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干地支中十天干是否具有天文意義?為什麼?

孤獨王子青蛙


天干地支都有屬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又代表在羅經八卦廿四山頭,六四十卦!又代表乾坤天地(地天人……時空三元九運!)總一句話包羅萬象!還代表地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代表人身體各部位……甲為頭等等相當複雜涵義!是祖宗千百年觀察研究出的天文地理密訣。


黃百儒


十天干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它們的由來是起源於太陽系的十大星體,其順序也蘊含著萬物從萌芽到成長,到興旺,到衰退,到消失的全過程。

甲——木星,它是射手座的守護星,它是氣體組成,在八卦中巽卦為風,風就是空氣氣體,甲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代表參天大樹,是仁者的象徵。

乙——天王星,是土星後面的第一顆行星,它是水瓶座的守護星,獨立率真有創造力,好奇激進、德才兼備,友誼的象徵,乙木是花草之木,繁榮方盛,枝葉柔軟委屈。

丙——太陽,是顆恆星,是太陽系的核心,丙火被譽為太陽之火,人的心臟,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它是獅子座的守護星。

丁——火星,它是離地球最近的另一個行星,它是白羊座的守護星,而丁火是爐燈之火,外陽內陰。

戊——土星,質量是地球的90倍,擁有漂亮的光環,它是魔蠍座的守護星,而戊土是大地之土,頑固的山石之土。

己——冥王星,它是太陽系最外層的小行星,是天蠍座的守護星,人類發現冥王星是在災難的戰爭中,有象徵改革復興的方面,而田園之土就需要耕耘的,所以冥王星對應的是己土,而己土性質外寒內暖。

庚——金星,它是居地球和水星之間的行星,金星是金牛座和天秤座的守護星,一個穩重、一個事物最求平衡,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海王星,它是太陽系邊緣行星之一,擁有神秘感的藍色星球,是雙魚座的守護星,容忍能力強。辛是金銀首飾,在八卦中為兌為沼澤為大海,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水星,它是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是雙子座和處女座的守護星,壬,妊也,陽氣潛伏其中,萬物懷妊。

癸——月亮,它是地球的衛星,是巨蟹座的守護星,癸水是雨露之水,在紫薇斗數中月亮被譽為太陰星,至陰的星體,癸水就是至陰之水,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易心向上


有天文意義。

從中國先前遺留下來的文獻和考古發現看,天干文字先於地支文字形成,殷商時期早就有帝乙、盤庚等文字出現,而與之對應的十二地支好像到西周早前才出現。

古人之所以早用十天干,是因為在沒有數字文字時期,用手指來推算曰子是相當方便而又簡易的,然後在有文字後,再給手指命名,就容易記日子了。由於手指在捻子時會首先碰到指甲,所以天干以甲起頭而布從甲到癸等十個天干字眼在十個手指上以應洛書相對合十之數,然後在推算得十時將雙掌合上,這就有了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等五合的來由,以便於組成對數來推算日子。

需要說明的是河圖、洛書並不是傳說中的神馬獻圖,神龜獻書,而是華夏祖先在使用對數上的智慧結晶。關於這個,我們可從河南具茨山遺留下來的石窩穴中看出它只能是為兩樣而打鑿,一是為了記下母系社會族譜,一是為了放下色子塵封,以便於記事和記數。這是華夏先民從最初的草繩打結記事到用色子記事的又一文明大進步,然後再從這個進步中理解出河圖、洛書對數的進步,再到進展為六十甲子的進步。

還有一個須要說明的是,《周易》不是因為周朝的產物才叫《周易》,《周易》是為了使天圓地方的八卦相對應,才布六十甲子一周天在天道與地道太極九宮八卦對應,然後由於天地對應一週,這才叫《周易》。

由於文王在創作周易時是在被囚羑里的逆境中,所以文王使表示天地的乾坤兩卦易位,意在讓這兩卦跟著時間運轉回歸正位還,這就有必要布十二地支在地,而能展示出數目的色子是可應對上天干的,所以十二地子是以子開頭。

現在我們仍可見日曆上有一白二黑三碧四綠五黃六白七赤八白九紫這些與顏色有關的數字列在日曆上,雖然是為了代入九宮的,但九宮八卦的佈局與河圖生減數、洛書對數合體,所以都是從華夏先人早前的智慧中一步一步地進展下來的。

六十甲子秉承著前人觀日、望月的智慧才得出來,所以就自然與天文有相關意義。


安吉運行


遠古代人沒有數字概念,他們就用天干甲,已,丙,丁,戊,已,庚,辛,壬,祭,配以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十二支木杆插在地上藉助月光和太陽光的投影來記算時辰,後又發明五行金,木,水,火,土來觀天象。據說又藉助早晨雞叫來推出五更的計時,即然是傳說也無需考正。





