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怎么做能尽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熊孩子?

古今说史



“熊孩子”的破坏性太大了,很多父母在娃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自己带不好孩子,怕把孩子养成“熊孩子”。

其实,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有素质、讲道理的妈妈,不用特别担心会养出“熊孩子”。

因为孩子的言行举止,其实深受家长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行为已经得到父母的精髓了。

所以啊,宝妈不用太紧张、太焦虑。

其次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不纵容宠溺孩子。

当小朋友犯错的时候,父母就指出孩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样才是对的。

一条条的给他分析清楚,让孩子自己理解“自己犯了什么错”。

当小朋友犯浑的时候,父母也不要太迁就孩子,要让孩子自己的爱的底线。

别一再为了孩子拉低自己的底线!这是“养废”孩子,而不是宠爱孩子。

明辨是非、有担当、有能力,才是父母该教孩子的,而不是在孩子童年时溺爱,长大后恨其不争。

再次呢,“熊”的定义,父母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

有的孩子跟别人打架了,别的家长找上门,父母就觉得自己孩子熊。但有可能是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打了“正义的一架”呢?

还有就是孩子总是否决父母、不听父母的话,让父母感觉很愤怒。

这个也不是“熊”,只是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愿意一味的跟着父母的思路走。这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就要明白、理解甚至接受孩子的想法。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太死板的规定到底遇到什么事情,该怎么做。

当父母是讲道理、不溺爱孩子的人,孩子几乎不会成长为“熊孩子”。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福林妈咪


怎么做才能尽量使自己的孩子不成为(或接近)“熊孩子”呢?

说难也不难。都说父母的教养是孩子的素养,说出来一定有人不服气——可是,这话有错吗?

有个网友吐槽说:当年他初中的时候,因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所以没有写完,第二天作业没交,罚站!OK,没问题他站着。但这老师竟然说:他父母是垃圾,没教养才有他这样的学生。你们觉得我能忍吗?我当场就抄凳子和这老师打了起来,整整一星期,凡上语文课不是和老师打就是和老师对骂?因为他骂了他父母也没敢去他家告状。

这样一个案例,开始我还真不好怎么应答。或许只想讲,本来你是对的,现在却大错了,你的性格暴露了你的本性,从小家教还真是有问题(有缺失)!本来老师这么因此一次缺交作业就这样骂学生(家长)肯定不对,但此学生竟和老师对打、对骂,采取的是下策中的下策!

父母的影响力是不够。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家教特别严,自己学习成绩也较优秀,敢与老师对打、对骂的,那是明天不想来上学的!

大家都知道,玩游戏要遵守规则;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要有公德;人多要排队,按先后秩序来……

当然在课堂上,更要遵守课堂纪律。凡事要讲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最轻也要受到扣分或罚款等处罚的……

家长在家也宜建立家庭奖惩制度,模拟社会上的奖罚,并让孩子牢记于心,坚决按规则办事!

比如孩子在外面犯了错,按照家规必须接受什么样的处罚;孩子做了好事,按照家规同样可以得到褒奖……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位熊家长,这点应该是没人有质疑的。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只会一味地支持偏袒自己的孩子,经常会打击别人,而孩子的性格又较不好,这个孩子必将离熊孩子不远。

这种家长一般会说,孩子我们知道,他不可能无缘无故打人;孩子还小,懂事了就不会;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全是我家孩子错;芝麻点小事,没什么了不起的……而当某些家长表示极大愤慨的时候,这孩子的父母竟所言可以来“大人PK”,这种家长最终吃亏受害是他自己。

熊孩子绝非天生,后天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场所。最有效的教育是家庭最初的好引导(孩子出生后1000天),最好的教养是父母的身正示范!那种被孩子牵着鼻子跑的、大事小事都会依他、顺他的家长,“老子”迟早会成“孙子”。

不信,你多观察观察!


种金易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熊孩子”?

