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在育儿过程中,你是怎么做到“和善而坚定”的?

予你沁香


“和善而坚定”这五个字在我读完《正面管教》这本书之后,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平时的语言讲解作者和观点,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还给读者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正面管教工具”。对于家长来说,这本书可以教会他们成为更加称职的父母,对于教师来说,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成为更加合格的老师。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回顾和反思的过程。每读一个章节,总是要忍不住在一旁的纸上记录下一些关键词,在精彩之处画上几个着重号。有些教育观念确实在读书的过程中,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其实,在开始阅读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正面管教就是鼓励教育,可是仔细阅读书中内容,我便意识到自己的理解太肤浅了。封面正中的三行红字,“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这一问句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它问出了无数家长和老师的心声。虽然我走上教学岗位才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作为班主任,每天都要跟学生相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如何有效处理常常是困扰我的问题。若是处罚过严,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若是不处罚,或惩罚不力,学生又会认为老师是在娇纵犯错误的学生。这本书提出了“正面管教”这样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方法真的能够拿来管教班里的孩子吗?怀揣了一丝不解和怀疑,我跟随作者踏上了正面管教之旅。

用和善与坚定去赢得孩子

首先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和善与坚定并行”以及“赢得孩子”。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批评和奖励,我们应该在让孩子形成良好自我价值感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信赖。我们要做的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愿的配合。否则孩子就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失去了自我评价和内省的能力,从而逐渐被老师和家长培养成“讨好着”或是“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这样的学生还处在道德观念发展较为低级的层面,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别人称赞。但是,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并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的人。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想要赢得学生的合作并非难事,只需要经过四个步骤:1.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让孩子关注解决问题。不过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犯的错误就是急躁,尤其是面对极度叛逆,并且态度非常恶劣的孩子时,往往会火冒三丈,但是仍然深信自己是对的,觉得都是学生的错。一番指责之后,能解决问题倒还好,怕就怕学生更加极端地为自己辩解,使小问题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其实,当我们要求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书中提到的“积极的暂停”便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冷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处。要想赢得学生的赞同和支持,首先就得冷静下来,任何问题都应该是在心平气和的前提之下,才能得到最妥善的解决。犯错的学生需要“暂停”下来去冷静地思考自己做错了什么,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或是动机。严厉的训斥或许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但是这种做法对学生却尊重,而且从长期效果来看,也是不奏效的。当然如果想将“暂停”的价值充分利用,还要遵守书中列出的四项指导原则,对学生进行训练。告知孩子使用“冷却时间”等心情好转,再在互敬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绝对不能将积极的“暂停”变成消极的生闷气。

用启发引导犯错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还是很听话的,都想要在老师面前当一个好学生,但是当他们犯错的时候,却往往不能十分坦然地面对。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犯错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而且老师和家长往往更加关注于惩罚而不是问题的解决。犯了错误的学生为了避免责罚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短期性地表现良好,以达到弥补过错,重新获得认可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表现只是暂时性的,时间一长,就可能会“好了疮疤忘了痛”,继续犯同样的错误。然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在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做得更好。不过,首先我们自己就得学会把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让孩子认识到犯了错之后,得到的不是自己的懊悔和老师的斥责,而是从错误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犯错的孩子。启发性的问题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老师会和家长停止告诉孩子答案。当孩子的思想或是行为不恰当时,帮助孩子分析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自己分析和总结,最终与孩子一起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还能对解决方式更加认同。作者还认为,将启发式问题运用在班会当中,效果也很不错。作为班主任,如果每次班会都是自己的一言堂,那么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降低,同时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长期以往,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一定的影响。班会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在遇到困惑的问题时,应该如何解决。问学生该怎么做比告诉学生怎么做,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体会到冷静思考的好处之后,他们的自我价值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对我们教师来说,正面管教既不会让学生感到屈辱,也不会让老师感到屈辱。它建立在互敬与合作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学会对他人理解和宽容,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起责任。这样好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大胆的尝试。


miss廖1996



和善而坚定的核心是做到三个尊重,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尊重当时的情形。说起来很简单,想要做到却不太容易。

我们经常会和孩子发生冲突,很多时候这种冲突,换个场景换个心情可能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在我们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在我们着急的时候,在我们累了饿了的时候等等。

所以正面管教里有众多的工具,其中就包括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孩子怎么控制情绪,怎么从错误中学习和修复等等。

所以,想要做到和善而坚定

第一步,先照顾好自己,接纳自己的情绪。用积极暂停,冷静角或者愤怒选择轮等各种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而不是处于情绪暴走状态。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的理智大脑要到25岁上下才能真正发育完全,而他的情绪脑又发育比较快,尤其是在青春期,情绪大脑飞速发展,犹如飞速疾驰的赛车没有刹车,你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第三步,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来关注于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属于孩子自己,可以尝试运用启发式提问,有限的选择等多种方法,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

