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搞定1》丨“干掉”计划,“杀死”焦虑


2019年8月,有人针对全国范围内月收1万以上的白领,做过一份调查。问题之一是让他们描述“最符合自己心境的词语”,结果“焦虑”一词,出现频率位列第一。

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焦虑症“患者。就像昨天晚上本来计划好要早睡的,躺在床上后心理很不踏实,因为想起白天的计划还没有完成;白天上班的时候,每当我正在忙着处理项目A,常常我的老板又给我安排了任务B,接着忽然插入一个临时任务需要要开会1个小时;另外一直计划要给家里来个大扫除,结果一天下来又没有完成,只能挪到下一天。我心想,“我每天的事情真的是太多了,这些事情让我一直精神紧张,充满了焦虑。”

但是直到《搞定》这本书出现在我面前,我发现我对自己的“焦虑症”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而且也找到了解决之道。

《搞定》这本书的作者戴维·艾伦,他拥有20多年丰富的管理经验,一直担任甲骨文公司、世界银行等公司的企业高级管理顾问,被誉为在提高工作效率最具建树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搞定1》丨“干掉”计划,“杀死”焦虑

网图,侵删


关于“焦虑”,戴维·艾伦在《搞定》这本书提到,“焦虑感和内疚感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你的工作太多而造成,而是因为你撕毁了同自己签订的协议而自然造成的结果。”

所以真正能够让你摆脱焦虑的,是能有效的处理内心的承诺,也即是“把计划的事情完成”,才能让内心回归平静,让生活保持轻松。

那么今天,让我们围绕“如何完成计划,摆脱焦虑”来详细解读《搞定》这本书的精华:


我们为什么会完不成计划?

戴维·艾伦说,“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越是精明的人,拖延越严重,延误的时候越多。”

因为越是精明的人,往往越是对一件事情会有预见性的判断,他能够很早的看到做一件事情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他担心如果做不好一件事情,会受到来自外界不友好的批评,这就造成了一个人止步不前,拖延不止。

1、拖延,是完不成计划的第一个主要原因。

2、除了拖延,还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计划不够明确,也就是拆解到“具体的行动”上来。

我的一位好友,想要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编写程序)做一份副业增加收入,去年开始她就把这项计划列入了自己的“行动清单”。但是一直到了今年,每当我问及此事,她都没有任何行动,“我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看了下她的“行动清单”,四个大字跃然纸上:开启副业。因为这个清单太过于笼统,没有拆解到具体的行动步骤,所以每次想要启动项目,依然是没有头绪。

3、完不成计划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还没有想清楚你具体想要什么。

本书中提到,我们在生活遇到的问题只有两种:一种是你知道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不知道如何达成它;另外一种就是,你不知道你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儿去,那通常你哪儿也去不了。”就犹如在大海中航行,如果你不知道你的目的地在哪里,不管你的船驶向哪个方向,都有可能是错误的方向。

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知道要去哪里但是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以及行动前的拖延症,是我们无法完成计划的“三座大山”。

如何翻越这“三座大山”,戴维·艾伦也在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下面,继续为大家解读。


《搞定1》丨“干掉”计划,“杀死”焦虑

网图,侵删


如何能够保证计划完成?

1、针对拖延症患者,需要培养“成长型思维”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聪明,有可能是一种诅咒”。因为聪明的人,因为害怕他们搞砸事情后,会失去“聪明的光环”,于是不敢挑战超出舒适区范围的事情,他们的这一生,也变得止步不前。

拖延症患者,往往有相似的心理,他们的内心无法承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自身拥有“固定型思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一生,聪明才智是固定的,是不会改变的。而打破这种心理的办法,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他们的思考方式是:我的能力会随着我经验的提升而提升,只要我认真总结,从每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就一定能变得越来越优秀。实践证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能够在一生取得长期的进步的更大的成就,同时,他们往往行事更大胆,敢于尝试,很少拖延。

学会自我接纳、时刻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让自己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都可以帮助自己培养成常型的思维方式,摆脱拖延。

2、检查你的项目清单,确保拆解到具体可执行的行动

爱因斯坦说,“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最简单,而不是相对简单 。”让每一项“行动清单”,简单到不用再思考,即可清空你的大脑,减轻你的焦虑。

例如,如果你需要为这一次的产品创新安排一次会议进行讨论,“安排会议”就是一个模糊的项目,每次看到这个项目条目,你的大脑还是需要进行一些列的思考,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而此刻,你内心的焦虑感,只会加剧。我们需要把它进行下一步的拆解:

第一步:检查部门行程时间,确定空挡时间段;

第二步:检查各个会议室空余时间段,与部门空挡时间想匹配,并预定会议室;

第三步:编写主题邮件,核对邮件内容;

第四步:设立组内成员邮件组;

第五步:确定发送时间,定时发送邮件;

