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幫助他健康成長?

璇子心視界


相信孩子

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想請問你兩個問題 : 一、父母做什麼是你認為的控制了孩子? 二、什麼樣的成長是屬於你認為的健康的成長?

在《有一種天使叫媽媽》中提到,一個孩子快要降臨人間,他說他除了唱歌和微笑什麼都不會,他害怕、恐懼,上帝說會派一個天使照顧、教他,這個天使的名字就叫——媽媽。

當你回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之後,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去找相關的書來看,瞭解各個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特點,6歲前的關鍵期、7—14歲學習能力的建立等,孩子需要引導,需要我們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只有我們真正的懂孩子、有方法,才能更好的幫他建立獨立完整的人格體系。

不要想著找一個方式就能解決問題,即使這個方式別人家的孩子適合,你家的也不一定適合,畢竟孩子都是不同的的獨立個體。



心理諮詢師伊華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從九型人格的角度,我屬於八號人格。這一類型的,控制慾也是比較強的。也就是說,我也自己的控制慾是很明顯的。接下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我是一個需要控制我周圍的人或者事物,這樣我才會有安全感。因為他們都在我的可控範圍內,我能掌握。我覺得,失去了控制,我自己會感到很焦慮。我清楚的認識到,這個控制是源於我自己,是為了滿足我自己,也不是我的控制行為是為了他好,會讓他更幸福。控制,本就是我們自己滿足自己的感覺的。

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在以後形成一個懦弱的性格,膽小,不願擔責任,碌碌無為;也可能會很叛逆,逆反心理很強。這兩種性格的任何一種,都是不夠健全的人格。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那樣,所以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自己想想,這樣的行為,他會有什麼樣的行為來應對我。一開始很難,控制的行為是不自覺的。後來慢慢的習慣了,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我就是這樣,知道控制是滿足自己的感覺,並不是為他好的行為。知道控制下的孩子後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以後有什麼樣的影響,才停止了我的控制。

也許,停止了我們的控制,他可能會更好更健康的成長。我們給足我們的愛,讓他們的內心力量足夠,相信他們會健康成長。


郭靖黃蓉升級版


可能每個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會說我這樣掏心掏肺的對你好,你怎麼就感覺不到呢?我原來也經常這樣的對我孩子說,後來我在反思為什麼孩子感覺不到我們對他的好,是我們的方法不對還是我們的說話語氣不對,都不是,如果我還是個孩子,每天有個人在我面前說這說那,還說是為了我好,可能我也會煩,有句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天天在一起就沒什麼親近的感覺,後來我一段時間不理他,你愛幹什麼幹什麼,愛怎麼寫作業就怎麼寫,愛穿什麼衣服你隨便,我都不參與意見,他說作業多不想寫,我說那就不寫,隨你的心,老師那說不過去我幫你說,以前可能就是催著他趕緊寫,現在他就心裡沒底了,還是自己默默的寫完作業,等他真正遇到什麼問題來問我,我才給他說,順便給他講道理,他才能聽得進去,我們強行給他灌輸道理,那是聽不進去的!


明時秋野


孩子;保持;心裡健康

(一)情感投資——讓孩子天天快樂

輕鬆愉快的情緒能使孩子順利地進行各種活動,父母應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興高采烈的狀態。幼兒情緒的發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點,為使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體驗,父母要做到:

1、為孩子樹立模仿的榜樣,時時處處以自己樂觀向上的情緒去感染孩子。

2、父母之間要建立和諧、默契的關係,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臉是父母之間關係的晴雨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美國精神病專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相應的精神投資。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二)尊重孩子--讓孩子感到父母可親可敬

1、尊重孩子,儘管他們年齡小,也要把他們看成家庭中具有一定獨立自主性的成員,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講話,以減少威嚴感,使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以及與家人融洽的關係。

2、父母要禮待孩子,對孩子講文明禮貌,不要打罵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好事或有什麼成績,父母都要表示祝賀,絕不吝嗇讚賞。父母對孩子的正確態度應是愛而不嬌,既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在這樣民主自由、寬嚴適度氣氛下成長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熱情、直率、活潑、開朗、自信、活動能力強、善與人共事、社會適應力等良好等優良品質。

(三)循循善誘--讓孩子認識自我

1、孩子是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發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父母應使孩子認識到世界上只有一個我。我是獨特的,有動聽的名字、短短的黑髮、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幹,能用自己的雙手吃飯、穿衣、剪紙、繪畫、彈琴,能用自己的雙腳行、奔跑、跳躍、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聞出多種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聽出各種奇妙的聲音。我有許多優點,當然也有一些缺點,不過,經過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點,做個好孩子。

2、塑造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也十分重要。在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時候,父母要寓教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養孩子自控力的時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訂規章制度,鼓勵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隊長,帶頭遵守家規家法。

