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楷書與行書之間有聯繫嗎?為什麼?

大聖福來借人說理


行書與楷書之間嚴格來說沒有聯繫。很多人以為行書是從楷書演變過來的,以為先有楷書然後才有行書。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行書與楷書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代表性的書法家上,東漢末年的行書大家劉德升,比漢魏之際的楷書大家鍾繇,年代還要稍早一些。


人文與社會科學


首先,不論什麼字體,都是文字的一種書寫形式,如漢字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等;其次,這些不同字體及書寫形式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的聯繫,楷書與行書間更是有著極大的聯繫。此篇,寒柏隴臥子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試著儘量說清楚楷書和行書之間就個人理解的緊密聯繫原因。


什麼為書法?

書法:也叫“法書”,漢字的書寫法則。“法書”,是指用毛筆所寫可供觀賞的漢字書跡,也用作對別人書法的敬稱。

其主要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分佈(行次、章法)等方法。比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佈,要疏密得宜、變化錯綜、全章貫氣等,這些都是要在長期具體實踐中創造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



什麼是楷書?

楷書:楷書是在隸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

楷書的特點就是筆畫規範,字體方正,容易辨認,實用和藝術價值很高。直到現在,楷書在社會上通行的範圍仍是十分廣泛。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學習書法,必須首先學好楷書。學好了楷書,再去學行書、草書或篆書、隸書等字體,就會更加便利,進步也會更快。

學習楷書,要特別注意把功夫用在筆畫和結構的練習上,並在練習中多注意筆法的應用。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楷書有“顏體”、“歐體”、“柳體”、“趙體”等等,現今書法家中亦有不少值得臨摹學習的楷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



什麼是行書?

行書:行書的特點在於它的大眾化。

行書的書寫速度不僅比楷書快,而且又比較容易辨認,特別適合書寫宣傳專欄、通告、通知等,古人用毛筆寫文章更是多用行書。

在行書的筆畫之間己出現了連筆,比如有的由幾個筆畫組成的偏旁部首在行書中己連寫成一畫或二畫的連筆筆畫,而不像楷書的筆畫都是各自獨立存在。

練習寫行書,要根據行書的上述特點,像練習寫楷書必須首先認真練習寫好筆畫一樣,寫好行書的偏旁部首。



楷書與行書之間的關係

楷書的來源:它也叫“正書”、“真書”,是為糾正草書的漫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捺(捺筆挑勢)而形成的。

因字體形體方正,平畫平直,可作楷模,故而其名。其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

行書的來源:它是為了補救楷書的不便書寫和草書的難以辨認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其筆勢不像草書那麼潦草,也沒有楷書那樣端正,是一種介於草書、楷書之間的形式。始於漢末,流行至今。



【另外】

漢隸:漢代通行的隸書。

行楷:行書中楷法多於草法,而接近楷書的叫“行楷”。

行草:行書中草法多於楷法,而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草書:為書寫方便迅速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請關注@寒柏隴臥子 ,獲取其他精彩內容。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郵票知識及文史知識等方面。




寒柏隴臥子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只要在書法範疇之內,那他們之間就必然有聯繫。

楷書與行書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的聯繫不是一星半點,而是水乳交融。兩者相輔相成又各自獨立,在書法的字體之中相對獨立並且獨領風騷。可以書法中楷書和行書就像一對兄弟,也像一對夫妻,既有情親也有愛情。

兄弟

楷書和行書就像是一對兄弟,他們在歷代書法大家的手中,相互幫助,相輔相成,凡練楷書者必練行書,凡練楷書者必精通行書。這是自古以來書法家不成文的規定,按照兄弟禮法對待楷書和行書。相對於行書來講,楷書好像難度更大。他需要練習者平心靜氣,安穩如山,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持久的練習。而行書要求揮灑自如,氣勢如虹,行筆間力透紙背,勾連處藕斷絲連。我們通常說楷書帶行意,行書有楷意,這才是最好的書法。可見行書和楷書之間的聯繫是多麼密切,楷書行書關聯之大猶如兄弟。

夫妻

楷書行書就像一對夫妻,他們之間有令人羨慕的愛情。當一位書法家的水平達到了一定水平,他一定是行書楷書雙絕,這對夫妻就像是書法家手中的利器,相互成就。有的書法家總是說自己只擅長一種字體,那就是謙虛。但凡到達書法家的水平,必定楷書行書都很棒,所謂的擅長也只是相對來講的。就像是夫妻之間必定有一人主內,一人主外。一人在外奔波一人在家職守。行書和楷書就是這樣的一對夫妻,在書法家手中必定有一項擅長,一項相對弱一些。可是不管怎樣,行書和楷書都是書法家的擅長。這和夫妻關係是一樣的,有一個強勢,就會有一個弱勢。這樣的夫妻關係才是最和諧的。楷書和行書這對夫妻就是這樣的和諧關係。

