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日本航母系列中我的第二篇,我會盡力創作的,希望大家可以喜歡。本人還有很多個系列,想看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相貌清奇的龍驤大頭照

建造背景

《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日本海軍的航母噸位在英美的六成比例,總額81000噸。日本將天城(後被加賀取代)、赤城兩艦改裝為大型航母后,合計噸位已經接近限額,在條約有效期內繼續建造大型航母已不可能。美國、日本各自改造建成兩條大型航母,成為世界上分庭抗禮的兩大海軍航空兵。

這兩國海軍中同時也在流行一種觀點:航母是一種甲板上捱了一枚炸彈,便有極大可能整個失去戰力的海戰武器,簡而言之便是攻強守弱。大型航母等於是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不如分別建造幾艘小型航母,靈活機動,提高生存率的同時還能維持一樣的戰力——後來的事實證明此預想大錯特錯,但畢竟前方無先行者,兩國都依照此觀點開始設計建造較為小型的新航母。

日本海軍建造龍驤的目的是為了在航母建造噸位以外獲得額外戰力!因《華盛頓海軍條約》並不限制10000噸以下的航母(其主要著眼於限制大噸位主力艦),日本海軍覺得這是個可鑽的空子,遂決定建造至少4艘萬噸級以下小型航母--卻將其稱為“航空補給艦”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龍驤級航空母艦,小身板卻擁有巨大的機庫

像龍驤號這樣詭異的設計,設計者當然又是那位善於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的藤本喜久雄。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藤本於1888年1月12日出生於石川縣,1911年畢業於東京工學部造船科,當時獲海軍造船中技士銜,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造船科任職,歷任造船部副部員、部員。1917年以造船監督官的身份前往英國考察造船技術。1920年回國,1921年進入艦本第四部任職,參與了“八八”艦隊計劃中“長門”級戰列艦、“天城”級戰巡的設計和“加賀”號航母的的改造工程,同時成為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講師。1923年晉升海軍造船中佐,1927年作為技術方面的顧問以全權隨員的身份參加了在日內瓦舉行的海軍裁軍會議。同年晉升海軍造船大佐,並出任艦政本部第四部主任,年僅39歲的他成為了設計的領軍人物。1933年藤本晉升為海軍造船少將。

(說真的,我覺得藤本喜久雄和龍驤號的正臉真的很像…)

好好好迴歸正題

戰艦設計

當時日本最新型的重巡洋艦是1926年9月首艦剛剛下水的青葉型,其艦體被藤本選來延用於龍驤號航母。它明顯外張的雙曲線艦艏具有很好的凌波性能。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青葉號重巡洋艦,看起來真的很喜感

開工後沒多長時間,1930年4月,日本在倫敦海軍會議後簽署進一步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10000噸以下的航母也被列入了噸位限制範疇(這說明列強對於艦載航空兵在未來海戰中的功用更加重視了)。日本海軍見龍驤的排水噸位反正是要佔份額,便強令其擴展載機量。

在擴展這方面,日本可從來就沒輸過誰……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在高大的上層建築方面,日本的一些傑作…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違章建築扶桑了

藤本對於這樣的要求一向來者不拒。龍驤初始設計只有一層機庫,遂應海軍要求變更為兩層,將原設計的24機搭載量強行提高至36機。如此匆忙地增設機庫,造成龍驤一眼望去便有重心不穩之感。

橫跨兩舷的大型羅經艦橋位於飛行甲板下,最高的飛行甲板由於沒有艦橋而完全平坦,但前後兩端有少許向下傾斜。龍驤原本計劃達到33節最高航速,但增加機庫、艦載機之後只能勉強達到29節。龍驤的煙囪安裝於右舷側甲板下方位置,並根據赤城的經驗裝有噴淋冷卻裝置。

繼鳳翔之後,龍驤也採用了自美國引進的迴轉穩定儀,以便在不良海況下穩定艦體。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瘋狂擴建後的產物,龍驤號

曲曲折折的服役路

據說龍驤出海進行海試航行時,艦體傾斜相當嚴重——被嚇壞了的艦員回憶說傾斜達到20度,根本站不穩!(我可不是感覺上的重心不穩,我是事實上的重心不穩)