3、為使孩子能適應集體生活,從而得到較好的生存和發展,父母還必須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意識,訓練孩子的合作行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識到與人合作的價值,可通過遊戲來進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過馬路的遊戲,先讓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過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讓孩子扶著過馬路。孩子成長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戰勝失敗、消除恐懼的技能,磨練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四)撫養方式要正確——儘可能親自撫養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感情飢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由於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五)環境的影響——創設良好的情感環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是孩子形成健康個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生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總之,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既要注重物質環境的創設,又要關注人文環境的建設;即要注重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又要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要面向全體,又要關注少數幼兒;即要幼兒園高度重視,又要家庭社會的關注、參與。只有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心理之家


這是我的經驗和理解。

 

首先,孩子健康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不控制不等於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心理不健康。

 

其次,不控制並不代表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而沒有規矩。不控制意味著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把父母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需要溫和而堅定的給孩子制定規矩讓他能夠適應社會。

 

最後,為什麼有的人容易控制孩子呢?當我們想要控制孩子時,往往會覺得只有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我們的心情才會變好,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的情緒負責,而真正能為我們情緒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另外,控制我同自我價值有關。只有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才會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


心理諮詢師夢旅人


你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在不控制孩子的基礎上幫助ta健康成長,這個話題,我分兩點來闡述。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首先,控制孩子≠孩子就能健康成長。這兩個觀點是沒有因為,所以的。而且,越是受控制長大的孩子,可能心理健康還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長。

•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父母的關係佔據很大的比重,父母的關係越不好,帶給孩子的影響更大。很糟糕的婚姻環境,還不如雙方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小。

•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把ta當成小大人來看,多傾聽ta的想法,把自己多放在ta的角度看問題。蹲下來和孩子進行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引導孩子讓ta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寫作業,學習是ta自己的事情,完成不了,那麼ta要承擔責任。而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來替ta承擔責任。

•肢體溝通有時比言語溝通更能夠事半功倍。經常抱抱孩子,摸摸ta的腦袋,拍拍ta的肩膀。

•經常鼓勵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說正性的話,而不是負性的。而且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對比。就好比,孩子拿我們和別的父母做對比,說:誰誰誰的爸爸媽媽就特別好。

•引導孩子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好事情。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謝很高興能夠回答你這個問題,在這裡我簡單的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對您所幫助。

首先,孩子健康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不控制不等於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心理不健康。

最後不控制並不代表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而沒有規矩。不控制意味著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把父母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需要溫和而堅定的給孩子制定規矩讓他能夠適應社會。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匯聚藥事


你好!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首先控制不控制孩子,和你能不能幫助孩子成長,都是取決於孩子的。

如果孩子很聽話,做的事情也不會犯錯,那你需要控制他嗎?同樣的,如果你看到他正在做一件錯事,有可能釀成重大的損失的時候,你會不去管它嗎?

至於健康的成長,適用於你的道理未必就適用於他,比如說,大人出了社會以後,需要的是磨平稜角,需要的是減少自己犯錯誤。而小孩在這個時間段應該正是犯錯誤的時候,正是勇於探索的時候。

所以我認為大人要做的事情是。

第一保護好他們。

我們身為孩子的監護人,有義務也有責任,在他們不能夠辨別是非的時候,去制止他們做一些事情,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是什麼樣的事情,都是可以去嘗試的,有些說讓小孩兒自由發展的這種話,如果說真的是對的話,國家為什麼還要設立監護人這樣的一個責任和義務,為什麼不讓他們跟大人一樣適應同樣的一個法律?所謂的不控制,是給予他們一定的機會,成年人都要生活在法律的控制範圍內,更何況是小孩子呢,我覺得這種意識就是有問題的,所以身為大人在這個時間段應該保護好小孩。

第二引而不答

在儒家思想裡邊,對小孩兒教育,提倡的就是這句引而不答,我把你引上路,但我不告訴你怎麼走,怎麼做,答案是什麼?比如說去問他一些問題,不要告訴他答案,讓他自己去找。

小孩子他們在成長和發展中,未必我們的經驗,我們的道理就適用於他,而且時代也在每天的日益更替,我們能做的只是為他打開這扇門,我們能做的只是讓他在走路的中間不至於跌下去,至於後面的事情,只能靠他們自己。



路遇少商


你所說的控制應該是過多幹涉吧,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強加給孩子。

小時候玩過推鐵環嗎,拿著一個工具拖著鐵環往前跑。正常工具的作用是跟鐵環之間似接觸而非接觸,關鍵時刻扶一下鐵環不讓他歪倒就好,而不是往左用下力感覺多了再往右用下力。這樣鐵環就不能正常轉動前行。

教育孩子也一樣我覺的,既要管又不能管的太多,這樣孩子會找不到北。


HCY110119


首先

1.把孩子不當成孩子,而是一個人.人都需要被尊重與信任

2.尊重源於瞭解:瞭解學習小孩不同年齡段成長規律

3.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人生是一場自我不斷完善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