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1915~1967),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間,任紅6軍團大庸分區桑庸獨立營政治委員,紅6軍團第4師第11團特派員,第5師第13團特派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第359旅第718團連政治指導員、連長,冀中人民自衛軍第1縱隊第1大隊大隊長,冀中軍區警備旅第1團營長、副團長、團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總兵站政治委員,晉綏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西北軍區後勤部駐晉南辦事處政治主任,西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主任兼教導大隊政治委員,軍區後勤部幹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軍需生產部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部長,總後勤部工廠管理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戰爭的歲月裡,張和看家理財廉潔奉公,受到了上級和同志們的好評。和平建設中,他更是始終不渝地抓廉政。1955年他到總後勤部工廠管理部工作後,不僅要求自己廉潔奉公,也要求軍需企業幹部一塵不染。在他主管工作的11年中,軍需企業幹部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自上而下都保持了作風正派、兩袖清風的革命傳統。
那年月,將軍外出要向當地公安局報告,公安局派人暗中保衛。一次他到外地軍需工廠蹲點,下車後,當地公安人員掏出工作證讓他的秘書看了看,說:"為了張部長的安全,我們已在賓館安排好住處。"
張和聽見後,湊上去認真地說:"我是來蹲點的,住賓館怎麼蹲點?再說住賓館花那麼多錢怪可惜的,不如住工廠辦公室倒可以省一筆差旅費。"
"這不能算經濟賬,要算政治賬。"
"同志喲,我管工廠我知道,掙幾個錢不容易,每一分錢都滲透著工人的血汗,不算經濟賬行嗎?"
"可——"公安人員為難地攤開兩手。
"別把螞蟻當大象,沒有那麼可怕。"
他在工廠辦公室住下後,廠保衛科奉命在屋外佈哨站崗。他一看就火了,對秘書說:"你告訴他們撤了,這不分明要把我與工人隔開嗎!"就這樣,張和在工廠管理部工作11年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軍需工廠,年年都有三五個月到工廠蹲點、檢查工作,但從未住過一天賓館。
一次,他帶秘書從九江到武漢市檢查工作,出發時,秘書要給武漢廠打電話讓派車到碼頭上接。他說:"不用。興師動眾,會給工廠添麻煩。"
船到武漢關碼頭,從岸邊到岸上要登一百多級臺階,秘書肩扛行裝,不能攙扶他。他硬是拄著柺杖,支撐著一條假腿,一瘸一拐地從岸邊爬到岸頂。上岸後,他和秘書坐三輪車而去。到了工廠,廠政委李蘭波見狀十分驚訝,責怪秘書太不會辦事。張和卻接過話茬詼諧地說:"你別怪他,是我想給你們一個冷不防。再說乘三輪車走得慢,看看武漢市容有什麼不好?"
為廉政,他明文規定:機關幹部下廠由處長、司局長帶隊者,工廠可以接送,否則一律坐公共汽車;機關幹部從部長到助理員下廠,都到職工食堂就餐,工廠不得加菜加餐,更不準單獨開伙。他對自己定的規矩總是率先執行。1962年5月,他帶著十幾名幹部到武漢工廠蹲點,一連三個月,大家天天同工廠職工一起排隊吃飯,他因一條腿排隊不方便,讓秘書代買,算是"特殊"待遇。
閱讀更多 走進航空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