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反映陶渊明怎样一种思想?

羁文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出自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中的一句诗。意思是“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

《形影神三首》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组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

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

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

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

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

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

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

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

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


春夏秋冬L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一诗句,写于他即将来到人生终点的时刻。当时家境贫寒,身体状况不佳。他悟透人生,挥笔写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即蕴含儒家“中庸”思想,也有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大自然四季更替,化育万物。人类社会变化万千,推动历史发展,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在顺应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切极端的想法、做法都不可取。有道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由此才能做到“不喜亦不惧”,豁达而乐观,不在乎世俗,不在乎名利。

陶公为生活所迫,在42岁时做了江西彭泽县令,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为官之旅。上任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怎么能够为了五斗米的县令薪俸,向乡野间的卑鄙小人卑躬屈膝。于是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五次做官三次隐退的生活,真正回归田园,从事农耕劳作。辞官回乡后,写了《归去来兮辞》,表达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回归田园,辛勤劳作,虽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他乐在其中,有时背着柴禾,边走边唱。朋友来了,粗茶淡饭饮酒为乐,每当酒后尽兴时,常常抚弄无弦琴。每次畅饮,常常自己先醉,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后来李白据此景,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闲云一片之每文


楔子:两晋是除唐宋时期诗歌较繁荣的时代,涌现出了谢灵运、左思、陶渊明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两晋的诗歌,特别是神韵派的诗歌,在旧体诗词上进行改革创新,为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陶渊明是东晋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神韵诗清远派第一位成熟诗人。他的生平起始,他的诗歌特点,他的这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反映了其怎样的思想?我们今天一一来解读:

一、两次解职,回归田园

贫苦出身

公元405年,41岁的陶渊明再次辞官,从此结束了仕官生活,归隐田园至终。陶渊明祖父陶侃,曾做过太守。其父做过安城太守,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因生计所迫,他几度出仕,出任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最后都自动解职。

两次解职

关于陶渊明的解职,众说纷纭。有人说共解职四次,也有人说三次,但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是两次。第一次是陶渊明二十九岁任州祭酒时,《宋史·陶潜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薄,不就”。陶渊明的第二次解职,是其四十岁任彭泽令时,这次解职后,陶渊明回归田园,彻底告别官场。

《宋史·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解职原因

陶渊明的这两次解职,主要原因都是看不惯官场的逢迎,不堪驱使。作为一名寒士,陶渊明家境贫寒,但从未苟且偷生。他有着很强的人格自尊,在自尊和生存面前,他选择了尊严,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的两次辞官,执着坚定,且都是在其饥寒交迫、生计穷困的情况下辞官。可以说,告别官场是陶渊明经过了反复的思量,最终选择了一条自己认为光明的道路:回归田园。

二、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回归自然,田园味浓

陶渊明的诗现存126首,其中九首四言诗,其余都是五言诗,可以说五言诗占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陶渊明的诗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言事诗,诉说眼前事。二是抒怀诗。这两种诗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主旨相同,皆旷而真,田园味浓。他的田园风格在《归田园居》中体现的最明显,诗人将自己置于生活中,就像是一位老农,叙述身边的琐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透露了回归的本真,诗中看到了诗人的欣喜,这是来自于回归自然的欣喜。自然和本真,便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最大特点。

超越、忘我的清远派风格

清远派是神韵诗的初始状态,清远派最重要特点是超越现实,做到忘我,唯有忘我,才能“体清心远”,体会生命的至味。清远派的诞生,构成了两晋时代诗歌的新面貌。我们从诗中来领略其中的精髓: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饮酒》便是神韵诗清远派的经典代表作。陶渊明的饮酒诗共十二首,这是第五首。首先我们看,这首诗不是纯粹的山水诗,而是带有田园风格。二是诗中人物的活动轨迹和自然很好的连在一起,不可分割。这就是清远派诗的特点:看似朴实无华,但内有神通。这首诗前段直抒胸臆,后段又转到东篱下,使人觉得意外,又在意料之中。

三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思想解析

《形影神三首·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共三首,此为第三首,名曰神释,作于东晋义熙九年,即413年。这一年陶渊明四十九岁,近天命之年,是其辞官归隐的第九年。这一年的陶渊明,开始对哲学有着自己的理解。诗中的形神来自于哲学,来自于老庄学说,也称玄学。玄学在东晋时代非常流行,东晋士族对玄学追求目的在于永恒,在于长生不老。而陶渊明更在意对自然和世事的理解上,在他看来,自然就是自由,他一生追求的价值便是自由。

