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為什麼魏徵這樣的賢臣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

合浦仔林哥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魏徵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他才能收穫賢臣的美名。

否則,魏徵好點的結局,恐怕就是在歷史書上留下一個名字,我們大多數都不會知道他;壞點的結局,恐怕到時寫在史書上,魏徵就變成是挑撥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之情的罪魁禍首,最後甚至遺臭萬年。

其實,光是這一點,大家就應該能夠理解為何魏徵要背叛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了。因為,在當時的背景下,說句不好聽的,魏徵就是個打工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兄弟爭奪大唐公司的控制權,管他什麼事情?

只不過,魏徵是跟著李建成混的,他出於自己的利益,自然希望李建成獲勝。 問題是,等到李建成被幹掉,李世民又願意用同樣的待遇、甚至更好的待遇來對待魏徵時,魏徵憑什麼要拒絕?



不是有很多老話說得好嘛,良禽擇木而棲;再總而言之,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更誇張點的,我不是為一人盡忠,而是為天下黎明百姓盡忠,所以我要選擇更賢明的主公輔佐。

當然,很多人可能覺得我真麼說實在有點太過貶低魏徵這位大賢臣,問題是,只要我們看下魏徵的履歷,就會很清楚,魏徵從來就不是從一而終的人。

比如,魏徵最開始是隋朝的官員,後來李密的瓦崗起義規模越來越大時,他就轉身開始跟著李密混。再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便跟隨李密歸降李唐。

結果,李密受到李淵的打壓時,魏徵作為李密的舊臣,卻轉頭就抱上了李淵的大腿,還主動請纓跑去勸降還在山東的李密部將李勣。

再後來,李淵派魏徵到李淵的堂弟李神通手下工作,結果不久李神通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都被俘虜,於是魏徵又變成竇建德的起居舍人。



又過不久,李世民率軍擊敗竇建德,魏徵又離開竇建德,再次回到大唐的懷抱。而這之後,魏徵就成為太子李建成東宮的太子洗馬,而據說李建成對魏徵也是禮遇甚厚。至於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吧。所以,按照魏徵這樣的履歷,他在李建成死後,選擇歸順李世民,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

當然,如果史官們按照這種方式寫魏徵歸降李世民的原因,那豈不是讓魏徵和李世民這對千古君臣的佳話,變得世俗起來!所以,史書上就這樣記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本想把魏徵也處死,所以他把魏徵叫到自己府上,詢問他為什麼演挑撥自己和李建成的關係。

這個時候,魏徵很坦然的告訴李世民,總而言之,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便下令赦免他,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讓他從此跟著自己混,魏徵推辭一番後才不得已才接受。

這樣再讀起來,魏徵的人格是不是要高大上許多,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在這種背景下收服魏徵,是不是也顯得他心胸寬廣、尊重人才,是一個比李建成出色多的主公?


我是趙帥鍋


我們的帝王史冊是有一群謀士,有的他是忠君,有的忠於國,有的忠於君和國,有的是老闆破產了,我再去找其他老闆面試工作。

魏徵在自己的主子死後,他沒有選擇自殺,而是繼續為李世民打工,他想的可能是我終於大唐,而不是某個人。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像這些謀士,誰重用我,誰能讓我施展才華,我就為誰打工。


喬加貝


導語:

魏徵最初是輔佐太子李建成的,在玄武門之變爆發以後,魏徵成為了李世民的臣子。那麼是不是說魏徵在這個時候背叛了李建成呢?

當然是,不過魏徵背叛李建成的方法比較高明,高明到沒有任何人覺得他丟失了氣節。為什麼會有如此出彩的操作呢?我們先來看看魏徵是怎麼操作的。

01魏徵只願做良臣,不願做忠臣。

很多人不太瞭解,什麼是良臣?難道良臣不應該忠誠嗎?魏徵有自己的解釋。當時李世民擊敗了李建成,奪取了繼承人的大位。

這個時候他來收拾李建成的餘黨時,抓到了魏徵。魏徵顯得十分堅挺,他堅貞不屈地告訴李世民,當初要不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沒有早點殺掉你,他也不會淪落到這個地步。

徵見太宗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及踐祚,擢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使安輯河北,許以便宜從事。---《舊唐書》

