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河苦


诸葛亮曾经说他年轻的时候,常常以管仲、乐毅为人生标杆。诸葛亮是一个名声响当当的人物,他能够仰望管仲、乐毅,说明这两个人物真还有过人之处。的确,管仲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首霸”的政治家;乐毅则是率领燕国等五国联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的军事家。

生活在战国后期的乐毅,是那一历史阶段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到了唐代开元年间,李隆基对历代名将进行祭祀,专门设立了一个庙宇。唐玄宗选择了周的开国军师姜子牙为主祭,西汉张良为从祭,并对包括乐毅在内的其他十位著名战将进行了祭祀。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唐肃宗李亨当上了皇帝,760年(上元元年),他设立武庙,乐毅作为武庙中的十位杰出人物之一,享受着国家祭祀。到了唐德宗李适时代,武庙中的祭祀对象增加到了六十四人,乐毅依然位列其中。

唐代三个皇帝都推崇乐毅,按说他享有的待遇按说够高了。而后人所称的“战国四大名将”中,乐毅却榜上无名。

那么,连下齐国七十城的乐毅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呢?

我们常常所说的“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勇猛克敌、能征善战、屡立战功的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四人。这一说法则来自著名的《千字文》,文中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那么,我们看看这几位杰出将领都有着怎样的生平,为何乐毅不能和他们同列。

先说白起,他是战功赫赫的武安君。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白起成为令人不寒而栗的“杀神”、“人屠”。作为楚平王之后,白起本是芈姓,但因为各种因素,他出生于郿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直到今天,当地还有个白家村。

秦人白起在秦昭王时代顶天立地。秦昭王是秦国历史上比较锐意进取的君王,《史记》记载:“善用兵,事秦昭王。”他重用范雎、白起,制定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计划,也为秦始皇扫清六合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作为的君王往往能够为手下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前293年(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打韩国、魏国,杀敌二十四万,俘虏了将领公孙喜,拿下五座城池。前292年,又是白起,在攻打魏国的战斗中,占领了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前274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还是白起,在攻打魏国的战斗中,拔华阳、走芒卯,杀敌十三万,俘虏了魏国将领。前265年(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韩国,拿下五座城池,杀敌五万。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军事方面的成就首屈一指,白起立了大功。从上面的清单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白起是一个骁勇善战的人物。

但是,说白起,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的长平之战不能不说。

长平之战在秦、赵之间进行,赵军主将廉颇也是“四大名将”之一,实力不容小觑,他构筑三道防线,坚守不出,给秦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后来赵王换下廉颇,派上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迎战。和战神白起作战,赵括的部队似乎一堆烂泥,被白起斩首俘虏四十五万人。

作为四大战神之一的廉颇曾经因为“负荆请罪”而闻名天下。他曾经“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此后他四处征战,劳苦功高,并在长平之战中采用拖、守、防的作战技巧,挫败了白起秦军的锐气。

在另外两位战国名将中,王翦是秦国统一六国的首功之臣,他与儿子王贲在秦国统一战争中最为耀眼夺目。秦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天山西和顺),攻克九座城池。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率兵攻赵,结果和赵国名将李牧展开了拉锯战。经过一年多的战斗,赵王投降,赵国归入秦地。

发生了荆轲刺秦事件之后,秦王下定决心消灭燕国。王翦作为主帅,带兵攻燕。就是在易水河畔,王翦打败了燕太子丹率领的燕代联军,匆匆忙忙之中,燕王一路逃往辽东,燕国成为奄奄一息的纸老虎。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没多久,王翦之子王贲被嬴政派去攻打楚国、魏国。前224年,在嬴政的安排下,王翦攻楚,面对楚军的坚壁不出策略,王翦强兵压境,拖垮了楚军,俘虏了荆王负刍,楚国缴械。

我们来看看李牧。作为赵国名将,他给秦军凌厉的势头带来了麻烦。作为嬴政的本家,李牧出生于赵国。在北击匈奴中立了战功的他,后来助赵抗秦。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率军攻打赵国,训练有素,富有战斗经验的李牧凭借一己之力阻挡王翦,竟使得数十万大军毫无办法。僵持是作战的大忌,怎么办?王翦用了反间计,让赵王杀掉李牧。王翦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干掉了赵国。

由此看来,和这四人比起来,乐毅的实力和战功实在不能被历史小看。但乐毅没有入选“战国四大名将”,人们不断猜测。盖因乐毅的战斗不够惊心动魄,缺少经典战役。还不排除《千字文》成文时讲究押韵合辙。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乐毅的名声在历史中摆着,谁都否定不了。


文踪旅迹


乐毅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不是因为他资格水平不够,而是因为他比四大名将还要高一等,位列武庙十哲之一,战国四大名将水平太低,无法和他同列。

而什么人才能位列武庙十哲呢?首先就是要军政双全,文韬武略都要够水准,其次就是没有大的道德缺点。所以,武庙十哲分别是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没有白起王翦李牧廉颇的份儿!


