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有人说书法开始写的是字,最后写的是人生,这是什么道理?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书法一开始写的是字,都最后写的是人生。”这句话很有哲理。高度概括了书写者通过书法这个载体反映的人生历程。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书法艺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赋予追求它的人虚静、笃恭、至思、养性,可谓是生命和人格的综合体现。

  书写者从人生开始接触书法,在学字的初期,通过临帖仔细揣摩前人所书写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写的是一个个形态差异的汉字。等逐渐领会笔法,掌握了书法的基本要领,开始进行书法创作创新时,必定会在笔端融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体会。因为书法就是反映书写着的情志、才学、阅历,为了印证这一点,下面介绍三位书法大家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我们把目光放在唐朝,看看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生平是否与其书法风格吻合。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书法家。他出身贫困,开元中进士,由于秉性刚直,为奸相杨国忠所不容。安史之乱时,颜独守平原郡,他首举义旗,被推为十七郡盟主,抵抗叛军。平乱后,入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后、奉旨到叛军李希烈行营进行安抚,正气凛然,劝其归顺,被叛军杀害,屈死贼手,享年76岁。一代名臣、巨星殒落,天动容,人皆悲。他的一生,是壮丽的一生。可谓铁骨铮铮,忠烈千古,为后人敬仰。

    颜真卿从小热爱书法艺术,青年时,两度辞官从师于草圣张旭,苦学书法,在深研“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在魏晋及初唐书法的基础上,融人篆、草用笔方法,变方为圆,结字开阔。在书法上开创一代新风,成为继王羲之后的第二颗最亮的书法艺术之星,王以行书绝,颜以楷书盖世。

颜真卿的楷书,不求小处的巧妙,字形宽绰丰满,拙笔中,内涵雄伟、秀丽,横画劲瘦,左右竖画略向内弯成环抱之势,撇捺粗壮,与横画形成鲜明的对比,波磔的起收有隶书的蚕头雁尾之势,布局茂密凝重,笔饱墨酣,完全突破了初唐楷书的规范,而暗合古法,形成独特的艺术凤格,把唐楷推上艺术的顶峰。同时颜真卿把雄伟豪壮的气势融人楷书,又极其贴合时代风格。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岁之前,以继承传统为主,特点为清雄坚韧,代表作为《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50至60岁之间是颜书的成熟期,创立崭新的颜体,特点为开阔雄浑,代表作有《鲜于氏离堆记》、《颜勤礼碑》等。在这一时期的《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美誉,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齐名,其实《祭侄稿》无法之法,真率天然,远胜《兰亭序》。60岁以后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臻妙绝顶的时期,《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以及《裴将军诗》就是其晚期的登峰之作。

从这里我们看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历程与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书法写的就是人生。

其次,我们再把眼光放在宋朝,看看历史上著名书法家苏轼的生平是否与其书法风格吻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我们看看他的书法作品,苏轼《眉阳奉候帖》,是今存苏轼年轻时的作品,与《奉喧帖》均书于嘉右四年(1059年),即苏轼居母丧期满那一年,是年苏轼22岁。《眉阳奉候帖》为行草书体,笔法圆转流动,字体清秀,笔法劲爽。与其初出茅庐,进士及第意气风发人生吻合。

苏轼的一幅书法作品《治平帖》,是苏轼30几岁书写的,属于信札,主要内容是介绍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这副书法作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是苏轼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精品。此时苏轼人生步入黄金时期,春风得意。

苏轼中年代表作《黄州寒食帖》,此贴为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其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在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岩起伏,气势不凡又一气呵成,达到一种书写完美的境界。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而此时的苏轼人生坎坷,步入官场失落阶段。

苏轼晚年《江上帖》又称《邂逅帖》,是现存苏轼书法的最后一件作品,书于他临终前三个月的那天,即建中靖国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此帖为苏轼书与故友杜孟坚的信札,言故友时隔八年,江上重逢,“怀仰世契,感怅不已”的慨叹。其书如宋吴正仲跋中所言,为“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江上帖》用笔雄健,用墨浑厚,结字精美,章法自然谐和,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此帖笔迹时见颤动,已出垂暮老态,这正是他所带的老病之态,更增添了它的情感冲击和魅力。

从这里我们看出,苏轼的书法艺术历程与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书法写的也是人生。

  再者,我们再把眼光放明末清初在宋朝,看看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傅山的生平是否与其书法风格吻合。

傅山(1607.8.11-1684.8.2)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自觉继承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他对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泰初有无”、“隐而不隐”等命题,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与阐发,对道家传统思想作了发展,常以老庄之徒自居。

