我想,很多人都曾有过。

你是否也曾在某一个夜晚,点起一支又一支的烟,内心里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愁绪,人生不断流逝,而曾经的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曾经称兄道弟的朋友,也一个一个地远离了你,没有人听你诉说此刻的心情,而你,只能望着窗外的明月,点起一支又一支的烟。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志向,有一些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没有,还有的已经被我们埋葬,读孟浩然的这首诗,或诉能激起我们内心的一点感慨,帮我们缅怀那些没有实现的和已经被我们埋葬了的志向和梦想。

关于孟浩然的这首诗,《唐摭言》和《新唐书·文艺传》中记载了一个这样一个故事,王维与孟浩然是诗友,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家中聊天,当时王维还是朝廷官员,皇帝唐玄宗突然到访王维住所,吓得孟浩然赶紧躲在了床底下,但王维不敢隐瞒,奏告了唐玄宗,唐玄宗笑着说:“我早就听说过他,召他出来见见吧。”孟浩然出来,玄宗问了些家长里短后,让他念一首自己的诗,孟浩然就念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完,说:“我不曾弃人,是你自己不求进吧?怎么反倒说我抛弃你?”于是将孟浩然放还,自此孟浩然终身未仕。

孟浩然在玄宗面前诵读此诗,显然是他认为这是他最好的诗作,但诗中“不才明主弃”这样赤裸裸针对玄宗的牢骚话,自然会让玄宗听了不舒服,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让人怀疑。


谢小楼


孟浩然(689-740),盛唐诗人,传世之作263首,以五言和写景见长。《岁暮归南山》乃中晚年作品,表达此生仕途不达,且病患缠身,年岁亦不饶人,故不再追求功名,而要归隐山野草舍,与松月作伴,聊以自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此诗虽无惊人之句,平铺直叙,但感情真挚,描写真切,完全发自内心,绝非无病呻吟。这正是作品的生命力,恰如李白的《静夜思》,简单而真实。孟浩然还有一首诗,题为《留别王维》,内容相仿,亦为仕途失意之作,我觉得好于这一首,主要是写出了生活哲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两人志趣相投,友情崇高,从李白两首诗里可见一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解其意?我以为,这并非作者写景抒情,而是赞美孟浩然的人品和诗品:超然世外,无人能及,将会像江河一样流传久远。"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是的,李白崇拜孟浩然,深受其影响,一生鄙视功名利禄,成为唐代唯一不走科举道路的诗人。


刘黎亭


这首诗是作者归隐之际的作品,“一生失意之诗”,倒也说得过去,怎么就成了“千古得意之作”呢,我倒一时没看出来。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大意是: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面递送奏折了,返回南山我那破旧的房子里。

因没有才能而致君主弃用我,身体又染病痛朋友们离我远去。

白发增多逐渐催人老,岁暮已至新春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四十岁上,他去长安应进士举落第,心情苦闷、沮丧,想上书皇帝又犹豫,遂成此诗。

功名求不成了,那就归隐田园吧,但是,心底里是多么地不甘哪,说白了,就这。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满腹的落寞和惆怅,伴随着漫漫长夜,着实苦也。

作者没能通过中央政府的考试,仕途就此灰暗,但他仍不甘心,在长安继续献赋以求赏识,曾“名动公卿”,他还与王唯结成忘年交(二人的诗作闻名于朝野,合称“王孟”),赏识他诗才的公卿虽多,但他也终未遂愿。此后便一心归田园,到处去旅游,“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这首《岁暮归南山》,文笔厚重辗转,风格悠远深长,语言丰富多姿,之所以得到“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的高评,源于刘辰翁的《王孟诗评》中的一句话,“刘云,他人有此起,无此结,每见短气。又云,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

据说皇帝也读过他的这首诗,颇为赞赏。

孟浩然诗句多受好评,缘于他用词“最为清雅,不求工而自合”,他不过于注重格式韵律,清淡自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一一最后我得加上一句感慨,人生短暂,能够考大学一定要考上。万一没考上,那就得学习孟公,喇叭不响调头吹,真有才就不怕被埋没。