魏徵的話聽起來十分刺耳,可是這要分是誰在聽。魏徵是什麼人?大謀士,作為大謀士魏徵不可能不調查對手李世民的習性。

所以他知道李世民是一個喜歡聽實話的人,而且是一個喜歡英雄好漢的主子。如果魏徵表示求饒,或許李世民還真的會殺了他。

  1. 可是魏徵偏偏就是不求饒,反而裝作了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既表達了自己對已經去世的太子的惋惜,又表達了對自己做法的肯定。
  2. 本來不把魏徵放在心上的李世民,忽然就心血來潮了。當年劉邦能夠容得下總給自己下套的雍齒,他李世民怎麼就容不下一個小小的魏徵呢?
  3. 所以李世民就放過了魏徵,表示了自己的大度。可魏徵偏偏還反過來輔佐李世民,按照魏徵自己的說法,他想要做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

忠臣天下千千萬,可是良臣卻很難找到。他所忠於的是江山社稷,而不僅限於某一位主子。這才是魏徵了不起的地方,李世民對魏徵之所以如此佩服,其實也是從這兒開始的。

魏徵所忠於的永遠是李唐的江山,不管是李世民還是李建成,只要他們做個好皇帝,那他都會願意花費自己的才能時間去輔佐。

02魏徵只是給自己找個臺階下,李世民也樂得有個賢名。

魏徵曾經策劃過刺殺李世民的事情,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良臣該做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刺殺皇子,不是良臣應該要做的事情,而是忠臣該做的事情。

因為魏徵忠於李建成,所以他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李建成的所有政敵,而李世民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這純粹是為了李建成個人的利益,而不是整個大唐的利益。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舊唐書》

可是李建成不聽他的話,結果功敗垂成。這個時候魏徵已經被李世民給抓了,誰也不想死,何況魏徵這種熱血青年呢?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魏徵還想多過幾年。所以他發揮自己的才智,想出了這麼一個好辦法。當然了這是在給自己找藉口罷了。

  • 所謂良臣或者忠臣,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徵肯鬆口了。他不像那些死忠於李建成的人,一口咬定要為李建成殉葬,他偏偏表示,自己忠於的是李唐江山,你們哥倆誰來做皇帝我都願意輔佐。
  • 這麼一來魏徵的十八級臺階可算是鋪滿了,他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因為從本質上來說,他的表態,已經表明他背叛了李建成。但是這件事又不能說的那麼明顯,所以魏徵才會藉助了這個藉口。
  •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接受了這個說法呢?我認為想要完全將李世民繞進去是不現實的,最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李世民明白了魏徵的意思。

魏徵的求饒十分隱晦,李世民的接受也比較隱晦。他表示不僅接受魏徵的求饒,而且將來一定要魏徵來監督自己做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一定要提出來。他要給自己創建一個金字招牌,成為萬世楷模。

03一場彼此給臺階下的騙局,成就了舉世無雙的君臣關係。

當你說第一個謊言的時候,就需要不斷用其他謊言來彌補第一個謊言。所以這種君臣關係一旦建立起來以後,要想保住名聲,兩個人就要堅持演下去。

魏徵要做的,就是時時刻刻提醒皇帝做錯了什麼事情,就算沒有錯,魏徵說錯了那就是錯了,必須要改過來魏徵才能罷休。

  1. 這把魏徵給嚇的,每次上朝就跟上刑場一樣。你說天天給皇帝挑毛病,這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嗎?說不定哪天皇帝真的不高興了,一刀就給你送走了。
  2. 而李世民要做的,那就是微笑接受魏徵的所有無腦提議。並且時刻提醒史官,一定要把朕虛心接受時的表情描寫出來。
  3. 有時候魏徵沒什麼靈感,實在是跳不出李世民的毛病,李世民還要刻意地做一兩件壞事,讓魏徵來罵兩句。要不然彼此心裡都有些不自在。

真的是沒想到,這種君臣關係,居然維持了十多年時間,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熬過來的。魏徵在度日如年的謾罵時光中,似乎迷失了自己,有時候罵的暢快了,甚至像上去踹兩腳。

徵妻裴氏曰:"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竟以布車載柩,無文彩之飾。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帝親制碑文,併為書石。其後追思不已,賜其實封九百戶。嘗臨朝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