千古名将英雄梦


“战国四大名将”的称呼,主要来自于《千字文》中“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其中的“起翦颇牧”说的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没有乐毅。

(乐毅)

实际上,乐毅的功劳丝毫不亚于上面的四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乐毅以弱伐强。无论是白起、王翦,还是廉颇、李牧,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是他们国家非常强盛的时候。白起处在秦国向六国发起总攻的时候,王翦处在秦国收割六国的时候,廉颇时期的赵国,差不多是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之一,李牧也生活在和廉颇比较接近的时代。而乐毅的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弱国小国,刚经历了被齐国灭了的悲剧,只不过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也就是说,当时的燕国是相当弱小的,而齐国是相当强大的。

其二,差点灭掉齐国。战国末期,除非到最后关头,战国七雄中,要一鼓作气差点灭掉别的国家的,几乎没有。白起百战百胜,但他只打了长平一战后,就没有再往前推进了。后来秦王让他继续进攻赵国,而他认为,赵国是不可战胜的,因而拒绝再打,如果他很听话,说不定他就打败了。廉颇主要以守城出名。李牧则主要功绩在打匈奴,当然也没有把匈奴给灭了。王翦虽然灭了多个国家,但那是在最后关头,没有可比性。乐毅以弱打强,却还把强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的,这种战功,“战国四大名将”都是不具备的。

(王翦)

既然乐毅的功劳毫无亚于这四位,为什么他却没有进入“四大名将”的行列呢?

一、乐毅有善始无善终。

乐毅带着燕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个成就固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在攻打最后两座城池的时候,乐毅却停顿不前。

乐毅停顿不前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为了收复齐国人心,让他们归顺燕国,不能采用暴力,只能“德化”。用“友好”“德行”这些东西来感化齐国人,从而让齐国人自愿放弃剩下的两座城池,投降齐国。

乐毅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异想天开的。最终的结果是,乐毅给了齐国很大的喘息机会。同时,燕昭王没能挺下去,中途去世。燕惠王上台,齐国有效地离间了燕惠王和乐毅君臣的关系,让燕惠王怀疑乐毅,从而撤换他。

乐毅被撤换后,燕军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又一座一座地失去了,相当于是燕军白打了一场。燕军之所以会劳而无功,表面是上替换乐毅的骑劫能力太差,但实际上也是乐毅脑袋断电,自掘坟墓,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

(田单)

二、乐毅明忠诚暗不忠。

说乐毅明忠诚,是指他躲到赵国去以后,赵王让他率军攻打燕国,但他拒绝这样做。虽然燕惠王试图杀他,但是燕昭王对他有恩,他要是率军前往攻打,就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乐毅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就曾表扬过他的做法,并且表示,自己将以乐毅为榜样。

但是,且不说曹操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而乐毅的做法受到的争议更大。因为他最后阶段,留下两座城池不进攻这一点,虽然他说是从人心上考虑,但是他的做法,让人感觉他所要收买人心的目的,是为他自己。是让他在齐国扩大影响力,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在齐国称王。

事实上,表面上是田单用了反间计,离间了乐毅和燕惠王的关系。但是,乐毅要是没有私心,不来这么一招,也没人离间得了。

再说了,燕惠王用骑劫代替乐毅的时候,他立刻就往赵国逃跑。心中无冷病,不怕吃西瓜。乐毅这种行为,正是他有私心的表现。

(李牧)

三、乐毅不影响历史进程。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行动,都对历史进程有深远的影响。白起让赵国一蹶不振,从此再无国家可以与秦国争锋。廉颇指挥邯郸之战胜利,延缓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往后延续了30年。李牧有效阻止了匈奴的南下。王翦更不用说了,统一了六国。

不过,乐毅因为打了一场虎头蛇尾的战争,战争前后的态势,没有任何改变。国家强弱的形势,也基本上没有变化。

综上所述,乐毅虽然让人惊艳一时,却只是像个流星,一闪烁就消失了。没有持续性,没有影响力。没有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中,也是正常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前段时间刚看完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对这几个人都有详尽的述说。

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确实都是战国时期军功显赫的人。战国四大名将最早来源于《千字文》,其中写道“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骋丹青”,受《千字文》的影响,四大名将也就逐渐深入人心。而乐毅攻克齐国七十余城,《千字文》为什么没有选取乐毅呢?