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著有《霜红龛集》等。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综观傅山一生行事作风与思想主张,可见他本质上是一个道家人物的性情:为人为学本于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对权威主义教条主义身为道家思想传承者的傅山,无论在学术和学术思想上,傅山的学问文章,都追踪当时的进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时,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的进步倾向。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傅山在他的著作和书面题款上,也经常署名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号石头、石道人、石老人、啬庐、随厉、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浊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侨山、松侨老人、侨公、太原侨、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径称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称老蘖禅、还阳真人、真山、侨黄真山、五峰道人、龙池闻道下士、观化翁、观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现代的话说,傅山也许算得上世界上“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这些笔名又无不体现了这座“奇峰”的经历、思想和性格。也正体现了他的人生历程。

从这里我们看出,傅山的书法艺术历程与其生平高度契合。他的书法写的更是人生。

      综上所述,我们能更加深刻领会“字如其人”含义,作为普通的书法爱好者,我们虽然没有颜真卿、苏轼、傅山这些著名人物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但即使平凡,我们也应积极面对人生,让自己的平凡的人生过的充实有意义,我们的书法作品也将会体现出积极的姿态,激励人、鼓舞人!

 下面分别是颜真卿、苏轼和傅山的书法作品

 





赵国俊书法诗文


小时候,学过书法,但写的不好,而且忙于学业,只有在不得己的时候对付对付。到单位,有时候要搞点宣传,写黑板报,所以偶尔也会练,再后,电脑,复印,拉横幅等由机器代劳,字都写的少了,更别说练书法了。多数人的人生和书法没有直接联系,当然也就谈不上先是写学,后才是写人生!我倒是觉得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


2020咫尺天涯


一点都不假。真正喜欢艺术的人会将一生的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上。我身边就有一位老师从十几岁开始练字,到现在七十五的古稀之年了,还是爱字如命,临池不缀,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写字,写了一辈子。有人说让老爷子不吃不喝行,但不让他写字就不行。2014年5月7日,他应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亚洲教育北京论坛秘书长姚望先生邀请,代表文化教育部参加了中国🇨🇳加拿大国际教育高峰论坛,同时也是唯一一位代表书法家协会去国外参加高峰论坛的书法老师,他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书法展示到了国际舞台。他就是师承启功老先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李新锁老师(笔名南山鹿翁)。

李老师就是一位先写字,后写的是人生,写字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翰墨and雁北老翁


中国书法的根基

唐孙过庭《书谱》:“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文:是日月星辰天体在宇宙间的分布运行等现象;时变:是时间顺序的变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礼教文化;化成天下:教化和治理天下。易之八卦是线的简单组合形式,是以阴阳为根基。而书法的形质、情性可以说是受胎于八卦。唐张怀瓘曾说:“卦象者,文字之祖”。近代文字学家唐兰:“八卦的一画和文字的一画,很难区别,所以即使它们本身不是文字,也常被认为是文字所取材的一种现象”。八卦中任何一画,非阴即阳。阴则虚,则柔;阳则实,则刚。《易,系辞下》:“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奠基在这两极对立上的书法,虚实,刚柔之论;迟速,枯润之谈。都是阴阳关系的体现,无处不渗透《易》的精神和表现。

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画之第一画。乾为天,故有一画开天之说。宋陆游:“无端凿破乾坤秘,祸始羲皇一画时”。《易传,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故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孙过庭的“仪形不极”,“感会无方”是要求书家用笔的迟速、浓燥、曲直、隐显、行藏以及心与手、形质与情性、继承与发展要向这一目标奋斗。

《书谱》:“体五材之並用,仪形不极”。孙过庭看来,书法笔画为五材。即点为金、横为土、竖为木、撇为火、捺为水之阴阳五行。互为相生相克,繁衍生息。“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仪形不极”;“大道至简”。用易之一“简易,不易,变易”的精神,高度概括“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一画开天”才是元趙孟頫的“千古不易”的笔法。

把一张宣纸平铺於案,称其为无极,濡墨落笔成一点,瞬间无极变太极。《易传,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任何笔画文字都是点的延长线。东汉蔡邕《九势》:“夫书肇如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太极图形中有一条阴阳变化的S曲线,一条被全世界公认的艺术线。书法笔画在书写过程中,都遵循着“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笔势往来”的原则。以横画为例,是一个横的S曲线,竖画是竖的S曲线。把捺画归于横画类,用手背方向的力,右行属阴;撇画归于竖画类,用手心方向的力,左行属阳。点起笔无论在何种位置上都属右行,为阴。就成就一点成一笔之规,一字之规,终篇之准。阴阳变化,阴阳的转换,就是书法书写运动的基本大法。

