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硬核”的抗疫勇士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隊伍中,有這麼一群人,相較於臨床一線醫護人員來說,受到的關注偏少,卻是防控疫情的關鍵。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他們日夜堅守,為全市疫情防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提供堅強保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奠定堅實基礎。他們,就是市疾控中心的一線工作人員。

抗疫前沿的“偵察兵”

“李穎波,市第四人民醫院報告了益陽高新區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請準備流調。”1月30日4時許,流調人員李穎波被一陣急促電話聲驚醒,原來是流調組組長謝立芝打來的。她立馬起床趕到單位啟動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疫情發生以來,許多次接到這種緊急電話了,每一次是火急行動。

作為一名“老疾控人”,李穎波接到新冠肺炎流調任務時,她將一雙女兒託付給家裡的長輩,迅速歸隊開展流調工作。流調過程充滿風險,需要與患者面對面交流,瞭解其基礎信息、發病症狀、密切接觸史、乘坐交通工具等信息,以形成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提出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在流行病學調查過程中,不少接觸者和家屬不願意接受調查,李穎波和流調組的工作人員耐心細緻地做工作,打消他們的顧慮。很多次完成工作趕回家,已是深更半夜。“全市在抗擊疫情,追蹤在繼續。多一分防控,就減一分擴散風險;多一分阻擊,就能為更有效的防治贏得更充分的時間,我個人義不容辭。”李穎波說。

直面病毒的“排雷手”

“在實驗室不能喝水、不能吃東西、不能上廁所,一呆至少5個小時。”進入微生物實驗室,檢測人員劉峰身穿密不透氣的隔離衣、防護服,面戴呼吸困難的N95口罩,小心處理著一個個樣本,臉癢了不能撓,要上廁所也只能忍。

檢測人員算是距離病毒最近的人。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在老家永州東安的劉峰,接到單位打來的返崗電話。來不及吃年夜飯,他告別坐月子的妻子,搭乘火車匆匆趕回單位實驗室,連夜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在實驗室,劉峰及其團隊夜以繼日工作,發現疑似病例到確診,所有病毒標本檢測均出自他們之手。

2月9日起,各縣(區、市)與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尚在醫學觀察期間的人員等納入核酸檢測範圍。檢測標本的激增,讓劉峰及其團隊更忙了。9日22時,收到第一批篩查樣本108份,晚班的檢測人員立即進行樣本核對、核酸提取、上機檢測,第二天早上6時多發出報告單。此時,早班的檢測人員已就位,接過檢測接力棒,開展下一批樣本檢測。

兩晝夜奮戰,劉峰及其團隊完成491份樣本的核酸檢測和報告單發放。“不要問我們累不累,這是疾控人的職責和使命。”劉峰說。

疫情防控的“先鋒隊”

“大家樓下集合,馬上出發!”2月4日,接到市政府通知去小區指導消毒工作,市疾控中心衛生防疫消殺滅隊——“鐵三角”消毒小組的李寶林等3名共產黨員馬上帶上消殺工具,趕赴現場。

李寶林是“鐵三角”領頭羊,也是一名剛失去父親的兒子。他原本在衡陽老家料理父親後事,陪老母親過年。接到單位的返崗通知後,他馬上趕回單位。

常年工作勞累,李寶林腰椎盤突出,有時疼痛難忍。但每次上“戰場”,他毅然背上三十幾斤的消毒液箱去“戰鬥”。穿著密閉的防護服長時間操作,李寶林全身被汗水浸透。一天的消殺下來。他和隊員累極了。

社區、小區、疫點、單位,往返之間,經常因工作而錯過飯點,他們就吃一包方便麵。顧不上家庭,每天就在路上跟家人匆匆通個電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