首先,《千字文》为南朝梁时期的周兴嗣编纂,“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受个人主观影响,周兴嗣可能对“起翦颇牧”四个人更加赞许。

其次,“起翦颇牧”都属于战国后期,他们身处同一时代,确实是那一时期最出色的四位将领,《千字文》手押韵影响,必须是四字一句,而乐毅所处时代稍早,可比性方面差些,于是就选取了同一时代的四位强者。

第三,“起翦颇牧”四人中,两个属于赵国,两个属于秦国,我们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就属秦国和赵国最为强大,乐毅功成于燕国,而燕国可以说是极弱多年,俗话说“败军之将不足言勇”,乐毅虽然取得了极大的个人成就,但是燕国还是没能趁机强大起来,相比与带领国家走上强盛的“起翦颇牧”,难免让人唏嘘。

第四,乐毅伐齐确实战功显著,而这也算是乐毅一生最大的成就,可是乐毅不是率领燕国独自完成这一功绩,二是率领五国联军共同伐齐,这就难免造人口舌,说乐毅是借五国之功。

第五,《千字文》中说的很明确,四大名将“用军最精”,这四个人都是比较纯粹的军事人才,而说起乐毅呢,给人一种儒将之风,政治色彩更浓烈些,而五国合纵也是在乐毅的促成下完成的,这凭借军事才能是做不到的,必须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从这一点来说,乐毅伐齐在某种意义上更归功于他的政治能力,而非军事能力。

名将太多,而入选的也只能有四位,我想我们并不能因为乐毅没有入选,就觉得乐毅相比这四位来说要差,我想这些人都算得上居功至伟,确实没必要非要分个高下强弱。


大耳朵金丝猴


提起战国的四大名将,相信对军事感兴趣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这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他们每个人的战绩都是很辉煌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将领就不优秀,事实上,战国时期的优秀将领是很多的,今天我们说的乐毅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经带领燕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联军夺走了齐国七十座城,在当时的名气很大。

乐毅本来是赵国人,他从小就很聪明,还特别喜欢研究兵法,因此长大后就被人举荐去当官。不过当时赵国情况很不妙,连国王都在行宫里被人围困饿死了,因此他就决定离开赵国,去投靠其他国家。恰好当时燕国被齐国打败了,燕昭王一心想向齐国复仇,到处招揽人才,于是乐毅就来到了燕国。

他在燕国的时候,燕昭王对他十分客气,因此他就被燕昭王打动了,留在了燕国。燕昭王也知道他十分有才能,对他十分重视,还让他当了亚卿。

当时的齐国非常强大,不仅击败了燕国,还把楚国赵国这些强国给打败了,因此齐湣王就很骄横,得罪了不少人。燕昭王看到这种局面,觉得报仇的时机到了,于是他就找乐毅商量攻打齐国的事。当时的燕国是很弱小的,而齐国却是有名的强国,于是乐毅就告诉燕昭王,攻打齐国不是不可以,但是最好要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不然单凭燕国一个国家的力量,无异于以卵击石。

燕昭王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找到那些被齐国打败的国家,商量着一起攻打齐国。因为燕国是发起这场战争的人,再加上乐毅又很有才华,所以最后就由乐毅指挥联军攻打齐国。

事实证明,燕昭王没有看错人,乐毅的确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先是指挥联军打败了齐国的主力,让齐王不得不狼狈逃走,接着又带着大军深入齐国腹地,夺取齐国的那些城市。他带着大军在齐国打了足足五年的仗,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在让齐国损失惨重的同时,也让燕昭王报仇雪恨了,而他也凭借这一辉煌的战绩,成为了当时的名将。