而李世民在被罵的時光當中,也開始有些不耐煩,有時候甚至真的想要殺掉魏徵。可這個時候長孫皇后會立刻冒出來,表示恭喜李世民喜得明君標籤一枚,從而化解這場殺戮。

久而久之兩個人都習慣了,當魏徵死了以後,李世民再也聽不到有人罵他了,心裡別提多彆扭了。他立刻下旨找人來罵他,罵的越兇,賞錢越多,官位給的越大。

總結:活下去才有一切可能,無謂的犧牲不值得。

人生只有一次,只有匆匆數十年。忠誠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可愚忠就有些不值得了。活下去肯定比愚忠更加重要。

魏徵選擇活下去,因為他知道,李建成已經死了,一切都無法挽回了。這個時候如果跟隨李建成一起去死,那自己的人生也就跟著完了。

只有活下去才會有無限的可能,魏徵就當這剩下的日子是老天爺饋贈給他的,所以他過得十分用心。

不排除君臣之間默契的合作關係,但是魏徵的確付出了很多。因為魏徵不堅持愚忠,最終成為了千古名臣,為貞觀之治的創建,立下了不朽功勳。


江湖小曉生


首先,魏徵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賢臣,而他之所以能夠成為賢臣,一是因為他“

知恥近乎勇”,二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唐朝名相魏徵〉

至於他為什麼會背叛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是因為魏徵要做一個“良臣”,而是不一“忠臣”,

魏徵一生五次“換主”,盡顯人生無奈

魏徵一向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於世,李世民曾說:

“以銅為鏡,可以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懂得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白得失。”

魏徵的死被李世民喻為失去一面鏡子。

這就是魏徵,但是倘若我們翻開魏徵前半生的“簡歷”則會發現,魏徵並沒有這麼完美。

簡歷

姓名:魏徵

經歷:

  1. 本是隋朝如同小吏,上司元寶藏
  2. 跟上司背叛朝廷,投奔反賊頭領瓦崗寨寨主李密
  3. 隨戰敗的李密投降李淵,默默無聞,後去山東,被任命為秘書丞
  4. 竇建德攻下黎陽,俘虜魏徵,任命魏徵為起居舍人
  5. 李淵打敗竇建德,魏徵重歸李唐,效忠於太子李建成
  6. 李世民於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李建成,魏徵再次換主,效忠於李世民

〈簡歷模板〉

魏徵最終效忠於李世民時46歲,魏徵前半生五次易主,雖然總體名聲還不錯,但是卻明顯談不上是賢臣。

此時的魏徵雖然談不上是賢臣,但是卻是一個想成為賢臣的人。

在跟隨李密時曾獻計:“挖溝壘牆,堅守不戰,待敵人筋疲力盡撤退時,發起進攻。”,遺憾的是沒有被採納。

在跟隨李建成時曾屢次提醒李建成提防李世民、“早做打算”,李建成也沒有很在意。

可見,魏徵很想出人頭地,有一番作為,無奈未遇名主,反而各種原因迫使魏徵五次換主。

年近半百的魏徵是絕望的,要知道在當時,屢次換主是極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魏徵越不光彩他越不甘心,他不甘心自己僅是揹負著“換主”的稱號,踏入墳墓。

機會來了,“知恥近乎勇”,為名譽一搏

終於,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派人召來魏徵,問道:

“你為什麼離間我們兄弟二人啊?”

魏徵答道:

“若太子聽我之言,不會有今天身死的下場”

李世民欣賞魏徵的直言,封他為諫議大夫。

李世民為什麼要重用魏徵?

關於李世民為什麼重用魏徵歷來眾說紛紜,而我認為主要有四點原因:

  1. 愛才:就如李世民自己所說的,魏徵直言敢諫,自己很欣賞。
  2. 愛名:李世民向來以賢德聞名,重用原本的敵人,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聲。
  3. 為政:立魏徵為典型,表達自己不追究太子舊黨的態度,以安人心。
  4. 平衡:玄武門之變後,朝中政治班底大換血,原秦王府的人紛紛登上政治的舞臺,有一家獨大之勢,這是李世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要提拔他人。

〈李世民形象〉

李世民將魏徵立為典型,這給了魏徵很多“資源”,如對他比較寬容,這便是先前所說魏徵的“天時地利人和”。

魏徵為了洗刷自己曾經五次“換主”的失節,他“知恥近乎勇”,勢要用自己的行動將其彌補。

對於魏徵來說,他是死過五回的人,而現在還能活著,這已經是上天的恩賜,所以他不在懼怕,他直言敢諫,將生死之置於度外,終成為一代賢臣。

在觀李世民,他也有自己的恥辱,“殺兄囚父”,而“重病得用猛藥治”,必須有影響力更大的事情,方能掩蓋這個恥辱,魏徵的直言敢諫就是一個機會,所以無論魏徵如何直言,李世民都虛心接受。

