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疫情以來,政府出臺了哪些重要經濟刺激政策?主要利好哪些行業?

真樸軒主人


新冠疫情突襲中國對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一定衝擊,而作為宏觀調控之一的積極財政政策必將成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在疫情下,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否會受此影響,後續又將如何發展?



SARS期間的積極財政政策


首先,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2003年SARS期間中央出臺了哪些積極的財政政策。南南根據公開資料進行梳理,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第一:減支,也就是壓減非疫情相關支出,其中主要為壓減政府會議費、差旅費等一般性公用經費的支出。

第二:增支即加大對防控非典疫情的相關財政支出。據統計,2003年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共投入136億元用於非典的防治工作,同時還額外增加10億元用於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第三:減稅降費:針對疫情防控和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的行業實施暫時性、結構性的減稅降費,還對列入“SARS災難行業”的,例如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實施免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優惠措施。

第四:財政貼息。對部分受影響嚴重的企業或小微企業提供無息或貼息貸款。

總結來說,非典期間政府多管齊下的財政政策對企業恢復生產、走出臨時性經營困難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之後隨著非典疫情的散去,2003年第三、第四季度GDP增速均迅速恢復到10%。因此,不難看出作為國家“戰疫”的重要舉措,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必不可少的。



新冠疫情期間已出臺的積極財政政策


而這次的新冠疫情也不例外,下面我們來看看政府已經出臺了哪些積極財政政策來對抗此次疫情呢?


01

首先,加大疫情防控財政支出。據財政部公開的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月14日,各級財政已安排疫情防控補助資金

90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達到252.9億元。而且值得關注的是,中央財政安排的252.9億元,已經超過2003年非典防治基金的12倍。(注:2003年中央財政設立非典防治基金為20億元)

02

其次,繼續實施減稅降費。2019年,我國出臺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遠超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而在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政府更是會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增值稅減稅等政策。例如,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對捐贈用於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免徵民航企業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等。


03

另外還有財政貼息政策。2月2日,財政部網站公佈了《關於支持金融強化服務,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提出,對2020年新增的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在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提供優惠利率信貸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按人民銀行再貸款利率的50%給予貼息,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貼息資金從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

這種財政貼息大大解決了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確保企業在較快的時間內有充足的資金開展疫情防控相關的生產經營活動。


04

最後,為防疫提供資金保障,發行戰“疫”專題債。2月6日,國家開發銀行和進出口銀行分別成功發行135億元和30億元的“戰疫專題債券”;2月11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上海清算所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發行2年期戰疫情、助脫貧雙主題的金融債券50億元。至此,僅三家政策性銀行便合計發行215億元的抗擊疫情專題債券。

當然,針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國家採取的財政政策遠不止南南說得這麼多。正如2月1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撰寫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一文中所說:

“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嚴謹細緻推出並落實好各項財稅支持政策,是各級財政部門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對此,我們也始終堅信,在政府和廣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狙擊戰。


南方基金


我們是超級企業家,專注於企業服務,賦能企業發展,陪伴企業家成長!這個問題我們回答一下,我們是專業的。

這個問題,我們不能這樣看,這個觀點有些問題。

疫情以來,為了防控疫情,避免人員流動,政府採取了一些臨時措施,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行業,比如交通出行,零售(尤其是線下零售),酒店,餐飲,住宿,旅遊等等行業受到較大的衝擊,主要體現在大幅度降低了行業企業的收入。

企業收入的大幅降低,同時企業的成本和支出沒有相應的降低,就導致企業的現金初步迅速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面臨巨大的壓力,企業為了降低壓力,首先想到就是裁員,降薪等,社會的就業壓力會增加,為社會穩定帶來挑戰,所以政府出臺了一些列的經濟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這些措施核心作用就是有效降低企業現金流的壓力,確保更多的企業現金流不斷裂,儘快恢復造血的功能。所以,本次的經濟措施,不是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不是要大力扶持那個行業的發展,這個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要幫助企業減緩疫情的影響而已。

分享這麼多,歡迎交流。


義哥財經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