1934年4月友鶴事件發生,服役不足一年的龍驤很快被送入吳海軍工廠實施第一次改造,措施包括擴大艦體腹部、增加壓艙配重物、下層機庫一部分改作倉庫(減少3架載機)、取消部分高射炮(2座雙聯裝89式)及設備以削減上部重量、提高煙囪位置與飛行甲板齊平等等。

改造完畢後不久,龍驤號便在1935年9月的第四艦隊事件中與許多日艦一樣被狂風巨浪摧殘,艦橋前壁扭曲變形,飛行甲板也被海浪擊傷,大量海水湧入機庫。於是龍驤於當年11月再度被送入船廠實施改造,主要措施仍然是削減上部重量(艦橋寬度顯著向中間縮短)、強化結構強度(加裝鋼板等),艦橋前壁與飛行甲板前段改為弧形,艦艏部增加一層甲板以提高凌波性。

你說說人家這種長相奇異的團寵級別戰艦容易嗎,服役之前被自然摧殘,好不容易參戰了又被一頓暴打。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10600噸(改造前8000噸)公試排水量:12575噸(改造前11733噸)

艦體全長:180米(改造前179.9米) 最大艦寬:20.78米(改造前20.32米)

平均吃水深度:7.08米 飛行甲板全長:156.5米 飛行甲板最大寬度:23米

動力裝置:艦本式高低壓蒸汽輪機4臺,呂號艦本式重油鍋爐6座 輸出功率:65000馬力,雙軸推進 航速:28節(改造前29節) 燃料搭載量:重油2934噸 續航距離:10000海里/14節

武器裝備:雙聯裝45倍徑89式127毫米高射炮4座(改造前6座),雙聯裝96式25毫米機關炮2座,四連裝13毫米高射機槍4座

艦載機:40架,其中九六式艦戰19架(常用16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

乘員:924人(改造前600人)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雖然大家看起來都覺得他很奇怪,但在當時真的是日本海軍傾心盡力的設計。

力爭主力的服役經歷

雖然廣遭詬病,但本身在服役期間卻是盡心盡力,圓滿完成了被賦予的任務。新近改造完畢的龍驤遂與加賀組成海軍航空兵之主力第三艦隊第一航空戰隊,前往中國沿海作戰。經過華東地區的多次戰鬥,龍驤又與鳳翔搭檔前往華南參加廈門進攻作戰,9月21日與中國空軍在廣州激烈空戰。

日後成為超級王牌的巖本徹三,1935年時曾在龍驤號上作為整備兵(地勤人員)服役。轉科成為海軍戰鬥機飛行員、於中國戰場上取得擊落14架的戰績後,1940年4月岩本又回到龍驤上接受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培訓。

在1941年,龍驤沒能加入襲擊珍珠港的南雲機動艦隊,因為續航力不足以跟隨大型航母實施遠航程機動作戰。龍驤在東南亞先後參加了棉蘭老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緬甸安達曼群島進攻作戰,擊沉擊傷多艘盟軍軍艦,於4月返回日本,在休整的同時將九六式艦戰陸續替換為零式艦戰,準備參加中途島入侵行動——但龍驤還是沒有撈到主力位置,而是與剛剛改裝完畢服役的隼鷹號航母組成第四航空戰隊,航向極北,侵佔美國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島。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九六艦戰,名氣沒有零戰大,但他可以說是零戰的前身。

佔領這片荒無人煙的美國領土,除了政治意義,還有為進攻中途島的主力部隊打掩護的意圖,當然此意圖由於日軍密碼被破譯、作戰動向完全被美軍掌握而破產了。

龍驤號雖然是日本的航空母艦,但也可以被稱作是抗日先鋒。

1942年6月3日至4日,龍驤與隼鷹出動數波戰機空襲荷蘭港及周邊美軍據點,戰鬥中龍驤飛行隊第二小隊2號機--由古賀忠一飛曹駕駛的零戰是唯一損失的戰鬥機,偏巧這架戰機迫降後機身沒有嚴重損傷(但古賀飛曹受撞擊當場死亡)。美軍後來找到這架寶貴的零戰並回收,進行技術分析後終於找到了對付零戰的辦法。