可能有的朋友就会问,既然乐毅这么厉害,为什么他没被选为战国的四大名将呢?在小编看来,主要是因为乐毅这一仗是带领的几个国家的联军作战,而战国四大名将在打仗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己国家的军队作战。因为当时是几个国家联合起来讨伐齐国,所以就有人觉得,乐毅之所以战绩这么辉煌,能拿下齐国这么多城市,是联军的力量强的缘故,跟乐毅这个指挥的关系不大。在这些人看来,联军的实力在那里,即使把乐毅换成另一个将军,结果也不会差太多。

而且乐毅指挥的这次战争虽然打败了齐国,让燕昭王报仇雪恨了,但是却并没有改变燕国的国运,燕国仍然是那个弱小的国家。而四大名将都曾经靠战争改变了自己国家的命运,可以说是书写了历史。就说白起和王翦吧,他俩一直都在为秦国效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出了很大的力气,要是没有他俩,说不定秦国就不能统一天下了。而廉颇和李牧则是一直替赵国打仗,帮助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如果没有他俩的话,说不定赵国早就灭亡了。所以就历史上的影响来说,乐毅也是稍微逊色于四大名将的。

再加上古人对忠诚看的很重,四大名将都是对国家忠心耿耿的那种人,从没有过二心,而乐毅却对个人利益看的比较重。他先是为了得到重用从赵国来到了燕国,后来被燕昭王猜忌,在燕国混不下去了,又重新回到了赵国。所以他从不会死忠于某个国家,而是看哪个国家的君主看重他,他就去投奔这个人。虽说我们也能理解这种行为,但是比起四大名将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来说,他的圆滑自然就落了下风,所以古人在评选战国四大名将的时候,就没把他选进去。

虽说乐毅没被选进战国四大名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打仗上没四大名将厉害。小编觉得,如果乐毅带着燕国的军队跟四大名将对战的话,估计也是不会落于下风的,毕竟他可是能打败如日中天的齐国,拿下齐国七十座城的人啊。

可惜燕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弱了,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的实力都远超燕国,所以乐毅最终还是没能得到与四大名将正面对垒的机会,让我们见识到他真正的实力。


无笔


战国四大名将的提法,来自南朝梁周兴嗣所写的长韵文《千字文》。

用今天的话来说:

《千字文》就是我们的小学和初中综合性教科书

战国四大名将在《千字文》中的词语是: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周兴嗣为什么只写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人而不提及吴起、乐毅等人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篇教育小孩子读书识字的教材——押韵就非常重要,小孩子就非常容易朗读和记忆。

宋徽宗所写的草书千字文


这里顺便说下中国历史上的小学教科书:

最早的是李斯和赵高所撰写的《倉颉篇》、《爰历篇》;汉代就有较多了: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期有《埤苍》、《广苍》、《始学篇》。

《千字文》最早创造的人是三国时期的钟繇,只是在西晋的战乱中被毁。于是王羲之自己重新写一篇,只是王羲之字虽然写得好,但文章做得不好,文理和押韵都不好。

南朝梁武帝时,为了教育后代,梁武帝下令殷铁石从王羲之的碑石字迹,拓印出1000个不重复的字出来,然后让周兴嗣用这1000个王羲之拓印字迹去编造成为有意义的句子。周兴嗣用了一夜的功夫,就编成了,这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四字一句,合计250句,合计千字,内容却包含了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伦理等,完全是一部综合性教科书。

因此,乐毅不能成为进入《千字文》成为四大名将,只能怪他爹妈没有给他娶个好名字,或者怪王羲之干吗不多写几个毅字!


战国四大名将不如武庙十哲正式和隆重

唐玄宗开元19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设置太公尚父庙,供奉11位历代武将:太公望为主祀,张良为副祀,还有其余9人。在每年的中春和中秋进行祭祀,规格和孔庙祭祀一样。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进行了一些改动:尊太公望为武成王,和孔子,成为一文一武的代表,因此被简称为武庙;太公望作为主祀在中间,张良等10大武将分列两旁:

左列:秦国白起、西汉韩信、三国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

右列:西汉张良、春秋齐国田穰苴、春秋吴国孙武、战国魏国吴起、战国燕国乐毅


乐毅虽然不在战国四大名将之列,却在武庙十哲之中。武庙十哲是国家正式的祭祀,每年都要祭祀,评定考虑更为全面。比起为了押韵而拼凑的战国四大名将,更让人有严肃感和尊重感。

白起、韩信、乐毅,都因为长平之战、垓下之战、五国伐齐而改变整体局势,三人都是实战大家;

田穰苴、孙吴、吴起 ,实战成绩固然斐然,但更重要的是三人都是兵法大家:《司马法》、《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赫赫有名。

张良、诸葛亮,一代军事谋士,几乎无人不识!