在我面前,我的孩子怎么也成不了熊孩子,牛皮不吹,泰山不堆。

第一,我不娇孩子,不宠孩子,不溺爱孩子,这是孩子不熊的前提条件。

孩子变熊,一定与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在我这里,只要孩子耍娇耍赖,不讲道理还得寸进尺,反复做工作还不听家长的话,任性顶嘴,我连续反问孩子问三话,他还不收敛认错,没得说,火气一上来 ,直接发飙。

我发飙的样子有点恐怖,眉毛紧缩,怒目圆睁,脸孔一板,很容易联想到乌云狂风暴雨,很多孩子看到就害怕。

父母啊,对孩子一定要严格一点,你弱了,他就放肆;你让他,他就变本加厉;你对他宠爱有加,他就利用你的爱变得有恃无恐。

时间久了,熊孩子的雏形已经出来了:任性,不听话,爱欺负人,喜欢搞破坏,不尊重他人,霸道自私。

第二,训斥批评之后,我会经常与孩子摆事实,讲道理,上“政治课”和“国学课”,来一番“思想维稳”。

我认为,批评和大声呵斥后就没下文的教育是彻底的歇斯底里,是一种家庭软暴力。

孩子出现错误,首先严厉批评,但是紧跟着一定还要对孩子进行“思想维稳”,和他讲道理,告诉孩子错了哪里,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三字经》怎么教我们的?直到孩子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思想工作才叫做到了位,否则就要继续教育和安抚情绪。

第三,我一有时间就找孩子玩,平时我和孩子的关系非常好,既是父子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取长补短,简单的父子关系延伸到社会,孩子已经被内化。

不陪伴就没有了解,不陪伴就难以走进内心,陪伴就是参与孩子的成长,陪伴就是互相进入对方的心灵,用心去管孩子,教育就变得简单有效,孩子就告别了“熊”字。

总之,熊孩子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场所,要想孩子不“熊”,家长首先要“熊”一点,那种被孩子牵着鼻子跑的唯命是从型的家长,“老子”迟早要变成“孙子”。


上山亩教育


在公共场合里大哭大闹的孩子,不仅让父母头疼身边的人还会投来异样的眼光。而且有些孩子在去别人家做客,乱动乱拿别人家的东西,非常的不礼貌。主人只好让孩子玩,可是有可能是对主人很重要的物品,也会让主人无奈。这样的现象十分常见。我邻居家的小孩就是这样一个“熊孩子”,每次在楼下碰到他的奶奶带他出来,他就对奶奶耍脾气,非要买玩具和零食,奶奶不买,他就又哭又闹,声音还大,惹得小区里的人都看着奶奶,实在不行,只好给孩子买了。还有一次这小孩来我家玩,一来就当成自己家了,随便乱动,我收藏多年的手办,都被孩子拿走了一个,还有一个玩坏了。真是让人不省心。这样的熊孩子其实是家长没有教育好,平时在家里太过于宠溺了。


很多人遇到熊孩子都拿他们没办法,但是很多人都是反感熊孩子们的,因为孩子们不礼貌并且不讲道理。你家的小孩可能在无意间就成为别人口中的熊孩子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教育,避免让孩子成为“熊孩子”。

如何教育孩子不成为熊孩子

01、 不溺爱孩子

很多家庭都是太过于宠溺孩子,导致孩子太自大而且过于自信。过于宠溺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得听他们的,如果不顺他们的意,他们就会用各种办法来“整”你。这个时候一定要记得,爱孩子是好事,但是不能过度宠溺孩子。

02、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很多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一群熊家长,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时候孩子的所作所为都是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可以在孩子面前也表露出野蛮与无礼,不然孩子也会学习去。

03、 尊重孩子

有的孩子无理取闹实际上是想让家长注意到自己。很多家长其实都忽略了孩子的自尊,觉得孩子是无所谓的。但实际上这对孩子的习惯以及未来是很不好的。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

不管你家孩子是否是熊孩子,但是这三个方面都需要注意。教育孩子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而是一件长期漫长的过程。记得要给孩子温暖以外,也要记得给孩子一个界限,不能让孩子越界,就成为了熊孩子。