結語

魏徵不願做一個“自己身死,使君主成為暴君,國家淪喪,空有其名的“忠臣”。”

而要做一個“使自己留有美名,君主擁有賢名,國家昌盛,百姓安定的“良臣”。”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魏徵是古代千古少有的名臣,後世心中鐵骨錚錚的硬漢子、硬骨頭,乃原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謀士,可是在唐朝第一疑案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卻投靠了“叛逆者”李世民,並以敢言直諫稱著於世,和同樣善納建言的唐太宗李世民共譜了一出不亞於劉備、諸葛亮的魚水之交、君臣之知,可以是唐太宗之名,有一半是靠魏徵建立起來的。

按理說,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可以有無數種打算,棄官回鄉也行,殺身成仁也行,或許堅持擁立已死的太子李建成也行,不管哪一種都足以告慰太子的恩德,可是魏徵卻選擇了投靠仇人李世民,這做法雖然讓人不解,可卻也在情理之中。

一、受各種演義影響,魏徵在世人心中是一個忠臣不仕二主的形象,可實際上的魏徵卻未必就是個“永不折腰”的硬漢

隋末亂世煬帝殘暴,群雄並起逐鹿,有志之士思得明君,紛紛選擇站隊,魏徵也是這股洪流中的一員,在《兩唐書》裡面都提到過:魏徵此人,家貧落魄,但胸有大志,可卻不熱衷於那一畝三分地的家產,而是將其變賣全部拿來讀書,尤其是戰國時期的縱橫捭闔之術,為此還不惜出家做道士。

和眾多良禽一樣,魏徵也急於執木而棲,找到自己的明主,一展生平所學,當他自認為自己的“治國之術”已經有成時,他最先找到了瓦崗起義軍的領袖李密,在他手下做了一個典書記,相當於文學參謀一類的職位,可是魏徵在李密手下做得很不開心,他的很多建議都被才大志疏的李密給否決了。

徵進十策說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徵見長史鄭頲曰:“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頲曰:“老儒常語耳!”徵不謝而去。

可以看出,魏徵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所想的是輔助明君奪取天下,在所選非人的情況下,魏徵另擇明主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所以在李密戰敗後,魏徵就投降了唐主李淵,做了個沒有任何官職的散官,依舊不得重用。

為了建立功業,魏徵毛遂自薦,主動請求出使山東、河北等地,招降李密在當地的割據勢力,結果在相州被夏王竇建德俘獲,被任命為起居舍人,相當於皇帝身邊的日記官,兼謀士職。要知道在相州被俘的還有李淵的堂弟李神通和原李密的部將李勣(魏徵此行最主要的就是招撫他)等人,可李神通沒有投降,李勣也是明裡投降,暗裡和長安互通有無,甚至多次密謀誅殺竇建德,就忠誠度這一點,魏徵可就比李勣差得多了。

唐夏虎牢關時,魏徵十分出力,連出奇謀對付前老闆李淵的軍隊,幸好是魏徵運氣好,竇建德一條都沒有采納,要不魏徵可就不能再進入唐廷,乃至於最後成就“千古賢臣”之名了。由於李世民的奮戰,虎牢關之戰唐軍節節勝利,魏徵就這樣又被俘獲到了長安,不過這次,魏徵遇到了他生平第一個貴人:太子李建成。

二、再次進入長安後,魏徵深受李建成後代,並逐步進入權力中心,成為李建成和李世民奪嫡的重要謀士

作為一手導演了虎牢關大捷的李世民,他在俘獲了魏徵後並沒有將其放在眼裡,甚至有點鄙視他,可或許是覺得魏徵招撫李勣有功,李世民也沒有殺他,只是給了他一個悠閒的散官,不賞也不罰。倒是太子李建成對魏徵還不錯,任命其為東宮洗馬,把魏徵帶在身邊。