李靖、李勣,除了战功赫赫之外,最主要的特点是他们不参与内部派斗(玄武门之变),就是纯粹的保家卫国、开拓疆土的武将,简单说就是忠诚而让人信任的职业武将。

这就是唐朝时对胡人、汉族庶族之人在武将方面的引导:要做这样的将军:

一战而天下安;

一法而天下扬;

一计而天下定;

以忠以战而无他。


最后,乐毅是否在《千字文》的战国四大名将之列无所谓,进入武庙十哲才更有含金量。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两国的四位名将,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是按照实战经历来排名的,并无军事理论著作流传于事。他们都有典型的特征:(1)从基层军官做起,凭借战功一步步晋升。(2)实战经历多,以兵团作战为主。(3)准确的说他们都处于战国后期,几乎是同一个时代,代表着战国实战的最高水准。

先和小编看一下乐毅的生平,乐毅文武双全,既能治理国政,又能统帅三军。文能安邦定国,武能上马提枪,这是四大名将不具备的能力。与其说乐毅是名将,不如说是名士。一人率领五国联军在半年内攻取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齐国,军事指挥才能是没的话说。但是,他并不是以弱胜强的案例,带着五个国家打一个国家,和其他四位名将相比,说出来都有点丢脸。但是,乐毅依旧是诸葛亮的偶像。

白起篇

白起是战无不胜的秦国第一代军神,他的战绩可以彪炳于史册,先后为秦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石,因为山东五国在他的手下元气大伤,先后斩杀五国有生力量145万人。但是,白起为人太骄傲,不懂得谦虚,处于高位很容易翻车。同时,白起以歼灭兵团有生力量为核心目标,并不讲究国之大势。同时,他多次坑杀降卒,在道义和人伦上历来受到诟病。原本是武庙十哲,后来被移除。

从《史记》中,小编未发现其生年,只从公元前294年开始,以左庶长的身份进攻韩国,开始出道。他的实战是其他三位所不能及的。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93年,以左更身份率领秦军在伊阙击破韩魏联军,斩首24万,攻城5座,俘虏主将。此战白起晋升国尉。

公元前279年—278年,以大良造率军攻破楚国别都鄢,楚国首都郢,这一战占领楚国西北地区长江以北的大量地盘,楚国被严重削弱。白起晋升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率领秦军在华阳击败赵魏联军,斩首魏军十三万,俘虏赵军两万,共斩首十五万。魏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无力争霸。

公元前264年,率领秦军在陉城攻韩,斩首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年—260年,秦赵在长平对峙三年,最终坑杀赵军45万人,从此赵国一蹶不振,被打回原形。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杜邮被秦王赐死。

王翦篇

秦国第二代名将当属王翦,还有他的家族。起于微末,后期的战绩主要在统一六国上,是秦始皇的老师。但司马迁评价不高,虽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实行德政。关于王翦,他还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始祖。王翦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位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军事智慧的人,也只有他和他的家族下场都皆地善终,功成身退。

王翦不像其他三位名将,不干屠灭之事。不过,历史总是风水轮流转。王翦杀死了楚国名将项燕,而项燕的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翦的孙子王离。

王翦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36年,王翦在阏与之战出道,攻取赵国九座城池。

公元前229—228年,王翦攻赵,与另一大名将李牧较量,使用反间计除掉对手,灭亡赵国。

公元前227年,王翦率军在易水河击败燕代联军,攻破燕国首都,燕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4—223年,王翦率军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国名将项燕自杀,楚国灭亡。随后乘胜追击,南征百越。这一战,王翦功封武成侯。

廉颇篇:

战国的另外两位名将,大家都很熟悉。负荆请罪的主角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相对来说,廉颇出道早,资历比较老,在诸侯中名声比较响亮,先后在赵、魏、楚任职,但一生念赵,最终在楚国在悲凉中客死他乡。廉颇的野战能力在四大名将中最弱,但在防守堪属第一人,连秦军都攻不破其三年的防御。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83年,廉颇作为赵国主将,参与了“五国攻齐”的大事件,长驱齐国,攻取阳晋。回国后封为上卿。