通過以上觀點,個人認為楷書和行書是有很大的聯繫,二者缺一不可。以上言論,僅為個人看法,歡迎評論。


雨夜構想


我們可以從楷書和行書的起源說起。《 辭海 》解釋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 《 書斷 》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採》文, 王僧虔 《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由此可知,行書和楷書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

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我逐漸意識到,很多非專業性的書法人士對於行書、楷書兩種書體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為他沒有辦法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這兩者之間存在的不同,很多時候他們只是籠統或者模糊的認為這是楷書,或者說這是行書,實際上,他們對於楷書、行書本質上的區別認識並不是很清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書和行書之間的相似性,正因為他們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們在分辨的時候才有可能會非常的困難。

因此,它們的相似性是造成了這樣現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麼,好多人分不清楚行書和草書也是如此。行草書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似性的,這個相似性也為我們分辨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困難。而我們要想區分兩種書體之間的區別,我認為比較好的一個方式就是我們去比較這兩者他們在書法的三個要素之間的區別,而書法的三個要素是最為直觀,也是最能夠反映兩者書法本質區別的重要因素。

楷書和行書在三要素上的區別

據 張懷瓘 《 書斷 》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由是說而知:“行書”是“正書”轉變而成的字體,是某種程度的簡化。

王僧虔 《古來能書人名》雲:“鍾繇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 行押書,相聞者也。河東衛凱子,採張芝法,以凱法參,更為草稿。草稿是相聞書也。”

清宋曹雲:“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 相間而行,如雲行流水,穠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隸之捷也。 務須結字小疏,映帶安雅,筋力老健,風骨灑落。字雖不連氣候相通,墨縱 有餘肥瘠相稱。徐行緩步,令有規矩;左顧右盼,毋乖節目。運用不宜太遲, 遲則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則窘步失勢。”宋曹雲這句話道出了楷書和行書之間的區別點。要想細緻講清楚,我們要從書法三要素說起。

我們知道書法的三要素是筆法、結構和章法。而行書和楷書之間的區別,實際上主要是在筆法上的區別,草書和行書之間的區別,實際上就是在筆結構以及章法這兩個層面的區別。

而行書和草書之間的共同點,實際上就是他們的筆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後他們的章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也有一的區別,行書的章法較為規矩,還更相似於楷書的作品佈局,但是草書的章法佈局就比行書的要更為隨意,也就更為灑脫

楷書行書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筆法上,尤其是楷書的筆法和行書的筆法,我們會發現,它們二者在筆畫形態上呈現出非常不同的姿態來。楷書是一板一眼,橫平豎直的。而行草書是遊絲引帶貫連的。楷書行書之間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框架結構上,他們在框架結構上的佈局呈現出了一定的相似之處。

對於楷書和行書區別點、形似點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楷書和行書,加深對楷書和行書的理解,尤其是在楷書學習之後,進行行書的學習階段,這個過程如果把握好了,就可以讓我們順利地從楷書過渡到行書的學習,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對我們學習楷書和行書產生影響。而瞭解了行書和楷書之間的共同之處、差異之處,對我們進一步的書法學習實踐將有重要意義。


希倫寶貝


構成中國書法的五大書體即篆、隸、楷、行、草都是源自中國漢字。這五大書體是中國漢字所生的五胞胎,漢字是中國書法之根。

楷書和行書之間的聯繫,不是一般的聯繫,而是血緣上的聯繫,是“同祖同宗”的一對孿生兄弟。楷書和行書都始於東漢,行書是以楷書為基“演變”而成,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緩慢和草書難於辯認而應運而生的一種書體。唐張懷瓘將行書定義為:“不真不草,是曰行書”。清劉熙載曰:“行書有真行,有草行”。隨著中國書法的傳承和發展,後世出現了表述楷書和行書之間聯繫的書法新術語,諸如楷法多於草法者稱“行楷”,草法多於楷法者稱“行草”,介於“行楷”和“行草”之間者稱“”行書”。可見楷書和行書之間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繫。








申正義文


楷書又叫真書、正書,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標準字體之一,它形體方正,筆劃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楷書在體勢上多呈長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勢,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合理得當。行書在楷書基礎上產生,介於草書真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據張懷《書斷》說,行書者,乃後漢潁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故謂之行書,行書是真書轉變支而成的。









