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兩漢至清代,百不一見:浙東門風之雄,無過萬氏;萬泰及萬氏八龍

浙江鄞[yín]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的萬履安先生,即萬泰,泰是其名,履安是其字;先生晚號悔庵,乃清代浙東學派甬上支派的創始人。

清初,浙江的學術研究異常繁榮。以錢塘江為界,浙江的學術研究,分為浙東與浙西兩部分:

杭、嘉、湖地區是浙西學者的主要活動地區;其代表人物如桐鄉張履祥、呂留良,錢塘應撝謙,平湖陸隴其,嘉興朱彝尊等,都是著名學者。

浙東學術,主要以餘姚、鄞縣、紹興、蕭山等地為中心,其主要人物如黃宗羲、朱之瑜、邵廷采、邵晉涵、全祖望、章學誠、毛奇齡等,也都是著名學者。

浙東、浙西學術雖有地域之分,但是,二者同出明末劉宗周,皆以經世為目的。

浙西學術,主要表現為表彰朱熹的學說,尊朱以經世。

浙東學術,偏重於史學研究,治史以經世。

章學誠把這兩種不同的學術取向歸納為:

“浙西尚博雅,浙東貴專家(精專)”。

浙東學派繼承、發展了浙東學術史上的優良傳統,不守門戶之見,博納兼容,貴專家之學,富創新精神,倡導“經世致用”,主張學術研究要為社會服務。其為“宋學”及明清學術中的顯學之一,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及海外學術(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影響很大。

萬履安先生生於明神宗(朱翊鈞)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卒於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享壽一甲子,橫跨兩朝代。

明思宗(朱由檢)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萬履安先生鄉試中舉。

萬履安先生從學於劉宗周。

劉宗周(公元1578年~公元1645年),字起東,別號念臺,漢族,明代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講學于山陰蕺[jí]山,學者稱蕺山先生;為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也是宋明理學(心學)的殿軍;其所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巨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人,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

萬履安先生後來加入復社,並與餘姚黃宗羲、無錫顧杲[gǎo]、吳縣楊廷樞等匯聚講學於南京,以激揚名節自任。

其時,權臣阮大鋮復出擅權,萬履安先生曾參與署名《留都防亂公揭》,以驅逐阮大鋮,士林為之稱快。

萬履安先生後任戶部主事。

明亡,萬履安先生避亂至陝西榆林,身著道士衣冠;榆林遭遇戰火,先生遂迴歸故里。

清兵攻陷浙江之後,萬履安先生開始以詩記事,砥礪氣節。黃宗羲稱其詩為“詩史”。舊友、燕人梁以樟來訪,先生約同道者六七人,一起唱和,字裡行間,全都是故國悽楚之憂思。

清·沈德潛《明詩別裁集》有萬履安先生《留別董西來》,詩云:

客途相見即相親,總是淒涼夢裡人。

且喜何郎能似舅,不妨綺季未稱臣。

睢陽城上三生淚,無定河邊後死身。

惆悵天涯分手處,秋高一雁落江津。

可備一觀。

萬履安先生救援抗清義士尤為盡力。高鬥樞、李桐、黃宗炎等人繫獄,先生均盡全力以奇計救出。友人出獄後,亡於杭州,先生運送其柩歸葬。晚年遊粵東,乘船返歸時,有同年毛汧,染疾疫,將死,同船人將棄之不顧,先生獨自守護、調製藥物,毛汧得生,而先生得疾卒。

萬履安先生有姐妹5人,均嫁貧士,先生常接濟以財物,以義聲著稱。

萬履安先生長於文學,兼精史、善詩。

萬履安先生曾延請黃宗羲講學甬上,後安置於萬氏墓莊(今白雲莊)講學,後人稱其地為甬上證人書院。

先生著有《萬履安行卷》、《寒松齋集》、《明州唱和集》、《懷剡詩》等。

萬履安先生的文章學行,皆為天下模楷。

兩漢至清代,百不一見:浙東門風之雄,無過萬氏;萬泰及萬氏八龍

萬履安先生先生育有八子:

萬斯年、萬斯程、萬斯禎、萬斯昌(負才早歿)、萬斯選、萬斯大、萬斯備、萬斯同。

萬氏八子,各有成就,人稱“萬氏八龍”。

萬氏八子,皆師事餘姚黃梨洲(宗羲),八人各向梨洲先生學習一藝,其各所習,務必令其精煉嫻熟。

黃梨洲先生曾經歎賞,說是:

“浙東門風之雄,莫過萬氏矣!”