有趣的是,蔺相如也在这一年出道,完璧归赵是他的政治首秀。

公元前279年,廉颇再度攻齐

公元前276、275年,廉颇率军攻魏,取得胜利。

公元前269年,廉颇率军在阏与破秦

公元前262—260年,廉颇在长平坚守三年,秦军不能胜。此时,是战国两大名将的对垒,一个是秦国的战神白起,一个是赵国的上卿廉颇。

公元前251年,廉颇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一直打到燕国首都,燕王被迫割地求和。这一仗是廉颇出道以来展现其军事素养最强的。同时,廉颇被封信平君,持假相,可谓是位极人臣。

公元前245年,廉颇破魏,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战争。同年,赵王解其兵权,发生军事冲突,廉颇出逃魏国。一代名将的生涯走到了尽头。

李牧篇:

李牧是战国末期最优秀的将才,也是能在赵国力挽狂澜的人物。他的一生,战役不多,但足以彰显其名将之风。他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塞外对抗匈奴,一个是秦赵最后大决战。塞外对匈奴是李牧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战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但是,李牧的政治智慧不高,长期在塞外的习惯到了朝中是行不通的,在使者面前反抗,最终被冤杀。如果他不反抗,最多像副将司马尚一样,被弃之不用罢了。

生平大事记:


公元前246年之前,李牧长期驻守雁门关对抗匈奴,创造了歼敌十万的骄人战绩(步兵对骑兵)。

公元前245年,名将赵奢、蔺相如相继去世,廉颇出逃魏国。赵国朝中已经无人可用,李牧赵国仅存的良将。

公元前243年,李牧攻燕取胜,这是他在六国中首秀。

公元前233年,李牧第一次对阵秦军,在肥之战中创造出经典的歼灭战案例,秦国败退,因功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32年,李牧再次破秦

公元前229年,李牧第三次对抗秦军。赵王听信谗言,捕杀李牧,一代名将终结了此生。

战国四大名将,都有各自所擅长的领域。白起是凶神,主杀,似乎数据是他所关心的,他是三思而后行的典范。王翦在军事指挥上并不比其他三人高明,但是他深谙为将和为臣之道,功成名退,得以善终。廉颇野战能力不足,防守有余。但时运不济,赵王昏庸,最终客死楚国。李牧是军事打法的鼻祖,步兵围歼骑兵、歼灭战两大案例够后世学习很久。但也同样不懂为官之道,最终被冤杀。

白起被秦王赐死,廉颇被赵王逼走,李牧被赵王冤杀,三者不得善终,成为了战国名将中的遗憾。其实,战国的名将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吴起、庞涓等是战国第一代名将。孙膑成废人,吴起被楚国贵族射杀,庞涓战败而死,似乎战国的名将们结局都不太好。


慵懒国王


所谓战国四大名将,指的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准确地说,是战国末期四大名将,并没有把战国中前期的名将算在内。其实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将星最为闪耀的时代,除了以上四人外,还有许多。例如魏国之吴起,齐国之孙膑、匡章、田单,燕国之乐毅,秦国之樗里疾,赵国之赵武灵王、赵奢等等,都可以算是一等一的名将。

在这些名将里,有一个人特别为后人所推崇,此人便是乐毅。

乐毅是战国时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原是赵国人,是魏文侯时代名将乐羊的后代。由于出身将门之家,他自小便刻苦研究兵法,富有谋略。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道德素养很高的人,年轻时就以“贤能”闻名于赵国。后来,有人把乐毅推荐给赵武灵王,成为其麾下的一名参谋人员。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在沙丘之乱中被赵成、李兑害死,当时国内无人敢为其喊冤。乐毅不想与弑君者共事,便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后来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礼遇,遂留在燕国。他帮助燕昭王打点军事上的事务,而这正是燕国军力得以崛起的主要原因。

在乐毅的主张下,燕国联合赵、秦、魏、韩,共同伐齐,而燕军是伐齐的主力。乐毅率领燕师入齐,两战两胜,歼敌五万人,重创齐国的军事力量。之后,他联合其他四国联军,在济水、秦周两地复大败齐军。

有人以为乐毅伐齐,主要是借助五国之力量,其实不然。秦、韩两国由于与齐国不接壤,战斗的动力不足,早早就退出战争。剩下三国,魏国主要攻略宋地,赵国主要攻略河间,燕军主力则直捣齐都临淄。

就凭燕国自身的力量可以攻破临淄?

