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袁世凱為何不敢對“山西王”閻錫山下手

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六鎮新軍,除第一鎮為旗人,第六鎮為統制(師長)吳祿貞所部,其餘四鎮皆為袁世凱私人。1911年10月底,太原起義成功後,吳祿貞秘密與閻錫山聯絡,認為革命的主要阻力是袁世凱,吳、閻定計組成燕晉聯軍,合力阻止袁世凱北上。不料,消息洩露,清廷用重金買通吳祿貞部下,將吳刺殺。此一禍變,使閻、吳阻袁世凱入京之謀化為泡影。

袁世凱為何不敢對“山西王”閻錫山下手

12月,袁世凱精銳第三鎮新軍從娘子關進攻山西,此鎮如曹錕、吳佩孚、盧永祥等人皆為北洋軍閥之要員。為保存革命力量,以圖再舉,閻錫山率軍從太原分向南北撤守,轉戰綏遠。正在沿途風餐露宿,回攻太原途中,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共和了”的消息從民間傳來,閻錫山遂得以率部和平重返太原。

當年2月,清帝鑑於大勢遜位,期間,袁世凱出力甚多,為民國前途熟計,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薦袁世凱自代,先生則以在野之身,開國家建設之續。8月,為贊助袁大總統謀國利民政策,調和南北感情,融合黨見,孫中山赴北京,往返途中,各地熱烈相邀。9月,孫中山應邀蒞晉,對閻錫山及諸同志太原起義之壯舉,給與極高的讚揚和鼓勵嘉勉。離晉前,孫中山意味深長的叮囑閻錫山:“北方環境與南方不同,你要想盡方法,保守山西這一塊革命基地。”

袁世凱為何不敢對“山西王”閻錫山下手

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及袁世凱未經國會向五國銀行借款事件,導致南京、上海、江西、廣東、安徽、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紛紛獨立,聯合討袁,史稱二次革命。當時北方情勢,除山西、陝西外,其餘皆為北洋勢力。孫中山深知山西處於北洋勢力包圍之中,特派人秘告閻錫山:“沉默勿言,保持北方革命據點,待南軍北上,再與陝西會合,攻入北京。”陝西都督張鳳翽(音“慧”)按孫中山指示,與閻錫山聯名發電反對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的行動。李烈鈞是閻錫山留學時的室友,兩人交情甚篤,對此番通電甚為意外,後經閻錫山覆電解釋,才知其中安排。但二次革命終因討袁軍部署未周,雙方實力懸殊,不一月時間即告失敗。

袁世凱獲勝後,於1914年修改約法,成為終身總統,後又推行帝制。期間,全國起義省份民軍勢力除山西外均遭消滅。閻錫山成為未遭消滅的例外,概括有四點原因:

袁世凱為何不敢對“山西王”閻錫山下手

其一,閻錫山掌握的部隊被裁編至不足7000人,袁世凱在晉心腹金勇所掌握武力足以與閻錫山抗衡;

其二,山西被北洋勢力四面包圍,形格勢禁,無法有效反抗;

其三,不罷黜閻錫山,可做出袁世凱對民軍省份有包容度量的姿態;

其四,讓外界誤以為閻錫山已放棄原有立場。閻錫山則始終一本孫中山所示,以保持北方革命據點為重為原則,故1915年9月,段芝貴領銜電請袁世凱登帝位的電文中,列有閻錫山的名字,閻錫山未予反對;12月,袁世凱封閻錫山為一等侯,閻錫山亦未曾辭爵。但閻錫山也明告來訪袁氏官員:“世界各國均向民主途徑轉變,為大勢所趨。”

1916年3月,袁世凱改元不到3個月即告失敗。帝制運動末期,金勇向袁世凱上折稱,北方最不滿袁政者為山西,若不將閻錫山撤職,無以為濟。此奏摺到袁世凱手中時,袁已病篤,未及處理,便一病不起,於當年6月病逝。隨後,北洋系分化,雖有力者,皆謀奪取山西,但閻錫山恆能以獨立不懼態度保境安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