在虎牢關之戰大獲全勝的李世民,志得意滿,並在第二年再次出關,前往河北,這次的目標是繼承了夏王竇建德河北地盤的劉黑闥。不過這次李世民在河北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1. 同樣是群雄之一的鄭王王世充,他在舉部投降後還是免不了自己流放、部下被殺的結局,所以劉黑闥拒不投降,還給竇建德立碑建墓;
  2. 竇建德此人不同於王世充、宇文化及之流,在河北很有威望,史載他“所得物資,散賞諸將,一無所取”,崇尚節儉,不好酒肉,恩澤於民,所以將士用心、士民拼命;
  3. 竇建德也很有政治頭腦,他對於被俘的煬帝皇后蕭氏以及煬帝之孫楊政道,始終以君臣之禮對待,絕不越雷池一步。由於當時東突厥的老婆為隋朝宗室、煬帝堂妹義城公主,所以竇建德尊崇原隋朝宗室的做法,很得義城公主歡喜,夏國政權也以此獲得了東突厥的軍事支持。

靠著竇建德留下的政治遺產,劉黑闥從舉兵到全面恢復河北勢力,僅僅只用了半年,並在武德五年自立為漢東王,改元天造,和唐國分庭抗禮。

在河北地區全面皆兵和東突厥的軍隊支持之下,李世民在河北舉步維艱,連屬下猛將羅士信都被俘殺害,李世民也差點被劉黑闥埋伏被殺,靠著尉遲恭的奮戰才死裡逃生。後面唐王朝不得已臨時換將,把李世民換成太子李建成,在魏徵的建議下,李建成很快就平定了劉黑闥之亂。

魏徵言於太子曰:“前破黑闥,其將帥皆懸名處死,妻子系虜;故齊王之來,雖有詔書赦其黨與之罪,皆莫之信。今宜悉解其囚俘,慰喻遣之,則可坐視其離散矣!”太子從之。黑闥食盡,眾多亡,或縛其渠帥以降。

平定河北後,魏徵正式成為李建成的謀士,在和李世民奪嫡之戰中,魏徵給李世民造成了很多麻煩。但與此同時,魏徵的本事也逐漸為李世民所知,這成為了他日後起用魏徵的契機。


二、魏徵雖深感李建成對其的恩德,可他更不願自己一輩子的心血卻此白費

魏徵身為李建成的謀士,他自然要對其帝位的穩固勞心勞力,和裴寂一內一外,一明一暗地守護著李建成,裴寂看著李淵,魏徵看重李建成,可是魏徵過於急進,他急著要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挑明瞭來幹,這對於一貫優柔寡斷的李建成來說是很厭煩的一件事,到最後也就逐漸疏遠他。

魏徵剛嚐到一點甜頭就又被打入冷宮,一肚子學問和抱負都無法實現,對此,魏徵頗有微詞。等到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同樣獲罪於李世民,有一段時間不受重用,可是當時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餘黨在河北作亂,在重臣房玄齡的建議下,李世民起用魏徵為諫議大夫,去山東招撫,本來就急於建功的魏徵馬上出發山東,並安撫了原太子千牛衛李志安和齊王府護軍李師等人,成功平息了太子黨的反撲。

這時候的魏徵已經開始為太子李世民效力了,而李世民知道魏徵確實本事不小,同時也為了向天下人展現自己的仁德之風,所以這對君臣一拍即合,一賣一買,就這樣成就了一對千古君臣佳話。

不過要知道的是,魏徵並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為李世民效命的原太子黨成員,像奪嫡之戰時出力比魏徵還多的裴寂,他是朝廷的宰相,堅定的太子黨領袖,李淵多次有廢長立幼的想法,都是靠裴寂給他打掉的,太子李建成死後,裴寂第一個出來為李世民唱讚歌,也因此被李世民作為了“黃金臺”。有重臣裴寂的首倡,原太子黨成員也就放下了成見,慢慢向李世民靠攏了。

比如玄武門之變時,差一點就抄了守備空虛的秦王府的太子屬官馮立,以及已經有強開玄武門的可能的薛萬徹、謝叔方,如果不是當時李淵被尉遲恭手裡的那兩顆人頭給嚇傻,急忙發出敕令要軍隊放下兵器的話,李世民和他留在後方的家屬可能就這樣被這群被這兩支軍隊給殺了,玄武門之變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可是李世民在大事已成後,對這些差點讓自己功虧一簣的猛將,依舊還是沒有進行清算:

