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加油鸭的日常


中国的古代是个封建等级社会,等级分明到什么地步,“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全都根据等级来定,当然包括最基本的说话和称谓,可以说是“无处不等级,万事有尊卑”。

朕,本义为舟缝。另引申为迹象、征兆。在先秦时期并不是统治者的专属称谓,大家都可以用,先秦著名的大诗人屈原就用过,在一首辞里写过:“回朕车以复路兮”,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一称呼才被皇帝专享。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

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中国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称“朕”。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往往仅出现在诏书等官方文书上。在日常生活中皇帝的自称花样就比较多了,自称有我、吾、孤等。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此外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日本因为多数时间不是附属国,且自称天皇,所以自称“朕”。朝鲜半岛历代国王只能称“寡人”或者“孤”,不能自称“朕”。1897年朝鲜王国“升级”为大韩帝国,1910年灭亡前仅仅两代国君称“朕”。越南国王对内称“大越皇帝”,对中国称“安南国王”,对内时自称“朕”。

按照秦汉时期的规定,侯可称孤王可道寡,也就是说列侯包括关内侯都可以自称为孤,但只有封王之后才可以自称为寡人。之后各代不同,但是孤和寡都是顶级贵族,乃至于皇帝本人才可以用的。

孤、寡都是孤单的意思。

《吕氏春秋·士容》:“孤、寡 ,谦称也。”
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无二无匹最尊之词。”

孤:字面上是指少的意思, 如:孤儿,意为没有亲人的孩子。寡:是指一个人,多数也是少的意思。两个字联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孤家寡人了,所以皇上就是至尊至上的也是唯一的,天下是他的,他是主宰天下的唯一的人,所以“天下唯我独尊”。

寡人,寡德之人。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古代有时王侯可自谦为寡人,例如《左传》:“请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这里自称寡人的是宋国的国君宋穆公,按照西周的封爵,宋国国君是公爵爵位。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这里的寡人是赵惠文王,虽是战国诸侯之一,但当时已经称王了,此处也自称寡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在这里是齐威王自称为寡人。

除了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称为 “寡人” 的。例如《世说新语》:“晋王衍诸婿大会,郭家与衍婿裴遐谈,衍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不过王衍曾被封为侯爵,又位居宰辅,位高权重,一般士大夫是不敢自称的寡人的。

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但是先秦时代的事,已经很久远了,《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里的寡人是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自称。到了唐以后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才能自称寡人了。


醉美木渎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指出:

皇帝的自称只有“朕”,“孤”或者“寡人”,一般是先秦以前诸侯王的称呼。

“朕”的含义和引申

“朕”这个字,古体写作“舟”字边,本意是指“舟中缝隙”或“舟中火种”。它经历了两次引申,才有了“我”这个含义。

第一次引申:征兆、预兆

船上的缝隙或者火苗,是难以察觉的,但最终会引起大祸。事情的发展,一般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

因此,“朕”有预兆、先兆的意思,可组词“朕兆”

第二次引申:自我,起点

先兆或者预兆,一般是事情发生的起点。

由“起点”再引申为“自我”。怎么解释呢?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一个人思考问题,首先是从自我出发的。

久而久之,“朕”这个词,就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秦以后“朕”是皇帝的专称

先秦时期,“朕”是所有人通用的,不分贵贱。

屈原《离骚》里就有:“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这样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的“朕”,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我的”,它不能单独用来指“我”,必须和名词连用才行。

司马迁《史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朕”成了皇帝的专称,天下只许有一人称“朕”。即使是外邦的皇帝,如朝鲜、日本皇帝,在中国皇帝面前也不能称“朕”。

至于为什么用“朕”来称皇帝。许慎《说文解字》里认为:“朕”的本意是“舟中细缝”,比喻微小之物,皇帝自称“朕”,有自谦的意思

个人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秦始皇如果想自谦,他就不会发明“皇帝”这个词了。把三皇五帝结合起来,这样一个人,唯我独尊,怎么会谦虚呢?

在我看来,选“朕”作为专称,是因为“朕”有“起点、先兆”这个意思。而秦始皇又是开天辟地第一位皇帝,用“朕”自称就再合适不过了。

我觉得这样解释才合理,你们认为呢?