清人刘熙載《书概》:“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即所谓‘侧’也,故‘侧’之一法,足统馀法”。又说:“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唯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如同古人测日,把毛笔直立于纸面,根椐汉字的笔序,移动笔杆,会产生上推,下拖,左送,右拉四方向的力。毛笔具有尖、圆、齐、健的四种德性。尖写圆,齐写扁,健起伏。其锋端随阴阳运动产生的自然势能,书写出汉字的点画形质。

右手执笔和掌控毛笔的自然原因。自然会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左轻右重,左高右低,左缩右伸。至于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则属需掌握的汉字书写笔序的基本规律。用笔生结构,乃是“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庄子曰:“目击道存”。汉字书法演变:篆,隶,真,行,草。历代书家輩出,姿态更是迥异。唯阴阳之道,千古不易。《书谱》:“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岂可“強名为体,共习分区”。阴阳大法的“自强不息”,造就中国书法的生生不息。

黄帝《阴符经》:“观天道,执天行,尽矣”。书法的书写过程也是如此。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书法更是笔锋在腕力作用下,做周天运行中的上下左右运动,即“摆拨似惊雷掣电”中,呈现王義之的“来去之则,反复往还之法”。

刘熙載《书概》:“书能笔笔其本分,不称闪避取巧,便是极诣”。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况书之为妙”。是“博究始终之理”。

《书谱》:“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妙全在用锋。入笔笔画呈现的露、侧、藏、搭承,行笔过程的中锋、裹转、折转、衂勒、提连,收笔后的折、回、出、杀、抽、顿回、驻翻、环踢的用笔,是“旁通点画之情”而练成的用笔技能或称技巧,是用笔和结构的对立统一。

书法是在继承的“易”,“道”这个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掌握规律,“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规矩闇于胸襟”而形成的自然书写习惯。才能书写出立体美、力度美、节奏美等适合于中国人的审美取向的书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终极目地是回到“夫书肇如自然”这颗初心上来。书法的创新、创造、发展都基于丰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没有了根基,根基扎的不深的书法,不应该称其为中国书法。


阐幽墨堂


谈到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问:书法与人生能有什么关系呢?对于一个与书法毫不相干的人来说,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对于每一个书法爱好者和具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人来说,关系至大,彼此间的作用甚巨。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有人会问,书法不就是写字么,怎么会体现出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呢?回答是:书法是写字,但又不仅仅是写字。书法作为艺术,是对写字的升华,已然成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书法,简单地讲,就是创造性地书写汉字的艺术,即蕴含着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一种笔墨表现性艺术。站在当代审美立场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作品,必然表现出它的艺术属性,必然体现出书者的艺术修养、笔墨技法、审美观念、情感个性、知识学养、社会价值观乃至人生价值观。

1.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书法的内涵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文明,承载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精髓。书法研究基本技法,体现文化内涵,更注重艺术品格,它考验人的修养,胆识和胸襟,体现人生的审美价值意趣。

3. 书法艺术与人生修养 点为心画、挚爱永恒、志气平和、淡定拂尘、含容空有、阳舒阴敛、天籁涌情,方寸之间,营造和谐,永远是心灵与自然,书法与人生的交融碰撞与凝结。





雅吟画牡丹


说人生有点笼统,书法最终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美学修养与文化素质!

我们书法人也不能回避书法的初始就是写字,书法是从写字来的,所以,书法的初始确确实实是写字!可是,如果你把书法的终端理解成写字,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书法只有上升为她那种独特的审美境界之后,才可以称为书法,不然,你的所谓书法真的与写字不二。

书法有审美,有境界,好的书法能在你的眼睛切入的初始就能牢牢地抓住你的眼光,那在于书法能把静的观感引领成动感,而且是跌宕起伏的动感,让你的眼睛随着他的动感去感受一种愉悦,即使是不懂书法的人,也会感到那种新奇的存在,这就是书法的魅力!

书法有文化的特质,因为书法的主体就是文化,更何况高端的书法能将书法与文化契合,其中妙绝之处,让你阅读书法的时候,会感受到书写者当时的情绪波动!就像一个歌者在歌唱时能否带着感情一样!


