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老子所的“無為而治”是消極還是積極?為什麼不是非要“無為而治”呢?

老孫遁世無悶


在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之前,我們不妨來重溫一下西漢建立之初時候文景之治和漢武帝以儒家有為治國窮兵黷武帶來的不同。

西漢建立之初一直到漢景帝,國家一直執行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策略,漢帝國終於擺脫了常年戰亂造成的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的態勢,經濟發展起來了,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這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了無不為的目的。

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國家不過多地干預民間的經濟活動,讓民間經濟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運行。而到了漢武時代,完全拋棄了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的策略,改用儒家的治國方略,在意識形態上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則大規模發動戰爭,終於耗盡了帝國的財力物力和元氣,讓漢朝走上下坡路。這是用有為的方法治國,漢武帝種下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一個是無為而治,結果達到了天下大治,一個是有為而至治,結果天下大亂。

這樣的對比,說明一個問題。無論是道家的無為還是儒家的有為,其實都是一種治國理政的方略,推而廣之,也是一種經營人生的態度。從目的上來說,這都是有為的,都是積極的,都希望達到一種美好的理想。

老子的思想中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反者,道之動的思想。“反者道之動”的哲學命題,指出了事物的發展必然向著相反的方向轉化,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符合自然規律的運動法則。通俗地說,我們越是用力做什麼事情,事情到了極點就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也就是說,有時候你越是用力,得到的結果越不好。所以,老子從辯證法的角度又提出弱者道之用,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這就是說,有些事情你要是不按自然的規律去做的話,那麼越做越壞。所以說,無為是為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而無不為就是什麼都能做好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為是達到無不為目的的一種手段,這當然也是積極的。

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具體內涵是什麼,這有助於我們真正的理解無為而治的思想。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思是:求學,那麼學問是越多越好,而求道,那麼就要減少一切的不必要的知識和慾望,一天天減少下去,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要是用無為的手段做事情,不亂做,不任意妄為,而是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就不做,那這樣的話,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後面老子還說,治理天下就應該讓天下無事,你一天天亂搞,瞎折騰,看似忙忙碌碌,事實上可能適得其反,這樣是無法治理天下的。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無為而治主要是針對統治者的勸誡和警告,教給他們一種科學的治理方法,那就是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做什麼事情完全應該按照自然而然的規律去做,而不是無視規律亂做。老子還怕那些統治者搞不懂,專門提出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說明這個問題。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治理一個國家,就相當於在廚房裡做小魚一樣,你不要用鏟子翻來翻去,否則的話,小魚都爛了,不好吃也不好看。

所以說,"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或者我們還可以說,"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下結論了,無為而治是一種偉大的方法論,也是一種偉大的治國理政的方略,它的目的是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完全是積極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