收复旧山河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韵味无穷。

  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是朝廷命官。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包括张、王在内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也流传着孟浩然让皇帝“栽跟头”的故事。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王维处,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为久闻大名,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当皇上听到“不抛弃你呢?”十分不悦,唐玄宗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过隐居生活。诗人在诗中自怨自艾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愤闷,表达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对世态炎凉的幽怨、哀伤,反映出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带给有志之士的痛苦。全诗委婉含蓄,感情复杂深刻,感人至深。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马德里的阳光


《岁暮归南山》是孟浩然在不惑之年进士考试失利后所作,诗中交待了作者归隐南山的原因:仕途失意,所以是“一生失意之诗”;诗中的文字含蓄,使用了反语而使得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值得琢磨,所以又是“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的全诗如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的大意是:

不再向朝廷进献奏章,打算隐归至南山破落的家园。因为自己的不才而被圣明的君主抛弃,由于卧病在床而被老朋友疏远。白发催人老去,年终将尽,春天在慢慢地逼近。思绪悠长,因愁闷而夜不能寐,月夜下松树的影子映在了空寂的窗上。

诗意赏析:

  •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北阙”代指朝廷;“休”:停止。不再向朝廷上奏章,而是归隐到南山破落的家园。诗人在四十岁进士落第后,便决定停止追求仕途而归隐家园。这两句可看作是诗人在表决心。

  •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不才”:无才;“明主”:圣明的君主。因为自己的无才而被圣明的君主抛弃,因为自己的多病而被老朋友疏远。“不才”和“明主”在这里是反语。诗人真的是不才么?怎么可能!既然君主圣明,那么又是为什么不重用有才的诗人呢?“病”多和“穷”联系在一起,诗人既多病又贫穷,老朋友当然会疏远自己了,谁想和总是找自己借钱的人做朋友呢?当然,当你腰缠万贯时,自然会招来很多“朋友”。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青阳”指春天;“岁除”:一年将尽。白发催人老去,一年将尽,新一年的春天在慢慢逼近。这两句诗中包含着诗人感叹时光飞逝而自己仍无所作为的遗憾和无奈。
  •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永怀”:悠远的思绪。诗人的思绪悠长,愁闷的他夜不能寐,从而看到了月夜下松树映在窗上的阴影。“虚”不仅是窗的空虚,也是夜晚环境的空虚,诗人内心的空虚。

文字的二三事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都毫无保留地表达他对孟浩然的爱意,这是一个了不得的诗人,能排在唐诗前五名。

《岁暮归南山》(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南山:诗人家乡湖北襄阳的岘山,也有可能是陕西秦岭一段终南山,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归隐地。

北阙:皇宫北楼,代指朝廷或君主,《汉书》:“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敝庐:自己破败的房子。

什么意思呢?

不再皇宫等待召见了,我要回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我没才,皇帝都嫌弃,我多病,朋友都远离。 白发增多,年华老去,眼看新年了。愁思百结, 夜不能寐,明月,松影,寂静无声。


显然,这是首满是恼骚,怨天尤人的诗,只是孟浩然写得委婉。本家境殷实,书香门第,天生多才,20岁便以一首《题鹿门山》表达自由散漫,纵情山水的偏好。40岁时却突然四处求谒,考取功名。那一首出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便是自荐之作。然而第一次赶赴长安科考,就以失败告终,七年后再次赴长安求仕,依旧落魄而回。这首诗,可能就创作于仕途失意之时。

这句评价出自元代方回的诗评《瀛奎律髓汇评》:“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




1 终结了仕途

孟浩然40岁才赴科考,这与李白40岁才混进翰林院倒有几分相似,只是李白或因家庭或因性格,没走科举之路,而孟浩然虽赴科考,运气差了点,应试失败,求谒也失败,令其大为懊丧,现实无情地粉碎了孟浩然在政治上曾抱有的幻想。自此,本就清高自负的孟浩然真的就心灰意冷,要栖隐山水之间了。李白说他“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也真符合孟浩然清风高山般的隐逸形象。

有史料记载孟浩然求仕失败是因为这首诗。《新唐书》《唐才子传》都记载了孟浩然因这首诗被唐玄宗弃之不用,放还襄阳的故事。孟浩然的好友众多,经王维或者张说推荐,孟浩然得以在玄宗面前一展才华,谁知玄宗看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时,恼然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尽管此诗写得如此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君王一句话,于孟浩然而言,是致命的,从此便真的与仕途无缘了。

为何“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字面上理解,这句话说得极其谦虚与真诚,孟浩然自认才华不够,辜负了明君。然而仔细想想,这句话很有骨气的,没有才能被抛弃,抱怨君主对自己才华的否定,身体多病被疏远,直怼现实批判人情的冷漠。只是孟浩然委婉表达而已,没有像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般激愤!所以,唐玄宗才如此愤怒!

