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现在农村老人的赡养,很多子女都愿意出钱,但不愿意亲身伺候,这是为什么?

大别山東哥


请人伺候老人有一个前提,挣得钱比雇人花的钱要多。照顾一个半自理的老人恐怕得七八千元吧或者上万元,再加上保姆的吃喝数目是不小的。保姆休息日还得雇人替班,又是一笔费用。 子女一个月挣得钱自己花费后最少要剩余一万多元,才能请得起人伺候。 这样的高收入者我觉得不多。


采菊东篱下175027524


农村有句古话叫老换小,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孩子小的时候淘气,不听话,让我们气的是又想哭又想笑,人一到年纪,也会是这样,有些老人会变的特别糊涂,特别的不讲理,也是让我们爱恨不能啊。

举个例子,我家隔壁的陈奶奶,这几年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并不是她的儿子儿媳不孝顺,早上儿媳问她想吃什么,她说想喝粥,儿媳把粥熬好给她端过去,她说儿媳不愿意给她做饭吃,天天喂她吃粥,问她想吃啥,她说想吃鸡蛋,儿媳又回去把鸡蛋做好之后她说儿媳想噎死她喂她吃鸡蛋,把儿子儿媳弄的是苦笑不得,天天都得上演这么一出,后来请了一个保姆伺候还真的是特别听话,让干啥就干啥,也不挑食了。儿子儿媳一天进屋看她一次,她喜欢的跟个啥似的。

所以有时候不能说掏钱请人伺候就是不孝顺,说赚钱比老人重要,其实一切还是以老人开心为目的的。

当然也有很多是个别原因的。


小涵贝贝妞


这个我也想回答一下,首先子女不愿意亲身伺候老人只愿意出钱的情况不单单发生在农村,城市也会有,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孩子们都很忙,要么有正式工作要上班,即使是村里的人,现在村里人也都找点事情做,坐吃山空,好吃懒做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可能是真的没有时间去照顾,只能出钱了。

第二,父母曾经偏心,让孩子心里有隔阂,我老家就有个这样的邻居,家里三个儿子,年轻的时候能干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却偏爱能说会道的老大,老二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没有出过手,所以老了的时候经济条件大不如前,自己生活都照顾不了的时候大儿子提出大家一起养,二儿子肯定不愿意照顾的,也不怎么愿意出钱,后来还是法院调节才答应只出钱不照顾的,所以做父母的年轻的时候一碗水端平也是为自己老了积德吧。

第三,父母性格古怪,导致子女不愿意亲近。老家有个二伯,性格很古怪,到姑娘家生活,姑娘稍有不如他意就骂,有时候还动手,那姑娘都委屈的掉下眼泪来,心里一万个不愿意照顾,哪怕出钱。有的是老年人年纪大了以后他就像小孩子一样,一会哭闹一会笑的,我老公的爷爷九十岁了,性格变得特别古怪,生活不能自理,时刻希望有人在身边,一会不见人就会骂,我还见过他打大伯和叔叔,大伯和叔叔虽然退休了有时间却也不愿意一天二十四小时就陪着老爷爷啊,也是要有自己的生活的啊。他们也是需要照顾的老人了,但是也还是轮流尽量陪在老父亲身边。

第四,就是孩子众多,相互攀比,相互推诿责任,最后都不愿意照顾了。

第五,就是子女不孝顺了,为了摆脱老人这个累赘甚至不惜花大钱送到贵点的养老院,一年也不看一次。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是还是希望最少出现,羊羔都是跪乳,鸟儿也会给母亲捉虫子吃,动物尚有感恩和反哺的孝心何况人呢?怎么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别到失去才知道珍惜,追悔莫及。

总的来说,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父母一个愉快的晚年。







我是豆角


此乃时代进步的标志。随着居家保姆及养老院的服务形式推广,子女桌前床上亲身伺候的模式逐渐被取代。而子女工作繁忙及收入增加,是他们出钱赡养老人的时代背景。

然而,居家保姆及养老院还是不能取代亲情,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供给及贴身照料,还需要儿孙们的陪伴,这样才能延年益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绝对不能用钱来替代亲人的照顾及探望。

我的母亲入驻养老院已经四年有余,她在那里生活很有规律;衣食起居都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料,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去探望一次。在母亲骨折手术之后,每天两次到养老院,陪护时间多达四五个小时。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一是自己家里离开养老院很近;便于经常去探望;二是愿意挤出时间来关怀老人。对于一些工作异常繁忙,又是拖家带口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重担子。如果居住地离开养老院很远,确实来回很不方便。

