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音樂的創造力從何而來?


音樂的創造力從何而來?

從事音樂活動,創造力很重要。

關於創造力到底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存在深深的誤解——以為創造力皆由天生。莫扎特能寫出這麼多偉大的作品,因為他是天才;霍洛維茨能演奏出這麼美妙的音樂,因為他是天才。

誠然,人和人之間無論是學習速度還是對音樂的敏感程度,天然就存在差異。但,作曲也好、演奏也好,源源不絕的創造力並非憑空得來,而是需要學習和積累的。

創造力也能學習?

當然!

趙曉生老師談及莫扎特、貝多芬、肖邦、舒曼時,就提到,這些偉大作曲家的作品,多數是“抄”來。

“抄”誰的?

“抄”巴赫的。

趙老師還說,音樂的規則哪裡來?

是後來的作曲家覺得之前作曲家用的好,將其作品中欣賞的部分照樣拿來用罷了。 創造力也是可以學習的,學習是創造力的基礎!

音樂的創造力從何而來?

創造力的培養有這樣幾個步驟:

一、增廣見識

沒有見過的東西無法想象,所有的創造力都必須基於一定的基礎。喬布斯如果生活在中世紀的歐洲,絕不可能創造出智能觸屏手機這樣的東西來,因為缺乏基礎。

莫扎特生活在音樂世家,自己的父親又是很好的教育家。

每天在音樂中生活,聽了無數的音樂,這些就是他的見識。

見識越廣、創造的條件就越充足。 孩子學琴,老師和家長就要肩負起增廣孩子見識的責任。

老師要儘可能給學生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家長要儘可能多地帶孩子聽音樂會、或者在家中播放音樂。

二、積累見識

孩子聽了音樂,可是聽不懂。教師應設計從簡到繁的學習計劃,讓學生分辨和模仿所聆聽的音樂,並引導他們思考。

對不同音樂元素的分析、對各種聲音效果的模仿,就是在一步一步地建立學生自己的“工具箱”,或者“素材庫”。 對音樂的分辨能力極其重要,因為這裡將鍛鍊到音樂學習者最為重要的感覺功能——聽覺。沒有基礎的孩子,能聽出快慢、強弱已是十分了得。

但是接受過系統學習的孩子能聽到更多:音程、和聲、張力、音色、調性…… 聽辨是第一步,要學會納為己用,還要通過模仿。模仿在音樂學習的初級階段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模仿老師、模仿大演奏家、模仿一切你覺得欣賞的聲音。

模仿結合聽辨,不斷地打磨,就會使自己的“素材庫”越來越豐富。

三、消化吸收

“素材庫”很豐富了,但都是別人的東西,必須被自己消化,才可能成為自己的東西。

多問為什麼:為什麼強?為什麼弱?為什麼長?為什麼短?為什麼明?為什麼暗?……到底為什麼呀? 老師的指導、大量看書、大量地對比大師們的CD、加上思考,就會告訴你答案。其中,思考,起了最關鍵的作用。

音樂的創造力從何而來?

四、自由組合

創造的基礎是明白,不明白的創作都是假的、是天方夜譚。 如果經歷了上述步驟,基本就是個明白人,接下來,他就可以創造了。明白的越多,創造就會越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演奏的是什麼,就會有能力表達自己的想法。人和人各不相同,對同一首曲子自然有不同的想法。

此時,不需要再模仿老師、模仿大演奏家了,你就是你,你有能力演奏自己的音樂。

大概,是我們把音樂的創造力看的太複雜、太神秘,所以就以為創造力僅僅是天賜的禮物,其實這就跟寫作一樣,看的書多了、不管好賴寫的多了,慢慢地你就寫得越來越好了。

創造力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樣,非要革命性、顛覆性的才叫創造力,擁有一般的創造力已經可以為你的演奏增添生命的活力。


音樂的創造力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