第四步,如果前面没有处理好,自己情绪也失控了,事后跟孩子道歉,修复亲子关系。只道歉属于自己负责的部分,例如:“宝贝,对不起,妈妈做错了,刚刚冲你发火了,妈妈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以上,对于做到和善而坚定还是很有帮助的。


A的育儿笔记


“和善和坚定”是对父母的要求。

“和善”要求父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何做到“和善”?这就要求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而影响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分开。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客观的看待孩子的情绪,不做评价,也不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坚定”要求父母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如何做到“坚定”?这就要求父母在说话之前要三思。跟孩子沟通或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语出有根据,也要语出则承担。说到,就要做到。只有如此,孩子才会把父母的话当真,父母的言行才能对孩子产生影响和约束,让孩子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当。

例如:孩子感冒了,一直咳嗽不停,却央求着要吃冰激凌。因为我不同意,他开始哭闹,越哭越厉害,越哭咳嗽的越严重。我想要让他停止哭泣,但是我没有通过允许他吃冰激凌来妥协。

我看着他的反应,体会一个孩子想要吃冰激凌的渴望,然后尝试着理解和接纳他的情绪:“天太热了,要是能吃冰激凌一定会觉得很爽吧。”

儿子说是。

我说:“要是嗓子不疼就好了,要是吃冰激凌根本就不会激着嗓子,也不会让咳嗽更严重就好了。”

“有一次,爸爸也因为天热,喝了一瓶冰镇可乐,当时觉得好爽,后来都说不出话了。”

儿子平静下来,问我为什么?我就给他讲,大热天的,太冷的东西会激到嗓子,给嗓子吓坏了,连话都不会说了之类,儿子说不吃了,就玩去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要出尔反尔,要和孩子一样遵守家庭或者外界的规矩,如此,才算是坚定。父母把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分开,不管喜怒哀乐,都是一种表达,接纳就好,这样,才算是和善。


TT花妈育儿


和善而坚定,正面管教理念的核心内容,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每一个当妈的都有体会,幼儿园要迟到了,娃儿还在磨磨叽叽地穿衣服,穿鞋;饭做好摆上桌了,娃儿还在玩玩具,对你一遍遍的呼唤听而不闻;刚收拾好的屋子,一转身就跟遭了劫一样烂七八糟,面对这些状况相信很多妈妈都会心火上升,怒意上涌,这个时候就需要“和善而坚定”理念上场了。

首先一定要默念“娃儿是我亲生的,亲生的……”深呼吸,慢慢平静,让自己尽量保持和善地态度,把自己的要求简单直接明确地说出来。这个难度主要是情绪的控制,和善、温和、平静,做到这一点,恭喜你,你成功一半了✌️

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一定要坚定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要求,如何表达坚定的态度呢?很重要的一点,蹲下身子,看着孩子的眼睛,声音低沉,明确具体地说出自己的要求,比如要说“把书放到书架上,动物玩具放在整理箱”而不是说“快收拾”,要说“去洗手,然后来餐桌吃饭”,而不是空泛的说“快来吃饭”,做到这一步,恭喜你,成功了70%!

很多人能做到以上两步,我和善了,也坚定了,为什么才成功70%呢?因为很多妈妈会在最终阶段破功。为什么呢,因为娃儿不是机器,他们聪明着呢,在你刚实行“和善而坚定”理念的时候,他们会试探你,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会和你斗智斗勇,看能不能还和以前一样,磨叽,不收拾,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念了,一定要坚定地坚持,只要妈妈下定了决心,一次次地实践、认真地执行,娃儿往往会愉快地“败下阵来”,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妈妈的“和善而坚定”😄


一儿一女的全能妈妈



“温柔而坚定”的场景往往出现在,父母和孩子在规则面前进行着的“较量”,孩子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可能会阻抗,或者是和父母讨价还价,又或者是“阳奉阴违”,而父母所希望的是孩子们能够喜悦地为了正确的理由来担负起责任。

所以,“温柔和坚定”, 首要是“爱”,其次才是“坚定”。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这里的“爱”特指“无条件的爱”。我们需要通过语言(口头的,书面的甚至是肢体语言)与孩子共处当下,这样才能和孩子产生真正的联结,才能从孩子的视角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然后,我们再度肯定,我们有多么的关心他,无论孩子高兴或是忧愁,无论是生气还是令人沮丧,我们都爱他支持他这个人本身。这种爱能够给孩子带来无与伦比的安全感,同时能营造出一种彼此信任并且亲密的亲子关系。反之,如果当父母施加于孩子的外在约束,这爱就走向了“无条件”的反面。

