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进士是什么官职?

用户6625393795416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其一,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覆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张元)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从唐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算起,到1905年废除科举,近1300年的时间里,进士都是中国政治的主角。仅仅靠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文人学士们,来维持一个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这个现象在中外历史上都可以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所以进士并不是官职,而是对于学历,科考结果的一种统称,当然普通人要想当官,考中进士是最重要,我们知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鲜明的例子。

 

考上状元和普通进士,差别有多大?状元和进士两者难度有多大

  在过去科举考试里,能考中状元的,都属于非常顶尖的人才。以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为例,当时的状元,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在殿试中荣获第一的人,含金量非常高。

  因为在对于一个生活在明、清时期的读书人来说,他们想要成为状元,就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的多重考核。

  每一个考核的难度会不断叠加,享受的待遇也不断上升。如果他们通过童生试,就可以成为秀才。秀才可以享受见到县官不跪,免除赋税等待遇。

  通过乡试后,秀才就成了举人。这个时候,就有直接当官的权力。不过,职位较低,大多是县官、教谕的职位。而且,举人还可以全家免除赋税。这是一个很大不同。通过会试、殿试后,他们就正式成为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

  也就是说,状元属于进士的一部分。但进士当中,并不完全是状元。进士被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就是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被称为一甲。除了清朝顺治年间,曾同时扩选两位状元的名额。大部分情况下,科举一甲一般只有三个名额,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较多,但并不固定。他们会被赐进士出身。三甲数量也不固定,他们被赐同进士出身。

  我们知道,大部分高级官员还是普通进士。毕竟状元成材率实在太低。这些人依然可以在朝廷占据重要位置。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名臣。如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虽然都考中进士,却不是状元。他们的成就,同样都不低。

  所以,在过去科举制度中,考中状元,确实可以享受到一些特殊待遇。但是,在漫漫人生长路中,状元带来的特殊待遇,总会消散,最终仍要依靠自己的努力。


FisherWang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哦。进士其实不是官职哦,进士之前还有一个举人。这相当于进入官场的准λ证。

只有拿到了进士,你才有可能做官。但是你考上进士还需等待朝廷的审核跟分派任务。而且不是说你考中了进士就一定会有官做,还要看你的排名。有甲上甲中甲下三种类型。第一名被成为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博士之类的。而且进士不是可以直接考,要先通过秀才考试。

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去考进士。科举考试的历史要追溯到隋朝。隋文帝设立进士科。隋炀帝杨广正式开始去科举考试。儿科举考试在唐朝又被发扬光大。增加了更多科目。这也是穷苦人能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连英国的学者都忍不住赞叹。这也说明了人以文学来当官,体现了较公平公正。

也为皇上选举的人才。虽然说后期到了明朝开始了四书五经。导致学生的思想被禁锢。也影响了明朝清朝的发展。但是能考中进士的人都确实挺厉害的。他们是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乡试会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谢谢大家的观看,希望大家多多点赞评论关注,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就我所见范围内一般指监生。

清人作碑传、墓志,为美化传主起见,常将其功名称为某进士以为嘉号,如《称谓录》提到举人称为乡进士(乡=乡试),岁贡生称为“岁进士”等。“雍进士”与此相似,“雍”指国子监。

当然可能有我不清楚之处,识者教我。


皇太极在东京


在明、清科举可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分甲承袭的宋朝的制度:

宋太祖太平兴国二年正月,举行的科举考试,取进士109 人、诸科207 人,还录取参加十五次以上科举考试未被录取的进士及诸科184 人,最后取考“九经”却不合格的老年举子7 人,特赐“三传出身”,总共录取507 人。将科举考试合格的进士及诸科300 多人“赐及第”,而将从考试不合格中录取的进士及诸科近200 人则“赐出身”,从而表明两者的区别。而后,宋太宗又命将进士及第者“定其优劣为三等”,这是史上首次将进士分为三等。这一举措提高了进士入仕的寄禄官及差遣职务,“第一等作监丞,第二等作大理评事,并通判诸州”,“同出身以下免选,注初等幕职判司簿尉”。实际是将所有进士分为三等,一、二等为进士及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

宋太宗淳化三年将进士分为五等“进士分为五等自此始”,一、二、三等赐进士及第,四、五等赐进士出身。仁宗天圣五年将进士分为六等,后又变回五等,定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甲为“进士出身”,第四、五甲为“同进士出身”,后曾改第五甲为“同学究出身”。南宋孝宗时改为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殿试的名次分为一、二、三甲:

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取士,除两朝开创之初外,大概每科取士三百人左右,又因为帝王诏恩另增五十名或一百名的,这种属于特殊情况,不是一尘不变的制度。同进士出身的进士也是正牌进士,不过是名次靠后,三甲进士也可以考庶吉士。会试后决定去留,而殿试需排名次,当时评阅试卷的试卷官的好恶和主考官的君王的心情很大程度上决定殿试的成绩及名次。

同进士出身这个名词是宋朝才出现的,按照宋人习惯的文法,如果想要表示这个人的资格、资历不足,但由于出于对你能力的认同考虑给与相应身份的话,则应该在头衔前加“权”一字,表示“临时”的之意。而身份的头衔前加“同”一字,则有“一起”之意。故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同进士”是“如同进士”之意。

因此皇帝派大臣主管殿试,而不亲自过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进士只是个身份,官职需另赐。就像我们读书上学晋升一样高中考上大学我们拥有大学生的身份,却没有职位。秀才,相当于高中毕业,因为高中生能算有学问的人;举人,相当于大学生或研究生,因为他们是从众多的秀才中脱颖而出的; 进士,可以这样说,它是一种类似于职称的说法,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员。因为每一届全国才出几十个;状元,不能说相当于博士,因为博士太多了,而状元几年才出一个,至少应该相当于院士。