李燕書畫


楷書和行書是我們日常常用的兩種書體,行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楷書的快寫,而有些朋友認為行書和楷書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行書有連帶關係,其實這也是很片面的,行書其實沒有筆畫間的連帶,多數屬於筆斷意連的情況。首先相對於楷書而言,行書在用筆上有了很大關鍵性的改變,比方說變楷書的方為圓,並去掉了頓筆,眾所周知,楷書在用筆上是非常複雜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筆和收筆都需要頓筆,尤其是在轉折處都需要頓筆,即便是非常簡單的字亦是如此,而在書寫行書時,通常情況下把起筆中的頓筆去掉了,採用了搭鋒入紙的方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提高了書寫的效率,另外行書把很多折筆變成了圓轉,轉折處不再使用頓筆,直接轉了即可,提高了書寫的流暢性。當然,行書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連帶,強調呼應關係,而在楷書中所有的筆畫都應該是孤立的,一個筆畫完成後才開始另一個筆畫,筆畫與筆畫之間沒有連帶關係,對於楷書可以說是“狀如算子”,行書除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帶之外,還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連帶,這種連帶不僅有實連還有虛連,這種連帶往往可以縮短書寫的時間。


孝傑練字


他們之間聯繫是肯定有的,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1. 產生與發展:楷書是先於行書存在的,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當然也有人說,行書是先出現的,但我還是偏向前者。

2. 書寫特點: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在筆法上會更肆意一些,沒有楷書那麼端正,但是也沒有草書那麼狂放,可以認為它是楷書的草化和草書的楷化。楷書的特徵更明顯的,叫做“行楷”,草書的特徵更明顯的,叫做“行草”。

3. 現實生活應用:一般我們在練字的時候,通常先學習楷書,再學習行書,以楷書為基礎。


木桃記


楷如站,行如走;楷是靜如處子,行是動若脫兔;楷書表現的是恭敬和規矩,行書表現的是氣韻靈動,更多的是藝術的創造和情緒的宣洩表達



葡萄書法


其實沒有聯繫

東周五百年混戰,諸侯國文字之間漸漸通用,特別是東方六國的文字,很多是相通的,而秦國文字最為複雜,於是李斯參考六國文字對秦國大篆進行簡化,就是小篆。

小篆輸了,被六國通用體打敗,這個通用體後來被稱為隸書,其實隸書並非某一個人創造的,而是當地的通用體,所以古代安全不同於秦大小篆書。

1,通用體生隸書前身,楷書前身,行書前身

三者同源,都是毛筆寫到竹簡上,隸書還有碑刻。

傳統常識往往說隸書被某個人創造,而後篆書生隸書,隸書生楷書,楷書生行書,是錯誤的。

考古出現很多竹簡布帛,證明三者雖然相似但是並非誰生誰的關係。

2,楷書稱為正書

是古代官書體,特別是紙張取代竹簡以後,楷書以周正封王,其實書法最初是指隸書和行書,沒有楷書啥事,但是作為官書公文體,還是擠進了書法。不過古代書法家對楷書並不太熱衷,以行書為書法第一書體。

3,行書

王羲之的行書,開啟了書法這個大門,後世皆是二王弟子,書法也就成了,王羲之以前的書法家不如王羲之,很多是追封的,比如李斯被追封為書法家等等。

此外草書也是單獨的門類,起源也不晚。

4,學書的誤區:以楷入行

傳統學書法,大多以楷書入門,然後再學行書,其實不對,帶有嚴重的楷書思維,很難把握行書精髓,古代人,現代人,未來人都在這個誤區裡。

主要是啟蒙,一開始學寫字以楷書為標準導致的一個慣性思維。

古人寫行書,往往需要突破楷書思維才能得行書。所以王羲之很厲害,早早發現了這一點,而小王則不懂,所以小王的行楷很牛,單獨的行書要弱很多。

5,行書的學習

行書需要樹立獨立的行書思維,要以某一家入學,不要參考多家混合,不要帶有楷書思維,然後苦功才可以正向積累。

現代人學書有三個通病,第一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混為一談,第二多家法帖一起聯繫,第三描摹不足,意臨有餘,死於自己的瞎理解,不尊照書帖苦練,過度高看自己的理解能力。

隸書,楷書是將漢字結構固化,行書草書是將漢字結構書法化,是兩種筆法思維。

隸書重筆畫而輕結構,楷書重結構輕筆畫,行書重行,草書重飛,行是走,走是跑,行書是走路,草書是飛跑,四大書體是四個思維。

很多常識誤導人,還是要科學分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