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長春的溝渠與公園

今天的長春人對勝利公園、牡丹園、兒童公園、動植物公園、南湖公園等這些公園都無比熟悉,但提到頭道溝、黃瓜溝、老虎溝、興隆溝等河流溝渠的名稱,如非專業人士,多數人對其知之甚少。細心的遊人會發現,我們提到的這幾座長春市內的主要公園裡,幾乎都有相當面積的湖面水域,事實上,這一片片的水域正是來源於昔日一道道的天然溝渠。

資料記載,頭道溝發源於任家屯,其大體位置在今天的北安路北、長沈鐵路東,向東流經西公園(今勝利公園),然後折向東北,越過吉長鐵路,在團山堡附近注入伊通河。全長5公里左右,徑流量不大,枯水期經常乾涸,即使在雨季,流量也不穩定。據今天勝利公園的管理人員稱,100多年前,今天勝利公園所在地原本是一條雜草叢生的水溝。這條水溝指的就是頭道溝,早在西公園建設之前,這裡曾被命名為頭道溝公園。

日俄戰爭後,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南滿鐵路。1907年,滿鐵在頭道溝北部修建滿鐵長春附屬地。當時的頭道溝地處滿鐵附屬地的邊界,被作為建設預留地,準備建造公園。1914年,滿鐵聘請日本著名的園林設計師白澤保美來長春,實地考察頭道溝,打算在這裡建造滿鐵附屬地內的第一座公園。

1915年日本人修建西公園,攔截頭道溝,建成公園內的人工湖。據長春市社科院楊洪友的文章記載,當時的西公園,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潭月池等人工湖泊,人們可以在湖面垂釣,上世紀20年代,公園還購置了遊船對外出租,這在長春屬首次。我們今天看到的勝利公園百年前的影像資料,還有不少是反映遊人在湖面划船的情景。

此外,在公園下游滿鐵附屬地內的河道上,還修建了幾座橋,分別是頭道橋、二條橋、三條橋、東斜橋(後來的“日本橋”)和長農橋。這幾座橋初建時為木橋,1921年後,部分改成混凝土橋或石橋。附屬地之外的河道上還有兩座橋,分別是興運橋和鹽倉南橋,這兩座橋臨近吉黑榷運局,是由其建造的,其位置就在偽滿皇宮的南牆外面。因城市建設的需要,從1935年開始,頭道溝西段逐步由地上明溝改為地下暗渠,滿鐵附屬地內的幾座橋也都因此消失了。現在只能在頭道溝的東西兩端看見殘存的河道。

依黃瓜溝建造的公園

在長春市的中心地帶,有牡丹園、杏花村公園、兒童公園等,這些深受長春人喜愛的公園內的水域都與黃瓜溝有關。資料記載,黃瓜溝是流經現在長春市中心的一條河流,發源於黃瓜溝屯東南,流經原來的白山公園、現在的兒童公園,沿民康路在今亞泰大街的永安橋附近與興隆溝匯合,之後注入伊通河。黃瓜溝還有一條支流,發源於地質宮附近,流經牡丹園後,在人民大街東與幹流匯合。黃瓜溝的河道除了在流經的公園內得以保留外,其餘已轉入地下,難得一見了。

1933年所建的白山公園、牡丹公園、大同公園等均是依託或攔截黃瓜溝水系而建。今天的杏花村公園只是當日白山公園的一小部分,當初的白山公園,東臨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南到百草路和建國路(今建政路),西達東萬壽大街(今東民主大街),北接錦水路。白山公園是當年長春的第一名勝——杏花村的一部分,建造白山公園時,圍繞黃瓜溝的溪流水在東部構築了小堤壩,湖水在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的地下與大同公園(今兒童公園)的水系相連。1992年,原白山公園東部僅存的部分園林被打造成了現在的杏花村公園。與白山公園同時建設的牡丹公園也是以黃瓜溝的溪流水系為軸修建的,因公園建成後在園內廣植牡丹花,故稱牡丹公園。新中國成立後,公園被吉林大學接收,原公園西部的地方變成了吉大辦公樓、家屬樓、吉大體育場,剩下的公園東部成了吉林大學的校園。1998年隨著公園的開放式改造,這裡被重新打造,並命名為牡丹園。如今每到春夏之交,這裡就成為市民欣賞牡丹的絕佳去處。今天的兒童公園始建時也是攔截流經園內的黃瓜溝水系,形成了3.68公頃的人工湖,成為市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因老虎溝建造的公園與綠化帶

資料記載,老虎溝發源於老虎溝屯,大致位置在今天解放大路靠近長沈鐵路的西段東側,流經今德苑公園、動植物園,注入興隆溝。如前述的公園一樣,這兩座公園內的湖水也是攔截老虎溝形成的。

今天的德苑公園,長春人熟知的名稱是“朝陽公園”,它建於1934年,最早的名稱是順天公園,因毗鄰順天大街(今新民大街)而得名。地處新民大街中段西側的這座公園是一座園林湖泊親水公園,園內7萬平方米水面的湖泊正是攔截老虎溝而成。此外,與其隔街相望的吉林省老幹部活動中心院內也有一小片水面,也是老虎溝遺存的水域。

今天的長春動植物公園始建於偽滿時期,當時的名稱是“新京動植物園”。建園前,老虎溝從這裡流經,公園正是依託老虎溝形成的天然河流及兩岸相當數量的林木規劃建設。公園建成後,老虎溝從西北方流入園內,和來自西南方的興隆溝在園內匯合,之後,折向東北流入伊通河。

據長春地方誌專家於涇在《長春史話》中記載,偽滿時期,日本人在長春確定了東西向的4條綠化帶用來隔離新街區,而沿著老虎溝,西起昔日的朝陽公園,穿過新民大街、人民大街,直到動植物公園的這條綠化帶正是北起的第三條綠化帶,也是最重要和規模最大的一條。如今這條綠化帶已多被佔用,昔日的河道也轉入地下,成為暗渠,只有公園裡的水面還可看到昔日的部分樣貌。

興隆溝與南湖公園

長春人熟知的南湖公園建於1937年,公園修建之前,這裡是一大片村落和農田,主要村落有興隆溝、袁家窩堡、丁家窩堡等。這些村落間有3條小河,在今天工農大路路西的窪地處交匯,形成興隆溝。資料記載,興隆溝是長春市區南部的最大溝渠,流域面積和徑流量都比較大,其幹流發源於分水嶺屯東北,兩條支流分別發源於歡喜嶺和後興隆溝屯等地。

1937年,偽滿政府在3條支流的匯流點附近,沿安民大路(今工農大路)的西南側攔興隆溝築壩,蓄水成湖,形成了100多公頃的水面,當時稱黃龍水庫。這是偽滿新京開闢的備用水源地,1938年春,在淨月潭水庫逼近死庫容的情況下為長春供水3個月。圍繞水庫周圍,偽滿政府又在園內栽植樹木,在今工農大路、延安大街之間和南湖大路南北,形成了一座佔地面積226.3公頃的公園,這就是今天南湖公園的前身——黃龍公園。而興隆溝從南湖壩下流經長春動植物公園內匯入老虎溝,繼續流向東北,並匯合黃瓜溝入伊通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