至于农村,可能问题还要棘手。因为农村老人的子女,大都在城市生活;根本不可能经常回来探望。农村养老院还很少,请保姆更没有这个习俗,所以农村老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硬撑。如果住到城里子女那里,有很多不方便之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媳妇和女婿亦未必欢迎。

俗话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我在养老院四年多目睹了很多社会现象,将父母亲送进养老院不闻不问的大有人在;他们往往要十天半个月才去探望一次老人。送去水果点心之类的倒是不少,但是,并非老人最需要的“陪伴”。

如今居家保姆的职业素质有所下降,涨工资才是她们的最爱;如果子女出钱请了保姆,未必能够万事大吉。假如子女不经常回家探望,保姆虐待老人的概率很大,在农村里请保姆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送到养老院之后,子女更需跟进式服务,去补位完成护理人员没有做到的事情。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时代,养老事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希望国家能够未雨绸缪,规划好养老这盘大棋。i

而子女方面,应该为下一代做好表率,绝对不能停留在用钱来解决问题的底层次上。


插图选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批评指正!顺祝周末快乐!


陆燕青


首先明确一点,宁愿出钱也不愿亲身伺候老人的原因很多,个人觉得还是要理解一下。

现在很多农村老人上了年纪行动不便,儿女又不在身边,造成很多农村老人养老成问题。但是同时农村还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很多农村老人的子女并没有回到老人面前进行照顾,反而是给老人一些赡养费。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子女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和父母离太远,照顾不到。很多子女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原因,离自己的年迈的父母比较远,但是父母又不愿意跟着儿女去生活,所以很多子女没办法,只能在经济上补偿一下老人。

第二,子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现在年轻人的压力其实还真的是蛮大的,工作忙、压力大让很多年轻人喘不过气来,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还哪里有精力去照顾老人。所以,很多年轻人还是选择给老人点钱。

第三,嫁出去的女儿,没办法照顾娘家父母。中国人有传统的思想,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嫁到婆家就是婆家的人了,再过分管自己娘家的父母肯定婆家人是不愿意的。所以,很多嫁出去的女儿就选择给娘家父母些钱来弥补。

第四,父母对待儿女不公平。俗话说“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也算是中国人传统思想的一种吧。但是有的父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或者说有偏爱,只对其中一两个子女好,那这样肯定其他子女心里是不太愿意的。所以等到要赡养他们的时候就宁愿给钱也不想去他们身边照顾。

第五,和老人经常在一起矛盾多。很多老人人老了脾气不太好,而且和年轻人生活习惯不同,吃又吃不到一起,聊又聊不到一起。虽然老人也需要照顾,但是为了避免矛盾,很多年轻人宁愿出钱也不会去身边照顾老人。

第六,很多儿女指靠思想严重。像80年代之前出生的人,家里都是好几个兄弟姐妹,所以在老人养老上就会有一些分歧,心想就算自己不管也会有别人管的,都想把老人塞给其他兄弟姐妹,自己落个清静。所以,很多子女愿意出钱,但不愿意亲身伺候。

综上,年轻人给钱也不愿意亲身照顾老人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也是子女所无能为力的。但是个人认为主观上不愿意照顾老人是不对的,毕竟是生你养你的父母噻,这样搞良心何忍?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欢迎关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我们先将农村赡养老人的方法列举为以下几种,大家看哪一种方法最为合适。

第一种几个子女都愿意亲身伺候赡养老人。这种方式可能是大家都认可的,最好的赡养老人的方式。但这种亲身伺候赡养老人的前提是,这就要求子女们都在父母身边,或住的离父母比较近,而且大家随时都有足够的时间。那么这样也要求子女们的工作不要离开农村或者距农村较近的地方。这样是不是制约了子女们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大家都窝在一个较小的区域里。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大家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吗?

第二子女们都愿意亲身轮流伺候赡养老人。这种情况可能子女在全国各地工作大家都愿意亲身轮流伺候赡养老人。而大家都有工作,不可能回到农村丢下工作,去专职伺候照顾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亲自赡养老人应更好一些。但这就要求每一个子女都要为老人准备一套住宿的地方,而且老人每转一个地方都要经历一次搬迁和适应的折磨。给老人不能形成一个固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赡养老人的方式,大家认为可取吗?

