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雲居寺

在風景如畫的北京房山,有一座媲美敦煌的寺廟——雲居寺。雲居寺“三絕”是指該寺珍藏的石經、紙經和木經。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靜琬所刻石碑

南北朝時,北周、北齊都曾發動過毀佛運動,對於佛教經典有著較大的毀損。隋朝恢復了社會的穩定,僧人靜琬為了挽回前朝毀佛造成的損失來到白帶山刊刻石經並創建雲居寺,自此開啟了一項工程浩大的刻經工程。

靜琬的刻經活動曾得隋煬帝皇后的贊助,靜琬圓寂後由門人繼承其刻經事業。刻經活動前後綿延了隋、唐、遼、金、元、明、清七個朝代,跨越千年才得以完工,白帶山也改名為石經山。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房山石經

這部刊刻在石頭上的大藏經世稱“房山石經”,共計千餘部,3400餘卷,大小石經版共計15000餘塊,分別藏於石經山九個石洞及雲居寺西南之地宮中,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刻大藏經。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由於石經經歷七個朝代,每個時期的碑刻都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因此石經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在整理石碑中,發現了有趙孟頫題名的碑刻,證明趙孟頫也曾參與刻經工作。明代周忱,清代查禮、石景芬、葉昌熾等都曾撰文進行考證。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董其昌所題“寶藏”

明代,董其昌在北京石燈庵續刻十餘部佛經,並在雷音洞左側新開一小洞,將所刻石經藏入洞中,並且親筆題寫“寶藏”二字鐫刻在第六洞(寶藏洞)的洞口。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嘉慶御製詩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被炸損的“雲”字

清代嘉慶皇帝曾經兩次慕名而至,為雲居寺題寫御製詩,並且刻碑立於寺前。抗戰中,日軍曾經空襲此地,湊巧把“雲”字下半部分炸掉,形狀卻好似一片祥雲,像是把剩下的半個字託在雲中,這也被當地人奉為傳奇。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趙樸初題詩讚頌修復雲居寺

1956年是釋迦牟尼佛涅槃2500週年紀念,中國佛教協會報請國務院,選擇挖掘拓印房山石經作為獻禮活動。1961年國務院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把房山雲居寺和石經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石經進行保護。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隋代刻石拓片

雲居寺石經不僅僅具有文獻的價值,也記載了近千年的書法藝術,不愧為一部中國的書法史。

隋朝雖然建國短暫,但是它上承魏晉風度,下啟唐朝書法盛世,在書法史上有著關鍵性的作用。隋朝傳世的書法真跡比較罕見,碑刻、墓誌雖然眾多但多有殘損。雲居寺隋代雕刻的石經保存完整,因此是研究隋朝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通過雲居寺石經,我們不難看出隋朝的楷書已經相當完備,不僅結構嚴謹、佈局穩健,而且秀逸勁美之外還透露出北朝的舊時風氣。

我們現在學習楷書,很多人會從歐陽詢學起,認為他是唐楷的代表。但是歐陽詢在唐朝建立時已經是六十歲的老人了,他的書法應該代表的是隋代的風格。

顏真卿的楷書是藏頭護尾,而歐陽詢是鋒芒畢露,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書風,也反映出書法演變的過程。雲居寺隋代石刻與歐陽詢書法如出一轍,印證了隋代書法在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雲居寺遼代石刻

雲居寺石經經歷了七個朝代,在諸多風格的書法中我們也能看出書法在逐步的衰落。其中遼代的刻石明顯筆力軟弱,雖然在結字、佈局方面有條不紊,但是卻看不出飛揚的神采,倒像是疲敝不堪的病人。遼代書法為什麼會出現衰落,還需要人們去研究。

欣賞雲居寺石經的書法藝術,我們像是穿越了從隋朝到清朝的一千多年光陰,它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書法藝術的輝煌,也留下了衰敗的印記。

歷經七個朝代雕刻完工,這部石經堪稱一部書法史

石經出土後的40年間出現了嚴重的風化現象,損壞程度遠遠超過了過去一千年時間裡的總和。1999年雲居寺石經重新回藏地宮,人們只能通過參觀廊的大玻璃窗遠遠地瞻仰地宮裡的石經。藏在石經中的未解之謎還有待後人去研究、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