乐毅的计划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部将更是纷纷反对。因为当时齐国可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连秦国都得敬畏三分啊。

别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乐毅却认为是可能的。没有人相信燕国的军队可以攻下齐国的都城,怎么可能呢?但乐毅并不这样看,他分析说:“齐王以伐宋之功而沾沾自喜,心骄气傲,自以为智慧天下无双,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他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暴戾,百姓怨忿。如今我们刚击破齐国的精锐部队,如果乘胜追击,民众必然会起来造反,这样一来,齐国是可以征服的。如果不乘胜追击,日后齐王要是悔悟从前的过失,痛改前非,安抚百姓,那么我们就无能为力了。”

三十年前,燕国亡于齐国之手;三十年后,乐毅要逆转乾坤,一雪燕国之耻辱。

乐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是逐城逐地争夺,而是采取蛙跳战术,大胆从齐国城池间穿插而过,直接向临淄挺进。齐湣王并未意识到临淄城面临的危险,他显然还自认为是强国中的强国,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并没有去深刻反思,也没有从其他地方紧急调军队入援临淄。当乐毅的军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抵达临淄城下时,齐湣王这才慌了。

乐毅一鼓作气攻下临淄城,齐湣王落荒而逃。攻陷临淄的消息传到燕国后,燕昭王欣喜若狂。燕昭王亲自动身前往济西,慰问前线官兵,设宴大庆。同时,封乐毅为“昌国君”,并授权他继续指挥三军将士,征服齐国的其他城邑。当初燕昭王伐齐时,肯定没有想到竟然可以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伐齐之战的第一阶段,即燕国出兵至攻克临淄城,史书所叙颇详。但到了第二阶段,即乐毅如何逐一扫荡齐军据点,则史料缺乏。人们通常的印象是,乐毅仅仅花了数个月的时间便攻略齐国大部分的土地,仅剩下即墨、莒等几座城池未能攻下,《资治通鉴》即是采纳此说。然而此说令人狐疑不解,既然乐毅能在数月内征服齐国绝大多数土地,何以在之后五年的时间里,不能攻克即墨与莒城呢?这似乎不能体现乐毅的水平吧。

笔者认为,乐毅并非是仅用数月就扫平齐国,而是用了五年时间,才击破齐国绝大多数的反抗力量。其实在《史记》中的《乐毅列传》中就写得明白:“乐毅留循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倘若不是燕齐苦战五年,那么试想想,其他诸侯国能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吞并齐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诸侯国之所以并不干涉乐毅,是因为在这五年里,燕、齐仍在不断地战斗,各国就乐得坐山看虎斗,让这两个国家去相互消耗实力。

公元前279年,即燕国伐齐的第六年,齐国的土地多数已落入乐毅之手,他攻占了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未被攻陷,即莒城与即墨。莒城是齐国政府所在地,即墨则是齐国东部最重要的军事据点。

莒城与即墨的抵抗十分顽强。大约在公元前284年或283年,燕国兵团便发动对此二城的进攻,但耗时一年多也未能攻破。乐毅改变战术,把军队驻扎在距离城池九里外的地方,监视两城的一举一动。在此后三年里,燕军也多次进攻,可仍然未有实质性进展。到了公元前279年,齐国其他军事据点基本上都已沦陷,乐毅加大了对莒城与即墨的攻击力度,他把右军、前军的主力调到莒城前线,把左军、后军的主力调到即墨前线。

齐国的形势已是空前严峻,大的城池只剩下莒城与即墨,而这两座城池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莒城与即墨是是齐“五都”中的二都。五都包括临淄、高唐、平陆、即墨和莒,前三都已经沦陷。由于这两座城池久攻不下,乐毅身上的压力很大,于是他确立先集中力量攻克即墨的战略方针,如此一来,即墨的生死,便直接关系到齐国的存亡。

在这个节骨眼上,燕昭王去世。其子燕惠王在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过节,他怀疑乐毅久攻莒城/即墨两城不克,实是故意放水,目的是想自立为齐王。于是,燕惠王撤掉乐毅总司令之职,派一位名叫骑劫的将领顶替乐毅,并召乐毅回燕。