第三种几个子女中选定一个赡养照顾老人,其他子女出钱以示赡养。一般农村老人更喜欢在农村生活,如果农村有子女,一般就跟随在农村的子女生活,其他子女给些钱,就在外安心工作,不用过多操心父母的赡养问题。有空余时间回农村看望一下父母。同时给在农村照顾父母的子女也给予了经济上的帮助。这样老人也有了固定的居所给老人的生活也带来了舒适安详的环境。

有以上三种赡养老人的方法分析。由于社会的发展,子女们都想发展自己的事业各奔前程。给子女们共同亲自赡养老人,变为了不可能。愿意出钱赡养老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总比那些不愿出钱也不赡养老人的不孝之徒好得多。我认为这种出钱赡养老人,有时间再回家看望看望老人,这种赡养老人的方式就是很好的,应该给予提倡。

[我是农人潘哥,一名热爱三农的退伍军人,喜欢我的观点或文章记得点赞加关注哈!]


农人潘哥


首先,年轻人生存压力大。现在的社会,在家是按时上下班的,一再请假都知道后果。其次,收入。年轻人伺候老人,吃穿用哪里来??还有,久病床前无孝子是真实存在的。

其次,有的老人老年痴呆或者半身不遂等等,性情大改。动辄暴跳如雷,有了病就如同有了法宝,折磨孩子真的不是过分形容。

社会进步表现。过去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都知道这个不可能。雇个保姆,自己在外挣钱。两全其美。

见过一例。儿子贴身照顾老母亲知道去世。儿子自己说老母亲性情偏激不好相处。和媳妇处起来怎么可能没矛盾??

孩子没有精力。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孩子少顾不过来。以后还会长期存在。只有雇保姆,不然只有把自己折腾死。

老人需要孩子照顾时往往所以也需要照顾。怎么办??

啥气候,两全其美才是最好的。


ql369


人老了,喜欢说一些以前的事,为人处世还是老观念,说话絮叨,这是一代人和一代人的成长代沟,将来我们老了也一样。

人老了,越来越象小孩了,他让你揣摩他的心事,让你陪他聊天,说一些东家长,李家短的事情,还要经常教育你感恩。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人尤其是母亲爱说话,也爱孩子恨不得把所有的爱分给孩子,即便杀只鸡煮点排骨都要和孩子分享。我们村有一家这样的老人,几个孩子都有出息,都在外面,也经常回家探望老人,买这买那,甚至给老人找保姆,可是她的心里还是很孤独,孩子回来很高兴,一走她就失落。

这种显象会越来越多,象我们70年代的人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三个家,孩子们要工作、要事业,孩子在过节都是问题,更别说和你待在一起。不找保姆找谁待候你,有这样的孩子也不错了。


李姐在农村


这个问题,其实说的是儿女多的家庭才有的现像。如果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你岀钱,让谁来伺候老人?请保母吗?那是不可能的,你也请不到。除非你在外地工作,而你父母住农村,那样可以岀钱叫你家族中的人来照顾。前提还要你父母身体健康,不是连床都下不了的那种。当然你给的钱够多,另当别论。

子女多的家庭,也就是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个别儿子岀钱给其他兄弟,让兄弟伺候父母,很多是事岀有因,并非不愿意亲身伺候。村子里有一个两兄弟的家庭,大哥在城市工作,弟弟在农村。父母身体好时,弟弟也岀去打工。从去年开始,父母有病,需要有人伺候。弟弟只好留守在家,就近找一些工作,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做工。哥哥也是懂道理的,每月都给一些钱弟弟,算是出钱请弟弟伺侯父母吧。但绝不是不愿意伺候。

有一五个儿子的家庭。他们的父亲90岁了,行动不便,需要有人长期伺侯。五兄弟的大哥差不多70岁了,己经不再参加工作。而其他弟兄都还在工作。于是四兄弟商量,各人岀点钱给大哥,让大哥伺侯父亲。大哥想,反正也没什么事,就答应了。一直照顾父亲到他病重,才大家一起伺侯父亲。四兄弟也不是不愿意伺侯父亲。只是觉得这样安排更好,对大家都有利吧。


繁华规定


有以下几种:

第一,领导型,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忙,确实抽不出时间,只能隔三差五看望老人。

第二,外出打工型,上有老下有小,迫于生活压力长年在外打工,回不了家。

第三,嫌弃型,嫌弃老人,不能干活帮自己,还得伺候吃喝,迫于道德压力只给钱,不近身。

其实,不论属于哪种,都不能作为我们不赡养老人借口。父母养我小,我养父母老!都是爸妈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之情,何况我们人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