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面对这次疫情和蝗灾,粮食的重要性是否能得到农民的重视?

鹿塬农事


[木木观点]这个问题问得其实挺让人气愤的,农民从来没有不重视过粮食,反而是最为重视粮食的一群人。农民是知道“粒粒皆辛苦”、“十滴汗水也换不来一颗粮食”的一群人,是尊重和敬畏粮食的一群人。重视粮食更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做的。农民将家里面的地“撂荒”,并不是不重视粮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顺应城市化的潮流。


这个锅不应该甩给农民。

一、农民出门打工,是迫不得已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生活资料的价格都在飞涨,但唯有农产品的价格涨幅不大。现在如果在家仅仅种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能保障一年有粮食吃,没有任何利润。而且现在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日常消费都是非常高的,靠种粮的农村人根本生不起病,更没钱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穷则思变。农村人知道只能靠自己,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两条路:

其一、在家继续搞农业,搞大搞强。

这是部分人的选择,想要在农村建立自己的事业。但他们只有很少的土地,普普通通的种粮食根本挣不到钱,只能满足日常开支;于是他们就在本地

上班的同时、在家种地、搞养殖,再不断的扩大养殖规模,发家致富


有的人成功了,日子好过了些;但有的人却失败了,活得更艰难了。我父亲以前就是如此打算的,他白天在城里面上班,下午回来了就抓紧去干农活,晚上再加班“划牙菜”到很晚,才去睡觉。但是即便这样,一年也挣不到什么钱,爸爸用了很多年也没有把家里修房子的贷款给还清。现在在农村仅仅靠农业真的难!


农民出去打工没有问题,这是他们的权力,种地不是他们的义务。

其二、去经济更好的地方打工挣钱

小城市经济不好、上班加上种地往往一年也勉强持家,维持着生活。胆大的一点的年轻人们就组着队,一起去北上广等等大城市打工,期待能够改善生活。在以前,没有高铁,工资也不高,舍不得花车费,往往都是三五年才回一次家。难道他们不想家吗?不想他们的孩子,父母吗?当然想,只是生活所迫,情不得已

不是农民不爱土地了,不想种地了;而是土地养不活他们了。为了家庭美满、老有所养,少有所依,他们必须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体验背井离乡的生活。所以,农民出门打工,撂荒土地是迫不得已。

二、农民外出打工,既发展了城市,又加快了农村的转型

1.农民工的出现加快了城市建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这个现象,虽然使农村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近三亿的农民工前往全国各地,做的最多的工作是什么呢?是实体经济,例如修房子、做磨具、炼钢、挖煤、修路、组装产品等等。可以大胆说:是农民工修出了全国各地的高楼大厦,是农民工打通我国的任督二脉(修建高铁);是农民工们托举着实体经济向上攀升的,是农民工的流动盘活了中国的经济。

2.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人多地少,平均下来,每户就那么几亩地。如果大家都安于现状,都在家里种地,是根本不需要用机械的,用机器反而增加成本,这样农业机械永远无法走进农村,我国农业就永远不可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就只能长久的停留在粗放经营的台阶上,成本无法下降、单产无法提高,那么“粮食安全”问题就永远不能彻底解决。

短期来看,农民进城打工,虽然农村村劳动力减少,不利于我国的粮食生产;但是长远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流转,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有利于发展更加精细、高效的现代农业,从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农村人出去打工既发展了城市,又是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准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城镇化的一个必然过程,农民只是顺应了国家和个体发展变化的规律,合情合理。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农民,没有义务永远种地;离开农村,只是他们在选择寻求改善生活的道路。何况农民外出打工,既发展了城市,还加快了农村的转型升级。长远来看,不但没有危害我国的“粮食安全”,更有助于守护我国人民的“饭碗”


三、保障“粮食安全”这件事,我国一直在做,也做得很好!


1.我国为何会粮食紧张?


——耕地面积少,人口众多

据光明日报,在2017年,我国底耕地面积达20.23亿亩,平均每人1.4亩左右,仍是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国家中的倒数几位。地少人多,加上部分撂荒,自然粮食紧张。

——工业、养殖业消耗我国近70%的粮食

我国一直是猪肉消费大国,每年全国人民要吃掉9亿头。养猪每年消耗掉近3亿吨粮食,大约占我国粮食的40%。再加上20%的工业用粮,5%的种粮,5%的损耗,留给我们的粮食就只剩下了30%,能不紧张吗?

——粮食单产不高

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大农场(如胜利农场)实现了集约化,现代化的作业,能够有较高的产。但是大部分地区仍是粗放式的管理,不仅浪费农业资源,而且单产也不高。

产量不高,自然粮食紧张。

2.我国为保障粮食安全所作出的努力

——“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我国水稻单产,更是能在盐碱地上种植,对于解决我国“粮食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生活中我们不常吃杂交水稻,那是因为大部分的杂交水稻都用于工业了。

——“粮改饲”

“粮改饲”政策既保护了“镰刀弯”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当地单位土地的产出。牧草相比籽实农业更能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更强;单位面积产出的干物质也更多;能够“过腹还田”换得更多得肉、奶,反向减少耗粮型养殖业对粮食得消耗。最终实现实现曲线“救粮”。

——“限制进口粮,保护粮价”

时常有人议论,为啥我国得粮食价格不涨了。殊不知这已经是国家极力保护得结果,不然我国粮食市场早已被国外粮食冲击得不成样子了,种地人得生活更加难受,更加无人愿种粮。

此外,还有很多别的措施。我国一直在从多方面努力来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而且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最开始提到得耕地面积,就是国家划定耕地红线取得的成果,以前我国有段时间的耕地面积不足18亿亩。

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彻底解决需要长时间的改造和调整。我国目前已经从多方面(山地宜机化改造、发展精细农业、发展设施农业、盐碱地种水稻等)出发来增加我国粮食的产出,以保证粮食安全,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结:

“粮食安全”与农民无关,农民也需要生存,而且农民没有义务永远为我们种地。


“粮食安全”不是农民的锅。

我国一直在为端稳我们的“饭碗”、“菜篮子”、“肉篮子”、“奶罐子”而不懈努力,从未停歇。

重视农业不是说说而已,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有才者,可回乡创业;有财者,可回乡投资;有嘴者;可敬畏粮食。若人人都如此,”粮食安全“还会愁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