孤、寡人、不谷属于谦称

秦以前,天子或者诸侯王称:孤、寡人、不谷。

这里的称谓,个人认为的确是一种谦称。

《战国策》载: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孤、寡,就是说德行欠缺,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

不谷,原本写作“不穀”,就是“不好、不善”的意思,也是君王的一种自谦。

再结合前面的分析,更印证了我的推测。

我认为:秦始皇正是因为觉得这些称呼不好,不能显示他的伟大,所以才改为“朕”。“朕”并非一种自谦,而是从“开始、起点”引申过来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对您有帮助。


黑色大炮


“朕”的称号来自先秦时代,那时候人人都可以自称为朕。但到了秦朝,秦始皇认为自己功德无量,为了显示自己权力的至高无上,所以他需要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称呼。自那时候起,秦始皇就下令“朕”的称号只有皇帝能用,别人不可以再用。

秦始皇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这种叫法一直到封建王朝的结束。不过朕是比较书面化的自称,在诏书或者奏折中大多不这么称自己。

其实除了朕的叫法,还有很多叫法,比如说寡人、哀家。

寡人”即“寡德的人”,是一种自谦的词,古代的君主和诸侯王都可以使用。但这一点似乎在秦始皇的身上没有体现的出来。

后来人们发现在影视剧中还有一种叫法,那就是哀家。对于“哀家”这个称谓人们总是很迷惑。事实上“哀家”一直是太后用的,哀是悲哀的意思,指的是先帝去世,太后哀痛先帝的悲思,这自然不是皇帝的叫法。

而后宫中女人的叫法,是本宫。本宫可以指很多人,古代皇宫中有很多宫殿,只要是一个宫殿的主人都可自称“本宫”。


诓我呢


朕:朕是秦始皇统一之后才定为皇帝自称的,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之前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就只是“我”的意思,比如在屈原的《离骚》中就多次出现朕这个字,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屈原不是皇帝。

我自己理解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镇守八方,保卫中华大地。“朕”谐音“镇”所以秦始皇喜欢用朕这个字,把这个字规定为皇帝专用,其他人用就要杀头,果真霸道。

孤:我认为古代皇帝自称“孤”是来彰显自己和平常人的不同,皇帝是天子,是独一无二的,以此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身份,不过还是很贴切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皇帝作为整个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对于自己的儿子都是先君臣,后父子。帝王都是权力的巅峰,唯我独尊,孤家寡人都是说自己独自一个人高处不胜寒的那种寂寥,没有家人,没有朋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孤寂,世上只有他们待在山上而我们都待在山下。


玖石子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另类称呼,连称自己也与重不同。什么朕啊、孤啊等等。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朕”称呼的说法。

皇帝自称自己为朕的,恐怕要从我国秦始皇开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国王、国君都自称为寡人。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皇帝的高贵与威严,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你是始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你一人的。再称寡人不大合适,称朕最好,这样才能体现“天下皆朕、皇权独尊”。

秦始皇一听很高兴,朕,不错,好听,就它了,寡人以后就称朕了。

那么有人要问了,李斯为何建议用“朕”这个词呢?

“朕”这个字在秦以前只是个很普通的词,大家谁都可以使用,不存在什么特殊含义。据《尚书·商书》记载,政治家、思想家伊尹,就曾三次自已称为“朕”。

李斯想,这个字好听好记好叫,就这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皇帝都自称为“朕”。“朕”就只能皇上一人用了,其他任何人不准再用,否则,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那么哪些帝王用“孤”来称自己呢?

据说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侯中,国力较强的大诸侯的国王最喜欢用寡人自称,而较小的诸侯国的国君才自称为“孤”。

总之,历代帝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他们除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连自称的字也要显得与众不同,有威严,要独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天下是“朕”的,“朕”要拥有天下。


D东哥


朕,释义:我,自称。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没有任何别的特殊意思,人人可以称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变一系列措施。“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对王号已经不满意。他提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与臣下商议后,嬴政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字,称“皇帝”。他垄断了龙,自称祖龙,即龙的鼻祖,垄断了服饰车马等,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为什么叫孤呢?是因为古代帝王他们在国家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生杀予夺,使得一般人不敢亲近,没有与自己平起平坐,处于相同位置的人,所以称为“孤”或“寡”。也有寡人就是“寡德之人”一说,是古代最高统治者自谦的说法。

自秦朝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做皇帝自称之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也都自称“朕”,很少自称“寡人”和“孤”了。


百姓杂坛


古代皇帝号称自己是龙之子,龙的传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权力的顶峰,俯首众生,俗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皇帝已经站在最高权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谓高处不胜寒,从皇子到成为皇帝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竞争,甚至六亲不认,手足相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对自己的大哥,弟弟痛下杀手,逼自己的老爹让位,更有甚者,连自己的儿女都可以放弃,武则天为了夺得权力,有杀害了自己女儿的嫌疑。

几千年下来,帝皇家族最不缺的就是为权力内斗,女的为后宫之位,男的为帝皇之位,每一场都腥风血雨。所以说能从众多皇子中成为帝皇的人,内心心机必然是深邃的,不会轻易被人看破,受制于人,万历皇帝在位几十年没上过几次朝,但仍牢牢控制朝局,很好反映了帝皇之术的深不可测。可以说,皇帝是没有朋友的,坐在这张龙椅上,不仅要为国事操心,更要提放身边的兄弟、臣子的叵测之心,不然很容易被人在后背捅刀子,所以历史上很多皇帝都是疑心重重,像朱元璋、刘邦这些为了巩固江山,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一人漏网的心理,连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都杀得一干二净,因此,成为孤家寡人是必然了。

