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前苏是实力最接近美国的国家,单以经济总量衡量,达到美三分之二强。然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仅过十年,前苏即告分解,大部分国家财富由俄罗斯继承。

分家之后的俄罗斯虽然日子不比往昔,但毕竟底蕴雄厚,还不至揭不开锅。为尽早摆脱困境,轰轰烈烈搞了场变革,却令经济伤筋动骨、频临崩溃。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也是太过自信,或者是轻率,俄并未稳扎稳打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全盘照搬西方的“经济休克疗法”。自信的底气源自于:该办法成功挽救过玻利维亚糟糕的状况,被称作“玻利维亚奇迹”。

如何休克呢?就是让按照原先规律运行的经济暂停一下,再依照新规则重新启动。本意是想跳出僵化而暮气沉沉的旧体制,转向西式经济轨道,然而操之过急、脱离实际使其吃尽苦头。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休克疗法的精髓有三:稳定、自由、私有。

先通过严厉的行政手段,紧缩货币及压制总需求,以达到供需均衡、平抑物价的目的;然后放开价格,借助那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整,从而过渡到自由市场经济;再将大批国有单位公转私,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该方案乍一看很完美,但却存在致命漏洞。放在玻利维亚有用,是因为玻利维亚本就是市场经济,属于对症下药。然而已实行数十年的计划体制,在俄罗斯根深蒂固,无论从物质准备到思想转变,都还未拐过弯来。同样一双鞋,别人穿正好,自己未必合脚。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结果是改革化为灾难,恶性通胀、货币剧贬、大量财富落入私人腰包,形成了大量超级寡头。俄经济总量暴跌一半,三分之一人口变成赤贫。

2000年普京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寡头们控制着国家经济,甚至有着左右政局的能量。当时的国力可通过之前一场战争体现,庞大的俄罗斯战车,竟对小小车臣的叛乱束手无策。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临危受命的普京,以雷霆手段击垮了那些疯狂吞噬财富的寡头,使国家重归稳定。在其任期内,俄罗斯军事、政治都有中兴气象,但经济仍未能摆脱阴霾。截止2019年,该国经济总量约1.5万亿美元,居然排在韩国之后。其实人均下来也达到1万美元,算中游水准,但相比其他方面的脱颖而出,经济堪称痛点。

到底是何原因,令幅员辽阔、资源满地的俄罗斯,对经济颓势一筹莫展?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产业体系。重工业是俄罗斯的骄傲,计划经济时代,凭借着这个骄傲源源不断产出飞机坦克,挡住了纳粹的铁蹄,继而又遏止了美国的咄咄紧逼。然而过度依赖重工业,使得市场更为广阔的轻工业被忽视和压缩。

及至今日,俄经济大头仍是出口军火、资源。这种较为单一的创收方式,在年景好时也能过上好日子,缺点是太脆弱。比如石油价格下跌,利润被压缩;再如克里米亚事件后遭受的制裁,油气又非独家买卖,人家对你有意见可以不买。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那俄罗斯为何不加强产业拓宽?这涉及到一个经济惯性,在军火资源畅销时,靠这些就能换到大把美元,为啥还煞费苦心另搞一套?国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资金外流。被人整被制裁外资进不来,俄罗斯也鼓励引进投资,可人家不愿意投。即使是捉襟见肘的本国资金,也大批外流。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由于痛击寡头,每年流出资金200亿美元,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对俄罗斯等同釜底抽薪,要知道俄外汇储备不过数千亿美元。

寡头们将控制的资源破坏性开采,以低于国际价格10~30%出售,不顾一切的掠夺财富。即便如此为阻止资金出逃,俄曾于2006年出台《税收赦免法》,只要缴纳13%个人税,资金不问来源均属合法。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人口。千万不要嫌人多,俄罗斯就是地方太大人太少,而且一亿多人口集中于东欧部分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更令其苦恼的是,俄罗斯人不爱生养,人口长期负增长。

这可怎么得了,缺乏人口意味着没有市场,没有劳动力,这可是驱动经济的要素。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俄人口分布

西方打压。虽然成功的分解前苏,但西方国家从没把俄罗斯当作“自己人”,一有机会就下手整治,迫使俄当上单干的个体户。

更关键的是,孤立和隔绝不仅存在于物质层面,也包括科技和技术。这让俄罗斯老旧的生产方式,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成本居高效率低下,产品难以形成竞争力。

风起云涌三十载,为何经济成了俄罗斯挥之不去的痛?


诸多因素的合力,让俄经济显得单薄而脆弱,想要摘除这个痛点,前路曲折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