乐毅知道自己被怀疑了,他没回燕国,而是去了赵国。

乐毅伐齐之前,齐国与秦国并列为第一等强国,而燕国则是七雄中最末流的国家。以最弱国击破最强国,这个奇迹,只有乐毅做到了。后来诸葛亮想效法乐毅,以弱破强,但是他就做不到。在乐毅离开后,同样还是那支军队,突然变得不会打仗似的,被齐国人大举反扑,最终不得不彻底退出齐国。由此可见,乐毅的作用是何等之大。与后期四大名将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君山话史


据我国古代《千字文》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里也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的由来,包括战国后期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秦国的白起、王翦成为四大名将毋庸多言,一个斩首百万,一个帮助灭掉六国。再说说廉颇、李牧。赵国通过“胡服骑射”,成为唯一能够挑战秦国霸强的大国,同时涌现了像廉颇、李牧等名将。赵惠文王时期,廉颇破齐军、取安阳,尤其是在长平大战时坚守了长达三年。赵孝成王时期,廉颇在“壮丁尽死长平”的局面下,以20万兵大破燕军60万。

<strong>

李牧早期在北方边境就能大破匈奴,收服林胡。赵悼襄王时期,李牧破燕,取武遂、方城,赵王迁时期,李牧大破秦军,并多次阻止了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李牧冤死后,赵国很快被灭。

廉颇、李牧的功绩虽然无法和白起、王翦相比,但在整个战国,仍然是非常耀眼的。相比之下,乐毅的功绩就少的可怜。

《资治通鉴》载: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

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

乐毅以五国之兵(还包括秦国),打败齐国,仍然有齐国的莒城、即墨两城未投降。在秦国夺取河西、河东等地时,都是立即在当地实施改革、归化,和近代拿破仑夺取意大利时将法国大革命理念迅速在意大利传播一样;而乐毅进攻齐国时,攻城略地,取宝祭器,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归化齐地人民,导致最后齐国田单复国,功败垂成

仅此一战,再无其他记载。因此可以说,乐毅实在很难和四大名将相提并论,甚至比不上庞涓、田单、魏无忌等人,因此不可能成为“四大名将”。


安若凡


燕国作为一个小国,国力相比较大国而言肯定不算太强,燕国有段期间爆发战乱,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齐国趁火打劫进入了燕国的境地,并且屠杀燕国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给燕国带来巨大的创伤。在赵国公子成为燕昭王期间,燕王看中了乐毅此人的聪明才干,可谓是“伯乐识马”乐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足智多谋。

乐毅本是赵国人,但由于他的才干受到燕昭王的赏识,被邀请入燕,得到了重用。就这样乐毅就辅佐了燕昭王,为燕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在他的生平中却没有成为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让有些人感觉匪夷所思,那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了解下。

其实在燕昭王登基以后,对齐国当年的做的事情心怀不满,所以想要抱负齐国。他励志图兴,重用贤才,乐毅就是这个时候,燕王重用的一位贤才。

乐毅来到燕国,全心全意的辅佐燕王,为燕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燕国的国力才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当时的齐国骄傲自大,以强欺弱,引起了周围国家的不满。

燕昭王认为这是报复齐国的好机会,于是就询问乐毅,乐毅说到,需要联合其他国的力量,仅燕国的力量是不足以打到齐国的。就这样,他们联合起来攻打齐国,最后齐国打败。最后乐毅在齐国作战五年,攻打下齐国的七十座城池,这些土地最终全部成为燕国的郡县,可想而知,乐毅当时是有很强大局观的。

但这个大功却依旧没有让他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呢?这还是得从乐毅的军事才能上讲起。其实乐毅的的军事才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乐毅在军事上的亮点很少,在他打的战争中,只有一战比较高光,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但那场战役毕竟是统领五国攻打齐国,打的是一场顺风战,五对一,最主要有强大的秦国一起参与进来,这场仗想输都难,因此他并没有充分体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乐毅比起其他四个来,即赵国的廉颇、李牧,秦国的白起、王翦可参考的战役实在有限,他们四个都是打过硬仗的,可参考的,有价值的大战役太多了。而乐毅显然在这方面是没有的。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乐毅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也是有原因的,名将是要看在战场所取得的功劳的,而这四人似乎个个都比他要体现的多一些,不过这也和后来燕王猜忌有关,使他的军事才干不能得到更好展现,并不能说明乐毅不行。

虽然没有成为四大名将之一,但乐毅毫无疑问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所取得成就无可比拟。因此,在唐代,他被列入武庙十哲之一,而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也只有吴起、白起而已,这相比四战将似乎规格更高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