这里是朗朗育儿课堂,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朗朗育儿课堂


在我孩子小时候带她出门,坐火车时,刚开始同车厢的都会嫌弃,一个小小孩,不消停了,可每次结果都是出乎人意料,小孩全程都特别乖,很懂事。

我因为在教育系统工作,也关心教育,经常观察孩子。可以发现,很多熊孩子的家长看起来也不是特别有教养的样子,在很多小节上不太讲究。看到这种,养出熊孩子也毫不奇怪了。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家长如果不遵守社会的规则,孩子又如何能遵守?

所以,第一,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不是用语言,而是行动,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他,在公共场合不能吵闹,去别人家不要乱翻东西,有别人东西要先询问别人。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孩自然就遵守了。



第二,对孩子不要过于溺爱。有些家庭父母都很通情达理,待人接物也很好,但孩子的习惯不好。原因是家里过于溺爱,对孩子的错误没有第一时间指出,总认为孩子小,任由发展之后,就很难纠正。因此,要制定一定的规则,要从小事起,看到问题就要纠正。纠正的时候,就事论事,指出问题,不要责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问题很正常,要给孩子犯错机会。

第三,制定规则要循序渐进。比如,在一岁左右,制定吃饭和睡觉的规则,吃饭不能看电视、玩食物,睡觉前刷牙,睡觉的时间等。逐步加码,慢慢增加规则。在执行规则时,不要过于死板或强硬,给孩子一个空间,慢慢来。

第四,对于家庭比较严厉,孩子也很乖,很顺从规则,这时家长反而要注意,要怂恿孩子干点小坏事,破坏一下规则。我在清华,见到太多的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非常完美,但内心非常苦闷,许多人有精神方面的困扰。

第五,对于精力比较充沛的熊孩子来说,他当熊孩子是无心的。这时家长平时要注意发泄掉孩子的精力,让他多参加体育活动。当年的游泳天才菲尔普斯就是多动,他妈妈让他游泳成就了一位天才。如果是好奇心强的孩子,那么给他找一些好的项目,比如乐高,比如野外观察或者科学实验,让他在理性的环境里进行科学探索。

总之,千万不要压制孩子的精力,也不要把孩子的精力引导到和家长的斗智斗勇上。

<strong>

注意:培养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不是要让孩子顺从,唯唯诺诺。这个要严格区分。


培养一个好孩子,需要家长的耐心,也需要科学依据。最后,忍不住再呼吁一下,因为我见过太多的问题家长了,问题孩子主要关键是家长。家长不是生了孩子就是合格家长,需要学习,要有科学态度。

<strong>


五道口的颜学姐


“熊孩子”是专指那些淘气顽皮,不守规矩,没有礼貌,经常搞破坏的孩子。这类孩子在家里都被当成宝,可是到了家庭以外任何地方,都常常招人不喜欢。可以说,“熊孩子”属于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凡是想把孩子教育和培养好的家长,都需要在这方面加以注意,那该如何防止家有“熊孩子”呢?下面我给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家长要有从小培养孩子遵规守矩意识,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心秩序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家长必须要牢牢记住!因为国法、家规和校纪,都是约束每个人行为的最起码准则。而在家庭教育的功能里面,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一定是先从家里开始,再延伸到学校里,最后才是触及社会。从遵规守矩方面来讲,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对家长们来说,恐怕最难的就是在家里订立家规了。原本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规是很重要的维护家庭秩序的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家规,必然无法帮助孩子建立起内心的秩序感。

第二,家长要始终坚持对孩子进行遵守家庭规则和学校纪律意识的培养。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遵守家庭规则和学校纪律意识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认知和分辨力必须要优先进行。因为孩子的认知与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再严谨的家庭规则如果孩子不理解,可能就记住,或者在你们面前孩子暂时遵守,离开你的监督孩子就行为失控了。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家规和校纪内容教学时,家长一定要结合具体事进行情景教育,既让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让孩子记住。在教学时,家长需要引入“好孩子”概念,既遵守了家规和校纪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只要孩子做到了,就及时肯定和赞赏,从而让孩子在大脑里建立起遵守规则和纪律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第三,结合一日生活和不同的场景,对孩子进行礼貌习惯的培养,规范孩子言行。