  1. 馮立在看到李建成頭顱後,孤身逃亡,李世民下了懸賞令捉拿馮立,最後馮立自首,不但沒獲罪,反而被任命為左屯衛中郎將,在之後的咸陽大戰中,馮立以數百精兵大敗突厥騎兵,給之後的渭水對峙打下了軍事條件;
  2. 謝叔方和馮立一起逃入樹林裡,在家人被捉的情況下,兩人都很快就投降了李世民,謝叔方接連被任命為肅州、涼州、廣州刺史,對當地的民生髮展和水利灌溉工程都有很大的貢獻;
  3. 玄武門之變,薛萬徹帶著家人逃入鍾南山,李世民多次徵集都不來,足足幾個月後,薛萬徹才出山輔佐李世民,被任命為大同將軍,成為唐王朝對抗突厥的一員猛將。

所以在玄武門事變後,投降李世民的太子府屬官並不止魏徵一人,論親,魏徵不如薛萬徹,論重,魏徵不如裴寂,論剛,魏徵也不如馮立、謝叔方,他的投降在深受演義影響的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可在當時那個年代,魏徵的投降卻是理所當然,沒什麼道德文章可以用來辯論的。


總結:人是具有多面性的,魏徵也不外如是,對他而言,尋找明主讓自己得以施展抱負才是重中之重,至於這個明主是姓李還是姓竇,都不是那麼重要的事。

這一點其實和所有亂世英豪一樣,可誰能說從袁紹那裡逃到曹操那裡的荀彧、郭嘉、張郃等人就是小人,而一直堅守袁紹乃至最後被殺的田豐等人就是忠臣呢?別忘了,忠字之外還有“大奸似忠”一說,小人之外還有“大忠似奸”一說,北宋靖康之恥時,秦檜主戰得比誰都興奮,所以除了戲臺上,任何人都不應該被臉譜化,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魏徵之投降是他不願讓自己辛苦學到的知識付之流水,而李世民之收服太子黨是為了成全他自己的名聲,善用人者不拘小節,善做事者不懼名聲,魏徵作為一個帝王監督者,在貞觀朝將其才學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李世民作為一個善於納諫的帝王,他能起用得罪過自己的太子黨屬官,把國家前途放在首位,才能成就一個“貞觀之世”,成就一個強大的唐王朝。這一點比起那些一直高呼“忠臣不事二主”,到了卻是“水太涼”的士大夫們,要好上數萬倍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1.魏徵自詡為良臣,不為忠君,只為社稷

魏徵和唐太宗曾有過這樣一段經典的對白:

魏徵說:“臣希望只做良臣而不做忠臣。”

唐太宗不解的問道:“忠臣和良臣有不同之處嗎?”

魏徵回答:“古代堯和舜的臣子稷、契、皋陶,就是良臣;夏的臣子關龍逢,殷紂的臣子比干就是忠臣。良臣本身享有美名,君主獲得光輝的聲譽,子孫相傳,國運無窮。忠臣本身遭難被殺,君主落得個昏庸殘暴的罪名,國王家滅,只不過取得個空名罷了。這就是良臣和忠臣的區別。”

唐太宗聽後大家讚賞。

2.舊主亡,新主立,天下已定

實際上,魏徵在跟隨李世民之前,是李建成的謀士,當時各為其主,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民,只是李世民搶先一步而已。

李世民發動宣武門之變後,逼迫李淵退位,天下已定,魏徵只能選擇跟隨李世民。

3.只有活著才能施展抱負

這一點沒啥好說的,魏徵是個聰明人,他比誰都清楚只有活著才能為百姓,為社稷。

4.李世民確是明君,可輔佐之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魏徵也清楚,李世民不是庸主,其文韜武略在大唐不斷的征伐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故追隨李世民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實現抱負。

他倆也確實搭配不錯,成就一段佳話,大唐也開啟“貞觀之治”新篇章。





小諸葛歷史觀


魏徵是李建成身邊第一賢人,幸遇李世民這樣惜才如命的明君,義釋魏徵,納為己用,委以重任。兩人為安天下,上演了"犯顏直諫"和"虛心納諫“的春秋大戲而載入史冊。

魏徵以前效忠於李建成,是一個集團的忠誠干將。而後來能為李世民直抒己見,是一個朝廷的賢良忠臣。兩人相輔相成,珠聯璧合。

李世民心胸寬廣,以社稷為重。有幾次魏徵直諫,連李世民都難以忍受,回到宮裡還氣呼呼得:宰了,宰了,連本皇也敢頂撞!慶幸他有個好內賢,長孫皇后恭喜他有個好忠臣,青史留英名!才使李世民轉嗔為喜。

李世民善於總結歷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李世民雄才大略,以魏徵為鏡,可以知得失,造就了一代明君,也造就了一代賢相,才開創了國強民富的鼎盛時代“貞觀之治“,千古留芳!