一、萬氏八龍,兄弟之中,又以萬季野(斯同)先生的名聲最高。

萬季野精史學,以布衣參與編修《明史》,前後十九年,不署銜,不受俸。《明史稿》五百卷,皆其手定。先生還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

崑山徐氏(即徐乾學,曾官清廷刑部尚書,)的《讀禮通考》,華亭王氏(即王鴻緒,官至清廷工部尚書)的《橫雲史稿》,雖然署名為徐氏、王氏,但是,這兩部大作,都是萬季野先生的著述,後被徐、王兩位尚書攘奪去了。

萬季野先生解經論史的著作,未經刊佈的,還有很多。

《郎潛紀聞三筆》的作者、清代浙江鄞縣人陳康祺,曾經在萬季野先生的裔孫萬後丞那裡見過先生未曾刊佈的著作。

萬後丞 (公元1814年~公元1871年)字乃鄰,號個亭、萼仙外史、小渭、垂釣者,浙江寧波鄞縣人,萬後賢之弟,詩才清逸,善畫,能寫竹,用筆分明;兼寫翎毛花卉,清雅可愛;後曾居甘溪廠堂。

二、萬斯選先生,字公擇,萬斯大之兄。

萬公擇先生沉潛理學,師法黃梨洲,並繼承蕺山劉宗周、陽明王守仁的餘緒。

萬公擇年六十卒,黃梨洲為之慟哭。黃梨洲有言:

“甬上從遊,能振蕺山之絕學,公擇一人耳。”

萬斯選先生潛心理學,先生認為,學者須親身體驗,踐之躬行,方為實學;先生主張,意為心之存主,理即在氣中,不分先後。

先生卒年六十。有《白雲集》。

三、萬斯大先生,字充宗,晚號跛翁,學者稱褐夫先生,萬斯同兄。

先生志操,以清介自持,精深《春秋》、《三禮》學問。融會諸家,不拘漢、宋。懷疑《周禮》非周公所作,而系後人偽託。

明代忠臣張忠節公(即張煌言)、父友陸符死,萬充宗先生都為他們制服葬之。

李杲堂先生鄴嗣曾經評價萬充宗先生說:

“說經無雙,名擅八龍,昔有慈明,今見充宗。”

先生一生,不應清朝科舉。

先生精通經學,他認為,諸經相聯,主張博中求專,力求新意;先生又以為,非通諸經則不能通一經,非悟傳注之失則不能通經,非以經釋經則無由悟傳注之失。

先生著有《學春秋隨筆》十卷,《學禮質疑》二卷,《儀禮商》三卷,《禮記偶箋》三卷,《周官辨非》二卷。

兩漢至清代,百不一見:浙東門風之雄,無過萬氏;萬泰及萬氏八龍

四、萬斯備先生,字允誠。

劉宗周殉難之後,其遺書全都是萬允誠先生幫他收藏的。

謝山全氏(祖望)曾稱讚萬允誠先生:

“蕺山之功臣。”

先生善隸、草書,精篆刻,工詩。有《深省堂詩集》。

五、萬斯年先生,字祖繩,號澹庵,萬泰長子。

先生少時,隨錢忠節公(即錢肅樂,字希聲,一字虞孫,號止亭,漢族,浙江鄞縣人,明末官員、抗清英雄。)學習,為高第。

很快,就遭逢喪亂。

當日,劍戟弧矢,遍於城市,先生讀書不輟。

為了躲避戰亂,先生多次遷徙,其間,傢俱全都丟棄淨盡,隨行的車輛,裝載的全都是書籍。

先生晚年,主持桃源書院。講學期間,先生根據從學者的資性天分,分別授以經典。因為能夠因材施教,所以,前來就學的人日益增加。

萬祖繩先生於三黨(或即齊、楚、浙三黨,明末官僚機構中因地緣關係結成的政治派系,是齊黨、楚黨、浙黨的合稱。)都有恩意。

錢忠節公死於海外,先生收集其文集,併為之立嗣。

六、萬斯程先生。

先生全力攻讀醫學。

當日,黃宗炎行刑時,萬斯程先生之父萬泰與高斗魁等策劃,暗中載了死囚,取代黃宗炎。那個時候,身背黃宗炎,在黑暗之中走了十里路的人,就是先生。

黃宗炎,浙江餘姚人,字晦木,一字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黃宗羲之弟。明季貢生。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均為劉宗周弟子,號稱“浙東三黃”。其學術大略與黃宗羲等。南明(安宗朱由崧)弘光朝亡後,徒步迎魯王,兄弟毀家紓難,起義兵,時稱“世忠營”。敗後,奔走四明諸山寨間,被清吏所捕,幾死。黃宗羲以計劫出之。後賣藝文自給,潛心學《易》。著有《周易象辭》、《尋門餘論》、《六書會通》、《二晦集》、《山棲集》。

七、萬斯禎先生,字正符。

先生的孝順友悌,全是出於天性。

先生精研《周易》,旁治《毛詩》、《春秋》,書法宗李北海,詩作有風人之致。

八、萬斯昌先生。

先生很有才氣,可惜不幸早歿。

萬氏一家,累世精通經義,砥礪節行,其家的學術、行事、品行、道義等的載記文字,散見於黃梨洲、李杲堂、全謝山、寒村諸集、以及郡邑各志中。

兩漢到清代,如此門材家法,百不一覯。

本文據清代浙江鄞縣人陳康祺《郎潛紀聞三筆》卷七《萬氏八龍》一節成章。

(全文結束)

兩漢至清代,百不一見:浙東門風之雄,無過萬氏;萬泰及萬氏八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