龍驤號出賣自己國家最先進科技的行徑也是令人哭笑不得,同行編隊中居然沒人按照規定擊毀那架零戰。

中途島戰役導致4艘大型航母覆滅,龍驤在此危難時期也必須投入主要作戰區域了。7月14日,龍驤與缺乏經驗的隼鷹、飛鷹組建第三艦隊第二航空戰隊,任務是協助第一航空戰隊(翔鶴、瑞鶴、瑞鳳),不過由於瑞鳳的出擊準備沒有按時完成,龍驤作為瑞鳳替代艦於8月16日隨同一航戰駛往形勢緊張的所羅門群島海域。

日軍的損失太慘重,不得不讓龍驤也上了一線作戰。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在她的戰鬥生涯中,也拼儘自己的全力做出來很大貢獻。兩架中島九七式艦攻機於1942年2月17日飛過印尼爪哇海上空,海面上被龍驤艦載攻擊機發射魚雷命中的荷蘭驅逐艦正在燃燒、沉沒。

8月20日,有報告稱發現瓜島以東海域有美軍航母艦隊活動,第三艦隊南雲司令下令龍驤與重巡洋艦利根號、驅逐艦天津風及時津風組成臨時編隊南下攻擊瓜島機場,試圖以此吸引美軍航母編隊,然後由一航戰主力翔鶴、瑞鶴殲滅之。

還不容易有了上前線的機會結果還是誘餌

龍驤支隊遂於24日2時離開機動部隊主力,7時左右與美軍偵察機接觸,10時20分起飛零戰6架、艦攻6架的第一攻擊波,10時48分起飛零戰9架的第二攻擊波,前往瓜島實施轟炸,空戰中損失零戰2架、艦攻3架,龍驤支隊則向北方退避。

時55分開始,美軍陸基B-17轟炸機和薩拉託加、企業號航母上起飛的SBD、TBF攻擊隊陸續來到龍驤上空,負責掩護的9架零戰已無法應對。B-17的高空投彈和企業號魚雷攻擊機的進攻雖然沒有命中,但給薩拉託加號俯衝轟炸機創造了絕佳戰機——負責掩護的零戰機沒有擊落哪怕一架薩拉託加俯衝轟炸機。

根據美軍報告,正當有一兩架戰機從龍驤甲板上起飛的一刻,第一枚命中炸彈落下,爆炸將待機日軍戰機掀入海中,緊接著又有三枚炸彈命中,龍驤甲板完全損壞。掩護零戰機與自瓜島返回的攻擊隊無法降落,多數迫降水面而損失。此時龍驤艦上火勢已無法遏制,喪失航行能力,並向右舷傾斜近20度,艦長只得下令棄艦。17時30分,驅逐艦將龍驤擊沉。

淺談日本航母(二)——“被拍扁”的龍驤

被美軍艦載機圍攻,即將沉沒的龍驤號

龍驤以其小型航母之有限戰力奮勇對抗美軍陸基與兩艘航母的戰機集群攻擊,完成吸引美軍注意、為主力部隊創造戰機的任務後沉沒,可謂鞠躬盡瘁,但是隨後的戰事中一航戰卻沒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

這就是相貌異常的團寵級戰艦,龍驤號的一生。它因為一個錯誤的判斷出世,卻始終在戰場上四處奔走,盡著自己的微薄之力。雖然龍驤號的設計並不是很成功,但是他卻為日本後續航空母艦的發展指明瞭道路。可以說,他是一位盡職盡責的指路人。

本篇對龍驤號航空母艦的介紹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在本系列的下一篇中,我會為大家帶來,千歲號和千代田號航空母艦。希望大家可以持續關注我,同時,還有其他系列的文章都在持續更新中(日本戰列艦設計、萊特灣海戰)謝謝大家的支持。喜歡的朋友也可以關注我,看看更多戰艦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