夏雨風


賢臣不一定是絕對的忠臣,再說魏徵即使是忠臣但他也不是愚臣。魏徵一生共追隨過五主,起家投李密,後隨李密敗歸李唐,為李唐在山東招攬人才時又投竇建德,後又復投大唐李建成,魏徵換了四位主後才投李世民。在投奔前四位主中,有人戲稱魏徵投誰誰死,被稱“克主魏”。

可以說魏徵是在遇到李建成時才真正得到重用 ,李建成曾表奏魏徵為太子冼馬,深得太子的信任。但就如題主所言:“為什麼魏徵會在玄武門之變後選擇背叛自己的舊主李建成而輔佐李世民?”我認為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魏徵“願賭服輸”

作為曾侍奉過四個主子的魏徵,他深諳發達之路。玄武門之變是李氏兄弟間的爭權奪位,但他魏徵無論這場政變失與成,他仍然是大唐的臣子。雖然他在李建成陣營,也得到過重用,但是在關鍵問題上也就是對付李世民的問題上,李建成並沒有聽取魏徵將李世民調離長安的建議。所以當李世民成功後問魏徵為何要攛掇李建成殺他時,魏徵以“他當初如若聽我,你就沒有今天”。雖然說出這樣的話,但魏徵也是個明白人,玄武事已成,他一個人也無法改變什麼,而且主子李建成都死了,他去背叛誰呢?


在這場政治鬥爭中,魏徵只是附屬品,他無力迴天,也只能“願賭服輸”。

二、李世民的拉攏

殺兄弟,奪皇位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李世民雖害怕建成餘孽重起,但他也不敢把事情鬧大。有人說是李世民寬宏大量也不無道理,但更是為了穩固他皇位的拉攏政策。魏徵的膽識與才能應該早就得到李世民的注意的,就像常何,知己知彼才能將敵人的人才拉攏入自己的陣營。

李世民坐上皇位後,升任魏徵任為諫官之職,並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非但不被處死,反而被升值重用,可謂是喜逢知己之主,當然魏徵明白要竭誠輔佐。當然魏徵確實是一代名臣,性格耿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成就了唐太宗與魏徵的一段君臣佳話。

總結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明君也會擇優士而取。魏徵“精通群書,頗明王霸之術”,雖侍多主,但仍為大唐臣子,不能簡單說他投李世民就是背叛,就是不忠。


予知君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第一謀士。而且還曾經多次勸說李建成,要想辦法建立戰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才會真正強大,才會真正打敗李世民。

可是玄武門政變之後,魏徵卻投奔了李世民,積極地為李世民的政權效勞。並且在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李世民劇照)

從某種意義上說,“貞觀之治”之所以在歷史上那麼出名,不是因為“貞觀之治”讓唐朝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怎樣的發展,而是李世民與魏徵這一對君臣,關於“進諫”和“納諫”的故事,讓封建時代的政治體制,達到了一個十分開明和亮麗的高度。可以說,魏徵對“貞觀之治”這一盛世藍圖的創造,起碼貢獻了一半的力量。

我們知道,古代是最講究忠誠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個人違背了“忠孝”這兩個字,也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了。可是為什麼,魏徵明顯違背了這一點,他依然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且千古揚名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怪不得魏徵,因為“玄武門政變”之後,是李世民去把魏徵找來,要任命他為官員的。

不過,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來的,他也應該像方孝孺那樣啊。方孝孺並非朱允炆的第一謀士,他尚且那樣忠誠於朱允炆。魏徵作為第一謀士,他為什麼卻不忠誠呢?

(玄武門之變)

有人可能又會說,因為“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家裡的事情,是他們的內部鬥爭。魏徵沒有必要去趟這趟渾水。

這話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具有很大的錯誤隱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國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並不存在李家內部爭鬥的問題。否則的話,“玄武門政變”這樣的事情也發生不了了。

後世“靖難之役”後,朱棣就曾經用這樣的話回答方孝孺。說這是咱們家裡的家事,你就不要摻和了。當時方孝孺就批駁他說,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來管,怎麼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說,實際上不管找什麼理由,只要魏徵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節有虧”。

然而實際上,歷史不是這樣評價魏徵的。歷史對魏徵基本上都是正面評價,就算有負面評價,也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這一點。

(魏徵劇照)

魏徵為什麼會這麼幸運呢?