其次,接纳孩子的情绪。面对规则,孩子出现抵触情绪非常正常,但是,情绪永远没有对错,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即使有的人说“我没有情绪”,这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因此父母可以鼓励并引导孩子以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情绪”:“宝贝,你看起来有点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么?”或者“弟弟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在你的图画本上画画,者让你很恼火,但是你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去回应在我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很好的办法,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是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不应该有意识的制造与弟弟疏远的感受”。有时候问孩子为什么难过,孩子可能无法很好的回答我们,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需要真诚的尊重孩子的感受。

再次,“坚定”不意味着“严苛”。规则在一开始制定的时候,需要有个“弹性”,不能太“苛刻”,俗话说,“志刚则易脆”,规则也一样,过于苛刻,很可能会得不偿失。既然是习惯便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事,因此,如果孩子无法完全做到父母也无需气馁。只要是看到了孩子愿意改变,并且付诸努力了,便值得坚持下去。空闲的时候和孩子聊聊天,有意无意的表达胰腺癌对孩子的关心和欣赏,对孩子表现出的进步给以肯定,语言中带有“开心,骄傲”,非语言中传达着浓浓的爱意。

最后,家长无需内疚自责。有的时候,作为父母的我们,“坚定”的外在下有着一颗“自责”的心,害怕我们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在孩子一而再提出买玩具的要求下“拒绝”了孩子,孩子会不会生“红眼病”,看到人家的偷偷羡慕甚至据为己有;三伏天不进一口冷饮,孩子会不会变本加厉偷偷在外面吃…我想说的是,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因为父母的责任不是给予孩子人生中的每一样想要的东西,我们不具备这样的超能力,我们可以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生中的欲望和每次的得失。另外,如果在坚持规则的时候,无意说出了伤害孩子的话,诚恳地向孩子道个歉,这也不失为一种“坚定的温柔”。


Mr禾


“和善而坚定”的对待孩子是对孩子作为人的基本尊重。在读专业的育儿书之前,我不知道有一种待人方式叫“和善而坚定”,只知道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自己很不喜欢,但也相信一定有一种交流方式既能传达意图,也能让人如沐春风。


在育儿学习的路上,要做到“和善而坚定”,我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父母至少要保持冷静。这点很难,但却是最重要的,甚至需要一生的时间来不断完善自我。

其次,育儿是一项伴随一生的事业,父母要做好长期学习调整的心理准备。带孩子的三年多时间里,越来越感触到,面对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养育孩子绝不像从前旧年代那样简单,不光要学习育儿知识,还要学习最基本的心理学常识,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最后,对于多数成长在传统教育家庭的我们成年人来说,学习什么是爱,懂得如何去爱也是一门必修课。

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和善而坚定”。


禾禾家的家庭育儿心经


在育儿的过程中,要做到“和善而坚定”,是一件很考验爸爸妈妈智慧和情商的事情。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不应该坚定的执行规矩,应该怎样采用和善的方式去执行规矩。我觉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个人觉的,孩子犯错误时,找个固定的地方让他罚站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我们家宝贝吃饭的时候喜欢围着餐桌跑来跑去,这个时候我会把他带到房间,让他在墙边站个五分钟,站的时候慢慢的跟他讲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出来后效果还不错。但久而久之,孩子并不觉得罚站是一种惩罚,有时候甚至还觉的是件挺好玩的事情,于是站的时候开始扭来扭去,跟他讲话的时候眼睛开始东张西望,甚至你讲的时候他却插一句“我等下要去找积木好朋友玩”。让你是哭笑不得,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淡定,最好是口气稍微严厉一点的强调:“要站好,眼睛要看着妈妈”。




另外比如,在饭与零食之间,大多数宝贝可能选择的永远是零食,我家小朋友也不例外。马上就要吃晚饭了,他却吵着要吃饼干,这时候无论他怎么闹,甚至是以哭相要挟,我们都要挺住。开始的时候就要让他明白妈妈是一个很有原则性的妈妈,后面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就会好处理很多。这个时候转移注意力可能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你可以把晚上的菜拍个图给他看一下,(照片最好是修下😊),顺便教他认认这是什么菜,它是怎么做出来的。慢慢的他也就忘记饼干这回事了。




总之,在育儿的道路上,新手妈妈要不断的学习,在坚持自己原则的同时方式方法一定要和善。要始终坚信,爱是一种最好的育儿方法。


坨坨妈咪


坚定而和善,要做到做好,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修炼修炼再修炼。因为我们的情绪有波动,时好时坏,即使意识到不对,但是当时就是没能管理好情绪,再者,这次能处理好孩子的这个问题,进步一点点,下次说不定又会退步呢,所以我们一直在前进后退前进中不断练习,修炼的。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我们内心会不断强大,内心会更加平静平和,遇事不惊,当问题出现时,我们能坦然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