这个故事类似于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也因这句诗而黜落了柳永。柳永自此也美其名曰“奉旨填词”了。

可见,文人都有倔强的臭脾气,若委曲求全只为一官半职,倒不如浪荡江湖,潇洒自在!人格尊严永远是正直的文化人不可撼动的底线!孟浩然也荣幸得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一首诗而被皇帝远黜的文人。

这个故事真实与否,我是有质疑的。举荐人是王维,或张说,甚至李白,版本众多,人云亦云的成分多。孟浩然的诗作很多,能以“气蒸云梦泽”来向张九龄自荐,能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太学满座惊叹,怎么可能以一首恼骚诗向玄宗自荐呢?

然而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仕途有渴望,却也给自己留了退路,回到南山敝庐,回归田园生活。他是侍才孤傲的,就算做了官,也会像陶渊明或李白一样,因为个性的原因而被统治阶级疏远,当不了长久的官。后来,被张九龄召至幕下的孟浩然,没做几天官便离开了。文人的正直与浪漫,注定与官场相抵,他们的世界就是一支笔的自由挥洒而创造个人的艺术之境。


所以,无论是否因这首诗而被统治者弃之不用,孟浩然都因个性与追求的原因,被绝于仕途,这是沉痛而无奈的,这首诗是其心志的自白,失意沮丧之作。

2 成就了诗名

虽然君王一句话,扼杀了一个文人的政治热情,却成就了一个诗人的千古美名。

于孟浩然而言,他的人生是不圆满的,甚至是失败的,同为好友的王维,张说官场得意,而自己却一事无成,这种挫败感与失意感,不自觉地流露在诗句中,“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然而,正是这种抑郁患失的感情,使得他更专注于诗,对山水田园的发现与领悟,比别人更为深刻,更为美妙。原本只是一种恼骚的发泄与借山水田园风光来安抚一下受伤的心灵,诗人却写出千古佳句来。在我们看来,这些清淡自然,如同山间清风,江上明月的诗句,却给大唐诗歌,甚至是整个诗歌艺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都得归功于孟浩然与仕途无缘,而居于寻常山水田园间。

(1)自然山水田园诗第一人

孟浩然是初、盛唐过渡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李白、杜甫。

初唐流行的宫体诗,尤其注重词藻,甚至是奉和应制之作,还有古体诗,大多咏物,主题思想上并无多少深刻,孟浩然的诗从初唐风行的咏物、应制等狭窄题材中解放出来,反映山水隐逸生活,恬淡孤清,形成和谐优美的意境,而自成风格。

孟浩然擅长五言短篇,初唐四杰开创的诗风到他这里,更为成熟,内容上也更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山水之境其实是自我之境,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闻一多说:“由初唐荒淫的宫体诗跳到杜甫严肃的人生描写,这中间必然有一段净化过程,这就是孟浩然所代表的风格。”




(2) 文字清透干净第一人

自陶渊明以后,可能没有哪个诗人笔下的自然世界再让我们无限向往的,直到孟浩然的出现。

孟浩然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等地漫游,他是个宅诗人,偶尔也是个穷游爱好者,他以自然之心观自然万物再付诸笔墨语言。

他的文字干净极了,他的意境清静幽远,又带着点哀愁。杜甫称他:“清诗句句尽堪传。”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他的自然诗比陶渊明少了苦涩味,又比王维的多了烟火气。他的山水诗对李白是有很大影响的,写自然山水,写个人情怀,是“真风景与真性情”!

