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和天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否相沖突?

xm8023


這是從道德經裡面斷章取義挖出兩句根本不在連貫架構裡面的兩句話!但道德經裡面每句話都可以存在聯繫,因為這本身就是大道的體現!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指天地不以萬物的意志為轉移,天地對待萬物都是平等一樣的而從不會厚此失彼,天地只會用《天道公心》看待萬物!聖人也不會以俗人的意志為轉移,聖人對待天下百姓都是平等一樣的而不會賺貧愛富或有貴賤之分!在聖人心中天子與乞丐都是平等的!故聖人對天下百姓都是從不帶人心看待而是用《天道公心》看待天下百姓!

可看出這兩句話都是講《天道公心》。

《而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是在講《天道公心》,是講天道運行規律都是從多的地方而去補充少的地方,從富足的地方而去補充貧泛的地方!這就是《天道的公心》!

《而人之道損不足而補有餘》是在講《人道私心》!是講人類人道的規律都是用《人道私心》在作用,越富足而本身就有餘的卻喜歡從貪泛而本身就不足的這部分群體上去剝削!這就是《人道私心》。

故老子李聃聖人一直強調要用《天道公心》而治理天下,而不要用《人道私心》而治理天下!這就是老子李聃聖人的主張!也是上古三皇五帝的治世方略!

祝大家吉祥!


三皇六帝伽耶霹靂攝


老子的思想一以貫之,第一,道是永恆的,無為的;第二萬物是相對立而存在的,陰陽互根互化,物極必反。

老子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說天地無偏私,不偏不向一視同仁。

但萬事萬物都是在對立關係中成立的。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都存在著正反開兩個方面,比如有無、雄雌、先後、高下等等的對立面,老子要人重無、守雌、居後、處下、而常人卻要據有、逞雄、爭先、登高。事物的有和無是相對應而呈現的,當事物發展到某種極限時,會改變原有的狀況,而轉向它的反面,即“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達到強的頂峰、盛的極致時,也就是向下衰落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天之道,就是在事物的對立變化中保持著一種平衡,這是道的守恆性,是自然的運行規律,它的運動和發展永遠是向對立面的不斷轉化,以保持總體平衡,當它作用於事物時,事物也一定依循著這個變化規律而運行。

所謂的有餘 和不足,只是人類的觀念,人類認為看得見的,摸得著的有形質的才叫有,沒有形質的是無,而有和無對於道而言是一回事,他不管人類如何認為,他只管自己的守恆定律,始終保持事物的平衡運行。


問道黃老


提問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提問者,進出道德經的路四通八達,簡單而且乾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草,芻草是具體的物質,有生命的跡像。有錢人家的孩子有錢,窮人家孩子沒錢,但有沒有錢都不是孩子在未出生之前就有選擇的。和草一樣,在沃土,陽光裡的草長得就茂盛。所以天地視萬物為芻草。

後面接著天地間猶風箱,動而欲出,虛而不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是減少動而欲出的虛而不屈多言的煩躁,補充安靜的不足。

夫物紛擾,各歸其根,歸根曰靜。夫物紛擾是事物複雜,減少紛擾,歸向於安靜。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也是水之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芻草是物質。天之道,講的是安靜,物質安靜道德經很準確的說話,沒有衝突。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要想說明是否相沖突,先弄清這兩句話的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通俗點講:天地對天下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對待。

“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意思是通過損減有餘來補充不足。這是理想化的聖人做法,類似於劫富濟貧的說法,但人類社會世俗的作法卻不然,而是損減貧窮不足來供奉富貴有餘。這都彰顯的是聖人的那種大同思想。



月夜的雪狼


補不足是地引力的自然現象。它才不管大洪水泥石流呢,和山洪地震呢。上善若水,下.惡呢?也是水,萬物都成了祭祀品,芻狗。萬物死活都是天地的祭祀品。其中也是補不足的低谷處。風調雨順也是補不足。利害就在於過之不及,過之洪水,不及者乾旱缺雨。中庸之道的正好,才是需要的補不足者。

要想知道,老子尹喜要告訴人什麼,只有他兩知道,悟到的和他兩想說地一致了就對了,不一致呢?就錯了,鬼是不會知到的。知道還是鬼嗎。神鬼都是活人匡人的道道圈圈。真正的神仙是不出名的。


馬振廷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是沒有任何感情的,它將世間萬物都視作草狗一般,一律平等對待。

這時候就有人說既然上天是如此的平等,那為什麼偏偏是我如此倒黴,壞事全讓我趕上了。

我來解釋一下:

就個體而言,從來沒有平等可言,你的生老病死、家庭出生、天資能力以及你的一切際遇都是世界運行中的一種概率,然而站在天地這個大環境中,它是平等的,它不會干預任何事情的發生與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一個無神論者。

天損有餘而補不足

在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富餘終究會向貧乏過度,貧乏也終會向富餘過度,此消彼長,循環往復。

這時候就有人說了,天地不是客觀存在的嗎?怎麼會左右餘和不足呢?

我再來解釋一下:

其實天地並不存在左右餘和不足的行為和意願,只是說天下事物的客觀運行規律就是週而復始,此消彼長的,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兩者的描繪是統一的

通過上邊對這兩句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在老子的眼中,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都遵循一種不斷變化的運行規律。


圍爐夜話扯閒篇


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天地無情視萬物為芻狗,就是說天地是無情的,他決不側重某一方,大自然發起威來誰也躲不過,而下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就是有情的了,愚以為,所謂聖人者,古之統治者也,視百姓為草芥芻狗,橫徵暴斂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就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天之道遑切不論,咱們討論一下人之道,打個比方這個地方本來就窪,本應該挖一鍁土填平他,人之道則不然,越窪越取土然後往髙崗上填土,產生了不平,形成了階級,都是錦上添花,誰見雪中送炭,到了一定程度,天之無情就顯現出來,來一次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把有餘的高坡流向了不足的窪地,天道循還古今人如此,我們都說物極必反,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孰知其極,就象我們買賣東西,本來價格己到頂點了,貪心不足還想再漲一點,結果一下子降下來了後悔不已,如果古之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得少多少生靈塗炭。愚見如此,謝謝


韓I949



手機用戶糖畫糖


是兩個領域的話題,不存在衝突。

前者講天地生萬物而無厚薄彼此。

後面的話則是老子對天道和人道的不同功用的描述,認為天道的特性是將多餘的,補給不足的,反映了天道觀的平衡功能與大同作用。而人道則正好與之相反。這一句不適合單獨解釋,最好對照全文,才能領悟全貌。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


簡學話題


天如同任何事物一樣都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複雜體,既仁又不仁。仁者,養育萬物,生生不息,虛懷若谷,包容一切。不仁者,以萬物為實驗品(包括人類),死生由之,乃至於降大災難於人間使人皆為魚鱉糞土。

故,莫以仁而有峙,莫以不仁而有怨,茫茫天道,渺渺若我等,何必糾結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