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不是所有的家庭生活都對人有利,比如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各玩各的手機,身在咫尺,心在天涯……


不是所有的家庭生活都對人有利,比如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各玩各的手機,身在咫尺,心在天涯……

文|孫雲曉

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

並非所有的家庭生活都對人有利,比如,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各玩各的手機,身在咫尺,心在天涯。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等機構關於中美日韓網絡時代的親子關係研究顯示:中國父母(監護人)經常專注與孩子交流的比例最低,近半數有和孩子邊說話邊玩手機的情形。父母這樣做實際上是告訴孩子:“手機很重要,你不重要;手機很好玩,你別來煩我。”父母的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回應是親子交流中重要的構成部分,父母與子女的對話是否真誠平等,直接影響親子交流的效果。

父母對手機的依賴和迷戀是世界性的問題,2018年9月,德國漢堡的100多名孩子上街遊行,抗議父母迷戀手機不和孩子玩。

父母常常不希望孩子沉迷於手機和網絡,但是作為父母是否又能做到“放下手機,和孩子真正在一起”呢?幾年前,一些北京的孩子已經發出倡議,實踐效果令人欣慰。

北京史家小學的宋佳琪和朱子薇同學發出“放下手機,讓我們真正在一起”的倡議,其周圍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家長鬍夢真媽媽說:“自從參加這個公益活動後,在孩子的監督下,我們家長開始戒WiFi,每天在晚上9點前關掉WiFi,陪孩子去戶外活動、聊天或讀書,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密切了。”史家小學的經驗值得千家萬戶借鑑。


不是所有的家庭生活都對人有利,比如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各玩各的手機,身在咫尺,心在天涯……


為此,我也寫了一首小詩《請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給予支持:

爸爸媽媽我愛你,你也愛我呀!

請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

一起讀書講故事,

一起唱歌做遊戲。

到花園捉迷藏更有趣,

做做家務也歡喜。

手機不是你的孩子,

它是個好東西,

但它也像一個魔鬼,

它有邪惡的魔力。

它要把你變成木頭人,

讓你把父母的快樂與責任都忘記。

爸爸媽媽我愛你,你也愛我呀!

請放下手機,讓我們在一起!


不是所有的家庭生活都對人有利,比如全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各玩各的手機,身在咫尺,心在天涯……


其實,每天有一兩個小時不看手機是沒有問題的,尤其是晚上的休息時間。如果父母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美好生活的開始。因為這是用行動證明,人可以成為手機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隸;在父母的心裡,孩子遠比手機更重要。父母的改變,也可以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

據2019年7月29日《北京晚報》報道,荷蘭夏天流行一種傳統的刺激活動:大人深夜開車,把即將進入青少年階段的小孩載到森林“放生”,而後大人離開,讓這群小孩靠著原始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設備和自己的方向感,自尋出路,回到童軍營地。有些孩子在活動中獲得難忘的體驗,如11歲的榮格瓦說,當有一天他有小孩,也要“放生”他們。這讓他們知道:即使你身處困境,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會有路。

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魅力無窮的教育。可以相信,如果有類似體驗,再迷戀手機的孩子,也會精神抖擻地去挑戰自己,並且為之驕傲。當然,孩子有受保護權,對於具有風險的活動,父母要做出周到的安全保護方案。從兒童利益最大化的視角看,類似的體驗活動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這也是放下手機後,一種有趣的家庭活動。

(作者孫雲曉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二級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夏令營中的較量》《習慣養成有方法》《孩子,你有無限可能》《金猴小隊》《握手在16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