如果你去观察那些“熊孩子”父母,你会发现他们几乎普遍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礼貌习惯的培养,包括他们自己也属于缺乏礼貌意识,常因言语粗鲁,行为自由散漫,而让人所不屑。其实对孩子进行礼貌习惯的培养一点都不难,先从家长自己礼貌习惯自我养成着手就可以,结合一日生活的细节,让孩子看到你怎么做,怎么说,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爸爸或妈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当你坚持久了,就会让孩子大脑里建立起深刻的讲礼貌的好习惯了。

第四,在对孩子进行讲礼貌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家长需要锻炼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幼儿还是儿童,都缺乏行为自控力,那就需要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格外注意锻炼孩子的自控力。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考虑引入合理的奖惩机制。当孩子因为讲礼貌做的很好时,家长需要及时进行肯定与赞美,让孩子建立积极的大脑条件反射,为了固化这种反射弧,有时也可以偶尔来点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因为自己讲礼貌受到奖励而特别开心。而当孩子反复在某一行为细节上不讲礼貌,不听劝阻或警告时,需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惩戒。但是需注意,惩戒方式需平时约定好,不能乱惩罚孩子。

第五,结合爱的教育,让孩子拥有同情心,愿意去帮助他人,愿意与他人分享。

很多“熊孩子”因为在家里经常被溺爱,且没有家规作行为准则,自然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是否对还是错。而当家长知道重视对孩子进行遵规守矩好习惯培养时,还不要忘了,要结合爱的教育,让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小伙伴在一起时,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如愿意和别人一起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玩游戏;如看到小伙伴不开心时,愿意去陪伴和聊天,让对方因为得到关爱而情绪好转;如愿意把自己的玩具、书籍、零食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分享等。当这些活动经常搞时,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内心情感特别丰富的好孩子,而可是高情商的基础啊。

结束语:“熊孩子”现象,尽管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但是却成了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的反面教材。而你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那些“熊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说出TA哪些行为做的不好,则可以增强孩子的分辨意识,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就能让孩子反感这种不良行为,自己本身不会去模仿。好孩子,是由好父母精心培养,你愿意让孩子成为有良好修养的好孩子,而去下功夫教育和培养孩子吗?我相信你愿意。


寒石冷月


熊孩子,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出门时,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乱跑乱窜。

我们家长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不成为熊孩子呢?

1. 首先将孩子视为拥有独立意志的个人,而不是附属于父母名下的财产或自己的心理替代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那些出于人前的虚荣心和体面而强迫孩子当众表演背唐诗、翻跟头、拉小提琴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日后可能也会成为和他们一样为了取悦他人而变得谄媚的表演型人格。

2.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把孩子作为发泄消极情绪的工具。会顾及儿童的尊严,不在公共对孩子大加呵斥。“尊重”是亲子间交流应持有的态度,而不是用强权使孩子顺从。

3. 要教导孩子学会承担责任,而不是第一时间以“他还只是个孩子”、“你怎么和孩子计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借口为孩子开脱,这些说辞也是对父母自身责任的推卸。

4. 从注重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以争议较多的“公共场合随地大小便”举例,一到两岁阶段为儿童的自主排便训练期,家长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如果该年龄段的孩子对自主排便的把握还没有成熟,那外出时可以带上专为该阶段儿童准备的纸尿裤和排便壶。也就是说,父母们完全可以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孩子还小”的说辞都是正当的。

5、 不断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阶段的思维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某种程度上说,道德水平与动物无差,他们对于“善恶”的理解极易出现偏差,因此可能会对其他生物做出一些残忍的举动。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对于正确价值观的灌输是相当重要的。


炳旭5201314


熊孩子是对于不守规矩的孩子的总称。目前,社会上经常报道熊孩子事件,给人们提了个醒,熊孩子最后祸害的不仅是他自己,更是父母!