第六步:收集部门反馈,确认每个人成员都收到了通知。

以上的每步,都是“不用再动脑思考”即可执行的项目,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安心的把每个步骤,写入你的“行动清单”并设置执行时间。在执行时间点,收到提醒后,执行当时的步骤即可。

3、审视你的愿望,关注项目的结果

我的上司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常常为了工作加班而毫无怨言,在办公室,他往往是第一个到达工位,最后一个才离开。这位上司有一个3岁的女儿,非常可人。他因为无法兼顾工作和陪伴孩子而苦恼,对女儿也充满了愧疚。

为了弥补这份愧疚,他更加努力的工作,但是每天下班的时间更晚了,因为他承接了更多的项目。“爸爸,你今天什么时候回家啊?”听到电话那头女儿奶声奶气的询问,这位上司变得更加焦躁不安。显然,这位上司是搞错了行动的方向,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

我的上司他所期待的结果是:每天能够按时下班,陪伴女儿学习、玩耍,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

如果意识到这个是自己的愿景,他就不会承接上级更多的任务到日常工中,他会选择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如果可行,还可以分派部分任务给他人完成,自己做一个监督者。

戴维·艾伦说,结果和行动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只有一个人对的预期结果非常清楚的时候,才有可能找出恰当的行动。一旦能够把远大的理想融入平凡的日常生活,就能对问题看的更加透彻、想得更深入,行动力更强、效率更高。


《搞定1》丨“干掉”计划,“杀死”焦虑

网图,侵删


立即行动,摆脱焦虑

中国有句话古话,“光说不练假把式。”

即使你已经知道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列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清单,同时也没有那么在意外界的眼光,但是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的时候常常还是无法立即执行。想想读大学的时候,我们总是赶在最后一晚通宵复习功课就知道了,懒惰是人类的天性。

但是每次直到最后一刻,才付出行动,才做出决策,给我们的精神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压力,又让我们时刻处于压力之中。书中提到3点建议,帮助我们立即行动,彻底摆脱焦虑:

1、两分钟原则

一个行动清单如果能够在两分钟内被完成,那么就应该立即行动。

比如,针对跑步这件事情,第一步:换衣服,跑鞋。这一步是非常简单可以马上执行的,那么不要经过大脑思考,直接执行。然后,不到一个小时,你就发现,你已经在健身房大汗淋漓,享受到了运动带来的畅快和喜悦。用不了多久,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越来越健美的身材和充沛的精力,你也愈发的喜爱运动了。

2、保持时刻收集的好习惯

有天当我已经躺下准备睡觉,忽然想起来,忘记缴纳这个月的社保了。但是我已经暖好了被窝,并不想下床去处理这件事情。但是最后无论如何也无法睡着,因为总是担心万一再忘记,怕是要错过最后缴纳社保的日子了。

最后当我在忧虑中度过了2个小时之后,我决定站起身,把“缴纳社保”这一项列入了第二天的行动清单中,并设置了闹铃,前后花了不到5分钟。而后,很快安然入睡。

戴维·艾伦说,“清空你的大脑,比清空你的胃更有好处。” 因为任何悬而未决的事情,要么处于它应该在的位置,要么盘踞在我们的大脑中。如果盘踞在我们大脑中,就会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消耗我们的精力和意志力,造成我们的焦虑。

如果你想到什么计划或者好的点子,那么用笔或者软件记录下来,把它从大脑中移出去,解放你的大脑,好让你专心致志地干好眼前的事情。

3、时刻问自己“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马克·吐温说,“在行动中保持领先的秘诀在于尽早开始行动。而尽早开始行动的秘诀在于,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易操作的小任务,然后立即实施其中的第一项任务,“

只拥有宏观的的愿景还不足以把我们的理想带入现实的生活,摆脱焦虑,就要完成目标,这离不开具体的行动。

我家的车已经达到的最大行驶里程,早就该换轮胎了。但是一想到这个“巨大的任务”,我和我的先生就开始变得焦虑,更何况还得花费一个下午的时间待在汽车维修店里。我问了自己,换轮胎这件事情,“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答案是:打开通讯录,打电话给我们常换轮胎的老板看看他在不在店里。 这一步真的太简单了,我马上拿起手机,拨出了电话号码。之后,换轮胎这件事情,也在那个下午顺利解决了。

当你保持“拆解下一步行动”的思考习惯,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巨大项目”的每一步,都是如此的简单,你的信心也会大增,并促使你不断采取下一步、下一步、再下一步行动。到最后你会发现,事情已经水到渠成的解决了,焦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戴维·艾伦说,“一个人发挥能量的能力与其放松能力成正比。“一个人越是不焦虑,大脑就越是放松,发挥得也会越好。当你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学会拆解下一步行动并且摆脱拖延,就能将焦虑赶出大脑,获得身心的放松,更好的专注于当下的事物。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所提及的这种状态,就是充分放松、心如止水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既不会对外界发生的事情反应过激,又不会置之不理,这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