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楷书与行书之间有联系吗?为什么?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行书与楷书之间严格来说没有联系。很多人以为行书是从楷书演变过来的,以为先有楷书然后才有行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行书与楷书几乎是同时出现的,代表性的书法家上,东汉末年的行书大家刘德升,比汉魏之际的楷书大家钟繇,年代还要稍早一些。


人文与社会科学


首先,不论什么字体,都是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如汉字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等;其次,这些不同字体及书写形式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楷书与行书间更是有着极大的联系。此篇,寒柏陇卧子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试着尽量说清楚楷书和行书之间就个人理解的紧密联系原因。


什么为书法?

书法:也叫“法书”,汉字的书写法则。“法书”,是指用毛笔所写可供观赏的汉字书迹,也用作对别人书法的敬称。

其主要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比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疏密得宜、变化错综、全章贯气等,这些都是要在长期具体实践中创造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什么是楷书?

楷书:楷书是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

楷书的特点就是笔画规范,字体方正,容易辨认,实用和艺术价值很高。直到现在,楷书在社会上通行的范围仍是十分广泛。

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必须首先学好楷书。学好了楷书,再去学行书、草书或篆书、隶书等字体,就会更加便利,进步也会更快。

学习楷书,要特别注意把功夫用在笔画和结构的练习上,并在练习中多注意笔法的应用。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楷书有“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等,现今书法家中亦有不少值得临摹学习的楷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



什么是行书?

行书:行书的特点在于它的大众化。

行书的书写速度不仅比楷书快,而且又比较容易辨认,特别适合书写宣传专栏、通告、通知等,古人用毛笔写文章更是多用行书。

在行书的笔画之间己出现了连笔,比如有的由几个笔画组成的偏旁部首在行书中己连写成一画或二画的连笔笔画,而不像楷书的笔画都是各自独立存在。

练习写行书,要根据行书的上述特点,像练习写楷书必须首先认真练习写好笔画一样,写好行书的偏旁部首。



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关系

楷书的来源:它也叫“正书”、“真书”,是为纠正草书的漫无标准和减省汉隶的波捺(捺笔挑势)而形成的。

因字体形体方正,平画平直,可作楷模,故而其名。其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现在。

行书的来源:它是为了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其笔势不像草书那么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形式。始于汉末,流行至今。



【另外】

汉隶:汉代通行的隶书。

行楷:行书中楷法多于草法,而接近楷书的叫“行楷”。

行草:行书中草法多于楷法,而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草书: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请关注@寒柏陇卧子 ,获取其他精彩内容。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知识及文史知识等方面。




寒柏陇卧子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在书法范畴之内,那他们之间就必然有联系。

楷书与行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联系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水乳交融。两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在书法的字体之中相对独立并且独领风骚。可以书法中楷书和行书就像一对兄弟,也像一对夫妻,既有情亲也有爱情。

兄弟

楷书和行书就像是一对兄弟,他们在历代书法大家的手中,相互帮助,相辅相成,凡练楷书者必练行书,凡练楷书者必精通行书。这是自古以来书法家不成文的规定,按照兄弟礼法对待楷书和行书。相对于行书来讲,楷书好像难度更大。他需要练习者平心静气,安稳如山,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持久的练习。而行书要求挥洒自如,气势如虹,行笔间力透纸背,勾连处藕断丝连。我们通常说楷书带行意,行书有楷意,这才是最好的书法。可见行书和楷书之间的联系是多么密切,楷书行书关联之大犹如兄弟。

夫妻

楷书行书就像一对夫妻,他们之间有令人羡慕的爱情。当一位书法家的水平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一定是行书楷书双绝,这对夫妻就像是书法家手中的利器,相互成就。有的书法家总是说自己只擅长一种字体,那就是谦虚。但凡到达书法家的水平,必定楷书行书都很棒,所谓的擅长也只是相对来讲的。就像是夫妻之间必定有一人主内,一人主外。一人在外奔波一人在家职守。行书和楷书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书法家手中必定有一项擅长,一项相对弱一些。可是不管怎样,行书和楷书都是书法家的擅长。这和夫妻关系是一样的,有一个强势,就会有一个弱势。这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楷书和行书这对夫妻就是这样的和谐关系。

通过以上观点,个人认为楷书和行书是有很大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看法,欢迎评论。


雨夜构想


我们可以从楷书和行书的起源说起。《 辞海 》解释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楷书有楷模的意思,张怀瓘 《 书断 》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 王僧虔 《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由此可知,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

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很多非专业性的书法人士对于行书、楷书两种书体往往是分辨不清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这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笼统或者模糊的认为这是楷书,或者说这是行书,实际上,他们对于楷书、行书本质上的区别认识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相似性,正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在分辨的时候才有可能会非常的困难。

因此,它们的相似性是造成了这样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好多人分不清楚行书和草书也是如此。行草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似性的,这个相似性也为我们分辨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困难。而我们要想区分两种书体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比较好的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去比较这两者他们在书法的三个要素之间的区别,而书法的三个要素是最为直观,也是最能够反映两者书法本质区别的重要因素。

楷书和行书在三要素上的区别

据 张怀瓘 《 书断 》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是某种程度的简化。

王僧虔 《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 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

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宋曹云这句话道出了楷书和行书之间的区别点。要想细致讲清楚,我们要从书法三要素说起。

我们知道书法的三要素是笔法、结构和章法。而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主要是在笔法上的区别,草书和行书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在笔结构以及章法这两个层面的区别。

而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共同点,实际上就是他们的笔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他们的章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也有一的区别,行书的章法较为规矩,还更相似于楷书的作品布局,但是草书的章法布局就比行书的要更为随意,也就更为洒脱

