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袁世凯为何不敢对“山西王”阎锡山下手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六镇新军,除第一镇为旗人,第六镇为统制(师长)吴禄贞所部,其余四镇皆为袁世凯私人。1911年10月底,太原起义成功后,吴禄贞秘密与阎锡山联络,认为革命的主要阻力是袁世凯,吴、阎定计组成燕晋联军,合力阻止袁世凯北上。不料,消息泄露,清廷用重金买通吴禄贞部下,将吴刺杀。此一祸变,使阎、吴阻袁世凯入京之谋化为泡影。

袁世凯为何不敢对“山西王”阎锡山下手

12月,袁世凯精锐第三镇新军从娘子关进攻山西,此镇如曹锟、吴佩孚、卢永祥等人皆为北洋军阀之要员。为保存革命力量,以图再举,阎锡山率军从太原分向南北撤守,转战绥远。正在沿途风餐露宿,回攻太原途中,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共和了”的消息从民间传来,阎锡山遂得以率部和平重返太原。

当年2月,清帝鉴于大势逊位,期间,袁世凯出力甚多,为民国前途熟计,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荐袁世凯自代,先生则以在野之身,开国家建设之续。8月,为赞助袁大总统谋国利民政策,调和南北感情,融合党见,孙中山赴北京,往返途中,各地热烈相邀。9月,孙中山应邀莅晋,对阎锡山及诸同志太原起义之壮举,给与极高的赞扬和鼓励嘉勉。离晋前,孙中山意味深长的叮嘱阎锡山:“北方环境与南方不同,你要想尽方法,保守山西这一块革命基地。”

袁世凯为何不敢对“山西王”阎锡山下手

1913年,宋教仁遇刺案及袁世凯未经国会向五国银行借款事件,导致南京、上海、江西、广东、安徽、福建、四川、湖南等地纷纷独立,联合讨袁,史称二次革命。当时北方情势,除山西、陕西外,其余皆为北洋势力。孙中山深知山西处于北洋势力包围之中,特派人秘告阎锡山:“沉默勿言,保持北方革命据点,待南军北上,再与陕西会合,攻入北京。”陕西都督张凤翽(音“慧”)按孙中山指示,与阎锡山联名发电反对江西都督李烈钧等人的行动。李烈钧是阎锡山留学时的室友,两人交情甚笃,对此番通电甚为意外,后经阎锡山复电解释,才知其中安排。但二次革命终因讨袁军部署未周,双方实力悬殊,不一月时间即告失败。

袁世凯获胜后,于1914年修改约法,成为终身总统,后又推行帝制。期间,全国起义省份民军势力除山西外均遭消灭。阎锡山成为未遭消灭的例外,概括有四点原因:

袁世凯为何不敢对“山西王”阎锡山下手

其一,阎锡山掌握的部队被裁编至不足7000人,袁世凯在晋心腹金勇所掌握武力足以与阎锡山抗衡;

其二,山西被北洋势力四面包围,形格势禁,无法有效反抗;

其三,不罢黜阎锡山,可做出袁世凯对民军省份有包容度量的姿态;

其四,让外界误以为阎锡山已放弃原有立场。阎锡山则始终一本孙中山所示,以保持北方革命据点为重为原则,故1915年9月,段芝贵领衔电请袁世凯登帝位的电文中,列有阎锡山的名字,阎锡山未予反对;12月,袁世凯封阎锡山为一等侯,阎锡山亦未曾辞爵。但阎锡山也明告来访袁氏官员:“世界各国均向民主途径转变,为大势所趋。”

1916年3月,袁世凯改元不到3个月即告失败。帝制运动末期,金勇向袁世凯上折称,北方最不满袁政者为山西,若不将阎锡山撤职,无以为济。此奏折到袁世凯手中时,袁已病笃,未及处理,便一病不起,于当年6月病逝。随后,北洋系分化,虽有力者,皆谋夺取山西,但阎锡山恒能以独立不惧态度保境安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