思想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哲学,也是对当时东晋士族行为的一种抨击。当时的东晋社会,追求玄学,追求长生不老,陶渊明在第一篇“行赠影”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就是自己态度的最好体现。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是诗中的精髓,也是陶渊明思想最集中的体现。我在命运的安排中纵情生活,没有什么可喜的,也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两句直抒胸臆,颇具豪情。这时的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世事的变化,人生的际遇,已让他看透了人生。在陶渊明看来,人生就是追求自然,追求自由,他的理想是回归生活,在自然中呈现,在现实中实现,他做到了。这时的陶公,人生已悟透,再无遗憾。

读诗有感: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看季羡林先生的《八十述怀》,先生在文末引用了诗中后四句,印象深刻。年轻时我们读诗,都把自己想象成诗仙李白;成年后,发现我们都是陶渊明,都向往那种宁静、平淡的田园生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是这种心态的最好写照。我们的人生已过半,前面还有多少路呢?如何去走,我想“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是最好的回答了。

结语:时光荏苒,我们都在往前走。陶渊明的诗,带一股清新的田园味,又有一抹淡淡的山水味,平淡自然且内涵隽永。这句“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写照吗?人生如诗,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让我们抛弃杂念,敞开心扉,大踏步的向前走。前路漫且长,不慌不藏,方能绽放无尽光芒。


大志读书


大家好,我是默默共读。

陶渊明著有《形影神三首》,分别是《形赠影一首》《影答形一首》《神释一首》。

而“纵浪大化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句诗就是选自《神释一首》,这其中包含的思想,要结合《形影神》来理解。

“形”“影”“神”分别指人的形体、身影、精神。

陶渊明在诗中阐述了形、影、神三者的关系,哲学含义丰富。

陶渊明写下这三首诗的时候,已经62岁,那时的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而隐居的他,不仅年老体弱,又过得非常贫苦,家徒四壁。

因此他的“形”是羡慕天地山川不变化,而人生却无常,想饮酒来慰藉心灵,却又买不起。

正如诗中所说“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皇帝的富贵不长久,彭祖的长寿也不是没有尽头。

这表明他看开了。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意思是放浪于大化之中,顺其自然。人从生到死,“大化”有四种: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不管是生还是死,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都不喜不惧。

这两句诗其实包含了陶渊明的矛盾心理,他希望“神”能破除“形”“影”之惑,不以早终为苦,亦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

陶渊明解剖了自己对生死、天命、富贵的思想,并找到了解决之道,那就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总结:这包含了陶渊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豁达,还有他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顺从天命,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一种思想。


默默共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大化”,指的是天地变化的整个历程。陶诗的前一句可谓“宇宙观”,宇宙万物无非是一个大化流变的过程,后一句可谓“人生观”,在这样一个变化面前应该做到不以物喜,不为己忧。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中没有宗教信仰,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中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这就是对变化的信仰。

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意思是:放浪与造化之间,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出处《形影神三首-神释》顺应天命,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拒绝在天国中求得永恒,更不在乎死后流芳百世,而是希望在"纵浪大化中"实现自我的超越."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其意义包括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隐,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同节律,让生命随大化而永在

白话解释:人生在天地之间,不要天天为你自己的事忧心忡忡,怕这怕那。海那么阔,天那么空;你应尽的责任,你就自自然然地尽伦尽职吧,不要老去计较你可以得到多少回报


TYW清欢


“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是陶渊明《形影神赠答诗》中的一句诗。意思是说,放浪于造化之中,听从上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以长寿而喜,不以短寿而悲。他追求的外在自然就是弃官为民,走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他追求的内在自然就是回归本真的一颗心,天人合一,自由自在,一切随缘,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图回报,不求生前功名,不图死后褒奖,一切顺其自然。



王西真


崇高的思想


龙向辉


这两句出自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中的《神》。

我在这里就不做诗词翻译,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事众所周知,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意味着没饭吃,陶渊明写田园诗并自己种菜,别以为他能自给自足,晚年的时候可穷着呢,农民种菜是糊口,他一个没落贵族种菜什么的只能当做雅兴。

为什么要聊他穷,因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是一个就是一个流浪汉的自我价值认证,当然陶渊明是有屋子的流浪汉。

我不是在贬低古人,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有屋子的流浪汉,我初中的时候就问我爱的人“你愿不愿和我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所以我爱的人都在生活,我只是活着。

下面奉上他的这首《神》

神释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人道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但很明显陶渊明的行为己经把富贵放弃了,只有生死,所以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当然陶渊明也是有他的崇高思想的,哪就是问三皇何在?来体现对时局的不满。

但终究还是逃避现实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即可,甚至不去想明朝是否还有买酒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