愛國40335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十天干是一個代名詞而己,如人之出生未有姓名,父母命名。命名只是一個符號,但賦予了特定含義,而變得鮮活。如東西南北沒有定義之前東也可以叫西,西也可以叫東,定義以後逐成習慣,賦於了特定含義,成為共同認知,就不能改變。十天干以配天體,配四方,配五行,配日月星辰,使之具體化。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大智慧的民族,千百年來由勞動人民慢慢總結得出結論。如立春,看天以後地氣回暖,萬物生髮。如立秋,立秋以後,天氣變冷,樹木飄零。古人對天體的認識,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卦管三山,八三二十四山。如五行的相生相剋,代表的地球的五種物質,而千變萬化。一言難以盡之。


福如東海5121


十天干自然具有天文意義,因為它就是古聖賢觀天體星象應對自然四季,五行之氣分陰陽而得十干。即,五陽幹甲、丙、戊、庚、壬,五陰乾乙、丁、己、辛、癸。

古代人們對天體的認知,首先是太陽和月亮,後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了五大行星體。由於古時觀測技能沒有現今的條件,對太陽系的星體探測不象現在這麼明瞭。但是古人又觀地球上的四季變化週而復始,推測擬定了十干。古人推十干是以地球為中心的,故而有了中央戊己土之說。而這十干恰恰符合了太陽系對地球影響最大的星體,分別是:太陽、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月亮。由於其它行星體的各自小行星,因自身受困於母行星引力束縛,對地球影響力較小,不如月球引力直接影響了地球潮那麼明顯,故而將地球算在內,正好符合十干之數,此是天體引力化十干而作用。

滴天髓中有句至理:五陽皆陽丙為最,五陰皆陰癸為至。對應到天體上,丙火代表的就是太陽。而癸水位居十干之尾,又代表了寒冷至極,對應的天體正是海王星。海王星距離太陽最遠,是最冰冷的一顆行星。

對於地球來講,太陽永久從東邊升起,至西邊落下,故將十干佈於四季四方。甲乙東方木位佔春季,丙丁南方火位佔夏季,庚辛西方金位佔秋季,壬癸北方水位佔冬季,戊己中央土布於各季交接時。由於丙為陽,故丙丁火代表太陽最烈時的中午時間段,而甲乙木則為早上,庚辛金與早上相對為傍晚,壬癸水至寒為夜間。故而十天干所隱含的天文意義非凡,又經過千年文化的洗禮,配於十二地支演化成六十年一個甲子輪迴,被廣泛應用於農曆紀時。





小魚兒遊歷記


天、表天?

地、表地矣!

難道有錯謬嗎?





華繼善


干支紀年初起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干支紀年,每個週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年,60年為一甲子,180年一週期,又有“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之說。應該注意的是干支紀年是以立春日作為一年即歲次的開始,是為歲首,不是以農曆正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干支紀月》干支紀月是以天干和地支所組成的六十花甲子輪流紀月,每五年為一個循環。以十二地支紀月為根本依據,十二地支紀月又稱十二辰紀月法。我們現在所用的農曆就是古代的夏曆,正月建寅是永遠不變的,二月為卯……干支紀月不給閏月命名,原則是閏月的上半個月劃歸上個干支月份,閏月的下半個月劃給下個干支月份。年上起月決曰:甲已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丙辛寅月從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更有戊癸何方發,甲寅之上好追求。《干支紀日》干支紀日,從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已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開始,到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政府下令在全國實行,至今未曾間斷。因此,總不免要遇到查某一日的干支,通常這類我們只能查曆書解決。


宇宙星雲495


這個不用懷疑,疑而不信,不如不問,我言而還不信,枉費我的心,實是愚蠢人,天干地支,組成六十花甲之數紀,以度天之六節氣,以記六氣數之五運行,其實是《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學的精筒版本,由此六十甲子運氣之紀數可以推演出《黃帝內經》運氣變化的一切所有之詳細詳情,可以說《黃帝內經》是萬法之繁而化簡一於六十甲子運氣紀數圖表中,


養生男人699


10天干的安排法並沒有什麼天文意義。當然他也包含著天體的運行規律。它就是太極羅盤中的定四向,東西南北中。甲乙為東方,丙丁為南方,戊己為中央,庚辛為西方,壬癸為北方。地支是無極羅盤測繪定向的12個時辰。這12個時辰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是本著軒轅黃帝完善羅盤儀時所定製的。又把天干地支配合成了60花甲。所以它被稱之為黃曆,它是有理性的計時曆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