一笑貫长天


书法从当初的实用慢慢发展成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因为书法表现的是文字的造型,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书法中自然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书法的学习前期是基础的笔画笔法、技巧学习、结构规律的学习。这是任何学习都需要的,没有基础的学习,所有的发展创新都是无根之水,就像牛顿说的那样:“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辈们的探索和积累就是巨人。

书法就是这样,前期学习古人的技法、技巧规律,当技法的日渐成熟时就成功了吗 ,当然不是。书法的用笔技巧、结构规律掌握之外重要的是要反应出自己的风格--书法家自己的精神面貌,书法家的精神面貌是在技法技巧日益成熟之后对书法的理解,对书法核心思想的理解和追求。书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思想,例如“阴阳”,例如“中庸”。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五个方面。书法中“阴阳”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书法中呈现方式为“收放对比”。例如书法中汉字可以分两类:一类有主笔的字,主笔在一个字中要写相对舒展是为“放”,例如长横为主笔的“王”(图一)长横为“放”其他笔画要“收”,还有全“收”的字如“日”(图二

)、“国”等。字与字之间的“阴阳”有大小(图三)、粗细(图四)、斜与正(图五)、浓与淡、润与枯等阴阳相对的对比关系。这些对比关系在天下第一行书中《兰亭序》(图六)运用的淋漓尽致。书法中把大、粗、正、浓、润等“阳”的一面与对立的小、细、斜、淡、枯等“阴”的一面互根互化,把矛盾辩证的统一在一个字里。矛盾的辩证统一这也是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不易应用。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人生的道理,你对人生道理的追求会如实的反应在书法中,也就是开始写你的人生。









简艺书法


写字写情写人生

王国维说,写诗有三种境界,1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2 衣带渐宽行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书法与写诗一样,最初都是寻真爱,开眼界,在自我喜好,全新发现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找准方向和目标后,就会耳闻目染,手习心悟,不计时间,不计金钱,偶尔还得忍受时不时的冷讽热嘲,诋毁漫骂,在自我陶醉和甘苦自知之中消耗漫漫时光。

到了以书为乐,如痴如醉阶段,就会一边写一边想,书法和大自然,和社会,和自我是一种什么关系,怎么才能用书法表达我的情怀,我的感受,我现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在兰亭序,祭侄稿,松风亭,古诗四帖等大家作品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趣墨缘


首先,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书法是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的智慧。

所谓“书法开始写的是字”讲的是,人们在研习书法艺术的开始阶段,从入门到提高,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个过程都是对书法研习中的“写字”而言的。即在练习书法过程中,无论是临帖,还是创作,都是针对中国文字的书写艺术进行研习和探究。所以说,研习书法的最初阶段都是在“写字”,都是在围绕中国书法艺术而言的。

常言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进入书法研习的后期或者是成熟期,虽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精髓的不断加深理解,使自己在书法艺术上有一个较大的飞跃,此时必须针对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修养等方面进行同步提高,否则书法艺术的进步难以为继,更不用说提高,此乃业界所说的“瓶颈”,可见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是多么重要。“德艺双馨”,是对艺术家的专业水平和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高度评价。

所谓“最后写的是人生”,即是说书法家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既要追求书法艺术,更要重视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找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定准自己人生的定位,艺绝品端,做一个有正能量的书法家,此即为“写人生”。

唐代杰出书法家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他不光是在书法艺术上开一代先河,个人道德品质修为也极为高深。他忠君爱国,为人刚正,疾恶如仇。后人评价他书法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成为书如其人、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集合的范例。大文豪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为后世尊为“天下第二行书”,广为推崇,流芳百世,成为不朽名作。

北宋大奸臣蔡京,虽然也是个非常有名的大书法家,但其长期担任宰相,藏污纳垢,贪污受贿,欺压百姓,连起大狱,残害忠良,搞的国家乌烟瘴气,国无宁日,最后金军如入无人之境,酿成了靖康之难的悲剧。

当时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宋四家”,本来是米芾、黄庭坚、苏轼、蔡京,但因蔡京是个大奸臣,所以被世人换成了蔡襄。其书法虽好,但后世无人研习传承,落得个遗臭万年。

颜真卿和蔡京,虽然两人都是非常有名气的大书法家,但两人的文化和道德品质修养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巨大差异,所以导致一个被世人传颂,一个被世人唾骂。所以说“书法写到最后写的是人生”,说的恰如其分。

综上所述,我非常赞同“书法刚开始写的是字,后来写的是人生”的观点。


听雨草堂主人


因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表现文化气息和抒发感情。

例如天下三大行书。

兰亭序:流觞曲水,文人雅集,写很多诗,为之作序,借以感叹生死。

祭侄文稿:撕心裂肺。

黄州寒食帖:欲哭无泪。

所谓开始写的是书法,那是通过苦练掌握书法的技术部分,有了功力,就能用来表现书写者的性情性灵而又不逾越法度,戴着镣铐跳舞,不离书法本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