我認為,之所以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魏徵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後,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就是做一個“直臣”。

所謂“直臣”,就是敢於直截了當說出君王不是,直截了當地給君王提出批評意見的人。這樣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時是一種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讚揚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古代是皇權社會,皇權社會中,皇帝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點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於要想升官,就必須要服從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這樣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為皇帝都是有私慾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慾,也就是傷害國家傷害老百姓,所以這樣的人就會成為奸臣。

不過也不絕對,也有迎合皇帝而成為忠臣的。當然這必須要皇帝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但是這樣的皇帝畢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當奸臣的就比較多。

(影視中的李世民和魏徵)

如果要想當忠臣,就絕對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無法升官,很可能還會死掉。因此有些忠臣會採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或者說“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樣。直臣是大事不糊塗,小事也不糊塗。

比如有一次,魏徵去向李世民彙報工作的時候,李世民正在玩鳥。害怕魏徵說他,就把鳥兒藏了在懷裡。魏徵明知道鳥兒不能在懷裡藏太多的時間,偏偏說個不停。以至於後來魏徵出去,李世民把鳥兒掏出來的時候,鳥兒已經被悶死了。

這就是魏徵,連小事也絕不糊塗。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應該說,魏徵也是幸運,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別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貶謫,乃至於被處死了。

但不管怎麼說,正是因為魏徵選擇了做一個古代社會里最難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才給人一種感覺,他並沒有順從李世民,因而他才得到了後世的普遍讚揚。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況且魏徵對於李建成已經很夠意思了。一直盡心盡力輔佐李建成,直到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篡位成功後才改為效忠李世民。歷史上魏徵數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是李建成自己不能聽信忠言。這也怪不的魏徵。魏徵已經盡到了身為人臣該做的一切。說到底魏徵只是臣子,他只為李唐王朝的主人效力。李淵時期,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屬官,而太子又是日後的皇帝,所以他就為李建成效力。李建成死後他自然就會為李世民效力。魏徵並不是迂腐之人。他是不會替李建成殉葬的。甚至在魏徵看來李建成是死有餘辜。畢竟一手好牌打個稀爛,這也是夠讓人無語的。

魏徵早年間也是隋朝的一名官吏,他最初跟隨在武陽郡丞元寶藏手下,後來元寶藏投奔瓦崗李密後,魏徵又被挖角到了李密手下。但魏徵到了瓦崗李密麾下後,數次獻計獻策,李密等瓦崗首領皆不採納,這就導致李密很快就被王世充擊敗。而李密也投降了李唐王朝,魏徵也一同降唐。魏徵歸降李唐王朝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唐朝勸降了佔據大片領土的李勣,但不久後魏徵等人被竇建德所擊敗,並且全部被生擒俘虜。因為魏徵有大才,所以竇建德又啟用了魏徵。三年後,李世民大軍討伐竇建德,生擒並且擊敗了他。魏徵這才得以再次迴歸李唐王朝,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魏徵職業生涯前期非常坎坷,轉戰數方陣營效力。以此來看就知道魏徵並不是迂腐之輩,他非常的懂得變通。

魏徵到了李建成麾下後,他敏銳的發覺,雖然李建成貴為太子。但他的競爭對手秦王李世民卻更加厲害。其功勞遠不是李建成可比。所以魏徵想盡辦法替李建成謀劃,爭取立更多的功勞來增強李建成的威信。李建成也深知弟弟李世民的威脅,所以他聽取了魏徵的建議,之後請戰,並且生擒斬殺了劉黑闥,平定了山東之地。李建成層也因此威信迅速提升,搬回了一局。但隨著李建成地位的鞏固,他也開始狂妄自大起來。魏徵卻知道,只要李世民不死,那麼李世民就永遠都是太子李建成的威脅。所以魏徵就一直勸李建成儘早殺掉李世民。但李建成卻一直拒不接受,他認為李世民已經對自己產生不了什麼威脅了。這也給了李世民後來絕地翻盤的機會。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斬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且逼退了皇帝李淵。之後李世民派人找到了魏徵,詢問他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如此耿直,也絲毫不避諱什麼,所以李世民也開始欣賞魏徵了。李世民本身也是一個胸懷過來寬廣的君王,他赦免了魏徵並且任命魏徵為詹事主簿。而魏徵除了死就只有為李世民效力。上面我們也說過,魏徵不是迂腐之人。所以魏徵就只有給李世民效力,併為此奉獻了一生。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