说说我家乐宝宝吧。上周乐宝宝第一次骑平衡车,到了骑车的地方,她一直抱着我大腿,迟迟不敢去尝试,她心里没底,有些害怕,怕摔跤,怕疼,怕失败,但是从她的表情还是看得出来她心里还是想去试一试的。所以我一直都陪在她身边,一直鼓励她说:"你看你的朋友雪碧也是第一次骑,她开始骑得有点慢,不过过了一会很快就学会了。我们也像她那样试一试看?" 乐宝宝还在那犹豫,我就在旁边陪着她,我等啊等。。。爸爸在一旁都有些着急了,说:"不玩,我们就回家了"。我暗示爸爸让我来说服鼓励乐宝宝。。我一直陪着她,耐心地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鼓励她,她刚开始还是有点犹豫,后来在我不断的鼓励下,她跃跃欲试了,最后她终于鼓起勇气在旁边的空场地滑了起来,她感觉好像没有想象的那么害怕,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摔跤,后来她的胆子就更大了,还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赛呢。很庆幸,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没有那么多耐心,不玩就走,或者把乐宝宝批评一顿,说好来骑车的,来了又不敢去骑。。。。。

tips: 坚定而和善,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接纳她的情绪,多点耐心与多点鼓励,宝贝才能更有力量和信心前行。通过这件事,更加深刻体会到坚定而和善的意义。加油,成为孩子们想要的妈妈!



刚蹦妈妈育儿日记


我记得很清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就立下誓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不动摇。起初我信以为真,直到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就发现:他爸就是一只纸老虎,光说不做。


比如,快到吃饭时间了,小家伙吵着要吃酸奶,如果他爹在,一定经不住孩子的一番纠缠。而我,坚决不给喝,就算哭也不行,那我怎么做呢?

首先,看到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我会对儿子说:“你很想喝酸奶是吗?”一般他都会撇着嘴委屈地回答:“嗯。”“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可是现在不是喝奶的时间呢,我们大家都要先一起吃饭,好吗?”这招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也不管用。如果不管用,那么出第二招——

其次,转移注意力。用他最爱的玩具陪他玩,让他把关注点放在当下的娱乐中。

最后,温和地坚持。当我做了各种尝试和努力而他依然哭着一定要喝的时候,我便由着他去了,哭就哭吧,哭累了就好了。这时我也会告诉他:“妈妈爱你,但现在不能喝酸奶,你哭是没用的。”

以至于,我们家孩子知道我不会随意让他吃各种零食,哪怕他哭,我也不为所动。


曼曼在这里


我一直用温和而坚持的育儿法,我想,和正面管教里面“和善而坚定”的意思一样。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修行的过程,要做到“温和而坚持”,应该从疗愈自己和接纳孩子开始。说个我儿子的小事吧。

某晚临睡前,Eric 故意躺在离电视很近的地方,姥爷一直在用讲道理的方法“Eric ,快过来,离电视近对眼睛不好~快点过来~”说了四五次,Eric 就是不动,还偷偷的乐。我仔细观察,Eric 并没有真的看电视,只是用他的方式反控制大人,觉得很有乐趣,而且困的不想动了。我不能说姥爷不对,否则会不高兴,要面对的是一个老小孩和一个小小孩,这时候方法很重要。

我走过去,坐在Eric 旁边,很认真的看着他说“妈妈好像听到你的肚子在说话,你听到了吗?”Eric 摇头。我又说“妈妈帮你听一下,好吗?”Eric 点头。趴在Eric 肚子上,装着很仔细的听,模仿肚子的咕噜声“咕咕~咕噜咕噜咕噜~”Eric 听到我的声音一直在笑,然后我抬起头看着Eric “你听懂肚子说的话了吗?”Eric 摇头,“妈妈帮你翻译一下,好吗?”Eric 点头,“肚子说它想去那里,你能带它过去吗?”一边说一边指着离电视较远的地方,Eric 好像在思考,没有表示。我又说“哎呀,肚子好像又说话了,妈妈再听听,咕噜咕噜咕噜~~咕咕咕~”再一次翻译肚子的话给他听,Eric 想了想,似乎觉得肚子说的挺有道理的,就坐到了我指定的地方,和姥爷互动了一会儿就睡了。

在我眼里,真正的偏差性行为几乎没有,只是家长没有用对方法。0-7岁,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孩子不懂大道理。

温和而坚持的育儿方法,态度温和,坚持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