几个典型的熊孩子

我们先看看几个典型的熊孩子弄出的事件。第一个是上海迪士尼熊孩子摸女孩子臀部,孩子父母不但不道歉,还殴打被摸女生。

第二个是最近很火的在公交车上被打的小男孩。起因则是孩子不停踢车上一个乘客,而父母是熟视无睹。最后的结果则是该男孩被暴揍。


第三个是在电梯撒尿的熊孩子,幸亏没有发生事故,还好孩子的父母一直道歉,并定期到电梯打扫卫生。

如何才能不让孩子成为熊孩子呢?我想最少要有如下几个措施:

第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如果不客气的说,所有的孩子,只要是正常的孩子,如果成为熊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主要原因。家庭中的教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父母应该以身示范。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应该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其次,不能溺爱孩子。溺爱孩子是导致孩子成为熊孩子的主要原因。让孩子无所畏惧,什么都敢干,做错了父母还为孩子辩护是最大的错误;

最后,应该给与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出了行为师范,还是要给孩子讲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熊孩子之所以熊,主要是对于一些事情没有责任感,不知道什么事情该自己负责,什么事情父母负责。如果没有责任感,则是可以肆意妄为,就有可能给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知道为错误事情负责

父母要告知孩子,如果做错了会有什么后果,需要承担什么责任。这个要让孩子自小就知道。著名幼儿教育家卢梭就主张自然教育法,让孩子自己承担一些责任。比如说,孩子总要用手去碰热水,父母总是拦住他,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拦住,而是放任孩子去犯错误,如果他被烫到了,他下次自然就不干了,当然这种方法有限度。比如电就不能试。一点小惩罚可以,太大的伤害父母还是要注意。反正,就是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做错了,是要受到惩罚了。他心里就有谱了。

第四,要告诉孩子社会规范

遵守社会规范,是孩子走向社会的重要前提。一个遵守规范的孩子,最少是个文明的孩子,会受到社会的尊重。


义哥说教育


要想自己的孩子不成为讨人厌的“熊孩子”,个人认为,首先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做事情要有规矩,要尊重公共道德和规范,不能给孩子做出坏榜样。

俗话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或几个 熊家长。

因此,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能遇事就在孩子面前发牢骚骂人,更不能带领孩子逃票,不能孩子被人批评两句,自己就冲上前去“护犊子”,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说一句重话,即使是老师批评了孩子,家长也对老师不满。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发展成“熊孩子”,因为没人敢管他,长久以往,家长的话孩子也不听了,无法无天了。

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人诚实、讲信用、遵守社会公德,不给孩子树立反面榜样。

二,不能溺爱孩子,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

孩子年龄小,总是会犯错误的。一次犯错不要紧,只要家长告诉孩子道理,纠正了他的错误,孩子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小错不纠,一次次累积就会犯大的错误。

还有,平时在家里不要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也不要胡乱表扬孩子,以免孩子过于自我和自大。

三,培养孩子热爱读书,多读好书。

有的孩子可能属于性格比较急躁的那种,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如果孩子读书多了,受到书中思想和情感好的熏陶,潜移默化,性格就会变得沉稳。而且多读书就能命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当然也就不会做令人讨厌的事情,也就不会成为熊孩子了。




小作家起跑线


先来看一则新闻:

乘坐高铁,孩子身高已经超标了,本应该买票,家长不想买,被查了还心存怨气,找茬给了铁路工作人员两巴掌。

孩子既然达到了买票的标准,给孩子买一张坐票,乘坐时会更舒适,孩子也有尊严感,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家长的做法,错误如下:

  • 眼中没有孩子的成长,无视孩子。

  • 没有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破坏规则。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