楷书行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笔法上,尤其是楷书的笔法和行书的笔法,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在笔画形态上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姿态来。楷书是一板一眼,横平竖直的。而行草书是游丝引带贯连的。楷书行书之间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框架结构上,他们在框架结构上的布局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对于楷书和行书区别点、形似点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楷书和行书,加深对楷书和行书的理解,尤其是在楷书学习之后,进行行书的学习阶段,这个过程如果把握好了,就可以让我们顺利地从楷书过渡到行书的学习,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对我们学习楷书和行书产生影响。而了解了行书和楷书之间的共同之处、差异之处,对我们进一步的书法学习实践将有重要意义。


希伦宝贝


构成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即篆、隶、楷、行、草都是源自中国汉字。这五大书体是中国汉字所生的五胞胎,汉字是中国书法之根。

楷书和行书之间的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血缘上的联系,是“同祖同宗”的一对孪生兄弟。楷书和行书都始于东汉,行书是以楷书为基“演变”而成,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缓慢和草书难于辩认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将行书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刘熙载曰:“行书有真行,有草行”。随着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后世出现了表述楷书和行书之间联系的书法新术语,诸如楷法多于草法者称“行楷”,草法多于楷法者称“行草”,介于“行楷”和“行草”之间者称“”行书”。可見楷书和行书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








申正义文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它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合理得当。行书在楷书基础上产生,介于草书真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行书是真书转变支而成的。









李燕书画


楷书和行书是我们日常常用的两种书体,行书在一定意义上是楷书的快写,而有些朋友认为行书和楷书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行书有连带关系,其实这也是很片面的,行书其实没有笔画间的连带,多数属于笔断意连的情况。首先相对于楷书而言,行书在用笔上有了很大关键性的改变,比方说变楷书的方为圆,并去掉了顿笔,众所周知,楷书在用笔上是非常复杂的,除了斜捺之外,起笔和收笔都需要顿笔,尤其是在转折处都需要顿笔,即便是非常简单的字亦是如此,而在书写行书时,通常情况下把起笔中的顿笔去掉了,采用了搭锋入纸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另外行书把很多折笔变成了圆转,转折处不再使用顿笔,直接转了即可,提高了书写的流畅性。当然,行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带,强调呼应关系,而在楷书中所有的笔画都应该是孤立的,一个笔画完成后才开始另一个笔画,笔画与笔画之间没有连带关系,对于楷书可以说是“状如算子”,行书除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连带之外,还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连带,这种连带不仅有实连还有虚连,这种连带往往可以缩短书写的时间。


孝傑练字


他们之间联系是肯定有的,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1. 产生与发展:楷书是先于行书存在的,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当然也有人说,行书是先出现的,但我还是偏向前者。

2. 书写特点: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在笔法上会更肆意一些,没有楷书那么端正,但是也没有草书那么狂放,可以认为它是楷书的草化和草书的楷化。楷书的特征更明显的,叫做“行楷”,草书的特征更明显的,叫做“行草”。

3. 现实生活应用:一般我们在练字的时候,通常先学习楷书,再学习行书,以楷书为基础。


木桃记


楷如站,行如走;楷是静如处子,行是动若脱兔;楷书表现的是恭敬和规矩,行书表现的是气韵灵动,更多的是艺术的创造和情绪的宣泄表达



葡萄书法


其实没有联系

东周五百年混战,诸侯国文字之间渐渐通用,特别是东方六国的文字,很多是相通的,而秦国文字最为复杂,于是李斯参考六国文字对秦国大篆进行简化,就是小篆。

小篆输了,被六国通用体打败,这个通用体后来被称为隶书,其实隶书并非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当地的通用体,所以古代安全不同于秦大小篆书。

1,通用体生隶书前身,楷书前身,行书前身

三者同源,都是毛笔写到竹简上,隶书还有碑刻。

传统常识往往说隶书被某个人创造,而后篆书生隶书,隶书生楷书,楷书生行书,是错误的。

考古出现很多竹简布帛,证明三者虽然相似但是并非谁生谁的关系。

2,楷书称为正书

是古代官书体,特别是纸张取代竹简以后,楷书以周正封王,其实书法最初是指隶书和行书,没有楷书啥事,但是作为官书公文体,还是挤进了书法。不过古代书法家对楷书并不太热衷,以行书为书法第一书体。

3,行书

王羲之的行书,开启了书法这个大门,后世皆是二王弟子,书法也就成了,王羲之以前的书法家不如王羲之,很多是追封的,比如李斯被追封为书法家等等。

此外草书也是单独的门类,起源也不晚。

4,学书的误区:以楷入行

传统学书法,大多以楷书入门,然后再学行书,其实不对,带有严重的楷书思维,很难把握行书精髓,古代人,现代人,未来人都在这个误区里。

主要是启蒙,一开始学写字以楷书为标准导致的一个惯性思维。

古人写行书,往往需要突破楷书思维才能得行书。所以王羲之很厉害,早早发现了这一点,而小王则不懂,所以小王的行楷很牛,单独的行书要弱很多。

5,行书的学习

行书需要树立独立的行书思维,要以某一家入学,不要参考多家混合,不要带有楷书思维,然后苦功才可以正向积累。

现代人学书有三个通病,第一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混为一谈,第二多家法帖一起联系,第三描摹不足,意临有余,死于自己的瞎理解,不尊照书帖苦练,过度高看自己的理解能力。

隶书,楷书是将汉字结构固化,行书草书是将汉字结构书法化,是两种笔法思维。

隶书重笔画而轻结构,楷书重结构轻笔画,行书重行,草书重飞,行是走,走是跑,行书是走路,草书是飞跑,四大书体是四个思维。

很多常识误导人,还是要科学分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