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3)唐代隐逸潇洒第一人

说到隐居不仕,除了陶渊明,唐代众多诗人中,写隐逸诗不少,然而真正隐逸的,恐怕只有孟浩然。

孟浩然是有个性的诗人,一言不合就回鹿门山,这是他的精神栖息处,他有过两次求仕机会,失败了就彻底死心了,换另一种活法,且活得让别人羡慕,陶渊明也是让人佩服他辞官归隐的勇气,但却没几人羡慕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清贫寂寞的农村生活,但孟浩然不同,他笔下的生活是“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的幽雅清静。

孟浩然是第一个将山水田园生活写出真正乐趣的人,自然,随意,愉心,早于王维,影响了李白。他也是唐朝文人中第一个将归隐付诸实际的,不拖泥带水,与仕途绝裂后,再也不抱幻想的诗人。这种果断,缘于他对自身的清醒认识。他是主动的,而不是像李白纵情山水是被官场所不容的一种反抗。

闻一多说他:“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率性而为,潇洒人生,孟浩然似乎摆脱了读书人匡济天下,功成名就的套式,而有道家自然无为的风流。

在人人都讲究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和平盛世之时,孟浩然却以回归自然为乐,开创一种新诗风,表达生活的一种美好与生命的自由之真,这是整个唐诗最出彩的地方,孟浩然起了一个很好的开头,虽是失意之诗,却能涅槃重生,谱写新诗篇。


一绿浮芳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这首诗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我们看是否有失偏颇?

第一,孟浩然早年寻求仕途,但是屡考不中。

第二,渴望名人将他引荐给唐玄宗,张说做宰相时,孟浩然为张说内署。有一次,二人恰碰到了唐玄宗,张说便把孟浩然引荐给了唐玄宗,孟浩然便给玄宗咏颂自己的诗,说道“不才明主弃”时,另唐玄宗很不高兴,所以也没赐个一官半爵的。

第三,张九龄做宰相的时候,招引他,可惜因为直谏敢言张九龄不久便被罢相,孟浩然的仕途之路也就终结了。

也就是说,孟浩然一生根本没得意过,他不像张九龄、李适之等人,在宰相位置上被罢免,所以非常失意。而孟浩然想当官都想的有点疯了。我们看他的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送给张九龄的,尾联非常直白的告诉了张九龄自己的心思。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前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转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倒数第二句,也是想着谁能引荐他。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写尽失意,第三句直接写了,现在当官的谁能帮助一下自己呢?

总之,孟浩然一生求官不得,郁郁而终,《岁暮归南山》只是他“一生失意之诗”的其中的一首而已。不见得比《春晓》好!


读史思辨


孟浩然的这首诗,说是一生失意之作,是没有问题的,要说是千古得意之作,似乎有点过了。不过,这首诗确实反映了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慌慌张张心急火燎地追求仕途,却始终不得门路,从而脑子发昏,写下这首据说是影响了一生的诗。



唐代科举考试,为出身并非高门大族的读书人,造了一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道路。他们可以通过诗文走向仕途。但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很显然是不完善的。它没有糊卷制度,考官和考生之间可能互相认识,甚至是考官的学生。所以,在唐代考生必须要拜见考官,最好拜见那些文坛领袖,然后文坛领袖推荐的话,那么就可以名满天下,考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所以,唐朝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方面是去游学,另一方面,是拜见文坛的牛人,好获得推荐。杜甫漫游京师十多年,王维在岐王宅里寻常见,白居易拜见顾况等,都是如此。

孟浩然在四十岁之前,其实是完全失去了自我。

他是个性格矛盾的综合体。

他是个豁达洒落之人,但又跳不出红尘,

他是个快乐高蹈之人,但又时时为仕途不顺而焦虑不安。

他的诗歌中,自有一种天真天然与逍遥,实际上,四十岁之前,他其实就是个装的状态。

孟浩然去考过进士,没考上。在太学也曾经以微云淡河,疏雨滴梧桐的名句,震惊四座。但是考运实在不行,就是考不上。所以孟浩然始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下,他的诗中始终有些酸气和怨气。据说,正是这首发牢骚的诗,被唐玄宗看到,唐玄宗认为这冤枉了他,所以孟浩然的仕途就玩完了。这和宋朝的柳永,因为一首词得罪了宋仁宗一样。《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传说孟浩然在王维的官邸做客时候,唐玄宗来了,孟浩然无处可躲,只好躲在桌子底下,唐玄宗叫他出来,知道他是大诗人孟浩然,就让他走几步,弄首诗听听,孟浩然也是脑子发昏,就念了这一首。其实,孟浩然得意之作有不少,同样是去找工作,他在张九龄那里,念的一首诗就很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显然,这首诗应该是唐朝干谒诗中的极品,无论是豪放的风格,雄浑的境界,还是含蓄的求职,都是恰到好处。而在唐玄宗面前念的这首诗,完全满满地都是抱怨。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埋怨自己,充满了自责,充满了自怨自艾,实际上,矫情的孟浩然,更多地把自己考不上进士的结果,归罪于社会。或者说,他显然已经开始怨恨体制了。这个对知识分子来说,是个极为要命的事情。