礼葬篱落


谢谢提问!回答问题之前,先介绍一下我们邯郸永年区的一座进士府。这座进士府当地人也称“赵家大院”,位于永年区河北铺村。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弘大气派,沿轴线由多进院落组成。现仍完整保存有上马石、大门、照壁、垂花门、书房、更道、车马道等。据村里老人们讲,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进京期间,从西安返京途中曾在此小憩,但真假有待考证。进士府现为永年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接下来正式回答问题。其实进士根本就不是一个官称,而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一种称呼,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博士,虽然你已经有博士的学位,但还不是国家的公务员。

在明清时期,学子们只有通过了朝廷的最后考试,才能称为进士。其等级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而一、二、三甲都称进士,所以这其中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不过进士可以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官职大小不一定,但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一辈子也等不来任命的机会。





广府明月照洺州


秀才应当约等于当今985重点院校毕业生,秀才又分好几种,有廪,增,附之分,从中选取优秀者成为贡生,约等于清华北大研究生学历,秀才乡试中式称为举人,举人做官可最低八品,约上于博士生,举人殿试中式者称为进士,进士约等于国家县处级公务员考试得中最低县令,优异者点翰林,进入中枢秘书系统,约等于社科研究员,中枢储备在古代前途不可限量[红脸]



Joe看


进士是对进士科前三甲的统称。

在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篇文章《范进中举》里有这么一个画面,故事的主人公范进不过中了个举人,就高兴得疯了。于是众人叫他丈人打他,可是他老丈人说他是天上文曲星下凡,打不得。在这里可以看出,众人对高中的举人范进都是很是尊敬的,可是在举人之上还是有一个进士。

进士科考试后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都称进士。获得进士头衔后,就等待朝廷礼部安排官职。


进士不是官职,那考取进士有何用?

虽然进士本身不是官职,但是基本等于官职,不过进士也分三六九等。三甲的进士,一般都是直接授官的,也就是说你考中了同进士出身,就已经有了铁饭碗,在国家体制内了。可是由于处于进士底层,所以就会被安排到一些偏远地方任职,一般都是知县官职,官居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那么进士中的一甲呢?他们会直接进入翰林院,直接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状元)和编修(榜眼,探花),官居六品,无实权。同时二甲,进士出身的人也会选部分进去翰林院,叫庶吉士,无官职。

有人会讲,这么优秀的人也就这样啊,可是你知道翰林院是做什么的吗?翰林院相当于黄埔军校,培养高管的地方,进去了等你出来的时候就是高官, 最差的也是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最好的,官居一品,升任大学士!就是留在京城在皇帝身边做事,有这么一句话形容翰林院: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所以进士在古代是鲤鱼跃龙门的分水岭,考过去的最差也是七品县令,最好的可以留在皇帝身边任一品大学士。在封建社会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本人认为

进士科作为科举制度里的一科,为当时封建社会的发展,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也是皇帝为了巩固社稷的必然产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早期的科举制度里,考生是必须由官员举荐的,底层阶级的读书人是不能自行报名参加的,同时也不是定期举行的,是皇帝临时下诏书举行的。所以很多官员就唯亲是举,结党营私很严重,皇帝是最讨厌拉帮结派的。不利于他的统治的。

到了唐朝,才真正形成科举制度。读书人自己报名,不论阶级,定期举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考取功名的进士,是直接为皇帝服务,这就无形中加强了中央集权,打压了朝廷内权高位重的集团,或者起到制衡的作用。所以,这些由翰林院出来的天子门生,是很受大臣们巴结的。

所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别成久违


按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进士的起点就比别人高,现在进士的职位一般留在中央工作,直接进入中央系统处理政务,或者去教太子之类的为下一代领导服务。

1、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设科举进士科,以选贤能。到了元朝以后,惟存进士一科,遂成为科举功名的最高等级。民间又称考中进士为“金榜题名”。

2、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写道,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辽、金元时,士人经地方考试选拔后,赴京会考,经中央政府朝廷礼部试取录后,再由皇帝殿试以定名次。一甲授官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辽前朝无契丹人试进士之制,后渐有应试登第者。金朝则专设女直进士科。



小镇读史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最近收集了很多资料,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什么是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中试者皆称进士。进士不是官职,也不完全对应现代的学历,它是国家通过征辟来任命官员的一种科举制度,因为在古代社会,只有具有士的资格的人才有被征辟的机会。进士之所以叫进士,最初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通过了国家的统一考试,获得了士的地位,就有机会被国家征辟任命为官员了。

进士之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从隋朝605年首次开进士科,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历经1300年的时间,可谓历史悠久!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元、明、清时,进土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傍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一般为百人左右,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般为二百人左右。全国也只有300人左右,所以是很不容易的。在1300年的时间中,曾经产生出700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不计其数啦!

为了进一步了解进士的来历,我们还要简单了解一下科举制度。到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合格后即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乡试在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考试,考后发布正榜所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录取三百名为贡士,贡士就是准进士啦;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者最后分成三甲,一甲头三名,二甲第四名至第100多名,三甲第100多名至第300名。所以,贡士300名,最后进士也就300名,贡士只是通过殿试后划分为一甲二甲三甲进士。由此可见,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啦!


平潭老兵曾7089889


进士[jìn shì]

科举考试最高等级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