其次,皇帝一般美化自己为谦逊、道德高重的人,《周易》中有上九之说,“上九”就是没有了上升的余地,达到了最高境界,高了就要走向衰落,君王之位形式上已达到上九境界,所以为“孤”,所以为“寡”。乾隆皇帝还为自己封个“十全老人”的称号,以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为了避免上九而衰落,得警示自己要谦虚,成为寡德之人。

再有,“寡人、孤”突出了自己至高无上,普天之下只有帝皇才是最尊贵的,同时时刻提醒周边群臣,我才是老大。至于“朕”,更是为了突出皇帝的尊贵,就像衣食住行一样都是特供的,天下所有人的东西不能比帝皇的高贵,即使你富可敌国,否则就是僭越。这就是权力的魅力,有权,钱自然会有人送来。

这些称呼,在先秦时期很多王公大夫,甚至是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自称,秦统一了,这些称呼成为了诸侯,皇族的专属,虽然这些称呼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但不可否认体现了专制皇权的不可逾越,封建君主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高贵,天下只有一个我一个老大,用这些专属的称呼来偏导古代百姓认可自己,从而从心理、思想上控制人心,达到巩固江山的目的。


刀木匠心


“孤”“寡”的含义

“孤”就是小孩没有父亲,小孩没有父母就被人轻贱,瞧不起,古代帝王自称孤,代表父亲去世,自己可怜,谦称。《左传•庄公十一年》:“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这是说国家出现了灾害,帝王称自己是罪人。

“寡”就是少,寡人就是少德的人,也是谦称。《左传•隐公十一年》:“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就是国家有灾害的时候,君王自责称因为自己德行少,老天降灾给予惩罚,所以叫自己寡人。


文化原因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体现,《易经》乾卦•五九,五代表第五爻,九代表阳爻,乾卦五九爻最好,代表事物快发展要接近顶峰,但是没到顶峰。事物发展到了顶峰就是乾卦•上爻:亢龙有悔。物极必反,就走下坡路了,就不好了。古代帝王也被称为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他们自己为了让自己保持九五之尊,不达到亢龙有悔,就要谦称自己为孤、寡,不谷等称呼,这样才吉利

古代君王号称自己为天子,所以要行天道,《道德经》第七十七章里说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君王地位已经是位之极,自称孤,寡,不谷等就是行天道的损有余补不足。《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是说君王自称孤,寡,不善,这是以贱为本,所以最高的赞誉无需美称。


“孤”、“寡”、“朕”哪个朝代称呼的多

“孤”、“寡”一般都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朕”是李斯拍秦始皇马屁,建议秦始皇自称朕,朕是征兆的意思,征兆也是起点,跟“始皇帝”的始,都表达了我秦始皇是一统六国的皇帝,一统江山万代的意思。

后期怎么用的都有,要看这皇帝是以什么治天下了,要是以德治天下,称孤寡多一些,要是以武治天下,称朕多一些


盛京杨员外


在先秦时期,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自秦始皇开始,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朕。孤归了王爷以下的贵族。

古代皇帝号称自己是龙之子,龙的传人,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位于权力的顶峰,俯首众生,俗话说,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无敌是多么寂寞。皇帝已经站在最高权力中心,天下人都是你的棋子,所谓高处不胜寒,从皇子到成为皇帝这个过程,多多少少都要经历一些竞争,甚至六亲不认,手足相残。





红叶翩翩


“朕”是皇帝的专用词,含义是“我”的意思;“孤”则是诸侯王公的谦称,意为孤家寡人。汉承秦制,汉朝最高统治者名号为皇帝,自称“朕”,汉朝分封的诸王则可以自称“孤”或者“寡人”。一般的大臣,如果没有封王,是不能使用“孤”或者“寡人”的,更不能使用“朕”,否则会以“僭越罪”重处,轻者丢官受肉刑,重则身死亡三族。

先秦时代,天子称“孤”,意为孤独一人,因为天子是上天之子,同一时间只有一人,故为孤。诸侯称“寡人”,意为国小民少,本为自谦之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去王号,自称皇帝,并规定皇帝称“朕”,称百姓为“黔首”,由于秦朝无诸侯王,故没有规定诸侯王的自称。汉朝建立后,继承秦朝制度,皇帝自称“朕”,诸侯王则延续战国时代的称呼,还是“孤”或者“寡人”。

《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中国是一个有传承的国度,凡事讲究名正言顺,以往的制度如果适用都会被继承下来。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度,后世继承皇帝的人,自然也要遵守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规定。皇帝的制度要遵守,那么周礼自然也要遵守,因此那些诸侯王就自称“孤”或者“寡人”。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喜欢自称“咱”,不喜欢自称“朕”,但是朱元璋不用“朕”,别人也不敢自称“朕”,否则会以僭越罪论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