“北阙休上书”,表面意思是说,还是算了吧,不要再费力气给朝廷上书了,还是“南山归敝庐”吧,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南山,看流水悠闲白云无心。很显然,孟浩然还没有失去机心,毕竟休上书和归南山,绝不是自己的心愿,而是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精通艺术的唐玄宗,一听就明白,原来这孟浩然一肚子都是埋怨啊。


高潮来了:

“不才明主弃”,表面上说自己能力不行,实际上,这就是假装谦虚。孟浩然是相当自负的。曾经说自己“词赋亦颇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怀才不遇呢?很显然是没有遇见明主。这本来是献媚之词,然而马屁拍到马腿上,事与愿违。“多病故人疏”,说的更加凄凉。意思是说自己多病,连朋友们都疏远了自己。

孟浩然先说没有遇到明主,后说没有老友推荐。这孟浩然无意之中就得罪了唐玄宗和张九龄王维等推荐他的人。

最后两句就是描写自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写得好啊。其实哪里是夜窗虚,是心虚啊,是孤独寂寞啊。“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孟浩然这首诗,成功地得罪了唐玄宗,也成功地让自己彻底对仕途绝望,从而让自己走上了另外一天道路,就是走出焦虑,走出红尘,回到自然山水之间,从而让自己在四十岁之后,彻底看透了人生,也让自己活的美好起来。


好玩的国学


孟浩然,字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晓》、《过故人庄》等都是他的作品。可是这样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却终身不得志向,后来他便隐居了山林。虽然他的人生经历单一,导致他的诗的题材简单。但是他的诗又自成一派,诗的文字朴实无华,内涵丰富。于是后人将他和王维并称为‘王孟’由此可见孟浩然在当时的地位之高。那么孟浩然的一生究竟经历过了什么?

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不惑之年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非常苦闷。遥想自己“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年少之时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今又得到王维、张九龄等名流赞誉,颇具诗名,可应试还是失利了,不免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表明心意,展示才华,以求功名,但又十分犹豫,进退不定。这首诗《岁暮归南山》正是在这种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形下写出来的。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应试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两人正酣谈之时,恰逢玄宗皇帝驾到。孟浩然布衣白身,在此翰林院不合规矩,王维也难说清楚,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玄宗皇帝见王维面色紧张,谈吐局促,更见床下外露衣摆,于是微微一笑,似有深意。王维何等聪明,知道事已难饰,不敢欺君,道出实情。玄宗皇帝没有生气,更没治罪,得知面前这位正是已颇具诗名的孟浩然之时,便命他作诗。出了先前的事情,浩然惊魂未定,一时不知从何言起,只好把前几日新作的《岁暮归南山》吟诵一番。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听到这里,玄宗皇帝有些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即你不求为朝廷效力,我也不曾弃你,为什么你反倒诬赖于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去吧。于是,便打发孟浩然回了老家。

往后的日子里孟浩然就过上了悠然自适的生活,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四处游历。这期间他还结识了向李白,王维这样的大人物。他们也都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晓》也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诗的字数虽然不多,但是诗的每一个字都用的非常的巧妙。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画卷。不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后来他还故地重游,去到了他以前的居住过的地方,在那里他感受颇丰,写下了《过故人庄》这首经典的诗篇。这首诗也将他洒脱的诗人情怀表达出来,诗中有画,并且语言朴实无华,但读起来有非常的生动。往后的日子里孟浩然写了许多这样的诗篇,他的诗清新自然,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内容清新淡雅,充满诗意。他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孟浩然的一生是坎坷不得志的,虽然他一直都没有实现他自己进入仕途的政治抱负,但是他用他的才情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这些诗篇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可爱可敬的诗人孟浩然,所以有人说孟浩然的终身不得志也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是人间惆怅客英子


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原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

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

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

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

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像孟浩然这样的才子,一生追求功名无望,看来有些事情确实不能强求,冥冥中自有安排。也是诗人在这种境遇下,写出了这首千古流传的佳作,故可以说这首诗是一生失意之作,千古得意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