  • 做错了事,不认错,撒泼耍赖,任性而为。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

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照着去做。“熊孩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熊孩子”诞生的土壤。

1.原生家庭的伤害。


学校里,几乎每个班上,都有那么一两个“熊孩子”,调皮捣蛋、破坏纪律、不守规则。虽然这些孩子各有不同的性格,但看他们的家庭,确是惊人的相似,都是支离破碎、不和谐、不幸福。

我班上有个男孩小A,就是班上的小霸王,虽然虎头虎脑的,长得很可爱,但老师和同学都爱不起他来。每天,小A都得干几件出格的事。欺负同学,在墙上乱画,上课的时候出怪声,老师批评他,他还顶嘴,有一次竟然踢打老师。真是个让人头疼的“熊孩子”。

从没有见过小A的妈妈,小A的爸爸根本没法交流,每次来学校都是满身酒气,还没说几句话就骂骂咧咧的追打小A。

去家访,看到了小A的家。

如果说是家,不如说是个仓库。家中存放着许多装修需要用到的乳胶漆,是他爸爸搞装修需要用到的物品。小A说,从记事起爸爸妈妈就开始打架,几乎天天打,最后妈妈离婚后走了。

小A的爸爸借酒消愁,每天醉醺醺,对小A也是不管不问。

看到这个家庭,我真是很心疼小A。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应该通过学校教育进行适当的弥补。于是对他多些关注,多些疼爱,多些指导。

人是环境的产物,每天的耳濡目染,无声无息的影响着孩子。缺乏爱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是自卑自负、偏执冷漠、格格不入。

2.不良的教育方式。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 溺爱

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满足与迁就,会让孩子变得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任性暴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孩子是在跟父母的关系互动中,学习与人相处的方式。父母总是百依百顺,没有底线的溺爱,会让孩子错觉,别人与自己的交往都应该是这样。在现实社会中,就会碰壁。

  • 爱比较

总会有这样的家长,口中最爱说“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那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孩子的噩梦。

经常拿来做比较,孩子会嫉妒心比较强,心中埋藏着怨恨,有时候貌似很乖的孩子也容易做出狠事情。

  • 包办代替

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从而自己把孩子的事都包办代替了。但是,孩子是要成长的,如果不做事情,不长本事,只长年龄,孩子会非常痛苦。

生活上不能自理,做事情做不好,孩子就是自暴自弃、暴虐、搞破坏。


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熊孩子”,父母需要这样做:

第一,家庭和睦,互敬互爱。

好的家庭,不在乎穷富,也不在乎父母学历的高低、干什么工作,只要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是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对孩子就是好的影响。

爱的滋养,是孩子一生幸福的保障。

家庭和睦,孩子不缺乏安全感,内心强大。

而且,心中有家人,有父母的孩子,对生命有敬畏心,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如果父母离婚了,也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培养。虽然大人是分开了,但是都依然是孩子的父亲母亲,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责任。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前任的坏话,并适当的安排一家人的团聚契机。

我的同事是位女性,她跟丈夫离婚了,自己带着一个男孩生活,没有再婚。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同事特意给孩子安排在了一个男班主任的班里,还给孩子报了足球班,借助外力培养健康男孩的气质。也是一个好方法。

第二,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家长教育孩子,归根结底是家长的自我提升。因为,做孩子的榜样,做给孩子看,才最有说服力。

安徽高考状元董吉洋曾说:我也会有厌学的时候,有时候不想看书了。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有力量的!

  • 父母作息规律,热爱运动。孩子健康阳光,能够坚持一项体育锻炼。

  • 父母爱读书,每晚有读书习惯。孩子也能摆脱电视和手机,喜爱读书。

  • 父母做事有原则,有底线。孩子也会遵守规则,不任性妄为。

  • 父母待人和善。孩子知感恩,懂回报。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克鲁普斯卡娅

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就是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

最后的话:

“熊孩子”诞生的土壤是原生家庭的伤害和不良的教育方式,所以,不培养“熊孩子”,家长需要创建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并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